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静华访谈*
2022-03-22于丽那
于丽那 陆 群
何静华简介:女,汉族,1934年出生,湖南省江永县允山镇溪洲尾村出生,嫁到江永县城潇浦镇肖江村生活。从小受到良好的女书氛围薰陶,精通女书唱、读、写、创和女红技艺。早年除了到女书生态博物馆(1)女书生态博物馆坐落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蒲尾岛上,2002年由江永县委县政府筹资修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有六个展厅、一个女书学堂,主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现场讲解教学等形式,充分展现女书习俗。资料由女书传人胡欣 (1988-)提供,她在女书生态博物馆负责讲解、讲授女书课等工作。女书学堂上课,还在家中创办了“静华女书院”,免费教女书爱好者学女书。她创作了《何氏修书诉可怜》《静华思儿》《十念亲娘》《十教儿女》等50多部女书作品。2011年,她积极参加著名音乐家谭盾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采风、录制等工作,该作品已多次在全球巡演,为女书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4月18日至26日,何静华随团访问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第三届“联合国中文日”,展示女书习俗,成了首个访问联合国的“女书传人”。2014年7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纪实类公益节目《社区英雄》,在江永拍摄女书传承保护工作专题,何静华克服高温酷暑、身体不适等困难,顺利完成拍摄任务,通过同台PK,夺得该栏目奖励的20万元女书传承项目公益金。2015年8月,为尽早实现女字列入国际通用字符集,已是81岁高龄的何静华每天8点不到,就赶到会议室与其他女书传人一起核对《关于将女书编入国际通用字符集的提案》中的女字,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干就是半个月。2016年2月19日,“女书习俗”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摄制工作在江永开机,她积极配合,按照摄像要求,一首女歌反复吟唱十几遍,一篇女书反复书写十几遍,直到拍出最佳效果。2016年6月,何静华因脑梗塞中风,致使半身不遂。患病期间不忘传承女书,收保姆周亚娟做徒弟,教她唱女歌,写女字。病情好转后,何静华仍坚持坐着轮椅参加各种女书习俗宣传活动,为传播女书习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被江永县政府授予“女书传人”荣誉称号。2008年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女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女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女书习俗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妇女中,这里的妇女大多不识汉字,但却发明了属于她们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统——女字。女字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种女性文字。女字呈菱形,点、线、斜、弧是组成女字的重要笔画,其形体特点的形成与当地妇女的纺织和女红有关。写在纸上的,叫做“纸文”;写在扇面上的,叫做“扇章”;写在手帕上的,叫做“帕书”,绣在布块上的,叫做“绣字”;织在被子、带子上的,叫做“字被”“字带”(2)李庆福:《女书文化研究20年》,《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女字按其性质,基本上是一种表音的单音节文字,单字不过500余字,其特点是以形标音,通过同音借代手法表意,使用经济简便。当地妇女用女字创作作品,这些作品写的很有诗意、充满感情,最主要的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她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因由女人创作而被称为女书。女书以七言体最多,也有少量五言体。女书的阅读方式包括吟诵和吟唱。内容有自传、书信、民歌、祭祀、纪事、转写翻译等(3)赵丽明:《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页。。