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让结尾“闪亮”

2022-03-22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育英实验小学刘瑞民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陶点题文章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育英实验小学 高 程 刘瑞民

我们先来看两篇文章的结尾:

是呀,高老师严格地要求我们,是为我们好。

——吴博《“漫画”高老师》

别人批2号本都是一个标准,唯独成欣怡两个标准,下次希望高老师不要再让她批了。

——《2号本事件》

这些文章的结尾,均取自笔者所带班级学生之手。像这样的结尾,我们翻阅学生的文章,比比皆是。这些文章结尾,虽然都紧扣主题,但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它们干巴空洞,角度单一,认知层次低,缺乏思维含量,无法给读者以高峰体验。如何让文章结尾告别“暗淡”,迎来“闪亮”时刻呢?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如下路径,供大家研讨。

一、类比思维,促进形象“融通”

很多同学都知道结尾要点题,但怎么点题呢?很多同学把目光投向了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提取关键词,在结尾处用上,这样的结尾显得特别生硬、干巴,久而久之,结尾就成了一个无关痛痒的“摆设”。那如何让文章结尾多姿多彩、形象感十足呢?我们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为例进行分析。

师:很多同学选的材料都是关于老师生气的,生气的起因、经过写得都很具体,但是结尾却写得不尽如人意。那怎样写好结尾呢?我们可以试着从同学们的材料入手。同学们的材料当中,老师生气的原因多半是某些同学没有认真完成作业,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你觉得同学们的这些行为,会让你联想到哪些事物?

生: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学生大笑)

师:那老师就是——?

生1:老师就是一个顶级厨师,守护着自己辛苦煮好的粥。

生2:我觉得它们是大坝中的蚁穴,老师就是千里大堤的守护者,保一方平安。

生3:我觉得它们就像一块感染的伤口,老师就是医术精湛的医生,积极地为病人治疗,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

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太好了。那从老师这个角度,老师训斥这部分同学,严格要求他们,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觉得老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在巡视花园时,看到植物中有坏掉的叶子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剪掉,保证其他叶子的健康成长。

生2:我觉得老师像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面对感染的伤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

师:原先的结尾,大家只会用“严格”“严厉”这样的词语来表达,现在大家可以把联想到的事物融进去,润色一下,作为结尾。

学生修改后的结尾示例:

对啊,老师的严格,犹如园丁手里的一把快剪。小王上课走神,就如同泛黄的叶子,在它刚刚开始泛黄的时候,老师就手起刀落,迅速剪掉,保证其他的“绿色”健康、旺盛。

对啊,老师就像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小王的这种行为,就像班级的一个伤口,在伤口进一步恶化之前,老师迅速处理好,保证班级健康平稳地向前。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老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愤怒和批评,如何看待这种愤怒和批评呢?他们在结尾扣题时,一般会选用“严格”“严厉”这种概念化的表达。基于此,在上述交流环节,笔者抓住“学生不良表现”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引导学生“穿梭”于不同情境,在不同情境中进行个性化的类比,继而让学生在类比中实现个性化、具象化表达,这就成功实现了抽象认识与具体可感事物的相融相合,至此,结尾的点题更具形象感。

之所以结尾能从“干巴单调”走向“形象可感”,是因为类比思维的成功运用。所谓类比思维,就是由此及彼,把具有某种相似点的不同领域、不同事物勾连起来,从而在看似毫不相干的其他领域信息的触发下取得突破,达到创新的一种思维类型。在类比思维中,想象是它的核心要素。伊瑟尔说:“想象是人类活动的伟大源泉,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源头。”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成功打通了事物之间的关联,将看似简单、扁平的表达,化成了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言说,促进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融通,进而把结尾“装点”得引人入胜,让人不断回味。

二、多向思维,开启认知“闸门”

很多学生写文章时,尤其是情感丰沛的时候,结尾就是情感的宣泄,感性、直白、单一。如何让文章结尾,在表达上更具活性,更加多元呢?我们以《2号本事件》为例来讨论。

文章取材于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让我们班的成欣怡替我批改2号本。批阅完,发给大家时,大家发现她批自己的作业时批得很松,批别人的作业时批得很严。大家觉得非常不公平,纷纷指责她。针对这件事情,我让大家写了《2号本事件》,事情的经过,学生写得都很具体,但是结尾,却很干瘪。为此,我组织大家讨论了文章的结尾。

师:大家写的文章,无论是从写事的角度还是写人的角度,总体都很不错,就是结尾有待提高,大家请看两种最典型的结尾。

PPT出示:

成欣怡太坏了,批自己的2号本批得那么松,批别人的2号本批得那么严,太不公平了。

——《2号本事件》

别人批2号本都是一个标准,唯独成欣怡两个标准,希望下次高老师不要再让她批了。

——《2号本事件》

师:同学们,我很理解大家的心情,大家都觉得成欣怡批得不公平。但是,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我想请问大家,谁没有犯过错?(学生沉默)你犯错的时候,愿意被别人当众批评吗?(学生摇头)成欣怡这种做法是不合适,但是你们就一点过失都没有吗?难道你们写得特别规范,她也会给你算错?(学生摇头)我们经常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希望大家好好想想。现在,我们如何看待成欣怡的这种行为呢?

