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悲歌:苏东坡魅力解读

2022-03-23安蕾蓓

雨露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贬谪人格魅力苏轼

安蕾蓓

摘要: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经贬谪,甚至差点丢掉生命,但是他不仅没有气馁,而且还勇敢地与命运抗争,与强权争斗。他是北宋诗坛上的佼佼者,在诗、词、文、画、书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后人谈及苏轼,大多会赞扬他在创作方面的贡献,而本文单独将苏轼的精神魅力进行解读,他的坚毅自信、顽强不屈的品格给后人以鼓舞和启迪,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键词:苏轼;贬谪;人格魅力

一、苏轼其人背景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家学术气息浓厚,父母对他的言传身教奠定了他早期的学识修养,并对苏轼的人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苏轼博闻强识,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他认为三教本是可以互相流通的,这种以儒学为根本体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因为这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体现出来。在苏轼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三种因素又相互占主导地位,展示出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苏轼善于应变,他面对挫折能自我调整,处之泰然。

苏轼一生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在他为官期间。三教合一虽然在北宋时期大致成型,可是对于士大夫而言,志于读书报国仍然是主要任务,苏轼也不例外,这也正是服膺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早年苏轼也曾官拜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务,这一时期,他励精图治、报国救民,深受人民的喜欢。第二就是他的贬谪生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了。元丰二年,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于四月二十日到任,进《湖州谢上表》,使得御史中丞李定弹劾他蔑视朝廷而且有不臣之心,因此他锒铛入狱,差点送命。在狱中,他认为自己在劫难逃,在给弟弟苏辙的诀别诗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在乌台诗案之前其诗潇洒自如,直抒胸臆,希望自己能有一番政治作为。而之后,虽然官职曾至翰林学士,仕途于他而言已经不像前期那么重要,相反,他却越来越关注大自然,转向哲学人生。以至于他晚年谪居惠州、儋州时,旷达平淡的情怀便显露出来,“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与前期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古代文人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能看到诗人风格有明显转变,从少年时的书生意气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可奈何,直至老年的豪放、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我们知道,苏轼一生可谓不幸。在仕途中不得重用,北宋时期党争激烈,苏轼不甘与人为伍,选择独善其身,兢兢业业治理辖区,却遭人陷害,与昔日好友、时任宰相的章惇反目成仇,被其迫害贬往海南。但这并没有让这个天才屈服,在被贬谪的十多年里,他的创作成就越来越高,名篇佳作不断输出,逆境反而是对这位天才的玉成。