多少年来,女书不为本地男人所识,更不为外界所知,传女不传男,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一代传下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神奇而独特的文化现象。至20世纪80年代,经宫哲兵、赵丽明、谢志明、周硕沂等学者的研究与推介,女书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引起国内外瞩目。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称女书的创作能够“惊天地泣鬼神”(4)赵丽明:《中国女书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女字、女书、女歌、女红及其传承的民俗构成了丰富而立体的女书习俗。江永女书于2005年10月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2006年,女书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2月5日,笔者跟陆群老师一起前往湖南省江永县城,对女书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静华老人进行了口述访谈,何静华的老伴蒲秋成和保姆也在旁边。访谈主要包括了何静华老人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女书传承等方面内容。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何老师耐心回答我们的问题,讲到动情之时忍不住边讲边唱,期间一口水都没喝,老伴蒲秋成两次提醒她要休息一下,她都说不累,所以本次采访可以说是伴随着何老师的歌声顺利完成的。
一、 与女书结缘:在女书歌声中长大
何静华小时候,每个村都有不错的女书学人,她们是当地的“君子女”。用女字写结交书,见证她们深厚的姐妹情谊;用女字给自己的结拜姐妹写信,互邀往来、互诉衷肠、互相慰藉;用女字给自己写自传,宣泄不幸;为出嫁的新娘写三朝书(5)三朝书是女书作品的“经典文本”,是妇女们婚嫁贺三朝的庄重、珍贵的馈赠礼品,是当地妇女的终身伴侣。三朝书的制作有一致的装璜、缝制的方法。大约32开本大小。其布封面一般有三层,外面是黑色自织或机织土布,里子常见为蓝绸缎的,中间还夹有一层垫布。装订线图案均为双线回字格纹。上下有红布抱角。外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处有彩色花边为接缝,内为纵横经纬布纹,外为斜经纬布纹。最外边有包边沿条。整个封面美观、大方、坚固、厚实,便于经常翻阅、保存。引自赵丽明《女书与女书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125页。,表达祝福。这些女书作品基本都可以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特殊场合的吟唱,如女书之乡婚嫁习俗中的“坐歌堂”(6)坐歌堂是女子出嫁前在娘家举行的最热闹的活动,一般在女子结婚前三天举行,第一天称“愁屋”,第二天称“小歌堂”,第三天称“大歌堂”。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唱歌的内容有伴嫁歌、哭嫁歌。引自宫哲兵《女性文字与女性社会》,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也有不固定场合的吟唱,如闲时在家门口边做女工边唱女歌。何静华老人这一代,见证了女书习俗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演变,女歌早已成为老人儿时的记忆,让我们跟何老师一起走进童年、走进女书习俗。
陆群(以下简称“陆”):何老师,您好!我是长沙理工大学的陆群,早就听说您的大名啦,今天特意来拜访下您。
何静华(以下简称“何”):小名都没有啦!(笑)
于丽那(以下简称“于”):何老师,我是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博士生于丽那,我在写博士论文,对女书比较感兴趣,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您看可以吗?
何:好的!好的!
于:请问何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学女书的呢?
何:我8岁就开始学女书了,在我姨妈家,小时候在姨妈家长大的。
于:您为什么到姨妈家去呢?
