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正文的东巴文学情结

2022-03-22王彦苹

壹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白地东巴阿明

◆王彦苹

杨正文先生于2021年2月辞世,享年77岁。杨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香格里拉三坝乡独特的纳西族本土文化,探寻白地的东巴文化遗产,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各类文集10余部,发表东巴文化学术论文近50篇。著有东巴文化学术专著五部。杨正文先生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与圣地东巴文化和纳西族古老支系纳罕人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关,尤其是2008年出版的《东巴小说选》,开创了以东巴文化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子,为拓宽纳西文学创作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文学界激起了小小的浪花。迪庆、丽江两州市文联先后举办“杨正文文学作品研讨会”“纳西族作家杨正文先生系列作品出版座谈会”,充分肯定了他的艺术成就。

一、探索:在东巴文化土壤中萌芽的文学梦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是古代掌握多种技能和知识的文化人。上千年来,他们用图画式象形文字,创作了东巴古籍,内容丰富,凡社会历史、语言文学、哲学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天文医学无所不包,同时东巴绘画、舞蹈艺术亦具特色,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它不仅为纳西族文化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老文化演变规律。

东巴文字像古老冰川一样,不仅不被时代所消融,还顽强地延伸了下来。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经书达1400多卷,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产习俗、文学艺术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瑰宝。其1400多卷古籍,有的是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万物起源的理解;有的是描述人与“署”(共居共荣)的理念。各种古籍无不反映了纳西先民的情感、价值观、思想观念、信仰等,恰如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所说,是纳西族先民“自己在描述自己的民俗志”。

近百年来,东巴文化不断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纷纷搜集收藏东巴经书,而且在不少领域取得可喜成果。法国人太伦·拉科佩伦,他把一本东巴象形文字经书抄本收入所编的《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书,于1894年在伦敦出版,首次将纳西族东巴文化公诸于世。1913年,法国学者巴克教授,把自己收集到的东巴文及调查见闻编写成《LESMOSO》一书出版。1922年美国学者洛克以撰稿人、探险家的身份进入云南,他在中国停留的27年间,收集了8000册东巴经书和珍贵文物,写出许多研究东巴文化的著作,回国后出版《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上下卷,上卷收录东巴象形字3414个,下卷收录有关词汇4600多个,并有介绍东巴文化的10多篇著述,成为研究东巴文化的重要著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涌现出大量中国学者,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如方国瑜编撰的《纳西象形文字谱》,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四易其稿,终在1981年问世。该书对1340个象形东巴文及582个标音字(哥巴文)作了解说。傅懋绩的《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丽江麽些象形文字<古事记>研究》是迄今为止出版最详尽的译注本。李霖灿编著的《麽些象形文字字典》《麽些标音文字字典》等多种著述,首次将形字、音字及多种东巴经系统地公诸于世。

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民族乡境内的白地,是东巴文化的发源地。相传,丁巴什罗经过这里,被秀丽的景色和明净的白水台迷住了,就定居下来,创建了东巴教,他与门徒第一次用象形文字撰写东巴经,传播东巴教,被后人尊为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传说中,丁巴什罗曾经修行传教的岩洞被奉为“灵洞”,白地也被称为“圣地”。

宋代,香格里拉白地的东巴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以阿明山郎为代表的学识较高的东巴大祭司,他们对各地东巴教祭仪和经典作了调整、充实,使之完善,东巴文化得以弘扬,白地因此成为历代纳西族东巴教祭司共同朝拜和向往的东巴文化圣地。丁巴什罗、阿明山郎被后人尊为东巴教第一、二圣祖。

杨正文先生出生于香格里拉三坝纳西族自治乡白地,而杨正文老先生的家族是阿明山郎家的旁支,杨正文先生的父亲是白地著名的大东巴,阿妈阿姑都是当地著名的民间歌手,父母的职业对杨先生文学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当夜幕降临到神川白地,群山进入梦乡时,纳西族村庄中的男女老少,便云集一处,燃起篝火,载歌载舞,他们传唱着流传于民间的优美史诗《创世纪》《鲁班鲁绕》《黑白战争》等,经过纳西族人民的不断加工、提炼和丰富,使它们逐渐成为一部部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好作品。并被称为纳西族文学史上的“三明珠”,堪称纳西族的文学经典。

