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素描的要义
——素描思维
2022-03-22赵素梅ZhaoSumei
赵素梅/Zhao Sumei
很多人认为,客观再现的全因素素描的造型能力和把握力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功,笔者则认为,真正的基本功是艺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建立。针对实验性素描教学的素描思维训练,则是将素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直接以内在需求为目的的观看、思考、选择、实验、研究和呈现,自有其内在逻辑系统的训练和引导,是与创作者密不可分的、融为一体的实验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看待事物或问题的视角,找到与内心观照相对应的创作方向,再通过实验性素描这种直接的、可信手拈来的手法不断实验,寻找与其相应的表现方法和适合的工具和手段,进行艺术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形成适合自己的意义系统的表达呈现,这种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笔者称之为“素描思维”。通过素描思维的建立,把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的能力作为核心,配合有的放矢地直接实验表现手段和锻炼技巧,无限接近和触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心表达,并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是做对于自己来说的有用功。当代艺术教育与教学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实验性素描作为一种自我认知的最直接也最简洁的手段,则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一、关于素描思维的理念阐述
素描思维,是指通过观看形成的独特视角、感知和观念的思维方式,提炼最为朴素本真和纯粹的体验和理念,以最为直接和易掌握的素描来捕捉、理解、感知事物,通过素描语言的实验寻找最为真切自然的流露与恰如其分的表达,形成与个体的内在产生密切关联的创造性思维。这一创造性思维,经过实验性的探索方式和系统研究进而呈现与表达,是建立在真实的体验和批评思辨的基础上的,寻找和建立自己内在逻辑的最原初的实验与创作方式,是实验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艺术创作真正的基本功。素描思维之所以强调“思维”这一概念,是因为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意义系统的建立,是取决于艺术家观看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而才能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的有效表达方式,因此这里的“思维”包括了寻找和建构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向,并形成个性化的视角的思考路径和内在逻辑。“素”为朴实、本真,为去除任何杂念和干扰因素的观看和感知,专注与纯粹的观看是获得深层体验和感悟的关键。“描”则是将不可见的思维转换为可见的视觉表达的实验性探索过程,以寻求契合的艺术表达手段。素描作为最为简洁直接,最易掌握,最为快捷的记录、转换、研究和建构自我的手法,能让研究者和创作者更直接和容易地把自己的感受、思考和观念表达出来,无缝对接,让人很切实地感知到属于创作者的鲜活的生命感和思想观念,因此,素描思维作为实验性素描的要义,是探索和形成有效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二、素描思维的内化:对看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实验性素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素描思维,首先是将观看作为激活这一系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想要充分理解素描思维,自然也必须对观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创造意识的培养,也是由观看开始的。看包括用眼睛的看与用心的看。用眼睛去看,是对所关注事物的观察,寻找看的视角和兴趣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用眼睛之外,还可以用素描的方式把看到的形态和感受固定下来,类似草图、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并非绝对客观地记录,在兴趣的驱使下在纸面或任何载体上留下痕迹,其实已经是提炼与转换的过程,这种方式是寻找和发现的过程。用心去看,是个体在生存体验过程中对日常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的内省和思辨,是向内的对不可见之物的一种观看。“观看总是有待于被刺激、被发现的,因为画者应该更主动地去观看,观看的能动性和可能性在素描中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占据着根本性的地位,因此,德加对素描做出了这样的定义:‘素描不是形式,它是观看形式的方式。’”①素描是最能够直观体现观看形式的实践方式,它可以以充分的实验性去深入地探索与尝试,直至找到表达的方向和相应的视觉呈现。