何:我姨妈无儿无女,很悲伤,以前在农村没有儿子,人家会骂是“绝兜子”的、“绝豆巴”的,心里头非常不好过的。我姨妈隔壁邻居有一个老太太会女书。她就经常劝我姨妈,后来我姨妈就跟着老太太学了女书。我就经常听她们唱歌,唱这些悲伤的歌。我听到很好听,我也很喜欢。我看她教我姨妈写那些女书,我问写的是什么?我姨父说你不要问,你不知道的,这个叫“长脚蚊字”,夏天到了,晚上嗡嗡的那个蚊子啊,又可以叫那个“蚂蚁脚文字”,蚂蚁脚也有点像这样弯弯的(动作),后来我就听她们唱歌好好听,我就学,我就跟着学。
于:您姨妈那个村子是什么村啊?
何:叫白水木园村。
于:您学的第一首女书歌曲还记得吗?
何:记得,唱那个《罗氏女采桑歌》(7)何老师先给我们解释了这首歌的内容,然后就给我们动情地吟唱。。
蒲秋成(以下简称“蒲”):那很长哦,你还记得到啊?
何:记得很多还,现在我还记得很多。
于:您知道这首歌讲了什么内容吗?
何:知道,讲的是罗氏女嫁过去的时候,她丈夫第四天就去当官了。罗氏女说:“你是嫌我不漂亮吗”?他说:“不是,我是当官的为大事”。她说:“你嫌我没有嫁妆吗”?他说:“不是,我不是嫌你没嫁妆”。丈夫姓路,叫路秋胡,丈夫说:“你在家里不要东思西想,你要安心在家,我当官期满就回家的”。结果去了九年还没有回来。罗氏女就去采桑养蚕,在一个路上,(碰到)她丈夫就骑一匹马回家来了,罗氏女就问:“你是朝中的宰相吗?你可看见我的丈夫路秋郎吗”?他(路秋胡)说:“看见了,他(路秋胡)已经死了,你是哪一方的无兆头的女?为何一个女的出来采桑”?她说:“我是罗家罗氏女,配我丈夫路秋胡”,他(路秋胡)就更加知道她是他(路秋胡)的老婆,可能这个老婆心思有问题了,他就试探她说:“人家当官三年满,你夫九年不回家,九年当官十人死,路中白骨白如山,你还不于我为夫妇,成就一对好鸳鸯”。罗氏女说:“我是罗家君子女,不肯将心嫁别人,你有金子我不要,你有绸缎我不摸”。这个丈夫(路秋胡)又说:“我有黄金千万两,诸色绫罗无数箱”。罗氏女说:“你有黄金千万两,留着回家给爷娘”。丈夫又说:“我当官走尽东京路,不见世间容貌娘”。就是说罗氏女是最漂亮的。罗氏女说:“你心静当官不起眼,心乱抬头望四方”。说的官人(路秋胡)无言答,立马回头回故乡,先到家里,先要拜祠堂,再回自己的家,先拜家堂后拜娘。他就试探他母亲说:“为什么我的妻子不出房门来”?母亲就告诉他:“家中养蚕缺人手,手提篮子去采桑”。叫的丫鬟梅香出去报,报的罗氏紧忙忙,罗氏一听心一跳,为什么刚才有个官人说他(路秋胡)死了,为什么现在我的丈夫回来了?她就很着急拿着桑篮子就回来,赶紧进房间打粉啊,换好衣裳,出来问这个丈夫:“你刚才在桑园看见我,为什么丑言乱语”?他(路秋胡)说:“我在桑园看见你,我怕你无心乱相郎”。她(罗氏)就嫌他说的不好,说:“我们女人做的精心女,你们男人做的铁心肠,我还不早死阴间去,留在世间续不好的姻缘”。他(路秋胡)的亲朋好友知道他当官回来了,就来恭贺啊,一个村子不是有祠堂吗?大清祠堂贵客到,恭贺秋胡归本乡,杀猪宰羊啊,罗氏女的家人都没有来,罗氏女在自己的房子里就哭啊,一心想到去死了,一来辞别房中床,不来床上睡觉了,二来辞别搭衣架,不来架上搭衣裳,三来辞别点灯架,不来架上来点灯,四来辞别高寸镜,不来对镜来梳妆,五来辞别房中物,轻盈慢步出房门。太阳晒到西北方,罗氏跳进井中央。她丈夫到了晚边的时候,这些恭贺的客人都散去了,回家没看到妻子在家里,就很伤心。他就吩咐千万不要弄笑(8)弄笑是当地方言,是开玩笑的意思。啊,他说一句弄笑话害了自己,也害了罗氏女的命,害了自己当寡公了吧。
于:这么长的一首歌,您一般要学多久呢?
何:学了很久,我母亲也会唱这首歌,我也经常听我母亲唱。
于:您什么时候回母亲家的呢?
何:到了我人十多岁,能帮家里做事了,要我回来了。我问母亲说姨妈有一首这样的歌(《罗氏女采桑歌》),母亲说你不会来,没有那么容易的学会,很长很长的。以后我母亲唱我听。我们住的那里就我们一个房子,离很远有个大村子,大村子的老妇人出来让我母亲唱给她们听。我母亲经常唱《罗氏女采桑歌》和《梁祝姻缘》。
于:请问您妈妈生了几个小孩呢?
何:我自己妈妈孩子是多,但是都死光了,说来是非常悲惨的,我有5个哥哥1个姐姐,死了4个哥哥1个姐姐。
陆:是什么原因呢?
何:以前出麻疹啊!到了春天那个季节出麻疹的时候,是最危险的。
于:您那时候知道《罗氏女采桑歌》讲的是什么内容吗?
何:那时候不知道,后来我母亲唱给人家听,她要解释给人家听这个意思,我就记下来。而且我到了这里,嫁给他了,四十多岁的时候,我没有活路了,生活比较困难,我们这里是肖江公社,我们大队办了一个缝衣店,会做衣的女的在一起做衣服,缝衣店里的师傅就说:“静华你唱个歌给我们听”,我就唱这个《罗氏女采桑歌》、唱那个《梁祝姻缘》,她们也喜欢听,我的女儿经常在那里给我剪扣子钉扣子,她的扣子钉得很好,人家有去做衣服的,看她做的好就说我的衣服让这个小女孩给我钉扣子啊,她的扣子钉得好又牢固,人家有些洗都没有洗,扣子就脱落了,以后她就学会了做衣,自己的衣服自己做得起。她就听我唱,所以她说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的。我的女儿叫做蒲丽娟,你们认识吗?
于:认识,今天早上还打了电话给蒲老师。
陆群:您的女儿也是您的徒弟噢。
何:嗯嗯,是的,她也是传人了,是市级女书传人。
于:您的母亲又是跟谁学的女书呢?
