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与实践
2022-03-22◇孙婷
◇孙 婷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中提出来的。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随之提上日程。
设计学类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设计制作技术,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设计学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包含比重较高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之外,专业课程中也有大量术科课程,而术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很高。设计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课内外实践训练,对于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及其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目前,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设计学类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高校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随着产业升级加快步伐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设计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与此同时,本科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愈加突出,如产学研结合不足,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虽然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并施以大力行动,然而问题依然严峻。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协同创新能力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专业需要相当数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优秀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有相关专业的学术背景,同时又有行业的从业经历。而目前各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师主体依然是从高校到高校,毕业后即从教,这样的专业背景很难培养出能满足设计行业需求的学生,也无法真正发挥出学校实践教学的能量。
(二)教师教学与实际应用“两轨制”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效果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在事实上仍然存在“两轨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衔接起来,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同时,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更加注重教师基本素质培养,难以顾及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高校与企业和行业合作,使教师通过实际的技能操作和培训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的高校本科教育的定位大多为研究型人才培养。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本科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众多高校开始寻求向应用型院校转型,且过去只在职业院校存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一) “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尚未规范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资质的认定并没有统一权威的标准,各高校所制定的认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师资结构、教学经费等条件相对优越的院校,所制定的认定标准更为严格、规范,同时在“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上更有力度,处在良性发展过程中。而各项基础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处于相对不发达经济地区的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困难重重。由于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不足,这些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评价依然按照普通教师教学评价执行,没有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些都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产生了一定的反向效果。然而,全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又迫使这些院校在艰难的条件下转变,所以降低“双师型”教师资质的认定标准也是无奈之举。
(二)部分高校未严格基于教师所授专业进行认证
高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浅层来说,是为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从根本来说,是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高校通常是基于各类证书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证,但这些证书是否与教师所在专业相关、是否有助于教学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有的高校教师通过自我提升的途径获得了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救生员、会计等资格或等级证书,但该教师并非汉语言文学、体育学或会计学及相关专业,导致这些职业认证未能与实际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有助于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而是停留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三)校外引进“双师型”教师困难重重
从行业内引进技术型人才一直是高校快速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所采用的途径,这样既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又能快速调整教学团队结构。但是一些技术型人才在高校的人事部门进行资格审核时往往会遭遇学历或职称壁垒。当前国内高校对于本科教学师资的基本要求至少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部分专业对教学师资的要求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此外,要求作为人才引进的教师至少为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等同的中级技术资格证。这类要求在实际的操作中困难重重,以笔者所在的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艺术设计学院技术实践型师资的引进主要面向两大类对象:一是各类工艺师,如陶艺技师、民间工艺师、民间美术师等等;二是行业内的优秀设计人才,如插画师、网页设计师、影视后期制作人员等等。这些人才都有助于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优化高校师资结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工艺类技师都不是科班出身,往往是通过师徒“传帮带”和严苛训练成长起来的,而很多设计师以实际设计能力在行业内立足,是真正通过职业经历成长起来的。这两类人才都无须以学历或职称来证明自己。因此,引进“双师型”人才的难度很大,同时许多学校无法为这些人才提供与其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待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从政策层面科学布局,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应结合行业、依托校企协同来推进。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实施更加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在实践环节指导上能力突出,无论是在教学中演示技能还是指导学生,相比普通教师的优势都非常显著,尤其是职业素养扎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与行业衔接、与岗位契合。各院校都一直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本着以生为本、以教学为核心的原则,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需要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执行的,能够真正促进教师结构优化、助力本科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在认定过程中,高校应在一定程度上参考教师任教专业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业内人才引进,高校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适当放宽学历、职称等限制。
(二)通过校企合作,加快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岗位的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在教学体系中与企业始终紧密结合,依托企业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多数都缺少行业工作经历,而常规教师培养中依靠学校组织的各级培训、学历教育、访学等方式均难以解决应用能力培养问题。因此,高校只有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
专业教师主导着各类教学活动,是需要接受“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体。专业教师应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的关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同时,专业教师应保有终身学习的热情,顺应当前高等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应针对自己具有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分阶段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四、校企协同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实践教学
(一)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修订的过程中,人培修订工作组成员可多次到企业走访,邀请企业领导、专家来校参观,进行交流与座谈,使企业全程参与人培修订。在修订前的调研中,企业调研是重要一环,可通过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岗位要求、新员工工作情况等信息,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要求更加紧密结合。在人培修订过程中,企业可以针对高校课程设置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这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与职业接轨。
(二)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
高校可以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跟岗学习,主要通过让教师参与设计部门的项目,强化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使教师近距离接触行业与市场。二是让教师参与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对于内部员工的培养有着较长期的规划,所以企业内部培训对职业素养的提高往往实用性强、见效快,并且大多包含了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对专业教师获得“双师型”认证有极大助力。三是让教师参与企业组织的各类会议、研讨、交流活动,从而借助企业资源更多地接触了解业界动态,拓宽自己的眼界。
(三)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制定
在教学实施中,许多专业实践环节都有企业导师的参与,所以让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于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习惯展开指导,这使得不同的企业导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上的差异十分明显。由于不了解相关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企业导师往往难以保证实践环节对知识理论的延展应用,会产生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问题。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制定,既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专业的建议,优化实践内容结构,又可以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实践内容,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实施
专业教师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状况,擅长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把控教学方向。企业导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擅长基于实际项目,通过演示、实操、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展开与市场紧密接轨的实践教学,尤其能够在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上带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在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讨论课程大纲,拟定教学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分工协作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实施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考核。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企业导师引入专业赛事指导、社会委托商业项目指导,以及毕业设计与就业指导,使学生不断在专业能力上得到迅速提升,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把控教学的方向和节奏,又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职业专长,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这样也使专业教师能够有机会同业内人士加强交流,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
总之,本科院校快速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应用型院校、应用型专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必然选择。“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立足于职业,立足于专业,立足于课程教学。无论是课程实践、认知实践,还是实训、实习,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来说,“双师型”教师最终的归属还是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