不断地将看用素描的笔触去转换的过程中,随着层层递进的深入与专注的观看,进而转化为内心的观看,那么,实验性素描的造型语言也会将内化了的观看呈现出来。在最初的观看体验下,寻找和捕捉触动内心的感受,并内化于心。“看”包括看物象、看自然、看社会、看传统,看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观看所得会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进而增强了感知力和判断力,眼睛、手和内心由多维的观看方式逐渐对应起来,逐步形成了艺术创作者的看世界的独特方式和体验,将动人的、有温度、有思想的观看的结果呈现出来,使内心的真情实感及精神追寻的东西真正反射到视觉的呈现中,使创作者形成与他人不同的感受和观念的表达,把个体独特的、潜在的、有意味的感知与思想层面的东西有效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一切需要主动、直观、纯粹和多维的观看方式,并形成素描思维中个性化的观看意识,这就是素描思维内化的体现。
在王鹏杰的《素描论——一种“活”的绘画理论》一书中在谈论关于“看”的哲学时,提到韩炳哲在《美的救赎》中的一段话:“‘看’使自己完全遭遇侵入自我未知区域的事物。……学习‘看’是听凭发生(Geshehenlassen)抑或遭遇发生:‘我学习看。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一切都深入我的内心,没有停留在以往的终点。我有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内心。现在一切都朝那里奔去。我不知道那里会发生什么。’”②这段关于看的描述,深入内心的观看,也同时提到了观看之后的不确定性,强调一种“探测”和实验的方式,观看的主动性,内心随着观看的感受选择想要表达的方向和理念。以往一直笼统地说看的不同视角,不同视角的看才会有不同的表达,而这段文字之前,韩炳哲提到了“看”源自“肉身痛感”“精神刺激”,即人的“易伤性”引发颠覆性的“看”的改变,切入到了“看”的本质和缘起,是对“观看的启动键”。③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观看,才可能有什么样的视觉呈现。包括看的方式、看的内化。
曾经,我对自己观看之后的判断总是不自信,现在想来,那时的观看就是为了别人去观看,而非为自己。一直不确定自己观看的结果是不是人家需要的,导致自己也无法去专注地观察和体验。也就是说没有为自己去认真专注纯粹地观看过,心存各种杂念对自己的观看是具有致命的杀伤力的,所观察的角度和问题基本与自己无关。梵高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如他画中的金黄色?并且是动荡不安、令人担忧的世界之物象?其实,对比其早期和后期作品,笔者认为病理因素的影响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他看世界的方式改变了。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无比专注并内化于心的观看。
三、素描思维的外化:素描语言的实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观看
素描思维的外化,即实验性造型语言的探索和表达,是从素描语言的实验开始的,也可以看作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观看,是有其不可预见性的实验过程。但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素描语言的尝试过程所留下的痕迹都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最为本真和直观的视觉呈现。正如约翰·伯格所说:“素描是一种探测方式。人类最初产生素描的冲动,乃是出于他们的实际需要:搜寻某物,测定位置,安放某物,安置自身。”④其中“安置自身”相对于前几项需求来说,是创作者自我建构的更深层也是更重要的目的。何以“安置自身”?可以通过最专注的观看,通过不断地运用最直观便捷的素描语言“探测”,迅速捕捉,找到“安置自身”的可能和方向,甚至是“安置自身”表达手段本身。
素描思维的外化过程,是在尊重每一个个体特质的前提下,寻找“安置自身”的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因此,更侧重的就是学生的差异性,需要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绝不可能一个教案解决问题,而是针对每一个独特个体给予相应的启发和引导。个体差异是艺术家的根本特征。造型训练开始时,观看和思考的角度和层面决定了作品独特的特质和品格。手与心的磨合是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与实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这种漫长的转换与磨合是训练艺术表达能力的最重要的环节,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是在实践过程中达成的。而思维的变化也是取决于实践的程度,实验的方向又是通过选择的视角和思考的问题确立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核心一定是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观看世界的敏感度和深度,由此转换出来的作品才有意义。“我感觉到自己的手在移动、回转、结合、提笔、顿笔,而且经常在修改的时候,删除或扩展某个线条,一直延伸到纸张边缘,从字母的功能性线条中构建出新的空间,使之成为艺术品。我是一位艺术家,这并不在于我在描绘什么对象,从更根本的感觉来讲,是因为通过创作,我的身体能够感知在白纸上绘画和有节奏地切割的快感(其洁白正反映了无穷的可能性)。——(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⑤可以说,素描具备一种记录功能。素描的这种记录功能不同于摄影,摄影是客观地捕捉到表象,而素描直接能够记录下创作者此时此刻此地真实的、抽象的、深层的精神和状态,甚至是思考的,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感性与理性杂糅而生成的极为丰富、微妙与感人的瞬间,它是极具创造性和可拓展性的,而这种创造性和拓展性正是艺术家所特有的状态和使命,是神奇的、区分于现实的客观存在。