何:我的母亲不认识女书,只会唱女书歌,女书习俗里的东西她都知道,坐歌堂嫁女的歌非常多,还有她哭嫁的歌,也哭得好听,很好听哦。
陆:您的女书最初是跟您姨妈学的啦,跟她学写学唱。
何:是的,首先是唱,唱以后再学写。那时候忙啊,很忙,做家务事啊,女的不出去做事,都是在家里做女工的,织带啊,绣花,做鞋子,做衣啊,纺纱啊,织布啊,边做活边学。
于:您小时候学女书感觉难吗?
何:难啊,很难!我没有进过学校,我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所以才学女书。我想写一些会唱的歌,但是不会写,有些字不会写,写不出来,就感觉比较困难啊。
于:您在姨妈那里大概学了多少首女书歌呢?
何:没有统计,我感觉也有那么多(很多)哦,我想下把歌名说下,《梁山伯祝英台》啊,《罗氏女采桑》啊,《正月天鹅望白鹭》 《十绣天上峨眉月》。还有嫁女坐歌堂的歌都是女书歌,很多很多。
于:您坐过歌堂吗?都是做些什么呢?
何:坐过(歌堂),我姨妈那个村子嫁女我都有一份的,四月八斗牛节(9)传说阴历四月初八是牛魔王的生日,男子在这天都集中到郊外赛牛,要评选出膘肥体壮的大公牛为牛王。妇女们不甘寂寞,也集中起来“斗牛”。所谓“斗牛”,实际是姑娘们穿上美丽的衣服,拿着女书或写有女字的折扇,携上可口的食物,到幽静的山间或河畔会餐、唱女书歌,畅谈个人生活情趣,婚姻计划,或倾吐苦情,同时互赠女书或写有女字的手绢、折扇。有情投意合者则相约结为姊妹。引自杨仁里、陈其光、周硕沂《永明女书》,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第4页。都少不了我的。村里有好多女孩就统统都要请来(所有女孩都要请来),去出嫁这个女孩家里去陪伴新娘,最短的时间是十几天,最多有半年的,一年的都有。在那里做女工啊,做女红啊,绣花啊,做鞋子啊,边做边唱。
二、 与女书相伴:在女书世界中生活
女书的特征是妇女苦情的载体,大家说唱女书的时候,妇女的苦情似乎有了一种释放和转移(10)骆晓戈:《女书与楚地妇女》,北京:九州出版2004年,第179-180页。。女人结婚后,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人,心中难免会很伤感,尤其当遇到一些意外灾难时,更会让人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从而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这时就需要一种可以使人从悲痛中走出来的力量,而女书恰恰就有这样的功效(11)赵丽明认为女书具有五种功能:(1)交际、凝聚功能,(2)娱乐、调适功能,(3)习俗、礼仪功能,(4)教化、传授功能,(5)存储、物化功能。赵丽明:《女书与女书文化》,第106页。。这种举世罕见的文字,通过各种习俗贯穿于女人的今世、来生(12)女书有人死书焚的习俗,笔者2019年1月份在江永县调研时,高银仙的孙媳妇义运娟告诉笔者:“高奶奶去世的时候也烧了一些女书,因为当地妇女认为人死后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里仍旧可以读自己喜爱的女书。”,为女性构建了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于:您什么时候结婚的呢?
何:1961年结婚的,我们当时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陆:结婚之前你们认识吗?
何:认识,两家相距3公里,媒人介绍订亲后,两家来往,请我的父亲和母亲来家里,后面他也来我家里就认识了。
于:您结婚后,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女书的呢?
何:1996年的时候,我的儿子车祸死了,我非常悲伤,我就想我姨妈能够用女书来写自己的悲伤,我也可以写。我就自己创作一首歌《何氏修书诉可怜》。
于:开始是在自己家里写、唱女书吗?怎么被外界研究者发现的呢?
何:我开始在家里写思儿的时候,我就写啊写啊,那时候不是有个叫周硕沂(13)周硕沂(1926-2006)允山镇周家邦村人,退休前任江永县文化馆馆长。将《女书之歌》收入《江永县解放十周年志》,这是载入史册的第一篇女书作品。又把当时被称为“长脚蚊字”的女书,写入《江永文物志》里。编写了专著《女书字典》,多次被邀请到日本、武汉、桂林等地作学术报告。的嘛,个个都叫他女书专家,我写的时候有些字不会写我就去问过他,他就告诉我。这首歌写好后,在路上碰见他拿给他看看,他老婆是这里的人,我叫她四姑娘,叫周硕沂四姑爷,他看了之后,马上就过来了说:“不错!还可以!以后像这样的你要多写”。我说:“有些字我写不出来”。他说:“你可以找我啊,你去找我嘛”。他这样说后,我就大胆地创作啊,创作写不出来我就去问他啦。所以现在有人说我不是女书传人,说我是男的教的。我现在是国家级的女书传人,她们心理很不平衡。我现在是国家级女书传人,样样要我来做的,她们都不要承担责任的,我说作为一个女书传人都有责任去传播,因为这个是古文化,是社会遗产嘛,应该要发扬光大嘛。我现在这个年纪了,我还是要唱啊,我一心要把女书传好,所以我自己也想了一首诗,我叫我老头子听一下可不可以,他说可以,还要看看有些地方能不能改下。
于:请问您写下来了吗?
