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四溢的物象
——韩东诗集《奇迹》一得
2022-03-22石艳萍
石艳萍
诗人韩东的诗集《奇迹》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的诗,极具个人辨识度,不只语言成熟,表现手法娴熟,最为重要的是他惯从日常的生活中萃取物象,“用心表浅”,有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平民主义情怀,“语淡而味终不薄”,达到了意与象的完美融合。
先来看他的《看雾的女人》:
她立在窗边看雾
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就一动不动,使劲地看。
而我看着她,努力去想这里面的缘由。
远处大厦的灯光从明亮到模糊到彻底消失
难道她要看的就是这些?
当窗户像被从外面拉上了窗帘
她也没有离开。背对没有开灯的房间
也许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雾上。
她看得很兴奋,甚至颤抖
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女人。
大约只有雾知道。
我们看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也许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雾上”这是意象。这种影子是影影绰绰的,“她看得很兴奋,甚至颤抖,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女人,大约只有雾知道。”
这首诗就是通过物象,通过雾的影影绰绰,雾中景物的模糊,通过一个女人一夜没睡,让人去想“她”不睡的原因是什么,交代出她父亲过世,她对生命的思考。她看的是雾,迷蒙一片,也就是她的前景,她生存的惶惑和前途的迷茫。
这首诗语言和诗艺都很成熟。通过一个女人在窗前看雾,一直到天明,窗上结满冰花,用诗象的特性,象征性地表达她的情绪。
我们再看他的《一家美术馆》:
这家国立美术馆
只有一间很小的展厅
重复播放一部黑白电影
讲述它所在的建筑不平凡的历史。
从图纸到施工,从混乱的工地
到落成剪彩,再到大刀阔斧
具有天才创意的改造。
明星政要闪耀其间
影像也从单色转为彩色……
其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展览,没有活动,没有咖啡馆。
画外音如模糊的自语回荡于光洁的四壁:
我回忆,我经历,我活着,我矗立
并为此而永远存在。
这首诗也是非常成功的,言浅意深,冷静中有反讽,舒缓里含嘲弄,用具体的内容去表达诗人的理念。“画外音如模糊的自语,没有展览,没有活动,没有咖啡馆。”这是一个徒有其名的美术馆。
“我回忆,我经历,我活着,我矗立,并为此而永远存在。”这个“我”并不仅仅是作者自己,他是指代一个社会群体。他所观照的也并不仅仅是这家美术馆,他表达的是相类似的,只有空洞色彩而没有具体内容的设置。
但是,每一个人呢,经历着,活着,为此而永远存在。一种多么辛辣的讽刺!他讽刺一类被掏空了思想能力的盲目追随者和麻木看客。他在含蓄地用刻刀般的意象去批判,我们能感受到诗人语言和心灵的冷,如一个冷峻的雕刻师,但见木花飞溅,不闻片言只语。
《遗忘之岛》:
做梦我也不会去这个地方
但是我去了。
情景非常真实
我们放电影、走路、购物
游览当地的美术馆和动物园。
直到第三天我想起一个人
最后她去的就是这里
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是从这儿寄出的。
我在她的校园散步
和更年轻的一代交谈
看见新奇的植物、建筑
垂涎不已。
由于过分美丽
这是一座遗忘之岛。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描写的就是自己昔日痛失的爱情。他把自己美好的爱之记忆比喻为遗忘之岛。为什么名为遗忘之岛?我们可以去体会他的潜台词:因为太爱一个人,所以轻易不去想;不去想,就会渐渐地归于遗忘。但是在梦中,他去了这个遗忘之岛,他虽然为了躲避痛苦不去想,但是,因为铭刻于心,他没法阻止自己梦到她。
《殡仪馆记事》:
很多次去过那里
但无法写好它
心里面有一种回避
不是恐惧也不是悲伤
只是无聊。
所有的事都变得没有意义。
一切都是大理石的
贴在墙上或铺在地上。
盒子也是大理石的质材。
如此庄重,但如此寒酸。
万物的里面都没有东西
一切所见都不是其自身。
当我哭着走下台阶
碰见一个女人也在哭泣
我们泪眼相望,彼此
似乎怀有深情。
但这不过是一个误会。
她递过来一块手帕——这太过分了!
那里的手帕也不是手帕
只是事实的一片灰烬。
这首诗是冷抒情的笔法,通过对大理石材质的反复重复,去表现殡仪馆的特殊哲学属性:万物的里面都没有东西。死亡是所有个体的前景,死亡使个体的前景丧失。而后半部分是一种幻想,幻想的对象,可能就是他死去的妻子,或者是他死去的母亲。具体动作是:她递过来一块手帕——这太过分了!“那里的手帕也不是手帕,只是事实的一片灰烬。”营造幻景又突然点破,令人悚然而惊,把读者带入身处殡仪馆时,极致颓废绝望的情绪,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买盐路上的随想》:
这个地方已不再陌生
我穿行在夜晚的小雨中
那么有把握
去门口的超市买一包盐。
我离开的地方拥挤、灰暗
熟悉使那儿更显局促。
我离开了一个洞穴
得到一片荒芜。现在
这片荒芜在我每天的行走中
变得井然有序。
我不会再次离开
直到我被囚禁于残破的身体。
我将搬迁到死亡之地
得到一片荒芜。
永恒的陌生和惊恐
或渐渐舒适。
当我厌倦了不死的我
一个人或三个人或一只鹭鸶
将会出生。
我去门口买一包盐。
“我去买一包盐”,这是一个叙事的场景,它表达的是什么?它表达的就是在利益主宰的社会境况中,人们灵魂的空虚。
“我”眼前一片荒芜,“我”住的地方像一个破败的洞穴,“我”就是一个底层人,“我”走进这个荒芜的、残败的景物之中,就像走进了自己残败的身体;“我”的病态的灵魂,住在残败的躯体里边。这个残败的躯体,象征的就是“我”生活的窘困,“我”是一个感觉自己半死不活的底层人。鹭鸶是吃死人尸体的,它暗示在利益主宰的社会环境中,底层人生活的无奈,精神的无依,处境的艰难。
韩东是一个有良心的,对社会底层充满伟大悲悯情怀的诗人,他时刻有诗人的警醒,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能如实地表达深刻的社会内容,他批判畸形发展的利益主宰社会下秩序的残破及其缺陷和无情,他呼唤的是什么?在警醒之余读者自能体悟。
韩东的诗从《大雁塔》的反诗意的哲学寻真,到如今更加宽阔的社会内容寻真过程,体现着他一贯冷峻严谨的诗性追求。特别是他如今切入社会内容的众多作品中,时刻闪现着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闪烁着耀目的人文光辉,这也是我特别敬重他,认真解读和推介他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