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会全景时评

2022-03-22璐,刘

体育教育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谷爱凌冬奥北京

黄 璐,刘 波

(1.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84;2.华北理工大学 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210)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圆满实现了我国“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庄严承诺和目标要求,为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历经7年艰辛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北京携手张家口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1]。基于后冬奥研究视角,从社会与文化评论视角,挖掘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时代价值、文化与社会意义,期待为进一步梳理北京冬奥会遗产成果做一些回顾性评论与学术讨论。本文以“全景时评”的定位,依循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方面,按照如下主题内容依次呈现:北京冬奥会理念传达方面,以冬奥口号的时代价值和开幕式理念呈现为例;精神、文化与认同方面,以北京冬奥精神的阐述、志愿者参与式文化叙事、谷爱凌移民的身份认同为例;办赛方面,总结了北京冬奥会科技赋能的突出作用和现实价值;战略方面,提炼了中国竞技体育战略布局的优势、不足与未来走向。旨在提出一些应对性的发展策略,为体育学研究提供一些新认识和新观点。

1 “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价值

冬奥口号是冬奥会主办国向世界发起奥运倡议、传达自身对奥运理念的理解,实质是一种国际体育外交的过程[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官方译名为“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一半来自奥林匹克新格言中的“Together”,一半来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理念中的“Shared Future”,作为一项兼具时代价值和冬奥会主办国价值观的全球体育发展倡议,寓意世界性意义与民族性价值的完美融合。

(1)植根世界性意义的解释维度。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表决通过了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团结一致”(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Together”写入奥林匹克格言,正是百年奥运历史发展的思想传承与美好展望[3]。“团结”既是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勠力战疫、共创未来”[4]的现实需要。2021年9月17日,我国正式发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中的“Together”寓意双关。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5]北京冬奥会口号与奥林匹克新格言中的“Together”概念保持一致,正是中国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行动证明。其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6]。“Together”不仅超脱奥林匹克价值观,也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北京冬奥会口号与全球团结价值观同向同行,正是新时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行动彰显,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时代担当。

(2)植根民族性价值的解释维度。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表达,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7]。从东京奥运会口号之“共情”意蕴,到北京冬奥会口号之“共命”意蕴,一字之差是时代价值的升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以利益导向为核心的奥林匹克治理关系网络面临信任危机与割裂风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创造了一个形象化的概念“拼图游戏”,呼吁奥林匹克利益相关者各方“牺牲与妥协”,共同应对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所带来的巨大风险。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利益观之上的共情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冲突、结盟、零和博弈为核心的奥林匹克利益转换机制,形式上是一种主打“情同与共”风格的温和派路线。相比较而言,“一起向未来”中的“Shared Future”彰显了时代价值的中国理解和中国方案,是一种融合中华民族智慧箴言和民族性价值的独特理解,这是中国作为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基于“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象概括,是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8]。

“一起向未来”是一项融合世界性意义和民族性价值的全球体育发展倡议,一方面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一方面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以全球体育发展视角,“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创造的独特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为全球体育发展提供的中国理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以全球话语建构视角,“一起向未来”不仅明确了“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基本定位,也传达了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的新理念新格局。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视角,“一起向未来”不仅属于体育圈的发展倡议,也是全社会共同的发展愿景,应坚持《奥林匹克2020+5议程》关于“扩圈”奥林匹克社区的改革方向,在社会事务上体现“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引领作用,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体育领域的独特贡献。

