综合评价招生和统一高考招生的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3-23南晓鹏王新凤
南晓鹏, 王新凤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本科教育质量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与关键。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基于综合发展的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颁布以来,我国已经有14个省份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招生录取学生学业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更将直接影响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试点省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如浙江省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即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2]。对试点省份的跟踪评价发现,综合评价招生增加了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尽管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录取分数低于统招学生,但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有较高的学业表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认同等指标都高于统招学生[3]。但是,新高考实施选考科目设置在增加学生选择性的同时,也因为功利化选科倾向和高校对学生选科限制较少而带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学习要求匹配度不高、契合度不够,专业学习适应困难等问题。同时,原先只招文科或理科的专业,现在的生源文理交叉渗透,同专业(类)的生源因学生选考科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特长、专业基础也不同[4]。面对相同的培养方案和要求,部分学生难免出现学习适应困难。
学习适应性是了解学生学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对评价新高考本科生源学业质量的重要途径。研究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并与统招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是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积极回应[5],有利于优化高校招生录取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高考生源学业质量,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现有文献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较为成熟和丰富:就类型而言,有探索编制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研究[6]、对已有文献进行的综述研究[7-9]、改编已有量表进行的实证研究[10-12];就方法而言,有使用量化方法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13-14],也有使用质性方法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15];就内容而言,有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量指标、影响因素[16-18]和提升策略[16,19-20]的研究。有学者对新高考生源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如穆新宇等以双一流院校为例关注新高考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21];沈彦彬等对首届上海新高考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3],但问卷的样本量有限,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现有文献中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对某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该省2019年具有综合评价招生资格的所有本科高校的2017—2019级新高考学生,分析、比较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以期了解新高考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为完善与新高考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发展评价机制、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星面向某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具有综合评价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的2017—2019级新高考生源发放问卷,获答卷132 253份。经数据清洗,剔除通过自主招生和保送方式进入大学的数据以及其他无效数据,获得有效数据108 339份,有效率为81.92%。数据分布见表1。
为增强研究的可靠性与验证相关结论,本研究还运用了焦点小组访谈法,于2019年12月对试点省份4所本科高校的64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从访谈对象视角了解新高考生源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访谈对象为通过新高考进入大学的1—3年级本科生,包括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学生2种类型。访谈对象经过匿名化处理,按照讲述顺序以数字编码,分别用“U+数字”“S+数字”代表大学、学生,如U1大学访谈的第一位学生编码为U1S1。访谈对象的分布及数量见表2。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表2 访谈对象编码表
2. 问卷编制
学生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前提下,依托高校提供的学习环境(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支持等)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与行为,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以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预调研,借鉴冯廷勇、李红[22]、张娇[12]、刘培军[17]等人的问卷,编制了《新高考背景下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课程与教学安排、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环境、学习策略5个维度27个题项。“课程与教学安排”维度主要调查本科生在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适应性,“认知与学习能力”维度主要调查本科生在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学习安排、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适应性,“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 维度主要调查本科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投入、学习状态等方面的适应性,“学习环境”维度主要调查本科生在学习资源、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性,“学习策略”维度主要调查本科生在学习方式方法方面的适应性[23]。
3. 变量选择
表3是对本研究相关变量的详细说明。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自变量涉及学生个人特征、家庭文化背景、新高考改革成效和学生学校教育特征等,性别、民族、年级、户籍和政治面貌等为控制变量。
表3 变量分类及说明
4. 信效度分析
