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的异化及其消解

2022-03-23田茹梦李明桂

关键词:消解异化大学生

田茹梦 李明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KS125);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12400410378);中原工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JG202103);中原工学院科研团队发展项目(K2020TD006)

[作者简介]田茹梦(1993—),女,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原工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李明桂(1971—),男,河南省信阳市人,中原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奋斗观存在着异化的不良倾向,表现为:沉迷伪奋斗、痴迷“丧文化”、耽溺利己化、沉沦无为化等。导致部分大学生奋斗观异化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认知偏差、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高校育人效果欠佳、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西方不良思潮侵蚀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学生重视奋斗价值,家庭创造良好氛围,学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社会强化舆论引导,以及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奋斗观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奋斗观;异化;消解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864(2022)01-0036-06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对奋斗进行了阐释,系统回答了“何为奋斗、为何奋斗、怎样奋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品格的奋斗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奋斗,创造美好生活需要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奋斗。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能否树立科学的奋斗观,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鉴于此,本文拟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奋斗观异化表现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的对策,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一、大学生奋斗观异化的表现

奋斗观异化,指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疏远、脱离奋斗的思想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1]奋斗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与主体的主观态度密不可分。当前大学生的奋斗观从整体上看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奋斗观也出现了偏差甚至异化的现象,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沉迷伪奋斗

伪奋斗,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把奋斗当作是偶尔的行为、短暂的行动,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弱化甚至忽视主体的能动性。当前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不听讲,用拍照、拷课件来突击期末考试,课件、图片随时可能被清理掉;美其名曰去图书馆学习,带的资料也挺多,最好的玩伴还是手机。他们不愿真奋斗而且怕奋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朋友圈、微博、群聊等场合晒奋斗:发表激情澎湃的图片、微说,转载励志的文章、视频等。长此以往,部分大学生浪费青春换来的不过是费尽心机维护的虚无假象,而假象终归要为真相让道。

2.痴迷“丧文化”

文化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影响,不仅具有内化作用,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外化作用,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总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文化环境是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道德失范行为都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有直接关系[2]。从风靡一时的“葛优躺”“佛系青年”到最近刷爆朋友圈的“凡尔赛文学”,“丧文化”秉承反鸡汤的语言风格,借助文字、漫画和影视创作来展现黑色幽默,如“咸鱼”“废柴”“油腻中年”等成为部分大学生用负能量来对抗负能量的不二选择,他们乐于表达“丧”、创新“丧”并共享“丧”,在他们看来,与自我爱好无关的事都不必挂怀,否则便是庸人自扰。他们强调一切顺其自然,对于物质或嘉奖表现出有无均可、无欲无求的心态。用自嘲的口吻来自夸,通过美化自己的身份幻想来博取关注,表面上看他们是“人艰不拆”、活在当下,实则是奋斗观异化的反映。

3.耽溺利己化

当前一些大学生有着高智商、高情商,也世俗、老到、懂配合,善于伪装表演,更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极其关注如何超越别人,甚至不惜精心打扮自己,以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为了舒适的生活,不惜借贷成为负债一族,因为消费纠纷所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学习上得过且过,学习目的由求知變为求职,对待学习急功近利,只为应付考试;人际关系简化为物质利益的交换关系,交朋友崇尚有用原则;学校举办的活动,自感无趣的绝不参加;尽管自己的生命健康对他人来说有重大意义,但因自己一时失意而自甘堕落甚至自愿终结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部分大学生的这些耽溺利己与勠力奋斗背道而驰的行为,在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违背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4.沉沦无为化

《伊索寓言》有一则“酸葡萄”的故事,故事中有只狐狸想吃葡萄,但因葡萄藤太高不能直接吃到,于是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这种存在渴求却无实际作为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他们羡慕同学拿到奖学金,但在学习上依然没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妒忌同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却说自己没通过是运气不好;他们忌妒同学考上研究生,却选择忽略同学的努力;他们忌妒同学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公司职位,却从不坚持历练本领朝着目标奋勇前行。为了缓解内心的挫败感,他们宁愿找借口来安慰自己,也不愿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不用说去勤奋学习提升自我了。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虽渴望成功,但没有将奋斗付诸具体的行动。

二、大学生奋斗观异化的原因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对环境的塑造作用也不容小觑。分析部分大学生奋斗观异化的原因,不仅要分析其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更要从外界和主体多方面、多维度地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自身认知偏差

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其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于奋斗观培育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3]安于现状不是奋斗,假装努力不是奋斗,短暂尝试也不是奋斗。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奋斗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他们看来,奋斗就是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生命;奋斗就是长征时期,勤俭节约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现在的社会生活相当富足,他们喜爱的安于现状、随波逐流的生活,不需要拼搏就能得到。他们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生活在新时代却忽略了奋斗觀的与时俱进。一方面,他们对于个人的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他们面对生活给出的选择题总是优柔寡断、心猿意马;他们偶尔面对困难挫折的考验时,从没想过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他们尤其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赞赏、认可,乐于做给别人看,一边偷偷“划水”,一边假装努力。另一方面,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部分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当低,很难从困难的沼泽中走出来,更惧怕面对失败。他们曾经尝试过努力,但是面对现状的无力感,强化了他们的挫败感,他们开始在“丧文化”的群体里寻求温暖,变得颓废,不自觉地给奋斗贴上“无用”的标签。

2.家庭教育缺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大量涌现。一部分大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要求只管搞好学习,对于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家长基本事事包办。部分家长秉承“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奋斗观培育。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过度溺爱的行为,使孩子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有的大学生甚至连基本家务都不会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缺少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分外迷茫。一方面,由于时空距离等方面的因素,家长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孩子事事包办,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等方面也很少了解,缺乏深层沟通;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突然没有家长督查指导的情况下,甚至连学习目标都不明确,学习效率降低的同时,更阻碍了自身发展。

