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养猪技术
2022-03-22刘建听
刘建听
(深州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 深州 053800)
养猪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对于粮食安全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的肉类消费比重分别是猪肉占比60%、禽肉占比20%、牛羊肉占比20%,同时我国也是全世界生猪生产第一大国。只有应用现代化科学养殖技术并进行合理的防疫才能减少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 合理选择猪场地址
猪场尽量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距离国道、省道、居民区、河流500 m以上,不得在旅游景区和工业污染严重的地方建场。猪场所在地地势要开阔、高、平坦,另外基本农田不能用于建设猪场,猪场附近要水源足,水质良好。
2 猪场的总体布局
猪场场址选好后,一般情况猪场场地应规划分为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粪污治理区。
2.1 日常生活区。生活区应该干净整洁,勤消毒,要与生产区分开。猪场周围应该建有水泥围墙或者防疫沟,避免其他人员及车辆进入场区。
2.2 生产区。在生产区的入口处应设有消毒室、消毒池,对来往生产区的车辆、物料、药品等进行严格认真消杀。生产区猪舍依次分为种猪舍、母猪舍、保育舍、育肥舍。
2.3 隔离区。隔离区应该选择在猪场的下风口。另外场内道路净道污道分开,在猪场四周设置隔离林,猪舍之间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夏季也能起到遮阴的作用。
2.4 粪污处理区。现代养猪业的规模越大,对粪污治理的标准也越高。为避免污染环境,场区应该有单独的粪污治理区域,且处在场区的下风口,猪场一般采用二级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对场区粪污进行治理。
3 生猪饲喂与管理技术
3.1 公猪的饲养管理
3.1.1 好的公猪对整个场区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养好、用好公猪在现代规模养猪场生产中尤为重要,所以要采取强有力技术措施,来提升种公猪的繁殖率。现代化养殖场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瘦肉型公猪一般可承担100头以上母猪的配种任务。
3.1.2 种公猪在配种前应加强营养,配种繁忙季节过了,再慢慢把营养降下来,保持一般饲喂水平即可。
3.1.3 成年公猪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单体栏位饲养避免公猪之间相互爬跨干扰,保持生活环境安静。种公猪要一天运动2次,每次大概1 h。平时要给种公猪舍加强消毒,防治传染病发生,定期给猪打疫苗和喂驱虫药。
3.2 母猪的饲养管理。饲养母猪在于繁殖更多的优质小猪崽,在规模猪场里生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断奶的仔猪数量,在生产中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可提高整个猪场的生产力,可取得良好的效益。
3.2.1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后备母猪需要优良的繁殖性能,既要满足自身发育,又要满足配种后胎儿的生长。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可以保证后备母猪骨骼得到钙化,利于生殖系统发育。后备猪一般采用前期自由采食,后期限制采食,适量控制后备猪增长速度,防止过度限饲和营养不足。后备猪猪舍温度控制在16℃~18℃,保持空气新鲜,尽量让猪自由活动。做好后备猪各阶段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脑等的接种工作非常关键。越早进入初情期的小母猪在种群中使用的寿命越长,因此要促进后备母猪早发情、多排卵、多产仔。
3.2.2 妊娠母猪饲养管理。妊娠期母猪后期胎儿发育很快,应加大日粮中的精料,保证胎儿营养需要。母猪妊娠期一般为112~116 d,平均114 d。在这期间的管理任务是保胎预防流产。相应的措施:单圈饲养、防止母猪惊吓,防疫注射避开妊娠中后期,按时驱虫,注意防寒保暖,以自由运动为主。
3.2.3 哺乳母猪饲养管理。母猪产后3周为泌乳高峰,以后开始下降,母猪的营养物质要从饲料中获得,因此饲料中的粗蛋白要达到15%,并且要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母猪产后1~2 d给稀料,3~4 d逐渐增多,5~7 d改喂湿拌料,按照正常量喂养。猪舍要做到防寒保暖,还有训练仔猪先吃母猪后面的乳头,避免后面乳头萎缩,失去哺乳作用。
3.3 仔猪及育肥猪的饲养管理。仔猪是猪场的关键,刚出生仔猪几乎没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要用无毒、无刺激性消毒剂消毒。仔猪刚出生要控制好温度,让仔猪及时吃到初乳,连续人工辅助2~3 d就可以固定下来,保证每一头仔猪都能吃到初乳。仔猪转保育猪3~5 d不换料,采食恢复正常后再换料,每天替换20%,5 d完成过渡料。育肥猪是猪生长速度最快阶段,饲养方式一般采用自由采食、限制饲喂2种,同时要保证饲料营养全面。育肥猪圈舍保持卫生可减少疾病发生,舍内光照不要太亮,便于猪采食即可,还要注意猪舍防寒与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