问卷信效度分析结果如下:使用SPSS26.0软件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KMO值为0.9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降维为5类,这些都与问卷设计相符。各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能解释方差的77.89%,表明结构效度高。课程与教学安排、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各维度包含的题项数分别为8、8、6、3、2个。使用AMOS2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果如表4所示。CMIN/DF是直接检验样本协方差矩阵和估计协方差矩阵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一般要求小于3,但是CMIN/DF值是一个受样本量影响较大的指标,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本研究样本量巨大,超过了10万(108 339人),CMIN/DF不满足小于3的标准,此时该指标不能作为判断模型拟合度的依据,应当参照其他指标。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受样本容量的影响较小,是比较理想的绝对拟合指数,一般要求在0.08以下[24]。本研究中该值为0.078,拟合较好。Tucker-Lewis指数(TLI)为0.919、正规拟合指数(NFI)为0.927、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8,均在0.90以上,表明指标适配合理,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使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发现总的学习适应性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8,课程与教学安排、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环境、学习策略五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952、0.946、0.950、0.788、0.870,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上述数据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科学性,所得数据可用于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问卷验证性因素模型结构拟合指数(N=108339)
三、研究结果
1. 新高考生源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现状
研究发现,试点省份本科高校新高考生源的学习适应性表现从高到低分别为: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策略、课程与教学安排、学习环境,总的学习适应性分值为3.33(见表5)。整体来看,新高考生源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较好,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最好,在学习环境方面最差,二者均值相差1.61分。
2. 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学生总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双尾)值小于0.000,表明不同招生方式的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均值为3.41,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均值为3.32,前者大于后者,差值为0.09(见表6)。
表5 学习适应性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表6 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学习适应性各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1)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和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的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双尾)值小于0.000,表明不同招生方式的本科生在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04,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00,前者大于后者,差值为0.04(见表6)。
(2)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和统一高考招生学生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双尾)值小于0.000,表明不同招生方式生源本科生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4.09,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93,前者大于后者,差值为0.16(见表6)。
(3)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和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双尾)值小于0.000,表明不同招生方式的本科生在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97,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在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79,前者大于后者,差值为0.18(见表6)。
(4)学习环境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和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学习环境方面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双尾)值小于0.000,表明不同招生方式生源的本科生在学习环境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学习环境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2.24,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在学习环境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2.35,前者小于后者,差值为0.11(见表6)。
(5)学习策略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和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双尾)值小于0.000,表明通过不同招生方式进入高校的本科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68,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54,前者大于后者,差值为0.14(见表6)。
3. 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原因
整体来看,新高考生源的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较好,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的学习适应性最高,在学习环境方面最低。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总体学习适应性以及课程与教学安排、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适应性均高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而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适应性低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
在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本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学习困难等。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不仅要通过具有综合评价招生资格的高校组织的测试,而且需要满足报考高校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成绩和高考成绩,试点省份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中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总体成绩做出了限制。因此,综合评价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尽管略低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但他们的各科学业成绩发展较为均衡,尤其在新高考学生趋易避难的功利化选科的背景下,综合评价招生学生显示出其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优势,而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则可能会因为没有选考某一科目而学习吃力。有受访者认为,“我看有的规定是大学招生的限选三门里面符合一门就可以,但实际上我们专业物化生不限。读物理的话最好高中有物理基础,以后学习会比较轻松一些”(U6S11,2019)。
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问卷调查了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拓展等内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习自主能力比较强。有教师认为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学习自主性非常强,他们的学业预警率是零。从这四五年的数据来看,成绩中上学生的特别多,后进的学生归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特别强的”(U1T15,2019)。有学生认为:“我觉得在大学可能会自主性稍微需要强一点,所以问老师问题,老师也会积极地解答,更多是自己课下去寻找一些信息。”(U6S6,2019)