何:有啊,我说给你听:千年女书路漫长,自古深藏在闺房,神秘面纱清风透,启开窗帘纳彩光,九天揽月身优健,传承女书透清香,华夏姐妹心欢唱,女书香飘世界扬。我得病以后,我在五一桥扶着栏杆走的时候,我作了两首诗,一首是早上,早上起来,老头他说今天要出去散步哦,你不要天天坐在家里空气不好,出去透透空气好吧,早晨,这个潇水河两边有一层白白的那个雾啊,太阳刚刚要还没升起的时候,半边天都是红的啦,我坐这个轮椅推到那里,我慢慢扶着栏杆走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舒服,那个微风一吹心里非常舒畅,我就作了一首诗,老头在旁边跟着我的,他说要的,你就是要舒爽舒爽一下,我说:潇水晓雾沐朝阳,微风拂面心舒畅,东方云霞光七彩,红日东升好风光,古刹凌风今不在,唯独红樟映江心,文昌老阁依然在,改建装修更壮观,潇水流过女书河,碧波飘荡入湘江,女书园里歌声起,江永女书美名扬。还有一首就是晚上,那一天就是七月十四的晚上,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叫做鬼节,十四要送祖宗,吃了晚饭,送完祖宗,我又坐上这个轮椅,他把我推到河边,我扒着那个栏杆走路的时候,我也作了一首叫《夜游》:夕阳西沉夜幕降,中元时节月光明,依俗送完祖先后,我坐轮椅到江边,手扒石栏慢慢走,脚踩石阶慢慢行,起眼观看夜景美,两岸彩灯映江心,五一桥灯龙戏水,幸福桥灯凤尾摇,龙凤呈祥真美丽,还有女书更芳菲。
于:本来是出去玩,您怎么就想到了女书呢?
何:因为我是女书传人嘛,本身就是写女书的,看到这样的情节当然用这个比喻啦。
于:您结拜了姐妹吗?
何:结拜了,我现在结拜的也是我教她学女书,叫欧阳兰淑。
于:她多少岁了?是哪里的呢?
何:她70岁了,她是黄甲岭乡谷母溪村的,嫁在了本乡。
于:您怎么想跟她结拜姐妹呢?
何:她来我这里,她喜欢唱歌,她自己会唱歌,会唱很多歌,自创自唱。
蒲:但是她唱不好来,所以来向她(何静华)学来。她经常来这里唱歌,然后她们俩就熟悉了。
何:她唱的那个歌调好像发出的音没有韵味。
蒲:还有一个罗婉仪,香港的,三个人一起结拜姐妹。
何:我是大姐,欧阳兰淑是二姐,罗婉仪是三姐。
于:结拜姐妹有什么仪式吗?
何:我们没有仪式,只是交换了结交书。这一本是我写给彭丽媛先生的。
于:真的啊!您怎么认识彭丽媛啊?
蒲:谭盾拍那个电视,她们都参加了。让谭盾把写好的女书带到中南海,还有一套女书的服装。
何:这是政府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我写了,没有一个人写。
于:您觉得女书有教育功能吗?
何:有,你看那个《四字女经》啊,坐莫摇身啊,笑莫露齿啊,话莫高声啊,轻言细语啊,对人要有礼貌啊,女书这些对教育下一代的很有用处。解放了以后,我母亲就总跟我说,你是个女人,女人要做成女人的样子,我出嫁的时候,就吩咐我,要相夫教子啊,对公婆要孝敬啊,对丈夫要尊敬啊,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女呀,让我手上功夫要不停啊,要多做啊,要勤俭持家啊!
于:您自己学了女书觉得有什么好处吗?
