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下)

2022-03-22陈洪金

壹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华坪张桂梅学校

◆陈洪金

第六章女子高中绽红梅

本着“拯救一个山区女孩,改变三代人命运”的初心,张桂梅上下求索,创办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一所全国特有的,以严厉奋进和红色文化开创了中国当前教育新模式的学校。

1

在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家长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家长会如同一块磁铁,用无形的力量,把形形色色的家长召集在一起,学生的成绩各不相同,家长的心情五味杂陈,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很多时候,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里去参加家长会,除了每一个学期正常的交流,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校犯了错,或者成绩不理想,需要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因此,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家长会的气氛是沉闷的、苦恼的、烦心的。

作为老师和校长,张桂梅几乎没召开过家长会。

几十年来,她一有时间就家访,哪怕翻山越岭,哪怕风吹雨打,哪怕疾病缠身。她的学生遍布丽江市,她家访的足迹就踏遍了丽江市的村村寨寨。只要有她的学生的地方,她基本上都去过了。

几十年来,张桂梅把家访当成了自己生命里的必修课,除了上课,她做得最多的就是家访。一次次的家访,在学校与学生的家之间,不管道路多么崎岖,只要学生能够走得出来,她就走得进去。

走着走着,张桂梅就走出了她人生里最不寻常的篇章。

在张桂梅家访的路上,她听到的故事和亲身经历的几件事,让她内心产生了狂风巨浪般的震撼。

故事一:一个山村妇女在摘花椒的时候,碰到一个陌生的男人向她问路。她只顾埋头摘花椒,没有听到男人说话,男人便扯了一下她的衣袖。很快,男人走了,她回到家里,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她认为,自己被除了自己丈夫之外的男人碰过,实在是太丢脸了。想来想去想不通,女人就自杀了。随后,丈夫也觉得自己的老婆被别的男人摸过了,同样觉得丢脸,也在家里自杀了。一个好好的家庭,转眼间就失去了双亲,只留下两个没人照顾的幼小孩子。

故事二:一个山村妇女,原本是和丈夫、婆婆、儿子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生第二胎的时候,因为没有钱,在家里用土办法接生,不巧遇上难产。在痛苦之中,女人想见丈夫一面,但是婆婆不肯,认为男人见了生孩子的女人晦气。结果女人因为难产死了,孩子也没保住。愧疚之中的丈夫无法走出心理阴影,终日借酒浇愁,在犁田的时候死在了田里。最后,一家人只剩下婆婆和儿子,一老一小艰难地维持生活。后来,张桂梅才知道,这个迷信的婆婆,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山,更不用说到县城里见见世面了。

故事三:张桂梅的一个学生,读高三了,父母不让她读书了,让她回家去。于是张桂梅去家访,在学生家里,张桂梅见到了女孩的母亲。这个母亲让读高三的女儿辍学回家,让读初二的儿子到县城里上培训班补课。张桂梅很生气,训责那个母亲:“女儿高三要高考了你让她回家干活,儿子初二你让他上培训班?什么道理?!”这位母亲只是淡淡地说,姑娘迟早要嫁出去的,是别人家的人。从那个母亲身上,张桂梅看到的是贫困山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

故事四:张桂梅在一次家访的途中,远远地看见一个女孩坐在山坡上望着远方发呆,身边放着一个箩筐。张桂梅走近一看,竟然是她们学校的一个学生。张桂梅不知道女孩是什么时候从学校里跑回来的,赶紧询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女孩告诉她,父母不再让她读书了,准备把她嫁出去,已经收了人家3万块钱的彩礼钱,就等着过几年结婚。面对自己这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学生,张桂梅愤怒了。她拉着女孩就走,说:“你跟我走,读书去。”女孩的母亲却不管怎么说都不同意女儿去读书,她把女孩拉回家里,锁上门,无论女孩怎么哭喊,都无济于事,也不让张桂梅进去。张桂梅说:“孩子的学费、书费、生活费都由我负责,你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女孩母亲说:“你帮我女儿读书,那我收到的3万元彩礼怎么办?我家穷,没有人干活,没钱盖房子,没饭吃,你管得了吗?”张桂梅一下子懵了。她说:“我向妇联汇报,请示政府帮你解决问题!”但女孩母亲怎么也不同意女孩读书,说自己已经等不得孩子读书成才的那一天了,如果张桂梅非要把女孩带走,她就死给张桂梅看。面对女孩母亲的以死相逼,张桂梅感觉到,事情并非她所看到和想到的那么简单。