杨正文先生从小在阿妈的背上,听着阿妈唱诵史诗故事成长。过去,纳西人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与东巴教分不开,东巴教的礼俗伴随着纳西人的一生。出生时,要请东巴举行生育礼、取名礼,纳西女子长到13岁时,要举行“穿裙礼”,男子在13岁时也要举行“穿裤礼”。男女结婚时的许多礼仪也要请东巴来主持。人离开这个世界,也要请东巴为逝者举行丧葬礼仪,超度逝者的灵魂回归“祖先之地”。

东巴经不异于纳西社会的百科全书,汇聚着古代纳西人的知识和智慧,凝聚着纳西先民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天、地、人、神、鬼的理解与诠释,对生、老、病、死的探索,记录了纳西人在漫漫岁月中的悲欢离合。各类东巴经书中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年幼的杨正文先生,在他心里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杨正文先生祖上是东巴世家,他的阿爸是第五代传人,6岁那年,他开始跟随阿爸出入各种东巴祭祀场所,亲眼目睹各种庄严而盛大的东巴祭祀仪式,亲耳聆听东巴们唱诵的各种洪亮悠扬的经声,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威武矫健的步伐,这些都深深地印在年幼的杨正文先生的脑海中,为后来他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半个多世纪后,当他撰文描写到这些东巴习俗和活动时,仍能下笔如神,笔下生花,欣然成篇。

二、实践:从东巴文化研究到东巴文学创作

1968年,杨先生从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开始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发表过《隔世姻缘》《三个赶马人》《阿一旦的故事》等一些作品,但并未获得反响。他开始转向东巴文化的学习研究。30年间,杨先生共发表研讨文章近100万字,翻译整理民间文学近50万字。其中《试论白地东巴文化在纳西族东巴文化中的地位》《论东巴教的发源地》《东巴文化的三个历史阶段》等文,影响较大,屡屡获奖。因在东巴文化研究中的突出成就,杨正文先生被推荐为迪庆州研究东巴文化的代表人物,任国际纳西学会副会长、迪庆州纳西学会会长,丽江纳西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将目光转向以东巴文化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上来,连续发表了“东巴小说”十多部(篇),影响比较大的有《赶会》《跛脚阿狗的婚事》《三探藏经洞》《银泉金嗓》等中、短篇小说。

杨先生早期发表于《边疆文学》的中篇小说《三探藏经洞》,是一部构思大胆且富于想象力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两个东巴世家四十年来的恩怨,塑造了两位为东巴事业奉献毕生的经师,以及东巴圣祖阿明山郎及其三代人围绕寻找一部东巴经而发生的“三探藏经洞”的传奇故事。

杨先生依赖他从家乡白地发掘的大量素材,独辟蹊径,以东巴阿密古经发源地“纳罕人”的生活轨迹为载体,在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中展示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必由之路。作品借助东巴象形文字“点睛”,不仅给古老的东巴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还为民族题材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地。尽管纳西族文学创作在明清时期就取得不俗的成绩,却少有东巴文与汉文相结合的作品出现,可见《三探藏经洞》的问世别有一种意义。

《三探藏经洞》情节怪诞,诡异,奇险,也是其一大特点,如破解谜语“三个茶罐叠在一起的山洞”,假经书和神杖的出现等等,无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另外,作者把故事的内涵隐藏于人物神秘莫测的遭遇之中,诚实坚强的格贝塔,阴险毒辣的木清源,两面三刀的呐米以及像“蛇一样滑”的阿布洒……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若不是在把握了无数个“纳罕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很难从他们身上提炼出如此耐人寻味的故事。

小说《阿明东巴的一生》,讲述了白地有名的阿明东巴在弥留之际,因心事未了,尽管已不吃不喝多天,但仍不能闭眼……他心里默念着东巴经,清醒地回忆着自己的一生。

虽然阿明东巴的父亲格嘎也是一位东巴,但阿明9岁时,父亲却让他跟随本地东玉东巴学习东巴经、东巴音乐舞蹈、东巴绘画。11岁时,阿明主持了在白地一带最有声望的东巴山郎的葬礼。从开场的葬礼舞蹈,及一系列的祭祀及送葬仪式等,小阿明都做得一丝不乱,合适得体。

