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下小学生日记读写的指导策略
2022-03-22山西省孝义市府东街小学
◇山西省孝义市府东街小学 张 涛
1920年开始,教育家陈鹤琴第一个写亲子日记。1963年,经济学家于光远开始写亲子日记。1977年,湖南省张慧云老师开始写亲子日记。1982年,山西省赵锁仙为两个孩子写日记。1992年开始,甘肃省作家萧滋云第一个写亲孙日记。
我国在日记教学研究方面,最早发表日记研究专论的是作家郁达夫,他探讨了日记内容的丰富性,第一个提出了“日记体”的概念。叶圣陶先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将“写日记”列入“教学要点”的“课外写作活动”之中。最早付诸日记教学实践且卓有成效的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后来,国内有些语文老师也研究日记教学,但有的只是把日记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习作教学的一个载体来研究;有的侧重于研究生活日记,发掘习作的内容,积累写作的素材;有的侧重于游戏日记,强调体验的作用,培养写作的兴趣;有的侧重于研究创意写作……
“日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小学生日记是指小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家校共育小学生日记读写”是我研究的一个日记读写课题。
一、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设计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进一步以作业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日记是最佳的作业方式。日记不仅可以记载学科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而且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合。坚持写日记,能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内容等。比如:“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这些法律条文的制定与颁布,为推动“家校共育”的开展、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中,“小学生日记”前面加“家校共育”,有两层含义:
1.在课外阅读和日记育人方面做到家校共育,借助日记写作来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家长日记和亲子日记是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最好的呈现方式之一。
2.“大语文——大生活——大世界”教育理念方面做到家校共育。教师以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有效地指导家长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大千世界,教师带领家长读写,唤醒更多的家长,使家长受益,使学生成长,使学校发展。
在“小学生日记”后面加“读写”,有三层含义:
1.小学生不要仅读课内的书,还要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读优秀的儿童读物、读报纸、赏电影、读家长写的日记等;小学生不仅要写老师布置的日记作业,还要坚持写自由日记,篇幅可长可短,可隐私可公开,可以是生活日记、旅行日记,也可以是观察日记、反思日记、想象日记等。这一层含义指向小学生日记读写的内容与兴趣问题。
2.班内学生共读共写、师生共读共写、亲子共读共写。班级学生同读一本书、人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书;人人写个人日记或者班级循环日记;教师读书给学生听,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写日记,教师分享自己的日记;家长读书给孩子听,孩子说日记、家长帮忙代笔写日记,家长写理财日记、育儿日记、健康日记,学生写成长日记、读书日记、心情日记等。这一层含义指向小学生日记读写的方法指导及能力问题。
3.学生既读别人写的书,也读自己写的书。小学生坚持写日记,尝试投稿和发表,在记录中得到成长,优势性格得以形成,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言语和生命共同成长。这一层含义指向小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和日记写作的价值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的“家校共育下小学生日记读写的行动研究”,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期望,顺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小学生言语发展规律,为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家校共同育人。
三、家校共育的双方分工及实施策略
家校共育,就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培育学生。具体到日记读写这个课题上来,我们希望家长能起示范或辅助的作用。但这毕竟是一种理想,带有一厢情愿的意味,我们必须正视,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不用说是家长,要我们教师来写一些东西,都是十分头疼的事,让家长陪孩子来写日记有许多不现实的因素。虽然让家长陪孩子来写日记不现实,在“家校共育”这样一个前提下,并不是忽视家长的作用,而是让家长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各自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双方共同合作,完成“家校共育”的目标。
(一)家校共育中家长要承担的工作
1.生活不只有好好学习,还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说话。好好吃饭,避免孩子吃零食,吃垃圾食品。好好活动,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学会对自己温柔,对他人温柔,对世界温柔,温柔而坚定地过好每一天,奠定幸福人生的基调。
2.家长要尽最大努力营造“书香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多种渠道保证孩子有纸质书可以读,乐于听孩子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乐于向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验。
