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习作:小学习作精细观察的“三化路径”

2022-03-22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邱洪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蚕宝宝童谣习作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邱洪艳

五育并举是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更需要提升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预防智能时代的儿童“被格式化”“被冰冷化”,我们课题组以为应积极推进创美语文课程建设,提供富有美感与创意的语文教育,全面发展儿童的“通适力”与“未来智能”。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跨界意识,努力打破学科壁垒,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扩大儿童的视野,打开他们生命成长的方式,在跨界融合中优化儿童习作课程的创美路径。

一、观察科学化:同步记录,关联阅读,前后比照

众所周知,观察力对科学学科特别重要。而观察力于学生的习作练笔而言也尤为重要。因此,本课题组紧扣“观察”这一重要能力,借助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养殖活动进行了有序的习作课程开发。

(一)绘本描摹,边观察边记录

养蚕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蚕的一生要经历五个阶段: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而每一个阶段有那么几天的变化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来,因此,带学生用绘画配以简单文字记录的方式可以让儿童最终看到一个连贯的蚕生命成长的过程。笔者带领学生以《蚕儿的日记》为题,采用自述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描摹,边记录,这样就形象直观地把比菜籽都要小的蚕卵到羽化成蝶时的外形变化呈现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蚕儿看到自己的同伴一天天长大,会想什么?蚕儿看到你们这么精心照顾它们,会想什么?其间蚕儿又和你们产生了怎样的互动?这样一引导,每一个孩子的绘本就变得不仅科学而且更加鲜活有趣了。

(二)印证阅读,边观察边积累

养蚕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有不少有关于“蚕”的诗、词、文,教师在带儿童观察的同时,边读边积累,于是他们对眼前观察的主角——蚕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切。因为情深所以观察之意会更切,同时,教师引导儿童将自己观察到的与阅读的文本进行比对。例如,带儿童阅读绘本《蚕的一生》,当他们读到“一个一个白色的小点点,里面会钻出什么来呢”一句时,纷纷提出质疑:“蚕卵明明不是白色,而是淡黄色的啊!”此时的阅读就融入儿童的思考,他们将平日里的观察与绘本中的文字进行印证,这既是一次科学求证的过程,也能进一步激发儿童细致观察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儿童阅读介绍蚕的科普说明文,儿童们发现这里的介绍基本和自己观察到的一样,进而总结科普文对于蚕生长过程的记录最准确。这时,儿童对于绘本与科普文文体的特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可以说印证阅读在观察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三)前后对比,边观察边探究

蚕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前几天还是安静的一粒蚕卵,此刻就变成了一条迷你毛毛虫般的蚁蚕。这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然而当它们变成蚕宝宝时,每一天的变化就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了。教师此时就可以带着儿童用直尺量下当天蚕宝宝的身长,数一数蚕宝宝身上的黑点点(气门),摸一摸它的皮肤,感受一下它的光滑程度,并用照相机记录下它吃桑叶的状态,然后和前一天的记录进行对比。在这样的前后对比中,儿童可以发现蚕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每天的不同变化。甚至可以发现蚕宝宝竟然也是有“男孩”“女孩”的区别的。而这其实就是通过数点点发现的。因为每一天都在数,都在和前一天进行对比,因此,当有一天他们发现有的蚕宝宝身上多了四个乳白色的小圆点,而有的蚕宝宝身上出现了一个凸起的椭圆形小点,就会产生疑问。这时他们会自发探究,进而明白原来有四个乳白色小圆点的是“女孩”,而有一个椭圆形小点的则是“男孩”。这样的探究完全出于儿童前后对比观察后的需要,是他们内心涌起的自发欲望,因而对于儿童就更加有意义。

二、观察艺术化:创作童谣,移用笔法,引入美术

小学美术教材,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翻开美术书,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可以开发的语文习作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一)自然观察,仿写童谣

苏教版美术教材在许多课的题目下面都配有一首小童谣,这些童谣大多点明了本节课的绘画主题。例如一年级下册第6课《春天的色彩》课题下就有这么一首童谣:“麦苗儿青,菜花儿黄,小燕子迎来春姑娘。柳树冒出绿芽芽,大地换上新衣裳。”这首童谣能够很好地激发儿童对春天的向往。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首童谣,首先带孩子去大自然中寻觅童谣中所描绘的色彩,然后引导儿童观察——除了这童谣里描绘到的,你还看到了哪些春天的色彩?继而让儿童把自己看到的色彩画下来,并配上自己创编的童谣,举办一个名为“春天的色彩”的展览,学生的习作兴趣被有效激发,同时创编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利用名画,迁移运用

美术教材上,不乏很多名家作品。在欣赏这些名家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以自己独特的欣赏视角来对这些作品进行推介。例如:六年级下册第1课《三百六十行》中有宋代李嵩画的中国画《货郎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学到的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描摹笔法,引导孩子观察图画,然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介绍这幅图上的货郎。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写出自己对画面不同的理解,既能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写法进行迁移,又能保护孩子表达的个性。