在白地人心中,东巴山郎的葬礼不是一场简单的葬礼,而是一场盛大的展示东巴文化的葬礼,舞蹈者的动作是否规范灵活,祭祀活动仪式成功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死者能否升天,位列天神之首。当11岁的阿明戴上五神冠,披上绣花绸衫,拿着法器,跳出刚健柔婉、明快舒放、变化灵活的舞步,并在东巴堆里高声念诵经文,收放自如,已俨然是个合格的东巴时,他的师傅东玉大师喜形于色,父亲格嘎东巴更是眉飞色舞。小说对葬礼中的东巴舞蹈和祭祀仪式描写得细致入微,使读者对丧葬东巴舞及丧葬祭祀仪式有了直观的了解。东巴舞蹈的跳法根据祭祀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祭天有祭天舞蹈,祭风有祭风舞蹈,送葬有送葬舞蹈。整篇小说中,作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分别描写了不同的舞蹈,使小说融合了知识性、文学性,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性。

在古代,东巴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他们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是部落酋长的军师、参谋。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能知晓天上、地下的一切,能预测人间的祸福是非,能镇鬼驱邪,求吉祛灾,是非同寻常的“灵异”之人。东巴生活在民众中,既受东巴教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他们既通晓东巴教典籍,也谙熟民情风俗,故事谣谚,有的还懂草医,他们是具有多种技能的纳西族早期知识分子。

小说中,这场送葬仪式使小阿明成了阿明山郎(东巴教第二大祖师)的化身,神川白地30个村寨的一百多位东巴全信服了他,远隔半个多月路程的东巴们,也纷纷前来拜他为师。阿明东巴一生收授了数位徒弟,其中包括一位“高个子,鹰勾鼻,绿眼睛,大胡子的洛博士”,洛博士离开时,阿明东巴将40余册东巴经书和两幅珍藏多年的东巴画送给了他,为他后来在国外出版的东巴文化研究专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阿明东巴的一生是坎坷的。在全国上下一片昏暗混乱的年代,神川白地纯净的天空也变了颜色,“一群戴红袖章的青年人,把神川白地弄得乌烟瘴气”。阿明东巴成了“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埋在政府里的一颗定时炸弹”,他们说他当年与特务勾结,继而大搞迷信活动,以后又包庇迷信职业者,是彻头彻尾的“三反份子,五毒俱全,是条九尾狐狸”。接着那些毫无反抗之力的老东巴都成了坏份子,狗腿子,管制的管制,戴帽的戴帽,没有一个逃得了。除了挨批,还得带上午饭,扛上锄头去做义务工。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白地的东巴经师才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他们恢复了日常生活中的东巴祭祀仪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学习东巴文,了解东巴文化。

阿明过76岁寿辰这年,神川白地传来消息,一位文化干事,要在白水台开办一个东巴文化学校,特聘阿明东巴去当老师,给学生们上东巴文化课。听到这个消息,阿明东巴动情地哭了,他从11岁起被誉为东巴大师,14岁开始收徒授经,到现在已65年有余,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要办一所正规的东巴文化学校。

离开学还有好几天,他等不及人家来请,便自己收拾一番,让儿子用马驮着法器,经书等物,兴冲冲地来到学校。说是学校,其实是过去一个破败不堪的神庙,草草做了点修缮,勉强有间教室,他到校长处去报到,发现校长就是本乡在县城工作的文化干部,校长告诉他,目前还有许多事要落实,也有经费需要解决,要阿明东巴先回家等待。

临去时,阿明东巴对校长说:“没钱吗,怕什么!我家中还有一头牛,一匹马,还有三只羊,一群猪儿,统统卖了钱全归你,我还可以卖卖我这张老脸,一家家去讨饭,卖了粮食是钱!我还可以写经书,画东巴画,可以卖成钱,以前人家来跟我学东巴知识,我从没要过钱,现在起就要,多多地要,收了钱就办学校……”大师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泪流满面,像个孩子似地失声痛哭。

办学的事因筹不到足够的钱,一拖就是三年,阿明东巴自回去后就拼命抄写经书,画东巴画,积攒了一屋子,要是都能变成钱,办学校的钱早就够了,可惜只卖出去了一小部分。阿明大师心力交瘁,最终身体跨了下去,一病不起。

