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2022年总目
2022-0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粤剧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金 姚 林发钦(一.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与保护原则
萧 放 席 辉(一.9)
中国非遗惠益分享立法的逻辑与模式
刘勇军(一.17)
非遗与广州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共生发展
安 舜 方 海(一.25)
变革中的自我调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的考察
黄亚欣(一.31)
非遗治理研究的方向选择
——“政策法规与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端论坛”述评
宋俊华 李瑜恒(一.15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阐释与“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研究专题
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黄永林(二.1)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逻辑困境与设计改进
王明月 马知遥 (二.10)
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
——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周 波 (二.19)
中外“非遗”名录制度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比较研究
马千里 (二.2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邓启耀(三.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转向
杨洪林 顿 山(三.16)
自媒体时代陕北说书的传承路径探究
冯 涛(三.24)
“启蛰”“惊蛰”考
白 杨 胡新生(三.36)
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何以可为
宋俊华 (四.1)
粤港澳非遗的文化基因与非遗名录制度改进
孔庆夫 张海庆 (四.9)
韩国“无形文化财”的名录制度建设与启示
郝 达 夏元勇 (四.18)
从送王船看非遗多地域传承的逻辑理路
林继富 马培红 (四.27)
非遗保护的三个维度: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参与式传播
钟 茜 莫继严(四.35)
从醒狮看非遗存续的“假晶化”与审美分层
谢中元 (四.43)
弥散性传承:都市语境下手工艺传承的一种路径
滕璐阳 徐赣丽 (四.5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若干问题探析
王霄冰 (五.1)
群体协作性非遗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分类认定
马伊超 陈华文 (五.10)
非遗保护评估制度的地方实践
——以宁波“三位一体”模式为例
陈科锦 (五.19)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协同立法模式探究
妥学进 (五.27)
潮州剪纸:潮州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转化
李 静 (五.36)
从大拼盘到新生态:新文科视野中的非遗学建设
高小康(六.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
唐璐璐(六.9)
认知论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与动态调整
刘鹏昱(六.18)
非遗传承人制度完善的逻辑与路径
——基于粤剧粤曲私伙局的“习性”探析
倪诗云 (六.27)
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的功能逻辑与规范构建
庞 鹏 徐信贵(六.35)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实践模式与可持续路径研究
谈国新 何琪敏(六.42)
从文化遗产到地标产品:非遗地标化之理论可行性、条件和路径
罗宗奎 (六.51)
戏曲研究
全真教与金元北曲共生关系考
廖 奔(一.38)
历代女乐职能考述
黎国韬 罗昌贵(一.48)
辽宁省图书馆藏孤本戏曲《玉虎坠传奇》考论
姚大怀(一.55)
清宫“串头本”与清宫武戏
徐建国(一.61)
《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与王国维的戏曲研究
梁 帅(一.71)
《中国戏曲通史》与“前海学派”
丁明拥(一.81)
海外藏中国戏曲与民俗文物的“数字孪生”及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肖宇强(一.89)
“八风舞”考
王金玲 刘怀堂 (二.59)
晚清香港戏曲史:戏园、火船、留声机(1860-1911)
容世诚(二.75)
文类经验转移与元明散曲的社会化面相
叶 晔(二.83)
明清怀庆府佛教寺院戏楼考述
程 峰(二.92)
戏台、节律与村社:明清太行东麓原曲龙王庙剧场研究
颜 伟(二.100)
山西平遥现存木偶皮影戏台调查研究
王潞伟 苗 田(二.108)
革命战争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古戏台利用述略
张 芳(二.116)
粤东客家木偶戏剧本的艺术特征
林 玮(三.30)
从弘治岳刻本看《西厢记》的原貌
陈旭耀(三.43)
徐元《八义记》对南戏《赵氏孤儿记》的改编及其意义
李万营 袁贝贝 (三.51)
晚明戏曲选本中“滚调”的结构功能与表演形态
——兼论滚调向板腔体戏曲的演化路径
陈志勇(三.59)
高腔本《铁冠图》源出古本考
——兼论昆曲《铁冠图》和遗民外史《虎口余生》的相关出目
吴宗辉(三.70)
晚清上海戏曲出版述论
杨惠玲 (三.78)
董康《读曲丛刊》的编纂与近代戏曲理论文献整理的开启
石 倩(三.86)
20世纪以来戏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新动向
倪彩霞 (四.59)
粤剧演员的角色体验与表演排场的关系
杨 迪 (四.68)
从休宁三宝会戏看民国徽州乡村的会戏演出
刘 猛 (四.77)
新加坡战前华文报章中的华族戏曲史料钩沉及其意义(1920-1942)
王 兵 (四.86)
英国人对中国戏剧的认知与接受(1400-1799)