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理念传达

奥运会开闭幕式活动是集艺术、历史、文化、体育、仪式为一体的文化展演,是奥运会筹办举办的重要范畴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场开闭幕式精彩纷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终,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1]。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呈现的宏大叙事相比,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铺陈叙事。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国旗入场仪式寓意深刻,由社会各行各业的代表和56个民族代表共同传递国旗,在国家形象展示的大舞台上,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平凡的人民形象,大视野大格局前所未有。比如,开幕式主火炬点燃仪式超乎想象,由我国冰雪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共同点燃主火炬,这两位青年运动员并未取得骄人的比赛成绩,寓意“少年强则国强”,代表了未来中国崛起的青年力量,在国家形象展示的大舞台上,将高倍镁光灯聚焦于两位青年运动员,充分彰显了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9],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担当,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由于各国政治制度和国情不同,西方有“藏富于民”的话语喧嚣,中国则有“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实践;西方有形式化的选票民主,中国则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个体身份呈现的人民形象和青年形象,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之上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形式与西方民主政治风格迥异,在“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上具有同一性。同时,置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背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理念传达实现了世界性意义与民族性价值的高度统一。

北京冬奥会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实现了中华文化、冰雪元素与奥运仪式的完美融合,在形式上演绎了“中国式浪漫”,张艺谋总导演概括为“空灵、浪漫、现代、科技”,契合了“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等中华文化元素,与冬奥会冰雪运动主题融为一体,开幕式穿插的奥运仪式环节衔接有序,小雪花汇聚大雪花寓意“全球团结”“命运与共”“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主题,科技应用创新产生的“光”和“影”美轮美奂,隽永的场面、质朴的情感撼动人心。

凡此种种,全面展现了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深刻内涵。如何更好地呈现新时代发展理念,是我国筹办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实践命题。深入挖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理念传达、文化传播、交流互鉴、形象塑造等方面的遗产成果,进一步扩展与融合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电影艺术、动漫文化、新媒体等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多渠道、融媒体传播新格局,为更好展现新时代新理念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3 北京冬奥精神的行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将“北京冬奥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1]。伟大的新时代和蓬勃发展的奥林匹克运动事业孕育了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会广大参与者以实际行动创造、践行了北京冬奥精神。深入阐释北京冬奥精神,坚定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是推动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基于行动者诠释视角,由体育现象看精神内涵,尝试作如下阐释。

(1)胸怀大局。北京冬奥会广大参与者胸怀“两个大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志存高远,团结一心,履职尽责,奋力拼搏,为国争光,为国建功,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以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和胸怀大局的视野,无私奉献和为国争光的担当精神,创造了引领社会各行各业拼搏奋进的大格局,孕育了北京冬奥“胸怀大局”的伟大精神。

(2)自信开放。在北京冬奥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全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与开放包容的理念,“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1],充分彰显了自信开放的北京冬奥精神。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彰显“中国式浪漫”的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源自文化创意和民族文化的自信,两位平凡的新生代运动员为世界带来了别样的惊喜。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对冬奥会表现优异的归化运动员赞赏有加,充分体现了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立场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3)迎难而上。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国际环境方面,克服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产生的困难挑战;国内环境方面,化解了疫情影响下冬奥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苦干实干,知重负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突出体现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办赛和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1],全面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

(4)追求卓越。北京冬奥会各国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在世界高水平的冬奥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以赛场卓越表现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从更宽泛意义来理解,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在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全过程,比如,“北京冬奥会赛时期间,疫情防控精准有效,没有发生聚集性、溢出性疫情,闭环内阳性比例仅为0.45%,确保了冬奥安全顺利。”[1]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来自“冬奥7年艰辛,奋斗铸就辉煌。全部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1],由此凝聚并向世界展示了追求卓越的北京冬奥精神。

(5)共创未来。深刻演绎了“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关系,一方面与奥林匹克“更团结”交相辉映,一方面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协同发展,“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1]比如在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表了“勠力战疫 共创未来”的主旨讲话[4],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行动 共创未来”的主旨讲话[10],彰显了全球携手“面向未来”和“共创未来”的重要价值。