何:因为女书是可以解忧解闷的,唱一唱歌就解闷了,比如现在在家里这几天老伴没有在家陪我,没有事我就唱,我保姆就笑我,说你又唱啊,有一首歌叫《孤女怨》,那首歌我喜欢唱,有几句话非常悲,燕子飞来错度女,度女当今不低钱。
于:您觉得女书给您带来了什么?
何:我觉得从我学女书以后,我这个人就非常得高兴,女书给我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快乐,我说我的一生啊,我生在河岸中,长在阳光下,长在阳光下是非常快乐的,像我女儿就好,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潇水两岸是美丽的江永县城,是我静华的家乡,宽敞的永明中路,是我幸福的家园,我非常幸福。我们从结婚以后两个人非常和和睦睦,共建这个家,到现在我有病了,我的老伴没有离开我,经常跟我说那个开心的话,使我开心一些,自己护理我还不够,还花钱雇一个保姆来,你说我现在幸不幸福啊?所以我就是有一个幸福的家。
于:我感觉您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女书。
何:因为这是女性文字嘛,都是我们女性用的,所以我的每一句话都要用上女书字,所以我都离不开女书,第一首也是江永女书美名扬,第二首也是还有女书更芳菲。
三、与女书同行:在女书传承中奉献
女书自80年代被外界广泛关注时,只有少数高龄老人会写女字、会唱女歌,其中水平较高的有高银仙、义年华、阳焕宜、何艳新、何静华等几位老人(14)高银仙1902年出生于江永县上江圩乡高家村,21岁嫁到蒲尾村,1990年去世,享年88岁;义年华1907年出生于江永县上江圩乡棠下村,出嫁到桐口村,后改嫁到黄甲岭乡白马村,1991年去世,享年84岁;阳焕宜1909年出生于江永县上江圩乡阳家村,嫁到新宅村,后改嫁到河渊村,2004年去世,享年95岁。何艳新1940年出生于江永县上江圩乡河渊村,后嫁到河渊村,现还在世,她是第一代会女书的有文化的妇女,被评为女书自然传承人。。但遗憾的是老人们相继去世,现在只剩下何艳新和何静华两位老人在世。何静华身为唯一一名国家级传承人,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即使现在下身瘫痪,都无法阻挡她传承女书的决心。
于:您现在有多少徒弟啊?
何:徒弟很多,近十年一共有三四十个了,有些是学生,有些是弟子,弟子要拜师的,有上海的啊,江苏的啊。
于:这些外地的学生您怎么教她们啊?
何:她们暑假来我这里学。
于:她们一般学多久呢?
何:有的学一个礼拜,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一般的一些女书字。
于:她们为什么学女书呢?
何:觉得女书很有意思,因为是语言的文字,所以我现在最遗憾的是,我们这个女书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在过去不知道什么朝代,有那样聪明的女子,能创造出这样的文字来,以前男女不能一起进学堂的,想读书也没有书读。我说:千年古字今犹在,不见当年的创始人。我最遗憾的就是这一点,没有知道原创那个人是谁?
于:您是怎么教学生的呢?第一首歌曲一般教什么呢?
何:先唱歌再写,先教《青山鸟儿也会飞》,这首好唱一些,短一些。还有一首祭祀的,我们这里有一座花山庙,在花山庙烧纸的时候唱的歌。《训女词》也教,教完唱歌之后先学笔划,然后你姓什么,你的那个姓怎么写,你的名字怎么写,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怎么写,开始教她们这样学。一定要有耐心,没有耐心是学不好的。
蒲:唱出那些女书歌,还要教她们怎么写出来,上面一个女书字,下面一个汉字。还有一些教材带回去慢慢学。
于:这些学生回去之后,尤其比较远的弟子,不懂的地方还要问您吧?
何:有时候打电话来问。
于:您在女书园“暑期女书班”是怎么教学生的啊?
何:我去上课的时候,人很多,我女儿上课的时候人也很多,我上课先给学生解释,把那些歌写好,再教她们练一遍、两遍、三遍,然后开始唱,开始教,我就这样的,我还要教她们剪纸。
于:帮助您一起传承的弟子中有没有比较满意的呢?
何:长沙的那个李爱莲(15)李爱莲,字艳平,号爱莲居士,现任湖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潇湘爱莲女书研究院院长。在全国举办了近百场的女书公益讲座,其女书作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多个国家友人收藏,事迹被40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资料由李爱莲本人提供),在长沙搞得很好,在长沙开了一个店子,在铜官窑都有她的作品。
于:您收弟子有标准吗?
何:很难讲这个标准,我要她爱好,心不要烦躁,专心地学,我就收,不专心地学,我不收的。
于:有没有不专心学您不收的呢?