所有的母亲,都曾经是女孩。

如果不改变女孩们的思想境界,当她们成为母亲,贫穷和愚昧就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张桂梅似乎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她对妇联的同志和身边的同事说:“贫困!贫困!贫困让我们的山区女孩上不了学;知识的短缺,让山里的乡亲们目光短浅。这种状况再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不能在经济上帮助山区人民,但我是党员,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了解到了,我觉得自己能办的事,我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办。只要是对消除贫困有利,对山里的女孩们有利,我就不能坐视不管,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从那时候开始,一个理念始终让她坚信不疑:我们经常说教育公平,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是因为贫困和愚昧,这些女孩却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让她们怎么跑,往哪里跑?在那样的环境里,她们再怎么跑,也只能在贫困和愚昧里打转!所以,要让山里的女孩子接受教育,即便考不上大学,她们也可以读技校,去实现各自的梦想,不会再陷入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中。我们必须要提高山区女孩的教育水平,一个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切断贫困和愚昧在贫困山区的代际传递。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张桂梅的脑海里浮现: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只要是贫困山区的女孩,不管中考分数高低,只要愿意读书,都可以来这里免费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

有了这个想法,张桂梅马上就行动起来了。

很快,张桂梅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在计划中,她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质的女孩——高素质的母亲——高素质的下一代”良性循环。

当这份报告摆到时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文华面前的时候,他有些犯难。他深知创办一所学校并不是张桂梅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此刻,他面前的张桂梅,管理经验还很缺乏,更何况,一所学校的校舍、设备、教师、工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他一页一页地翻看张桂梅的报告,不敢轻易拍板支持她。要创办一所学校,难;创办一所免费的学校,难上加难。

在华坪县召开“两会”的时候,张桂梅又把她的想法跟当时的同事,现在的华坪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向天说了。她希望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社会呼吁,支持她创办华坪县女子高中。李向天早就听说了张桂梅的惊人举动,但是他又不好打击张桂梅的满腔热情,就劝她说:“不着急,张老师,重男轻女现象、女孩辍学问题在贫困山区具有普遍性,各级党委政府会逐步解决,等等再说吧。您现在身体也不好,能把你们班的学生教好,把儿童之家的工作做好,就相当不容易了。”但是,张桂梅激动地说:“我们等得起,可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啊,她们可都是山区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啊。女子高中早办一天,就可以减少一批山区女孩走进恶性循环,就能为山区的发展多点燃一份希望啊!”

于是,张桂梅直接去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领导们都很重视张桂梅的报告,请来一批权威教育专家,专门召开会议,对张桂梅的办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可是,论证的结论是:不行。

希望的大门,似乎就此关上了。

倔强的张桂梅不甘心,她想向社会寻求支持。于是,她到各级相关部门,向企业老板呼吁,请他们支持她创办女子高中。然而,大家对张桂梅的想法虽都报以钦佩,却又表现出了爱莫能助的态度——此路不通啊。

倔强的张桂梅还是不甘心。她咬咬牙,横下一条心,彻底豁出去了!她作出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决定:向社会募捐!

学校放假的时候,张桂梅带上她多年来得到的各种奖状、荣誉证书和多年来各种报刊对她的宣传报道,开了介绍信,去了昆明。在公交车上,在闹市区,在车站,在市场,张桂梅一边向人们展示她的荣誉证书,介绍她和儿童之家的情况,一边向人们募捐。

张桂梅向社会的募捐,有人三块五块地给她,也有人怀疑她的做法,给她以白眼,甚至骂她是骗子。因为,在每一个城市里,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像她这样的人太多了。脚前摆一张纸,纸上写满各种各样的缘由,向路过的人们讨钱。这是江湖骗子的标配。张桂梅的那些荣誉证书,虽然每一件都是货真价实的,但是,在不知道的人眼里,张桂梅跟众多的江湖乞讨者,没有根本区别。

有的人向张桂梅吐口水,骂她:“什么劳模?劳模怎么会到街上募捐?骗子!年纪也不大啊,普通话也讲得好,不好好劳动,出来招摇撞骗!”