生1:虽然她有点双标,但是她批得的确很严格。她的这种严格,更像是一种鞭策,在我偷懒的时候,给我一个警醒。

生2: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她的严格,所以也就没那么生气了,看来我的确应该从自己的角度来反思一下了。

修改后的结尾:

成欣怡的做法真的让我很生气,但听完高老师的分析,我心里不禁在想:下次默写,字还是要写规范一点,要不然,还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次就算是一次“友情提醒”吧。

——戴靖瑜

不可否认,成欣怡的双标让人很愤怒,可高老师的反问,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深刻地意识到:“宽于律己”只是图一时方便,它最终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而“严于律己”则不同,它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薛昊然

受情绪左右,原本学生的结尾,关注点集中在成欣怡的双标上,虽做到了点题,但因角度单一,却只能给读者一种偏狭之感。怎么办呢?经过笔者的多角度追问,学生开始冷静下来,理性地审视整件事情,结尾点题之余,也就转向了关注事情中的其他“节点”。修改后的结尾,角度多样,文字活泼,与之前相比,它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思考,也多了一份美感,读来更加引人入胜。这样的结尾才会真正地冲击读者内心,给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之后,在心中留有余味。

学生思路的打开,得益于笔者成功打开了学生的多元认知。学生的认知本来是流动的,多元的。但是因为强烈的感情冲击,遮蔽了思维的方向,简化了学生的认知,学生无法多元地、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为此,笔者通过梳理事情的“节点”中蕴藏的思维点,找到思维的各个方向,帮助学生开启了思维的多个认知“闸门”,让思维成功抵达之前的“认知盲区”,进而让文章结尾更加熠熠生辉。

三、升维思维,实现高位“制导”

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同样影响着文章的结尾。进入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具象思维的色彩仍然很浓厚,这就导致学生看待问题时,往往就事论事,无法跳出具体的事情“俯视”它,更无法从更高的层次“审视”它。但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更加理性地“俯视”它的。我们以《乌龙球》为例进行分析。

这篇文章也选材于我们身边的事。学校组织了足球比赛,我们班和五(4)班各派5名球员上场。本来大家都没有进球,谁知,我们班的小陶在慌乱中,把球传给了对方,导致对方轻易地进了一个球,最终以0∶1的比分,输掉比赛。赛后,大家都指责小陶,小陶哭了。我看大家都很激动,就以此为材料,组织他们写了一篇文章,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给文章取名《乌龙球》。文章细节写得还不错,但是结尾就差强人意,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下面来看两种比较典型的结尾。

都怪小陶,要不是他的乌龙球,我们班就不会输。

——施涵景

唉,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让梅皓程上去踢呢。

——高尚琪

很显然,同学们的结尾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宣泄,读完之后,无法给人以回味,以启迪。究其原因,就是同学们的视点集中于小陶的乌龙球,而没有从更高的层面关照这场比赛。为此,笔者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师:同学们,我们输了比赛,大家都觉得小陶应该负责,那我想问大家,你知道学校为什么要举办这场足球比赛吗?你知道,要想赢得一场足球比赛,最重要的是什么吗?你知道体育精神是什么吗?在瞬息万变的球场,你能做到不犯一点错误吗?

生1:学校举办足球赛,是希望我们能热爱锻炼,同时还能增加班级之间的交流。

生2:要想赢得比赛,最重要的是配合,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

生3:体育精神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

经过讨论,大家修改了自己的结尾。

是的,这次失利,小陶应承担一些责任。可仔细想来,一个团队的输赢不能全押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次失利,我们每位队员都要认真反省。

——朱浩天

小陶的失误让我们输掉了比赛,他被批评也是应该的。可是,谁的成长中会没有错误呢?难道犯错了就只能被批评?或许,在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给他一个拥抱,一个鼓励,一句安慰。

——蒋幸妤

经过讨论,大家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小陶的乌龙球上,而是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这场比赛,他们想到了这是一场团体比赛,想到了比赛的初衷,想到了小陶的错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的错误,想到了小陶现在更需要的是安慰。因此,大家的结尾就超越了具体情绪的宣泄,实现了认知层位和格局境界的飞跃。所以,我们在点题,在升华主题时,不妨用“升维思维”来提升我们的认知层次和表达质量。

何谓“升维思维”?所谓“升维思维”就是跳出眼前问题的限制,从更高的角度观照整个事件,这样有助于看清事件全貌。这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所以,当我们利用“升维思维”,帮助学生突破他的“最近发展区”,让他有一个更广阔、更宏大的视角,那么他的心智模式必将得到极大的优化和提升,他的表达也会成功“导”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思想境地。

陈家生主编的《写作》有言:写作是作者通过思维运作,凭借语言文字表达思维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表达要依凭独特的思维,尤其是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更需要思维的助力。突出事物相似性的类比思维让结尾“可亲可触”,突出视角多向性的多向思维让结尾“生动多元”,突出认识高位性的升维思维让结尾“境高意深”。只要学生结尾点题时,有意识地运用这三种思维方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将其熟练化,就能让文章结尾告别“暗淡”,迎来“闪亮”时刻。

猜你喜欢

小陶点题文章
爱抢答的小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文末点题太直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位邮递员的爱情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
断手重接
中考作文点题技巧“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