何:有哦,有一个觉得很难学,说不学了,不学了,你不学我就不收她了。
于:上个月看到女书群里有人发照片,您生日那天在勾蓝瑶寨举办了“女书国家级传人——何静华师生书画展暨传统拜师仪式”吗?
何:是的,来了很多人,举行了拜师仪式。
陆:您的学生有没有评上女书传人的?
何:没有,学生没有一个评上,只有我的女儿是市级女书传人,起码要会唱我们的女书歌,都是我们的土话,土音土语唱出来的,所以现在增加了三个,有一个,好多人都说她不是江永本地的人,又不会土话,她为什么是传人啊?有些人就这样说啊。
蒲:但是她(何静华)有个学生在外面办得很好啊,这个女书,四川的王成(16)王成,女,四川籍女书书法家。2007年被江永县政府聘为“永明女书文化宣传大使”。2012年担任世界文字书艺协会名誉会长。在女书书法上造诣颇深,首创大篆体、小篆体、甲骨文体、隶书体、简牍体、女书体汉字等女书书法,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独创以青丝写女书。并提出:女书文字——笔尖上的文字、文字中的芭蕾,呼唤老同情谊回归。2008年创办女书书艺中心和王成女书学堂,向社会公众传播女书文化。女书学员弟子遍布海内外。(资料由王成本人提供),书院办的很大啊!她也出过国,展示过啊!
何:她还经常到大学里去讲课,到外国去了几个国家。
于:您还记得学了女书之后第一次上舞台吗?
何:记得,我忘记了那一年是哪一年,就在市里面妇代会上写江永女书。
于:您在国内外都对女书做了很多宣传吧?外国人对女书有什么看法呢?
何:在国内去过四川啊,上海啊,北京啊,武汉啊,2012年的时候,去过美国,去了6个人,外国人听了个个都喝彩,有个斯里兰卡的外交官听我唱歌说:“哇哦哇哦,OK,OK,我要到你们中国去,我喜欢,我喜欢”。
于:您觉得现在女书传承有什么困难吗?
何:困难有啊,因为我年纪这么大了,政府不太支持,不止我一个女书传人,所有的女书传人,政府都要重视一下,久而久之要通知上来,大家坐在一起要研讨研讨传承方面的问题,互相沟通嘛,是不是?都没有这回事的,有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比如你看,现在新增了三个女书传人,我们一个都不知道,我们的女书传人都不知道,由他们自己(定),你可以了就把你搞个女书传人,我们都不知道,蒙在鼓里头。
于:由于受到方言的限制,传承的时候就有点困难啊,您觉得现在想学女书的人多吗?当地人学起来是不是更容易一些?
何:那就不知道啦,有些人想学,有些人不想学,有些人感觉有困难的,不学了。当地人学起来更快,因为你们不懂我们这里的方言。
陆:您那个四川的学生怎么带班啊?
何:她就不说我们的土语啦,按照她们的成都话去讲解啦,她还学会了几首(女书)歌的。
于:女书写法上有什么讲究吗?
何:女书的规范是从右写到左,从上到下。
蒲:过去早几年有日本、韩国的来采访,她们说过,我们中国的女书是女人创作,女人用,但是她们的国家不同,她们的国家就是男人创作女人读,有些是男人创作大家读。她们说世界上没有这种语言,就是中国有。
何:我们这里就是女人写,女人创,女人读,女人用。
蒲:过去我们男人不管的,传承的话只传女人不传男人。
何:传女不传男,母传女,代代相传,所以我在北京的时候,那个传承人会让我唱一首歌,我就唱了四句歌:“悠悠华夏女儿情,一笔一划迎心声,吟诵名言无数在,女书世代永传承。”以后我绣成了一条手绢,好漂亮!好多人要买我的,多少钱都要买。
于:您现在还能写吗?
何:现在写不了了,没有写,这个手不能动,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瘫痪的时候写的。
于: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唱的女书歌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何:歌调唱的没有那么韵味。
于:有什么办法让她们唱的更加有韵味吗?
何:她如果喜欢的话就来问我,听我唱然后就学啦,韵味有停顿、有张吸音,有一次我在一中上课,(学生)总唱不出韵味,我们的刘主席(17)刘忠华(1969-),2002年-2011年任江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2012年任江永县第八届政协主席。多年来一直负责女书习俗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也在那里,让大家打开手机录,我就唱,能够跟到我的去学,后面就唱出好的韵味来了。
于:您对女书以后的传承持什么态度呢?