在她去企业求助的时候,有的人干脆放狗出来咬她。捂着被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伤口,张桂梅伤心地哭了。

没有人知道,张桂梅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和委屈。

多年以后,每当她提起那段经历,人们都为她难过不已。

就这样,几年下来,张桂梅的社会募捐,只捐到了一万多块钱。铁一样的事实冰冷地告诉她,手里的一万多块钱,距离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在张桂梅内心深处,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一直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是对这个梦想念念不忘。

谁也没有想到,事情奇妙地出现转机,这转机甚至让她猝不及防。但是,转机的到来,梦想的实现,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党的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张桂梅作为云南省代表团的代表,与丽江市委书记一起前往北京参加会议。临行前,县里知道张桂梅把自己的钱都花在学生和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身上了,对自己特别节俭,就专门拨了7000元钱让她买一身西装穿着去北京开会。但是,张桂梅拿了这笔钱,却没有买衣服,转手就给了儿童之家。她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基层教师,西装穿一次就只能压箱底,那不是浪费吗?但是儿童之家用得着这笔钱。”

于是,她就穿着平时的旧衣服去北京了。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上午,张桂梅正紧张地往大会堂赶,不料身后有人拉了拉她,悄悄地告诉她:“你看看你的裤子。”张桂梅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的牛仔裤破了两个洞。因为忙于工作,很少有心思打理自己的着装,张桂梅就很喜欢穿耐磨经脏的牛仔裤。但是,没想到今天会在这样庄重的场合出如此让人尴尬的洋相。张桂梅顿时紧张起来,会议马上就要开始,时间来不及了,她只好硬着头皮,穿着有两个破洞的牛仔裤去开会。临走时,一位女同志让张桂梅散会后去她房间找她,想了解一下基层教育的情况。

散会了,张桂梅如约去找那位女同志,这才知道,她是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在记者房间里,张桂梅跟她谈起了自己在华坪县教书的情况,谈起了边疆山区的贫困,谈起了女孩子们的遭遇,谈起了她在家访的时候所看到的种种现象,谈起了自己面对这一切的无能为力。不知不觉,两个人谈了很久。到了动情处,这两个女人,一个是身居北京大都市的媒体女记者,一个是身经磨难的基层女教师,为了山区女孩的命运彼此拥抱着失声痛哭。

2007年10月14日下午五点左右,新华社发出了记者林红梅、徐江善、张先国联合署名的一篇专题报道《“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报道深情地介绍了张桂梅在华坪县帮助山区孩子、管理儿童之家的感人事迹,并表达了她的心声:“我想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这是我的梦想。”“山里人穷,穷在意识落后、文化落后。山里人把很多希望寄托在十七大上,希望党和政府能出台更多适合山里孩子读书的好政策。”随后,张桂梅又多次在会上提出了创办女子高中的愿望。很快,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和她的梦想,通过新闻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会议结束后,张桂梅回到了学校。各级党委、政府对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计划非常重视,专门拨款一百万元,作为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前期投入的资金。每当回忆起那一刻,张桂梅无不感慨地说:“在创办一所学校这样的大事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关键时候,党和政府的支持才是我们最坚强有力的靠山啊!”

张桂梅的梦想,在华坪大地上,徐徐地拉开了序幕。

3

2008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简称“华坪女高”)基本建成,首批招收了来自丽江市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县贫困山区的100名女生。

事实上,张桂梅耗费了太多心血的这所高中,仅仅是基本建成。

此时的华坪女高,仅仅有孤零零的一幢楼,这幢楼,既是教学楼,也是宿舍楼。学校的操场,也是利用芒果园改造的,而校园旁边的小花坛,过去是垃圾场……

食堂,没有。

厕所,没有。

围墙,没有。

大门,没有。

保安,没有。

图书室,没有。

电教室,没有。

实验室,没有。

张桂梅经历了千辛万苦筹建的学校,在此刻只具备了让学生有教室上课,有宿舍住下来睡觉的功能。其他的功能设施,还在图纸上,还在张桂梅的理想里,等待着她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九月的华坪,正是一阵天晴一阵雨的季节。华坪女高地处县城东面的狮子山半山坡上,从县城旁边的街上往学校走,是一段泥土坡。天晴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满身都是黄灰;下雨的时候,人们踩着泥泞往上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弄得一身泥水。好不容易走到学校,映入眼帘的,除了孤零零的楼房,周围就是荒草、荒坡、荒地。