在病中,阿明大师还想着病好后,自己先去办个小点的东巴学校,可听说办证手续复杂,还要交纳许多费用,阿明东巴在忧虑中渐渐水米不进……

心病不祛除,阿明东巴就无法闭上双眼,就这样又消耗一段日子后,最终阿明东巴长叹一声,万般无奈地吐出最后一口气,流下两行泪,去世了。

杨正文先生将阿明东巴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感人至深,将自己对传承发扬东巴文化始终不灭的理想信念化作小说中的人物阿明东巴,将东巴文学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层。

读作品离不开读作者,作品是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通道,杨先生笔下阿明东巴未完成的心愿,也是杨正文老先生倾尽半生心血想要完成的心愿。2000年3月,杨先生在三坝白地创办了“圣灵东巴文化学校”,分全日制和夜校两种方式进行教学,聘请白地东巴大师任教。第一期学员15名,全是白地东巴大师后裔。为了更好地将东巴文化珍品传承下去,杨正文先生同时创办了“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圣地民间艺术团”“东巴文化研究室”。杨先生千方百计出版研究文集、东巴小说,影视作品及民间歌舞作品,举办文艺会演,民间歌舞比赛,为创建香格里拉文化州添砖加瓦。杨先生的付出得到了回报,2005年11月,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三坝纳西族自治乡又被省政府命名为“东巴文化之乡”。

三、思考:杨正文先生的东巴文学创作观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东巴文化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亦有人作过尝试,曾出版过《玉龙第三国》(取材于游悲);《鲁般鲁绕》《格拉茨姆》(取材于东巴经《黑白战争》);《创世纪》(取材于东巴经《土作》)等民间叙事长诗和为数较多的民间故事集、民歌集,还有不少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上,但直到世纪之交,才有些纳西族作家注意用东巴文化为题材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所以杨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在纳西族文学创作的领域内,存在着一个空白,那就是缺少人文创作的东巴文学作品。东巴文化对纳西人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着深刻的影响,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珍品。人们通过东巴文化,可以了解到纳西人的传统文明,包括古代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社会生活、民俗、医学、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生产知识、武器服饰等等;因此他认为我们民族的文学创作事业,还应当包括东巴文化的再创造,再创作,不能只停留在发掘、整理、研究的起跑线上,而是应当给它新的生命、新的价值。

东巴文字是至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杨先生认为,要创作东巴小说,必须对东巴文化有较深层次的了解,掌握较多的东巴文化素材及知识。熟悉东巴教的发展历史、教义、典籍、仪式仪轨等等,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备这些素质,需要靠长期的努力学习,不是凭一知半解、一鳞半爪就可以大加发挥,若没有对东巴文化的热心、信心、恒心,是难以办到的。他认为这就是长期以来极少有人涉足东巴小说创作的根本原因。杨先生提倡作家们应当深入生活,东巴文学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到民间去,拜一两位东巴为师,亲自体验一下纳西族宗教活动,和学习几本经卷,并且补一下纳西族的历史,然后再来构思、创作,这样努力几年,才会有收获。

杨正文先生曾在丽江召开的“二十世纪纳西文学创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东巴小说”的五个标志,认为东巴小说应该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直接取材于东巴文化;二是重要角色由东巴巫师或经师来担任;三是要有宗教的氛围;四是语言要有民族特色;五是要体现出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有人戏称杨正文先生为 “两栖动物”,是因为杨先生在东巴文化领域做了三十多年研究,出版了10 多本学术专著,同时又创作过多篇东巴小说的缘故。但他认为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写出真正有影响的东巴小说。杨正文先生希望有更多的老中青作家和作者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争取在东巴文化创作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杨正文先生一生为东巴文化的传承发扬鞠躬尽瘁,他在东巴文学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天地,他的《东巴小说选》虽然只有20多万字,却是国内外第一部东巴小说选集,他的离去对于东巴文化研究及东巴小说创作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值得所有的学者和文学创作者们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沿着他未竞的事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东巴经的《挽歌》充分体现了豁达的生死观念,它说:世上没有一种生灵能永远活在世上,人间也找不到一个生命能千年万年长生不老……

杨老师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没有离开我们,他的学术贡献将永远被我们铭记,他的精神典范也将成为后世的楷模。

猜你喜欢

白地东巴阿明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好教练
白地霉不对称还原1-萘乙酮制备(S) -1-萘基-1-乙醇
探寻东巴源
妹妹的本事
和云章东巴所写经书研究
高强度运动
爱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