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3-23李红霞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2期
关键词:急诊护理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李红霞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1年1月落实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针对性急诊护理,在落实前后各1年时间随机分别抽取43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并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接收常规护理,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时予以急诊护理干预,能加速机体功能恢复,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急诊护理;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2--01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很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之一,可快速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维持机体器官功能正常运行。常规护理虽然能起到一定辅助治疗的作用,但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亟需寻求一种更科学的护理模式[2]。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21年1月落实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针对性急诊护理,在落实前后各1年时间随机分别抽取43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并设为对照组与观察 组。观 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0-81岁,平 均(67.50±8.50)岁。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6-89岁,平均 (68.22±7.8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1)加强病情监管: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在机械通气初期易发生血压降低、HR加快等不良事 件,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控患者HR和血压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纠正,以维护心脏功能正常。(2)加强气道管理:机械通气需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发生气道感染、 损伤的概率较高,且日常维护不当还可能出现堵塞、导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影响通气效果;气道高反应性是引起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窘迫的常见原因,不仅会影响人机配合,而且会引发肺泡高压,增加气压伤发生风险;若发生上述情况时,护理人员可遵医嘱适当加用肌松剂和镇静剂,控制患者自主呼吸效率,缓解咳嗽和气道高反应性症状,调节人机配合度,降低气压伤发生风险,并注意评估患者镇静情况,合理调整镇静剂使用量。(3)营养护理和心理护理:呼吸衰竭患者长期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需消 耗较多能量,易出现呼吸肌疲劳、机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造成撤机困难、合并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清醒后发现自己处于陌生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积极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向其讲解所患疾病特点、治疗过程,嘱其保持心态平和。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 、Pao2/Fio2、RR、HR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生命指标比较护理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机械通气治疗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期间易发生各种风险事件,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护理对 保证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急诊护理大致分为3个阶段开展,即加强病情监管、加强气道管理及加强营养护理和心理护理[4]。在机械通气期间,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积极预防不良事件,在发现异常时及时纠正,将各类风险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此外,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存在各种负面情绪,加强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能有效改善 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预后[5]。机械通气治疗机体能量消耗大,若未及时补充营养,患者 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或代谢异常,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评估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为其制定合理饮食计划,保证每日摄入充足营养物质,以免因过度消 耗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和耐受能力下降。

综上所述,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时予以急诊护理干预,能加速机体功能恢复,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金凤,陈琳,孙燕.严重脊柱侧凸伴呼吸衰竭患者术前呼吸功能重建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7,32(20):15-17.

[2]司善菊 .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6):2670-2673.

[3]贺文琪,王坤 .优质护理模式在NCPAP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2):3784-3787

[4]袁先桃,徐骞.强化心理应激护理措施对呼吸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及肺功能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1):85-88.

[5]邢乃姣,刘翠萍,王爱敏 .过渡期护理模式对行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16-18.

猜你喜欢

急诊护理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