在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方面,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生的专业热情、专业认同和专业投入等方面。综合评价招生增加了学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权,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更强,学生也表现出更大的专业热情,因此在这方面的学习适应性更强。有教师认为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报考志愿的过程当中,学生会更多从专业的角度考虑。他们专业兴趣很高,参加专业竞赛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考学生”(U1T15,2019)。有综合评价招生学生表示:“数学和化学算是我的强势学科,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上我拥有浓厚的兴趣。虽然现在专业课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没有后悔选择化工专业。”(U1S5,2019)
在学习策略方面,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主动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内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主动性,他们的学习策略更加积极,如有教师认为“这些学生非常有亲和力,有沟通能力,适应大学教学”(U5T10,2019)。还有的教师认为“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分数低10多分,但进入大学后,(与普通高考学生)基本没有差别,体现出学习的潜力,没有放松专业的学习,更有学习的兴趣”(U5T13,2019)。
在学习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大学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大学的人际关系”三个维度。结合访谈情况来看,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学习环境方面适应性低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多数试点高校会限制综合评价招生学生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可度。有学生认为:“(转专业)是蛮难的,通过综合评价招生进入大学之后,转专业受到很大限制,基本上挺难转到别的专业去。”(U3S3,2019)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学资源有限,维持教学管理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招收到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防止部分学生以综合评价招生为跳板,以相对统一高考较低的分数进入目标高校后转专业。第二,多数试点高校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并未采取单独编班的培养方式,亦未采取与统一高考生学生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样的教学资源和设备难以满足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三,因为综合评价招生学生高考成绩低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所以部分统一高考招生学生会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持有偏见,认为其社会性强但成绩未必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部分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会以此作为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赶超其他同学的动力。有学生提出:“经常被人问通过综合评价招生进来为什么低了那么多分,感觉我占了便宜。但是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不是成绩差,而且热衷参加活动,这也是考察综合发展的原因。也不是说统考生不综合发展。我觉得学习和待人处事是一样的,高考成绩我进不了这个专业,但是综合评价招生可以帮我进入。对自己而言,和高分统考学生的基础有差距,但努力了是一样的。同学对这种方式的误解是因为宣传没有到位的问题。”(U1S10,2019)
4. 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招生录取方式将本科生分为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两类,分别对影响其学习适应性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采用输入法,将总的学习适应性作为因变量,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如性别、户籍、民族、政治面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将家庭背景信息(包括父亲最高受教育程度、母亲最高受教育程度、父亲职业、母亲职业)、改革满意度(包括学生对录取的专业是否满意、对高考改革成效是否满意)、学生发展指导成效(包括填报志愿时优先考虑的是学校、填报志愿时优先考虑的是专业、高中学校是否提供专门的志愿填报指导、选考科目与大学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所在高校是否提供专业知识辅导、毕业后的规划等)等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中。选择以上因素作为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原因:一是现有文献已确定它们是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如学生的性别[22]、户籍[25]、家庭环境[26]、家庭社会经济状况[27]、学习态度[18]、学习环境[6]、学习资源[28]、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制度[17]、学习支持[18]、学校人际关系[29]等;二是新高考改革的特点和本研究的需要,如对高考改革成效是否满意、高中学校是否提供专门的志愿填报指导、选考科目与大学所学专业的匹配度等。
(1)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回归方程模型方差分析的sig.值小于0.000,表明回归方程能有效解释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经检验,回归方程模型的R方为0.332(R方越接近1表明回归方程的解释力越强,但在人文社会科学中,R方超过0.3就已经是很好的回归方程模型,达不到接近1的水平)。除控制变量外,有11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经检验,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系数(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均小于10,排除自变量的共线性(见表7)。
人机工程学课程是研究人、产品、及其使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学科,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提高,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已遍布生活各个角落,但是本门学科涉及了不少理工科层面的重难点,在学习上不免仍旧有些枯燥。再者,当前传统的《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往往是采用了“师本位”和“书本位”的模式,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学生只是课堂的载体,很难真正的理解书本中的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画图的作业,通过机械的绘制家具的三视图,来记忆人和家具的常用尺寸。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没有常用这些繁杂的尺寸,学生也并不能真正记忆太久,更体现了当前教学模式之不合理的现状。
在将学生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后,在置信区间为0.05的水平上,从学生的个体特征来看,学生性别为女生、户籍为城市或城镇、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或共青团员、2019级的统一高考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更高;从家庭背景特征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越高,统一高考学生学习适应性更高;从改革满意度来看,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高考改革成效满意度越高,统一高考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更高;从学生发展指导因素来看,学生所在高中学校提供专门志愿填报指导、填报志愿优先考虑专业、选考科目与大学所学专业越匹配,所在高校提供专业知识辅导、毕业后的规划与升学的关联度越高,统一高考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越高。
(2)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回归方程模型方差分析的sig.值小于0.000,表明回归方程有效解释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经检验,回归方程模型的R方为0.316,除控制变量外,有8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经检验,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系数均小于10,排除自变量的共线性(见表8)。