(三)动手制作,巧练说明

美术教材中有大量的手工制作,由于这些制作都是学生自己亲手做的,因此要让孩子说出制作过程似乎比较简单,但是如何将制作过程说清楚、说明白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恰是语文老师可以把握住的习作资源。例如:三年级下册第2课《漂亮的灯》其中就有制作兔子灯的步骤示意图。教师可以将之与语文教材中的“记一次小制作”结合起来,在孩子完成制作的过程中,边说边做,真正实现陶行知“做中学”的理念。

三、观察体育化:推介游戏,聚焦训练,播报比赛

沃尔德曾在《本能的缪斯》一书中提出,儿童与生俱来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一切创造性的源泉。因此,体育学科是孩子创美习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资源。

(一)推介游戏,练习表达

游戏是儿童在体育课中最喜欢的项目之一。教师若能让孩子成为游戏推介代言人,就能够让体育游戏也成为非常有趣的习作素材。例如:笔者曾看见体育老师为了训练孩子的团结合作与协调能力让孩子做“三人两脚”的游戏。下课后,笔者就以征集体育游戏为名,鼓励孩子借助文字将这个游戏在学校范围内推介。这就不仅要求孩子们清楚该游戏的名称,怎么玩的,还要写清楚之所以推介的原因。由于刚刚亲身体验过,又乐在其中,自然下笔流畅。

(二)记录体验,放飞心情

体育课一定少不了运动技能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各种困难会在不经意间来临,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孩子在运动体验中的某一次波折,带领孩子回顾自己当时的经历,细品当时的心情,然后用笔记录下来,那么那样的习作必然是鲜活而有趣的。

(三)点面结合,写好比赛

体育学科的独特性还在于体育课上的比赛特别多。而这些比赛恰恰是训练孩子练好“点面结合”写法的重要素材。语文老师若能在学生体育课时进行观战,课后及时进行习作指导,那么每一个孩子不仅能有话可写,更能够写得有章有法。

其实,除了从以上几门课程中开发出了可以利用的习作课程以外,我们还紧扣道德与法治教材,链接儿童的真实生活,开发了“寻访活动”习作课程;利用音乐教材中的名曲欣赏,开发了“把耳朵叫醒”音乐推荐习作课程;结合劳动与实践教材,开发了“我劳动我快乐”劳动体验习作课程;结合心理健康教材,开发了“成长不烦恼”习作课程……这些跨越学科的习作课程打通了学科壁垒,聚焦儿童生活,融合跨界技能,让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都共同为儿童的创美语文能力的发展出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动手又动脑的实践体验中,情动而辞发。

撷萃集

有一次,一条珠宝鱼在运送孩子回家时,做出了十分惊人的举动,刚巧被我看到。那天已经比较晚了,我才来到实验室。天都黑了,我匆忙地给几条鱼喂食,它们都饿了一天了。其中有一对珠宝鱼夫妇,它们正在照顾孩子。走近鱼缸时,我看到几乎所有的鱼宝宝都已经回到窝里,鱼妈妈在窝上面徘徊。我把切成段的蚯蚓丢进鱼缸,但她不肯离开宝宝过来吃东西。而鱼爸爸正激动地跑前跑后,寻找走散的宝宝,它开了小差,盯上了一段很好的蚯蚓尾巴(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吃虫子的动物都喜欢吃尾巴,不喜欢吃头)。它游了上来,咬住了这截蚯蚓段,但是因为这段蚯蚓太大了,它吞不下去。正在它满嘴大嚼的时候,看到一个鱼宝宝从旁边游过;它马上冲过去,把宝宝含到满是食物的嘴里。这真是个非常刺激的时刻。鱼爸爸嘴里有两种不同的东西,一种要到胃里去,而另外一种要到窝里去。它该怎么办呢?坦率地讲,当时我并不担心小珠宝鱼的生命。但后来发生的事情真的很奇妙!鱼爸爸嘴里鼓囊囊的,待在那里不动弹,也不咀嚼。这可是我头一次看到鱼在思考问题!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件事,一条鱼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却采取了和人类一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它停了下来,没办法动弹,不能往前走,也不能往后走。一连好几秒,鱼爸爸待在那里一动不动,旁边的人几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心理活动。它后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好,让人不得不赞叹。它把嘴里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蚯蚓段往水底沉,而鱼宝宝因为“变重”反应,也往下沉。之后鱼爸爸坚决地转向蚯蚓段,一边饱餐一顿,一边用心关注着乖乖躺在缸底的鱼宝宝。饱餐之后,又把宝宝含到嘴里,带回了家。

——[奥地利]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猜你喜欢

蚕宝宝童谣习作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蚕宝宝养成记
蚕宝宝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蚕宝宝流浪记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