二、苏轼贬谪

苏轼的贬谪生涯是从乌台诗案发生开始,他在《自题金山寺画像》曾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这是苏轼对自己的总结。贬谪时期苏轼在文学上的著作颇丰,他的作品从这里开始便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同时代的人都不同,特别是他词的成就,后人认为超过了苏文和苏诗,确立了“东坡范式”[1],主写自我人生的感受。苏轼的风格多样,主要有豪放与婉约两种。威克纳格的《诗学·修辞学·风格论》曾说“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也被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借用此说,历代评论家在讨论苏轼时,大多将其归于豪放派,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其归婉约派。其实,“豪放”与“婉约”是同一整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独立的风格范畴。也就是说,同一个作家、同一个作品风格中,婉约与豪放可以共存、互补。一篇作品,从其表现出的作者心理特征或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图上看,它是豪放的,但从语言表现形态和表达方式上看,它有可能是婉约的。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从词中所用的象征手法,及其含蓄地抒发对人生、社会的不满这种表达方式来看,它可以说是“婉约”词,但是从词的情怀来看,词中所表达的刚正不阿、孤傲高洁的品格和憂愤焦灼情怀来看,它又可以说是“豪放”词。[2]在这里,占据他思想主导地位的不再是儒家思想,而是以道、佛两家为主,儒家退而居其次,黄州是他思想发生改变之地,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旷达客观、随遇而安。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加困难的境地时也能苦中作乐,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时期,苏轼形成了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苏轼第一次被贬谪是到黄州,他的诗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孤傲的鸿雁就是他本身,他不愿趋炎附势,“拣尽寒枝”折射出孤傲高洁的人格。这是他初到黄州时的作品,这种无人与他共赏的心情只能沉寂在时间里。他精神上是孤寂的,没人理解他,从而使他的万丈豪情也陷入寂静。然而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明确表达了对这种困境的态度,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叹,无畏艰难险阻。此时儒家的入世思想让他陷入困境,他开始吸收黄老思想作为自己的出世哲学,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时的苏轼已经笑对风雨,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境、豪情壮志和坦荡的胸怀,与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此时苏轼成熟很多,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需要再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惠州比黄州条件更为艰苦,苏轼本来也是对自己未来是有忧虑的,可是到了惠州,这里民风淳朴,乡亲们热情好客,对他很是友好,苏轼本就是一位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文人[3],在这里也写下了大量的有关乡村风物的诗词。他虽然不在朝廷,可是还是很关心民生疾苦,他带领人们兴修水利,建议惠州官员建营房,整肃军纪,舍药救民。他崇尚陶渊明,赞扬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在这一时期,他写了124首和陶诗,开和诗之风气,之后学者对于和陶诗的研究越来越多。另外,苏轼也是评论家,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苏轼的成就不仅仅在诗词文方面,在书法、绘画方面也同样有所成,他可以将绘画、书法的笔力运用到创作中,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媮,强则日长,媮则日消。”此几句话是他终身的座右铭,他也正是以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来对待人生的,无论处于什么困难境地,总是脚踏实地,从不沉迷于虚无缥缈之境。就这一点来说是与儒家“重实际”的思想相关的,苏轼对待各家的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重视切合实际,崇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谈空说、虚谈[4]。历史上宋代党争是非常激烈的,苏轼作为士大夫自然不能幸免,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他一再被贬,第三次时被贬至儋州,但严峻的政治环境并没有让他屈服,哪怕贬往边远之地也没有打消他的意气。他善于发现各种事物的异量之美,在他看来,岭南、中原各有所长,居于中原不必欢欣,居于岭南也无须悲伤,他对苦难冷眼相待就意味着对黑暗势力的蔑视,他的安贫乐道就意味着对自身人格精神的坚持。绍圣三年八月,苏轼贬居惠州已进入第三年,红颜知己王朝云的去世,使他精神、心灵上都受到打击,可是当章质夫来信表示慰问时,苏轼却回答说:“数日前,飓风淫雨继作,寓居墙穿屋漏……想闻此当捧腹掀髯绝倒也!”(《与章质夫》)苏轼用典故来表示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书生强项”就是他直面苦难而发出的战斗宣言,“掀髯绝倒”就是他面对苦难时发出的骄傲自信的笑声。这种傲视苦难的笑声中夹杂着幽默感,但其精神内蕴却是对黑暗势力的不屈和抵抗,是苏轼发自内心的真情实露。可见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始终以坚毅自信为其精神支柱,放浪于形骸之外。苏轼的弟子黄庭坚曾说:“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跋子瞻和陶诗》)他更加深刻地领会了苏轼笑声的意义。苏轼在儋州写的《千秋岁·次韵少游》:“乌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5]此词是和秦观的同调之作,却一反秦词的情調,坚定地声称自己“旧学终难改”,展现了他抱定原有的政治态度和人生信念,决不随波逐流,虽然年岁已老,远离故土,但决心像孔子一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6],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

三、苏轼的精神境界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生前做出重大建树、身后受到广泛爱戴的杰出文化人物不在少数,但如果把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作为衡量标准的话,苏轼堪称古今第一人。苏轼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还是体现为精神形态的思想文化,他给后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是我们获得心灵滋润和审美熏陶的不竭源泉。苏轼的各类作品数量巨大,内容丰富,风格则多姿多彩,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创造活动的结晶。正因如此,后人对苏轼冠以“苏海”的称号。南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评诸家古文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明末吴伟业对此不以为然,他在《苏长公文集序》中请易之曰:“‘韩如潮,欧如澜,柳如江,苏其如海乎!夫观至于海,宇宙第一之大观也!”事实上苏轼这个人也像大海一样,以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人生。[7]

苏轼的人生,既充满了苦难,也洋溢着诗意,他以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一切变故,以坚忍不拔、乐观旷达的精神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苦难。苏轼既以文采流芳千古,也以人格精神光耀青史,面折廷争的凛然风节、勤政爱民的仁爱胸怀,在艰难处境中所凸现的坚强刚毅、乐观潇洒的精神更得到后人的由衷钦佩,人生在世总有不称意的时候,但是当我们面临未知的磨难时,希望我们能像苏轼一样“一蓑烟雨任平生”吧[8]!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唐宋词史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138.

〔2〕王兆鹏.唐宋词史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53.

〔3〕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338.

〔4〕莫砺锋.唐诗与宋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192.

〔5〕莫砺锋.唐诗与宋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204.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77.

〔7〕莫砺锋.唐诗与宋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194.

〔8〕莫砺锋.唐诗与宋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204.

猜你喜欢

贬谪人格魅力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