在将学生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后,在置信区间为0.05的水平上,从学生的个体特征来看,学生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或共青团员、2019级的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更高;从家庭背景特征来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更高;从改革满意度来看,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高考改革成效满意度越高,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更高;从学生发展指导因素来看,学生所在高中学校提供专门志愿填报指导、填报志愿优先考虑专业、选考科目与大学所学专业越匹配,所在高校提供专业知识辅导、毕业后的规划与升学的关联度越高,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越高。
表7 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对比两个回归方程发现,学生年级和政治面貌、母亲最高受教育程度、学生对录取专业和高考综合改革成效的满意度、选考科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度、高中学校是否提供专门的志愿填报指导、高校是否提供知识辅导、填报志愿时学生优先考虑专业、毕业后的规划与升学的关联度是新高考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和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学习适应性共同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还受到学生性别、户籍所在地、父亲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母亲的职业等因素影响。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综合评价招生与统一高考招生的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总的学习适应性以及课程与教学安排、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适应性均高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而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适应性低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整体来看,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统一高考学生,并随着高考改革深化和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统一高考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特征、家庭背景特征、高考改革成效和学生发展指导等因素。
第一,学生个人特征影响新高考生源的学习适应性。一方面,政治面貌为党员的新高考生源学生学习适应性高于非党员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入党对学生学习适应性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可能只是一种相关关系。相对而言,学习水平高、能力强、成绩优的学生入党的比例更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也往往较强。另一方面,年级更低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学习适应性。这与已有研究发现“高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大学生”[30]并不一致。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高考改革政策的完善有关。改革本身的不确定性会增加新高考第一届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困难,而随着改革的深入,2018、2019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会相应得到提升。
表8 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第三,高考改革成效影响新高考生源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学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高考综合改革成效的满意度以及选考科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新高考生源的学习适应性。满意度是衡量高考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新高考改革之初,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有效指引不足,在选课走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选考科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学生对改革满意度较低,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也较低。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各项制度和安排不断完善和优化,如部分改革省份启动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等系列政策,对引导学生合理选科、提高知识储备和专业学习的匹配度起到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第四,学生发展指导成效影响新高考生源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新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多数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进行选择的能力和阅历,在选择时具有盲目性,因此高中学校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生涯规划指导,选择的专业是否与学生的志愿匹配等就变得尤为重要。“填报志愿时学校是否提供专门的志愿填报指导”“填报志愿时优先考虑专业的程度”等因素都影响新高考生源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中学校能够给予充分的志愿填报指导,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越高,生涯规划能力越强,选考科目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越高,学生的兴趣志向、知识储备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越高,新高考生源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也就越高。毕业后的规划与升学的关联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业预期和学习投入,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也有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业预期越高,自我要求越高,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投入越高,学习适应性也就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性别、户籍所在地、父亲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母亲的职业等因素对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具有显著影响,但对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不显著。此结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总的学习适应性以及课程与教学安排、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策略方面的适应性均高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探索的积极成效。我国202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强基计划”也采用了综合评价招生的录取方式。但是同时需要注意到,综合评价招生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适应性低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综合评价招生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一方面,需要对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成效进一步加强跟踪评价,尤其是完善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基计划”的实施已经开始采用单独编班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有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综合评价招生作为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有待于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