后北京冬奥时代,弘扬与践行北京冬奥精神,是实现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并在植根社会文化生活和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第一,深入阐释北京冬奥精神,对其思想脉络、文化传承、理论基础、实践内涵、行动表现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经得住历史的拷问、理论的考究和实践的检验。第二,努力践行北京冬奥精神,以体育行业为核心,体育参与者为主体,体育赛事为抓手,凝聚体育精神力量,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并对全社会形成积极的辐射作用。第三,坚定不移推进北京冬奥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从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到未来凝聚与创新的体育精神内涵,进一步挖掘不同精神体系的深刻联系和丰富内涵,在我国重大标志性活动中做好精神阐释与有序衔接,充分发挥北京冬奥精神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效应。第四,夯实北京冬奥精神的行动基础,承继与贯彻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精神文化遗产,建立“北京冬奥精神在行动”的政策框架,在我国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中,积极推动北京冬奥精神的行动创新与策略发展。

4 志愿者叙事与奥运参与式文化遗产

现代奥运遗产的类型多元、内容广泛,主要涉及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体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强调公众和青年参与,一直是奥运遗产治理的重要方面,即有效促进公众尤其是青年参与奥运遗产治理的过程[11]。志愿者作为保障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冬奥会的运营成本,提高冬奥会办赛服务质量[12],同时以青年人为志愿者主体的奥运参与过程,将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奥运遗产治理创造更多的参与体验和个体记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服务参与的遗产治理表现出新的变化,笔者定义为“奥运参与式文化遗产”,指的是以奥运志愿者招募与服务机制创新,促进青年人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非凡体验,推动以志愿者个体叙事为传播形式的奥运参与式体验的文化生成与发展。

(1)奥运遗产具有传承性,是国家体育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的赓续、创造与发展。最突出地表现在北京成为首座“双奥之城”的文化赓续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的层摞,为北京冬奥会筹办提供了遗产传承的基础[13],也为我国研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价值[14]。在个体记忆与社会精神层面,《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突出了“双奥志愿者”文化遗产项目,所带来的促进个人发展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这是“双奥之城”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15]。在政策工具与理论框架层面,有效扩展了后冬奥遗产的应用价值,比如置于北京冬奥会遗产战略计划背景,对解构英国体育志愿者培养计划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16],并向世界分享来自北京冬奥会的独特经验与地方性知识,为奥运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2)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创新,深化了奥运遗产的实践形式。北京冬奥会青年志愿者群体中活跃着各地选派的大学生志愿者,这是采取“配额选派+推荐选拔”相结合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并未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一招募形式来自我国抗击疫情模式的成功经验,比如从全国各地选派精英医疗队支援疫情救治重点地区。北京冬奥会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各地与各校的深切嘱托,是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象征性化身,“地方”与“学校”的标签化身份赋予各校大学生“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使命担当,各地各校举办的冬奥会志愿者出征仪式,完美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的“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7]的重要讲话精神。来自各地各校的大学生代表,在参与体验冬奥会成功举办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具有个体化特征的文化叙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各校官微与官网的互动联结,将志愿者个体的参与式叙事,转化为虚拟社会背景下的沉浸式经验互动分享,以及基于地方性知识生产的文化叙事形式。一方面强化了当代中国青年践行“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榜样力量,融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一方面顺应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数字化变革趋势,在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闭环管理”背景下,激发冬奥会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等更多个体的传播动力。

关于更好利用“奥运参与式文化遗产”,考虑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基于志愿者个体的文化叙事活动,以几何级数的地方知识生产与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方式,并通过多种渠道讲述冬奥筹办的精彩故事[18],深耕志愿者文化叙事的数字化融合实践,为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参与式文化遗产。比如,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陳聰航|Philip11”,在微信公众号“一二吾道”分享了自己的冬奥参与体验,“冬奥会已经结束,但他留下了的宝贵财富将使我受益终身,在这里我看到的拼搏与进取、付出与无私、赤诚与坚韧、精益与求真都将是我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二是从“志愿者精神传播”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1]加强对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精神的故事挖掘与媒体宣传工作,深入研究冬奥志愿者精神内涵,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实践等社会化场景,促进“奥运参与式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社会促动作用。

