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禁城里的人间烟火

2022-03-23喻大华

同舟共进 2022年1期
关键词:御膳房御膳紫禁城

喻大华

所谓烟火气,狭义地说,指的是烹煮食物的气味;广义地讲,泛指生活的气息。在清朝,紫禁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神圣的殿堂,然而,其中并不乏人间烟火的气息。

清朝的早朝是康熙帝定下的祖制,时间是每天6点钟,地点在乾清门前。为此,皇帝4点起床梳洗,大臣则半夜起床套车前往紫禁城,赶在4点进宫“待漏”,这样一来,早餐就成了一大难题,于是,宫中的“早市”应运而生。经营者是太监、苏拉(宫中杂役),其行为无疑得到了皇家及其内务府的默许,当然,皇室和内务府并不参与经营。

每天清晨5点,隆宗门外一溜小吃摊子开始营业,烧饼、油炸果,佐以杏仁茶、炒肝、苏造肉等,搭配出售。尤其以苏造肉最为著名,其做法是选取猪两肋肉,加猪大肠、五脏(不要猪肾),白水下锅汆煮,八成熟时捞出上糖色,然后放入撇去浮油的肉汤中,加陈皮、甘草、蔻仁、桂皮、山艾、酱油、盐一起炖煮。据说肉酥汤鲜,若将烧饼泡入肉汤,其味尤美。由于食客是王公大臣,所以,经营者货真价实,不敢马虎,但价格昂贵,好在顾客不在乎贵贱,出手阔绰,以致生意兴隆。据说普通太监根本消费不起,只能向隅垂涎。皇帝居住的养心殿与此相隔不远,诱人的肉香肯定能飘过几道宫墙,触动皇帝的嗅觉。这道美味后来流入民间,几经“改良”之后,演变为雅俗共赏的京味名吃——卤煮火烧。

溥仪回忆:“紫禁城中的早晨,有时可以遇到一种奇异的现象,处于深宫但能听到远远的市声,有很清晰的小贩叫卖声,有木轮大车的隆隆声,有时还听到大兵的唱歌声。太监们把这现象叫做‘响城’。”这引起了溥仪的无限遐想,由此推论,其列祖列宗应该也曾在养心殿的台阶上驻足倾听,浮想联翩。皇帝深居宫中,工作负担繁重,烦心事不少,未尝不会羡慕民间的逍遥热闹,所以,紫禁城中的烟火气也为刻板的皇室生活增添了丝丝活力吧。

紫禁城中有数不清的膳房,每天炊烟缭绕,颇富生活气息。

大名鼎鼎的是皇帝的御膳房,分外膳房和大内膳房。前者擅长烹调满汉全席,为皇帝大宴群臣一展身手,也做些烧饼油条,为值夜班的军机大臣提供“工作餐”。但皇帝大宴毕竟不多见,乾隆以后的皇帝都崇尚俭朴,力戒铺张浪费,时间一长,英雄无用武之地,外膳房成了“烧饼铺”。大内膳房负责皇帝的一日两餐,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烧烤)、点心局、饭局等,每天二百多名厨役忙得不亦乐乎,即使到了深夜,仍不封炉,由太监彻夜值班,照看炉火。

清朝皇帝的御膳以鲁菜为主,辅以淮扬菜和关外满族菜品,风格杂糅。每餐品种虽多,但以鸡鸭猪羊肉为主烹制而成,基本是些家常菜。在制作时,每一品菜的主料、辅料配比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丝不苟,不许创新。再加上御膳品种繁多,制作完成耗时很长,御膳房只能提前一天做好,然后放在炉子上保温,以确保皇帝一声令下,按时传膳,但这样一来饭菜的口味大打折扣。直到1960年代,溥仪撰写长篇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时,仍抱怨御膳难吃。他还透露了一个“秘密”——从光绪起,皇帝就不吃御膳房的饭菜了。