3.部分高校育人效果欠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49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仅要抓住当下,更要面向未来,但是当前一些高校的育人成效不容乐观。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没有设置对大学生奋斗观进行培育的相关课程,教师在讲授与引领的实践环节也几乎没有奋斗观培育的相关内容;有的高校即使设置了相关内容,也主要是在思政课堂上进行理论灌输,实践培养较少,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规律;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的相关内容设置不够突出,忽视了隐性教育的作用。

4.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中的“速生”“速效”“速成”等快餐文化在消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于无形中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为他们纪律松懈与自由散漫的行为提供助推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削弱了他们的坚定意志,明星光鲜的外表、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极具诱惑,只看到明星美好的前景,却不关注他们努力的过程,用酸葡萄的心理进行自我解压,不加辨别地对明星言行竞相模仿,不愿意学习明星的勤奋克己;社会中频频爆出的行贿受贿、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事件,种种不劳而获的事例让他们认为奋斗无用;现今社会,劳动力就业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严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奋斗意志,促使他们认为有“门路”才是找到好工作的关键,学习成绩与能力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也就不愿奋斗了。

5.西方不良思潮侵蚀

新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迅速频繁,它们借助网络开放、平等、隐形化极强的特点,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不良思潮,也借助某些网红主播、网络平台等扩展着影响力。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海量的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态度等方面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西方文化衍生出的网络热词、流行语、搞笑娱乐事件等深受他们的喜爱,给试图摆脱束缚、发展个性的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低,在面对西方文化所倡导的贪图享乐、奢侈浪费、个人主义等侵袭时,极易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误入歧途。

三、加强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6]培育大学生的奋斗观,不仅要重视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还要重视实践的力量。应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五个方面入手,探寻奋斗观培育的路径。

1.学生重视奋斗价值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奋斗的主体,大学生首先应提高自身认识,明确奋斗的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学习的主要任务,将习得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美好生活不可能唾手可得,在本该奋斗的年纪,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拒绝选择安逸。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历练本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充实完善自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面对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袭、西方文化的渗透、网络低俗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应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与老师、同学、家长、朋友等多交流沟通,努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应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这不仅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而且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的贡献。

奋斗不应只是先辈们的事情,也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美好生活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大学生应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抓住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养成良好品格,提升自身修养。

大学生应摒弃追求利己的价值观,用名人事迹来激励自己,用榜样来鞭策自己,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自己,向先进者学习,向革命先辈们学习,努力发扬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和尽责担当的奉献精神,成为精神富足的奋斗者。

2.家庭创造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7]家庭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伴随着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虽然脱离了家长近距离的监护,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奋斗观培育的作用仍不能忽视。

思想品德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家长可借助电话、网络等多种远程沟通交流工具,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多鼓励赞赏他们,配合好学校的工作,教育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迎接挑战。

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无形力量。家长应以身作则,努力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处于情感逐步成熟的关键期,家长需牢牢把握这一时期,引领他们端正态度,教育他们学会调整、表达情绪,及时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珍爱生命。

综合能力教育是家庭培育孩子奋斗观的关键。在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之下,家长不仅应注重对大学生的能力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劳动实践、社会交际等能力,而且应注重自身的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给大学生树立好榜样。

3.学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学生的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226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设置与奋斗观培育相关的课程时,应防止课程标准向实质教育论的倾斜,邀请一些励志名人来演讲,开展一系列德育讲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理论教学取得实效,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高校还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风、校纪、班风、学风等。在文化宣传栏,可张贴“奋斗之星小故事”和“身边的人在行动”等内容,以激励大学生的奋斗意志;在教室、宿舍,可悬挂名言警句、励志语录;在校园电子屏幕、校园广播,可播报名人事迹,讲述励志故事等。

大学生的奋斗观培育不只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情,需要所有专业课老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学生会、团委等职能部门应适当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挑战能力。例如,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表演话剧、舞台剧,举行创新创业大赛、团队英语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奋斗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应建立與学生家长的沟通机制,塑造严慈相济、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做好学生的榜样,当好其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4.社会强化舆论引导

奋斗观培育活动开展得顺利与否和相应的物质保障是分不开的,应充分利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激活社会中的育人元素,营造人人讲奋斗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在人塑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塑造人。社会应重视媒体报道的作用,给予新闻媒体正确的风向标,积极发掘社会中的奋斗事迹,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热点,强化舆论引导,开展相关专题教育并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理解全部社会生活的出发点。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应积极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和弘扬文化古迹、革命事迹、名人事迹中的奋斗元素,定期举办专题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更好培育自己的奋斗观。

5.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政府应重视方向引导和政策保障,建立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应加大在德育相关领域的研究投入,丰富奋斗观培育的课程形式,充分结合本土化资源特色,制定具体规划,在设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级课程的同时,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选修课程与个性化课程,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指导高校实施;应加强各部门、各岗位对于大学生奋斗观培育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目标一致,集教育、监督、管理于一身的培育管理体系,把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管理的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位,明确职责,使大学生的奋斗观培育成为各个部门都关心重视的事情;应

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管理,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监督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掌握舆论主导权,推动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加强思想舆论的阵地建设,提高对大学生奋斗观培育引导的水平。

总之,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的培育,需凝聚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激发大学生在奋斗中进步、在奋斗中成长、在奋斗中实现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1-02-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2] 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6.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4]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6]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01).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猜你喜欢

消解异化大学生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