5 谷爱凌移民融入的文化表征

“谷爱凌现象”是北京冬奥会的舆论热点事件,归化运动员产生的国籍问题与民族认同是“谷爱凌现象”的焦点话题。以身份政治视角,与体育比赛相伴而生的竞争、对抗、博弈等标签化概念,明确区分了“我们”与“你们”的群体归属感,由体育比赛产生的身份认同幻象,建构在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观念之上。在北京冬奥会大放异彩的现象级归化运动员谷爱凌,引发了有关归化运动员的民族文化认同的话语喧嚣,谷爱凌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成为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从国籍归化的角度,谷爱凌入籍并代表中国参赛,在国籍法意义上是受到中国法律保护的中国公民。从民族归化的角度,谷爱凌的移民融入主要是通过内化的民族认同、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有的行动逻辑,强化了基于“中国人”身份建构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进而获得全社会的广泛接纳。

(1)民族特质方面。移民现象是全球化时代的典型特征,谷爱凌具有中国人的血缘关系,在职业生涯转折时刻,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并代表中国参赛,体现了海外移民及其后裔心系祖国的时代担当。谷爱凌具有“中国血统”,会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很好地规避了国籍归化与民族认同相分离[19]所产生的价值割裂状态。同时,运动员移民是体育全球化的典型特征,中国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始终秉持“开放办体育”的宗旨,谷爱凌回归祖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昌盛富强和文化自信。

(2)自我认同方面。考察有关谷爱凌的微博热搜视频,谷爱凌自觉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建立在“中国血统”和“生活经历”基础上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民族认同和地方认同。民族认同是基于国籍、国旗、国歌、语言、文化优越性等民族性内容的尊重、承认与践行,比如,谷爱凌入籍后通过微博宣布“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前来报到!”当谈及学说中文的话题,谷爱凌认为“不是生下来就会吗?”反映了谷爱凌对于民族认同价值的坚守与践行。地方认同是基于故乡的成长经历或生活在特定地方而产生的情感依恋,反映了主体难以割舍的乡愁,比如,谷爱凌上街遇到外国人,感叹道:“哇!这么多老外!”当被称作“洋娃娃”时,谷爱凌认真地纠正道:“我是北京姑娘!”也不乏有暑假在北京海淀黄庄“补课”的经历,这是对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地方认同。

(3)行为特征方面。主体内化于心的民族认同与共同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外化于行”的行为特征得以彰显,表现为一整套共有的行动逻辑,比如,谷爱凌在赛场等待裁判评分时悠闲地吃起了韭菜盒子,这一行为特征充满了中国式的“市井想象”,瞬间拉近了镁光灯下的谷爱凌与市井生活中的“我们”的情感距离。再如,谷爱凌在夺冠后表示:“去吃涮羊肉庆祝一下”,“要睡一会儿”,这种行为举止俨然就是邻家的大姑娘。“外化于行”的中国行动逻辑与美国标签化指向的“别人家孩子”形成了明显区隔,无形中强化了谷爱凌与“我们”在一起的观念认识。

(4)形象建构方面。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实行闭环管理政策,进一步推升了媒体在塑造运动员公众形象的重要作用。镁光灯下的运动员言谈举止表现,犹如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运动员自我预设的语言表达和行为展示,为建构运动员的媒介化形象提供了叙事基础。谷爱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得落落大方、言谈得体、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理性睿智,这些充满社会正能量的媒介信息,反复强化了谷爱凌充满阳光、自信、强大、睿智的媒体标签化形象,个体形象建构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新时代社会风貌,创造了北京冬奥会媒介传播的现象级事件。

在后北京冬奥时代,对于精英运动员归化政策的延续性问题,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符合民族认同大方向的基础上,坚持运动员归化与本土培养并举,发挥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效应,形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合力。在运动员归化策略选择上,应坚决摒弃“金元归化”的功利主义思想,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国民教育体系、运动训练等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环节,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促进作用。同时,以谷爱凌移民融入为实践范本,建立归化运动员的标准化政策指导框架,积极推进归化运动员的民族认同、自我认同、行为表征、形象建构一体化建设,实现归化运动员的民族认同、社会融入与文化融合发展。