3.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看适合孩子们看的电视。例如收看《航拍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喝彩中华》《国家宝藏》《跟着课本去旅行》等。家长也可以利用手机的投屏功能,给孩子看适合他们看的视频。电视相比手机对学生的视力影响相对较小,也不会突然弹出一些不雅信息或者暴力信息。提高孩子对高级影视作品的品位,孩子才会不至于沉迷于游戏或者一些碎片化的低级趣味的视频。
4.家长要学会“不讲道理”而讲故事。教育孩子,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这并不是要推卸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大于在校的时间,并且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也远远大于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讲道理的那一套言辞藏起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做到让爱无痕,“不讲道理”而讲故事。父母要学会讲故事、编故事,故事会带着真善美教会孩子做人,这不仅是因为教育孩子的需要,而且多这样一项本领,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上与人沟通、交流,都会变得舒心而和谐。
5.家长要与孩子好好聊天。聊健康(饮食、养生等)、聊安全(遵守社会、学校、家庭的各项规则,守规则利人利己,漠视规则害人害己)、聊工作(每一份工作都很重要,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聊新闻、聊生命、聊生活、聊童年、聊节日、聊英雄、聊抗疫……把每天手机上刷到的正能量的、高科技的、与众不同的、方方面面的生活讲给孩子听,推荐给孩子们看……诸如此类,很多事情、知识、新闻,这些零碎而广泛的话题,老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根本来不及和学生们深入分享,家庭里成员间的闲聊,却可以起到弥补的作用。家长做了这方面的事情,孩子的知识面宽了,何愁作文时没有内容,又怎会担心从学校走出来的孩子融不进社会,不会生活?我们要让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仅会考试,还要适应社会生活,做一个关心社会、热爱国家,一个懂得奉献的健康的人。这不仅是国家之幸、社会之幸,更是一个家庭之福。
6.家长要尽可能地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去看丰富多彩的世界。不走出去,家就是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家。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室。不要把教室当成全世界,而是把全世界当成教室。石板为桌椅,森林河流为课本,风雨阳光为师为友,大自然的这个没有围墙的天然课室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去探索!
生活即教育,把教育藏起来,让爱无痕。这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意识与观念,也是家长与学校应有的共同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校共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家校共育中,教师承担的工作
1.榜样引领,成为学习型老师。
教师,不仅是班级学生的老师,也要做家长的老师,在“家校共育”实施中更是如此,只能做学生面的老师,那是教育的遗憾。为此,在“家校共育小学生日记读写”课题实施中,在提倡、要求学生写日记的时候,我首先开始用日记记录生活,给学生、家长示范,让他们看到老师在与他们一起学习,并肩战斗。也只有老师亲自实践写日记,才知其中的苦与乐,并能发现写的过程中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把写日记这件事只是作为学习任务布置学生自行完成,只是起一个监督、检查的作用,一是很难让学生信服,难于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二是最后的收效往往很有限。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在课题实践中,我开通了“向生活学作文”公众号,在上面发表我和孩子们的日记。
2.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阅读。
学校里,教师要引导、教育孩子在课前、课后都要做到静心、静读、静思、静行;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沉浸式读书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室里随时随地都能阅读,为积累知识、开阔视野,为写日记不发愁素材做好铺垫工作。
3.坚持看新闻,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除此之外,我也关注其他资讯类的内容。在班级里,我会利用班会或课前一些可利用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教室里交流国家大事。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了解国家的现在,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的未来。一次次的交流中,学生学会了将国家命运和个人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男孩子们懂得有力量应该报效祖国,不应该打架斗殴。女孩子们懂得要顶起半边天,做最美的建设者。让生活内容成为日记的内容,让日记充满生活气息。
4.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全面发展意识。
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在成长中一点点发展与丰富的。文章,是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日记因其私密性更能体现个性自我。为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让系统思考成为学生的思考方式。每个学生,在每个时间,每个地点,都应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效果。班里每个学生不坐等安排,拥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安排,自己的进度。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在日后的文章里才能表现文字的个性,却又不成为一种另类奇葩。
5.坚持开展“正”的教育。
做人一定要正直,身正、心正、行正。教师可从每天督促学生要坐姿端正这样的小事做起,坐要直,行要正,相信日常习惯会融入一个人的血液。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会为日记注入阳光与正气。
