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2022-03-22王魁岩
王魁岩
(凌海市大业镇机关保障服务中心 辽宁 凌海 121200)
1 病原菌及危害症状
1.1 病原菌。黄瓜霜霉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称为古巴假霜霉菌。寄生在黄瓜等多种葫芦科作物上。
1.2 侵染循环过程。黄瓜霜霉病病菌一般通过土壤中或植株病残体内的孢子囊,或种子携带的菌丝体传播。病原菌周年在保护地中的各种葫芦科寄主间传播,秋季露地发病植株的病原菌会侵染秋冬茬保护地瓜类作物,孢子囊通过流动的空气传播到瓜类作物上,从叶片的表皮部位初次侵染发病。在春季保护地内菌源会侵染露地瓜类作物。
1.3 危害症状。黄瓜霜霉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茎部和花序也会感染。从发病时期看,育苗期到成株收获期均可染病。苗期子叶首先染病,叶背面出现不规则形褪绿状枯黄色斑点,空气潮湿时出现灰色或黑色霉层,严重时子叶枯黄。定植后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片出现浅绿色的水浸状病斑,病斑扩大后由于叶脉限制而发展成多角形状,颜色变为淡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整片叶干枯上卷,潮湿时叶背面出现灰黑色的霉层。茎部和花序染病会产生形状各异的褐色病斑,整个花序肿大变形呈弯曲状,湿度大时病部出现黑色霜霉层。
2 发病原因
2.1 水肥管理存在问题。霜霉病的发生和黄瓜栽培时的水分供应、肥料施用有密切关联。地下水位较高、地势较低、排水不畅,容易造成耕层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粘重、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孔隙度较小、土壤容重较大、土壤质地差、通透性不好等;肥料施用不足或过量容易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或徒长;在栽植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浇水次数过多、水量供应过大,都会引发黄瓜霜霉病。
2.2 温湿度调控存在问题。当保护地内温度在16℃~24℃,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特别是黄瓜的叶片上形成水膜后,最易受到霜霉病病菌侵染,形成发病的中心病株。如果保护地内的温度和湿度管控不合理,通风时间和放风口大小处理不当,会导致保护地内的空气湿度过大,温度不适,特别是夜温过低,叶面容易产生露水形成水膜,造成霜霉病的发生加重。
2.3 不同叶龄叶片的抗病性有较大的差异。成株黄瓜的植株表现为生长在不同部位的叶片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植株顶部叶龄较短的嫩叶抗病能力较强不易感病,而中部叶龄稍长的叶片易感染发病且发病较重,下部叶龄长的老熟叶片即使发病也会很轻。嫩叶抗病能力强的根本原因是气孔没有形成或形成气孔数量较少,老叶片抗病的原因主要是钙素积累较多。
2.4 品种因素。不同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表现不同,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发病较轻,病情扩散较慢。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3.1.1 棚室清洁、消毒。保护地黄瓜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进行沤肥发酵处理或集中销毁,以消灭植株病残体上携带的病原菌。清洁后采取高温闷棚或药剂消杀处理棚室。
3.1.2 选用抗病品种,播前进行种子处理。中农系列、津春系列、吉杂系列品种抗性较好。保护地栽培用50℃~60℃的水浸泡种子20 min,捞出后用清水浸泡3~4 h,再使用杀菌药剂拌种。药剂可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药量为种子量的0.3%左右。
3.1.3 科学育苗。生茬土育苗可使用床土调节剂调理床土,做好苗床消毒,苗床底部撒施少量高磷复合肥后覆床土2~3 cm。苗期做好水肥供给的同时注意控旺,定期喷施杀菌剂防止病原侵染。培育壮苗,适时移栽,也可使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作砧木嫁接育苗,防病效果好。
3.1.4 优化施肥灌水。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施足底肥,生长期控制施用氮肥。通过喷施叶面肥来提高碳氮比例,定植后,按照尿素∶白糖∶水为1∶1∶100的比例混合进行叶面喷施,5~7 d喷1次,连喷4次,可有明显效果。采用滴灌、膜下滴灌、膜下沟灌等措施合理浇水,灌溉时间选择晴天上午。
3.1.5 做好温度控制,保证通风效果。棚室最佳温度为28℃~32℃,湿度60%~70%,注意及时通风。
3.2 药剂防治
3.2.1 全株药剂喷雾。在黄瓜霜霉病初发期可使用70%乙磷·锰锌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600~700倍液等多种药剂交替喷雾,5~7 d施药1次。
3.2.2 烟雾剂熏棚。黄瓜霜霉病发病期用45%百菌清烟剂2 000~2 500 g/亩熏棚,5~7 d熏棚1次效果较好。熏棚也可同全株药剂喷雾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