6 北京冬奥会科技赋能的现实价值

人类科学与技术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交流互鉴层面,可以理解为一种全球互联互通的世界性语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深化各国交流合作与文明互鉴的窗口。从北京冬奥会筹办之初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到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提出的“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科技创新应用从中发挥了重要的促动作用。笔者所说的科技赋能,是通过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融合发展,赋予科技应用主体超越自身价值的能力。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面向“科技创造未来”,向世界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科技赋能所创造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北京冬奥会科技应用成果丰硕。以5G网络科技的大规模商用为代表的冬奥会科技应用,比如冬奥5G网络全覆盖、5G云转播、5G智慧医疗、5G+智慧指挥调度、5G+VR场景应用等,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再如,我国自主研发的“猎豹”特种摄像系统为速滑项目提供了公平公正的裁判环境,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有效规避了平昌冬奥会裁判争议所产生的赛事公信力危机。大到视频转播技术,小到裁判辅助技术,北京冬奥会科技应用无处不在,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2)北京冬奥会接待服务广泛应用“黑科技”,全面展现了我国科技应用的市场化前景,塑造了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坚定信心,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比如,智能防疫机器人为夯实北京冬奥会防疫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再如,智能床入驻北京冬奥村,整洁、舒适、智能、温馨的起居环境,获得各国运动员的发推点赞与好评。

(3)科技应用创新助力北京冬奥会形象传播。北京冬奥会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与技术赋能的融合发展,为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增光添彩。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融入了更多的光影科技元素,灯光、舞美、艺术化呈现与科技创意的完美融合,建构了北京冬奥会科技赋魅的视觉奇观,以世界共同的科技语言,传达了数字化时代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再如,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形象设计,是传统熊猫形象与科技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冰墩墩的头部装饰彩色光环设计源自“冰丝带”的灵感,整体造型酷似航天员,寓意共创未来、引领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推动科技时代的创新发展。冰墩墩一改传统的熊猫元素设计,未来感、时代感、科技感十足,营销热度拉满,彰显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

(4)科技应用创新为实现“绿色办奥”“节俭办奥”赋能增效。以北京冬奥会智慧场馆建设为例,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建设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智慧建造技术,有效节约了建筑成本;场馆运行采用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实现了集数据采集、趋势分析、预警、决策为一体的智慧管理;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场馆电力系统;碲化镉“发电玻璃”实现了场馆功能性、经济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等等。绿色、低碳、节俭、可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贯穿始终,科技应用创新助力“绿色办奥”“节俭办奥”成为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遗产的范例。

展望未来,科技赋能是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奥委会颁布的《奥林匹克2020+5议程》强调了科技改变奥林匹克未来发展的促动作用,在国际奥委会数字化战略、推动虚拟体育发展、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创新奥运创收模式等方面,突显了科技应用的现实价值。顺应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改革方向,总结与推广北京冬奥会科技赋能的成功经验,深挖冬奥科技应用与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发挥科技赋能在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推力和“催化剂”作用,为助力面向2035年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展现科技臂力。