四、教师要发挥职业专业性的作用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借口“家校共育”,把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内容推给家庭,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职业专业性的作用,这才符合教师这一职业需求,才能得到家长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在“日记读写”中,教师应体现如下的专业素养。
(一)整合学科,解决日记素材的问题
小学生写日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内容可写。如果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教师不能为学生找到可写的内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作为教师就是缺乏专业素养的体现。
有生活就有日记内容。日记不是没有内容可写,只是学生意识不到生活中零碎的事情就是日记的内容。学生缺少的是将生活内容转化为日记内容的意识。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这种意识。
学校开设了12门课程,这些课程的知识,不仅都可以成为语文的内容,更可以是日记要写的内容,上课的过程可以是日记的内容,上课的内容可以是日记的内容,课上所学、收获、感想,都能是日记的内容。比如音乐课上,有关于英雄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和课文《小英雄王二小》结合起来写成日记;美术课上的绘画内容、过程、技能可以写成日记;科学书上的实验,可以写成日记,又可为语文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提供写作的素材。如果写这样的内容,学生就完全可以解决日记中缺少素材的问题。
(二)引导阅读,解决日记表达和方法问题
我们都知道,多读有益于写作。但是现实情况是孩子读了不少的书,却感觉不到阅读对写作起了多大作用。阅读对写没起多大作用,是因为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专业引导,最终造成读写两分离。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方面,要起到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培养学生长期阅读兴趣。
阅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每个孩子都能做到。难于做到的是只要有时间,孩子就能拿起书来阅读,喜欢阅读。只有博览群书,才有丰富知识的积淀;学识渊博,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坚持读书的习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悦读,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阅读,最好要学生能够做到自己的个子在长高,读过的书也在“长高”。
2.阅读要形成积累。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指导积累、背诵的方法,让学生读书时关注词语,关注句子,关注素材。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扎扎实实地积累,真正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孩子才会有收获、所读的内容才能成为写作时所需的积累。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用时可选择的资料就越多,在日记中表达的时候才能做到越形象、准确。
3.要求学生在写作中体现阅读所得。
如果学生的积累只落实在摘抄、背诵的层面上,这样积累的价值与意义是值得怀疑的。只有让积累的词、句、段、篇和结构、技巧等落实在运用中,积累才有作用与价值,并且越是让积累得到运用,就越需要积累,越是积累,就越为积累找到价值;积累与运用的相互促进,才是有效的积累,也是积累的目的。为此,教师对积累内容要有运用考查的意识,看哪些同学在写中用上了积累的内容,就对其大力表扬,让班里所有学生在运用积累上形成你追我赶学用热潮。这样的工作,不能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更不能依靠家长,只有靠教师自我的专业素养来完成。
(三)通过大量的写作,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学习美术、音乐、书法等,都离不开“量”的训练与积累。写作文,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也需要量的积累才能学会。但是,如果完全依靠一学期8次作文的练写,这个量是远远不够的。日记,因为随时都可以记、可以写的特点,正好解决课内练写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作文不可能每天都写,但一百多字的日记,却可以当成作业让学生每天来写。即使是每天一百多字,若能做到每天都坚持来写,一年下来就是3万多字。而在这样量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写熟了手,也用熟了词、句,提升的不只是写的能力,还有整体的语文素养。写的过程,也是人思维活动的过程,写能锻炼和培养人的思维。人思维品质的提升,是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一定对要学生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质量有所关注,针对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订要求和改变策略,而不是交给学生来写就完事大吉。要求和策略的改变,也是需教师的专业素养来起作用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来,做得好的。
【结语】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不应仅仅把日记当作写作的一种形式,而应该以日记为切入口,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研究日记与课内作文、课内外阅读及生活的关系,让小学生在坚持日记读写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形成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和生活品质,让日记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一种健康、科学、快乐的生活方式。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通过“家校共育日记教学”这一形式,可以较为完美地将生活和教育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