徐巧越 (四.94)
南戏《张协状元》的作者问题
张勇风 刘 容 (五.58)
论南戏开场脚色“踏场数调”
刘叙武 (五.66)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之“改”与“留”考辨
薛 雪 (五.74)
族谱所见明代上虞曲家生平二题
饶 莹 黄义枢 (五.82)
陈继儒戏曲评本真伪考辨
杨少伟 (五.88)
散存清宫大戏《征西异传》考述
李飞杭 (五.95)
《琵琶记》版本研究述略
罗 欢 (五.105)
官府与民间对立共生:清代乡村丧葬演剧的治理
姚春敏 李成生 (五.110)
广东汉剧传统戏的舞台音韵初探
庄初升 (六.62)
“外江戏”何以成为“客家戏”
陈燕芳 (六.71)
广东汉剧与广东其他官话戏音韵的关系
邓秋玲(六.80)
广东汉剧传统戏舞台音韵规范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徐国莉(六.88)
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
昆仑:从“天地之中”到“天下之中”
张 云(一.97)
桂西高山汉人的家屋观念及其建构
冯智明(一.105)
多民族交融视野下哈尼族巫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变迁
石 鸿(一.114)
台湾地区岳王信仰的源起、传播及岳飞形象的变迁
王良慧(一.123)
梧州六堡茶的生产交易与良俗建构
苏 娟(一.131)
基于汉语方言调查记录的传统知识研究
黄高超 严修鸿 吴文治(一.138)
中国礼俗互动传统的“澳门模式”
张士闪 刘仁健 (二.35)
礼俗之别:中西礼俗在澳门的互动
李涵闻 (二.43)
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构建
李守培 李朝旭 (二.51)
从泽田瑞穗藏品看宝卷的分类问题
孙艳艳 周 波 (二.68)
“西南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专栏
主持人:高健(二.124)
佤族神话中动物、人与植物的相互性存在
高 健 (二.125)
滇南哈尼族节令古歌《四季生产调》的多样性感知与生态观照
罗 丹 (二.133)
生态民俗传承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兰坪县普米族田野调查为例
罗 瑛 (二.142)
祖先的文化正统性构建与社会结合
——以广东省Y市H岛陈氏宗族为例
麻国庆 黎人源(三.8)
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民俗学的可能性
主持人:王晓葵(三.95)
瑞典的冥福观与老人照护
[日]大冈赖光著 陈旻译 (三.96)
《瑞典的冥福观与老人照护》评议
[日]岩本通弥著 吴薇译 (三.105)
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 燕 (三.111)
从图像资料看粤东客家地区的茶亭与铺递
刘昭瑞 郜翠平 (三.119)
云南少数民族孤儿故事的分类与结构模式识别
董秀团 段淑洁 (三.125)
菲尔德《中国童话》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
陆慧玲 李 扬 (三.135)
何德兰的摄影与晚清中国儿童及家庭研究
崔若男 (三.143)
多物种民族志的关键词与研究理念
徐义强 (四.102)
野本宽一的“生态民俗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程 亮 邓桃香 (四.110)
汉代西王母与风伯图像关系探究
贾鸿源 (四.118)
图像与科仪:《新见〈西游记〉故事画》论略
胡 胜 金世玉 (四.128)
传统节日与现代城市生活的错位问题初探
王舒啸 (四.136)
妈祖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林明太 (四.143)
神话与“中华文明探源”
主持人:叶舒宪(五.43)
“神话中国”观对文明探源的理论意义
叶舒宪 (五.43)
“中国神话谱系”与“中华文明探源”精神本体研究
田兆元 (五.47)
从神话视角寻根中华文明记忆
吴玉萍 (五.54)
“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题
主持人:孟凡行(五.118)
国庆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孟凡行 傅国群 (五.119)
西南少数民族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熊 威 刘文静 (五.127)
乡村建设实践中文化遗产的“在地化景观”
——基于彝族、白族、傣族三个村落的个案反思
巴胜超 (五.134)
村落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发展反思
姚佳昌 王金平 (五.143)
超越“文字中心主义”
——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王杰文 (六.95)
困中前行:顾颉刚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汤 莹 (六.103)
何为“真”:学术史背景下顾颉刚“真”之观念的演变
周争艳 (六.111)
高要社神与水神信俗
蒋明智 梁娟美 (六.119)
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神信俗调查与研究
李 琳 刘海平 (六.123)
原初意象与媒介隐喻:南方史诗的审美研究
刘 洋 肖远平(六.131)
生活、文化与政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复兴
李银兵 段成名(六.139)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录
“京音乐”守望者
——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庆学访谈录
陈乐洋(一.146)
鄂伦春族“摩苏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淑珍访谈录
王丙珍(二.151)
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访谈
黄 璜 (三.152)
合阳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党中信访谈
高 萍(四.151)
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
张 静 (五.151)
女书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静华访谈
于丽那 陆 群 (六.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