7 新发展阶段中国竞技体育战略布局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面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困境,夏季奥运会战略“一枝独秀”,以夏奥战略、冬奥战略、“三大球”标志性成果为驱动的“三驾马车”失衡发展,成为体育世界的“跛脚巨人”。依循2035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在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层面,有必要对标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强国建设,坚定不移推动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新世纪崛起中的东方大国,全面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力,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召唤。基于此,《“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了“竞技体育实力再上新台阶”的新目标,要求“夏季奥运项目再创辉煌,冬季奥运项目全面提升,以‘三大球’为重点的集体球类项目发展基础更加夯实。”[20]“十四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开局,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与美国决胜在最后一刻,以1枚金牌之差痛失金牌榜首位;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9金4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相对而言,中国女足夺得2022年女足亚洲杯冠军,中国男足竞技表现持续低迷,以足球为代表的集体球类项目尚处于基础夯实与发展探索阶段。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辉煌成绩,有力推动了“双奥战略”的平衡发展,在2035年我国建成体育强国战略布局中抢占了先机,全面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多方面显著优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国家疫情防控成果突显,为北京冬奥会筹办与备战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2)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为我国运动员全身心投入训练与备战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3)充分发挥东道主优势,在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花样滑冰项目上确保了公平公正的竞技评价,客观反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技巧类评分项目上的竞技实力。(4)我国冬季项目实施“全面参赛”战略、跨界跨项选材策略、引进归化运动员策略等,对迅速提升我国冬季项目竞技实力形成了协同促进效应。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在胜利的巨大光环下有必要反思不足,为蓄力赋能推动我国冬季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谋略参考。展望意大利米兰和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我国冬奥战略面临全方位的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我国冬奥优势项目面临“强而不大”的隐忧。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位列金牌榜第3位,展现了我国冬季项目的绝对竞技实力。然而,我国冬季项目整体实力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还有较大差距,仅位列奖牌榜第11位,这意味着我国冬季项目的潜在夺金点偏少,过于依赖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等传统优势项目,后劲不足的隐忧渐渐浮现。(2)北京冬奥会我国在技巧类评分项目上夺得6枚金牌,对我国冬奥会成绩的整体贡献率高达67%。伴随东道主优势的消退,我国在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等技巧类评分项目上面临裁判“审美”偏差的不利影响。(3)伴随北京冬奥效应的消退,以政策强刺激为主的驱动模式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后北京冬奥时代,我国在“冰雪运动进校园”政策实施、冬季项目“全面参赛”战略、跨界跨项选材策略、归化运动员策略等方面,能否延续强力推动的发展态势还有待观察。(4)我国冬季项目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将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并可能对我国冬奥战略形成挤出效应。比如,冰雪强国受疫情影响奥运备战工作,如果全球疫情缓解将推动美国、俄罗斯等国全面恢复奥运备战工作,消解了我国疫情防控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比较优势。再如,韩国短道速滑项目的强势回归,可能对中国冬奥优势项目产生挤出效应。

纵观奥运会东道主的历史沉浮,在东道主创造“历史辉煌”的发展背景下,均面临“保持荣耀”的巨大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强国,并不是依靠东道主优势推动或短期效应,而是实现国家竞技体育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德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三大球”项目整体实力位列世界第一梯队,冬奥会成绩稳居第一集团,夏奥会成绩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体育事业实现均衡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的体育人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对标美国、德国等世界体育强国建设。从北京到米兰,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1)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坚定不移推动“双奥战略”的平衡发展。(2)全面挖掘并继承北京冬奥会遗产成果,进一步发挥我国冬季项目“全面参赛”战略、跨界跨项选材策略等制度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冬奥战略上台阶上水平。(3)借助我国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成果,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战略实施,引入体育大数据等融合创新[21],持续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参与,实现我国冬季项目普及与竞技水平提高的共促发展。(4)深入贯彻“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驱动力[22],为助力区域经济包容性发展与实现我国冬季项目可持续发展夯基固本。(5)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强大保障作用,全面释放冰球等职业化项目的改革活力,形成我国冬季项目以“举国体制”为主体、市场机制为助力的双轮并存机制。

8 结语

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中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后北京冬奥时代,我们必将肩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秉持“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力量,深入贯彻“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冬奥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效应,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坚定的信念、非凡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普及与发展,坚定不移推动新发展阶段我国“双奥战略”与“三大球”项目的协调发展,全面实现2035年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猜你喜欢

谷爱凌冬奥北京
我的偶像谷爱凌
谷爱凌:“自信是可以学来的”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中国少女谷爱凌的冰雪奇迹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