皇帝不吃御膳房的伙食,那么他吃什么呢?原来,光绪4岁被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抱养进宫,登基为帝,他吃的是太后的御膳。按清宫惯例,如果太后健在,也要开办专门的膳房。比如慈禧太后就拥有三个膳房——寿茶坊、寿膳房、野味膳房。寿茶房准备饮料、果盘、人乳、牛乳、小吃等;寿膳房准备每天的餐食;至于野味膳房,不是烹调珍稀野生动物的厨房,它是慈禧自掏腰包私设的编制外单位,聘请鲁菜名厨打理,菜品味美可口。按规定,慈禧太后平日里每餐48品菜肴,逢年过节增加到108品,均由寿膳房打理,但慈禧仅拿这些菜肴充门面和赏赐亲贵,她吃的是野味膳房的出品,每餐二十多品菜,针对太后的口味精心烹制,出锅就上桌,口感绝非御膳可比。光绪帝年幼进宫,跟着慈禧吃小灶,皇帝御膳成了摆设。后来母子不和,并因为戊戌政变反目成仇,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到了这步田地,光绪帝吃顿饱饭都属奢望了。溥仪也不吃御膳房的饭菜,他回忆说:“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各宫嫔妃也自设小厨房,按等级身份领取米面肉食配料,找人烹调。另外,紫禁城中还有数千太监宫女,她们被禁锢在宫中,吃饭问题非同小可。皇帝、太后、皇后身边的太监宫女还好办,每当主子用膳完毕,他们就将一筷子没动的“剩菜剩饭”倒入瓦罐,拎回住处,大快朵颐(如果仍有剩余,皇帝的御膳要送还给御膳房)。但更多的太监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凑钱给各宫膳房吃包饭,或者自己做饭。皇宫之内当然不可能煎炒烹炸,点燃简易的小煤炉,烙几张饼,就着茶水咸菜,就算一餐。清皇室讲究养生,推崇“饥饿疗法”,光绪皇帝年幼进宫,有时饿得饥肠辘辘,抢夺过太监刚出锅的烙饼。据溥仪回忆,他见值夜班的太监用火炉烙饼,也加入其中,“与民同乐”。太监受到鼓舞,把火炉搬到皇帝的寝宫,烙饼炒菜招待皇帝。

太监出身贫寒,净身进宫,为皇家效力,每天吃苦受累,还免不了挨打挨骂,活得战战兢兢,平素餐食简单,不过,每年春秋二季,主子总要犒劳一下太监。届时各宫厨房备好猪肉或羊肉,交给太监,或炖或烤,由太监自己烹调。太监架锅烧火,烤羊炖肉的同时还熬粥贴饼子。做好后首领太监宣布:“老祖宗赏肉吃来,大家不许客气!”于是众太监大快朵颐,气氛热烈。

清宫几乎每天都有工程,工匠早进晚出,中午一顿饭免不了在宫中解决。工匠往往自带干粮,皇家提供茶水,但工头不可能如此艰苦朴素。当时,神武门和西华门外均有饭店,此地虽然处于紫禁城外,但仍属于皇家禁地,沒有内务府的关系,是不可能在此开饭店的。比如,神武门东在城墙和御河之间建有一溜房子,开着两家饭馆,分别叫四合义、六合义,专做内务府和太监的生意,经营大饼炒菜、猪羊二荤,档次不高,菜品有限。每逢饭点,内务府官员领着工头前来就餐。另外,“太监有嘴馋者,到四合义吃顿酱肉卷饼,一碗豆儿粥,花钱不多,可以解馋”。今人难以置信的是,后宫嫔妃偶尔也打发宫女或太监前来买些酱肉改善一下生活——清宫生活并不像现在影视作品里呈现的那样花团锦簇、富足无比,除了皇帝、太后以外,各宫均精打细算,只是到了慈禧执政的晚清时期,才渐起奢靡之风。

紫禁城中轴线偏北,有一座巍峨的大殿——坤宁宫,在明朝这里是皇后的寝宫,清朝入主后,皇后仍居住于此。但从雍正朝起,皇后就不住在这里了,究其原因,或许是受不了这里的烟火气。原来,清宫崇拜萨满教,每天在这里杀两头猪,然后煮肉祭神,并由皇后主祭,十分重视。但天天杀猪拔毛,哀嚎不断,烟熏火燎,母仪天下的皇后哪里受得了,最后不得不搬离此地,迁居至钟粹宫、长春宫。

可能有读者会问,祭祀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跟烟火气有何关系?其实,祭祀无论多么繁琐神秘,都是一种形式,祭祀结束,作为祭品的猪肉终究要给人吃掉。上好的猪肉呈给皇帝、皇后,并由其分赐王公大臣、皇室亲贵。但问题是每天杀猪两头,总不能天天赐肉,如何吃掉这些猪肉就成了难题。每届黄昏,坤宁宫的太监就到处喊人前来吃肉。侍卫、御医或临时入宫办事的官员跟着太监前往坤宁宫,行礼完毕,分食熟肉。有些小太监闻得肉香,也想“分一杯羹”,但地位卑微,难登大雅之堂,只好在坤宁宫门外学狗叫。里面的太监听闻“犬吠”,心领神会,于是扔出几根带肉的猪骨棒。太监拾得骨棒,大吃起来。虽然是“纯绿色农家猪”,但煮肉不放调味料,吃肉不许蘸佐料,几口过后,也难以下咽。为了尽快吃掉,后来做了变通,提供白细盐一碟,这样一来,猪肉的味道顿时可口了许多。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御膳房御膳紫禁城
时鲜珍馐助康宁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365
甜心格格之精灵来了Ⅰ天降③
夏季爽口第一茶——中医御膳房版酸梅汤配方
略述现代餐饮经营御膳的几点要素①
夏季爽口第一茶一一中医御膳房版酸梅汤配方
动物“御膳房”中的故事
白费功夫的“御膳”等
御膳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