何:对女书的传承我感到乐观,我要多唱歌,但是年纪是这么大了,观音如流水,日月在欢腾,传承女书二十载,桃李满行舟,我还是要坚持下去,今年人生八十六,耄耋要颐年,胸怀女书传承志,夕阳余晖红满天,书写女书创作新篇章,我还是有这个想法的,因为我是一个女书传承人,不传好女书,我心不安啊!我现在最高兴的就是,我们的神奇女书歌声飘向四方,飘向祖国各地,飘向五湖四海,传遍神州大地,所以,我也期待有一天,有这样一天到来,就是非常高兴的事啦,我衷心地期待有一天,全世界的女性为我们的女书文化喝彩,那是多么好啊!这就是女书的光彩,也是我们女性的骄傲与自豪,我就有这样想啊!
蒲:这个女书是个古文化,是遗传下来的,为什么要学女书呢?要保留这个文化,不然就失传了,失传了就没有了嘛。
何:我说千万不要失传了,这是我最担心的。我希望政府要重视,要年年举办(宣传女书的活动),多培养一些女书新的传人。
蒲:我的外甥女出嫁就按照女书习俗来的。
何:我蒲丽娟的女儿出嫁,坐轿子的来,接女孩进歌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拍起的,进了歌堂就唱哭歌。等我蒲丽娟来了放给你们看看。
于:是谁有这个想法按照原来的习俗结婚的呢?
何:我啊!
蒲:她是国家级女书传人,要传一下那些习俗啊!
何:因为我嫁的时候也哭了嫁,也哭了歌,坐了歌堂。
陆:所以孙女这一代又重新捡起来了。您的女儿坐了歌堂没有?
何:我女儿没有,那时候没有。
陆:现在国家级女书传人有几个啊?
何:就我一个人,你说来采访也是采访我一个人,我打个比喻,一座花园里面,种了好多好多花,就是中间有一朵那个牡丹花,牡丹花最漂亮啊,牡丹花一开,啊呀!那朵牡丹花非常漂亮,都去看,看啊看啊!就是那一朵牡丹花,旁边那些不记名的花也一样的芳香啊!都没有发现出来。我说牡丹虽富贵,幽兰也芳香。牡丹再美丽也就那一朵,希望多培养一些年轻人,光是两三个女书传人,没有那么芳香了,所以我说女书要飘向世界。我作了一首诗:千年女书路漫长,自古深藏在闺房,面纱神秘清风透,窗帘启开纳彩光,九天揽月身优健,传承女书透清香,华夏姐妹心欢唱,女书香飘世界扬。
于:今天非常感谢您,您赶紧休息一下吧!
何:没事的,你们有机会就来嘛!
陆:好的,谢谢何老师!
于:好的,谢谢何老师!
后记:笔者因为博士论文研究女书,所以结识了一些女书研究专家和女书爱好者,第一次见到何静华老师是在其弟子何跃娟女士(18)何跃娟是何静华的侄女也是她的弟子,土生土长的女书家乡人,2014年出版《君子女》。近数十年间,一直致力于女书文化尤其是女书中“君子女”文化的传播、传承、研究和实践,是“女书·意象艺术馆”“女书·意象艺术空间及公益推广沙龙”发起人。(资料由何跃娟本人提供)举办的“2018主题文创交流会暨女书意象艺术空间开幕展”上。何老师作为特约嘉宾进行发言,还为女书意象艺术空间开幕剪彩。我当时负责拿彩带,何老师因中风的原因手不是很灵活,一下剪不断彩带,但她非常努力地想把彩带剪断,那股倔强劲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第二天我随同湖南商学院的骆晓戈教授、湖南女子学院的王凤华教授和周红金副教授、“天下女书”品牌创始人陈怡君一起来到何静华老人家里,她为我们唱了很多女书歌,因为我博士论文需要,何老师还给我讲述了花山庙的很多故事。所以这一次是第二次来拜访何老师。来的路上我还在纠结要不要提醒下何老师我去年来过,没想到进门后,何老师一看到我就说:“你去年跟长沙的几个老师一起来过吧!”我一时竟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回过神来后赶紧说:“是的是的”。相隔一年,何老师竟然还记得,也许她把我不再当作外人,也许她原本就是这样热情,接下来的采访非常顺利。从何老师的言语中,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已将女书习俗跟自己融为一体,她对女书的热爱之情和传承女书习俗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也许这就是女书习俗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