在《辞海》中的素描这一概念里提到了“观察与表达”,但仅限于对“物象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等表象的、再现的观看和表达,⑥很显然是限定于全因素素描的造型方式,是非常被动和局限的。“素描【名词】1.绘制素描的动作或事件。2.使用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态或人物的艺术。3.用线条在平面上描绘的形态或人物。……行为、艺术、形象:这是英语词典(《美国传统词典》)中所给出的‘素描’一词的解释中涉及的相关词汇,给出了素描这个词包含的体验。其体验范围——从绘画标记到观察,从创造到阐释——是素描现象学研究的对象。”⑦对比《辞海》与《美国传统词典》中对素描的解释及关键词,并不难发现,前者是以素描中的功能问题作为定义的基础,比如作为草稿与习作,进而是高水平素描的独立艺术价值与素描形式的创作,即其作品性,是我们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概念。后者则是以绘制素描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形成艺术和形象的结果这一过程的“包含的体验”作为定义的基础,这与素描思维的理念更为契合。“当我画素描时——素描在此完全不同于写作或推理——我觉得有些时候似乎参与到了某种内脏机能的运作,例如消化或出汗,那种独立于自觉意识的机能。这个印象有些夸张,不过,素描的实践或追求的确触及了一些原型的、先于逻辑推理的东西,或者被这些东西所触及。”⑧当约翰·伯格在画素描时,认为所呈现的画面是先于逻辑的,也就是说,当通过观看的直觉经验而内化于心时,会自然呈现视觉表达的外化的、可见的视觉语言,是感性先于理性的,这是对素描思维的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体现。也就是说,前者是对素描这一外来的艺术形式表层的定义,后者则是对这艺术表达手段的更核心的问题的表述。从认识到与身体(人)的互动性则是素描这一形式的重要层面,可以直至潜意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转化,当然这也是自我提炼的过程,但是这要在有一定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或者能够直觉表达并能有一定自我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之上。而这些是要在最初学习过程的有效的指导中逐渐形成的。这也就体现了实验性素描的重要性所在。
四、结语
纵观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多元与包容的特征,是当下有别于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更需要我们以客观的甚至跳出艺术圈外的视角去看待艺术问题,所以以实验艺术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性素描的造型基础研究有太多的可能性。在学习艺术的初始阶段,需要培养素描思维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根据自己的特点由浅入深进行探索和研究。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走到如今,所教授的内容不敢妄以“当代艺术”论,因当代艺术正在发生,尚无权威定论。亦不能以前卫艺术论,因形式到理念未达前卫程度,都是诸多流派或艺术家有所涉猎,完全的与绝对的原创难之又难,但在此过程中因为所有的探索都是基于极为个体微观的问题入手,不否定会有更为前瞻的实验成果。当建立起适合个体的、人性化的素描思维的观看、实验和研究的方式方法,素描语言的表达和呈现应该是不会受到传统概念和媒材媒介的局限的,应该是更为开放和多元的状态,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自我建构的内在逻辑和看问题的视角,一切皆有可能。每个人的艺术成长之路都有其独特之处,都有各自寻求的平衡点,将由观看和内省得来的直觉经验、智慧的直观视觉甚至是多觉的形式和充满灵性的感悟形成由辩证而产生的哲学层面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
注释:
①王鹏杰:《素描论——一种“活”的绘画理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22年,第135页。
②[德]韩炳哲:《美的救赎》,关玉红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第46—47页。
③同①,第135页。
④[英]约翰·伯格:《本托的素描簿》,黄华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73页。
⑤[美]大卫·罗桑德:《素描精义——图形的表现与表达》,徐彬、吴林、王军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⑥《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378页。
⑦同⑤。
⑧同④,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