因为这所学校的筹建经历了各种波折,又因为学校就建在县城旁边,华坪县的很多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动声色地观察这所高中到底会建成什么样子。当他们看到这么简陋的学校已经开始招生运行的时候,很多人都大跌眼镜,进而大失所望——这算什么?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所学校。就连教育局派来协助工作的老师,也禁不住失望地直摇头。

然而,张桂梅的迫不及待,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

在经历了许多次翻山越岭的家访之后,张桂梅强烈地意识到,她的学校早一天开办,那些深山里的女孩子们就能够早一天抓住读书的机会。如果推迟一年招生,至少有一批女孩,将会因为这一推迟而失去机会,早早地回到山村,结婚、生子。

张桂梅的迫不及待,其实是在解救那一批女孩子。

然而,让张桂梅意料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学校的极度简陋,环境的极度艰苦,不仅把社会各界吓着了,同时也把刚刚招聘到的老师吓着了,把第一批招收进来的学生吓着了。开学没多久,学校仅有的17名老师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中也有6名提出转学。

这时候,轮到张桂梅被吓着了。她是真的被吓着了,创办学校所经历的各种苦,倔强的张桂梅忍了又忍,总算是忍过来了。学校的简陋,她肯定也能忍下去。但是,刚刚招聘来没几天,屁股都还没坐热的老师们,一下子辞职过半,这意味着接下来的课程根本没有办法开展,学生们待在没有老师的教室,相当于本来就缺米少盐的厨房里没了厨师。与此同时,学生的离去,意味着她们对这所学校的现状和未来根本不认可。

此情此景,对于张桂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难道她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学校,真的要成为一个无法收场的烂摊子吗?想到学校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窘境,她不寒而栗:老师辞职、学生退学、政府巨额投资付之东流、各级领导的信任被辜负、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

此刻的张桂梅,非常无助。她心情无比沉重地在简陋的学校里徘徊,脚步跟她的心情一样,每走一步,都是那样艰难。她感觉到身心俱疲,在旗杆下面同样简陋的水泥底座上坐下来,看着她的学校,发呆。

她的心里,其实是在翻江倒海。她再一次回想起种种往事,想她一路走来的经历,想她筹建学校的艰辛,想她眼前所处的境地。最后,她想到了她的这些老师和学生。全校那么多学生,她一个一个想不过来,17名老师,她是非常了解的。是的,17名老师,走了9名,还剩下8名。这8名没有离开的老师,每一个人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于是,她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把这8名老师的情况轮流“播放”了一遍。

突然,她隐隐地感觉到,这8名老师有点不一样,却又有点相似。于是,她开始凝神思考,这相似的地方是在哪?

对!党员!

这8名老师当中,有6名是党员!

张桂梅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了。她突然感觉到,这所学校还有希望。于是,她马上召集8名老师开会。会上,张桂梅分析了学校目前所处的困境,坚定地说:“我们留下来的8名老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年代,只要党员在,阵地就会在。同样,今天,只要我们党员在,就会守住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张桂梅一番话,让老师们大受鼓舞,他们对张桂梅说:“张老师,您说,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听您的。”

张桂梅号召大家一起面对党旗宣誓。可是学校那么简陋,根本没有党旗。张桂梅就让一位老师在墙上画了一面党旗,然后,她带着大家,面对墙上刚刚画上去的党旗,举起右手,握拳,庄严宣誓。

久违的入党誓词,从张桂梅和她同事的口中被大声宣誓出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4

得到党员老师的支持,从党组织的团队里得到了力量,张桂梅又有了坚持把学校办下去的信心。

第一次面对党旗宣誓,把老师们凝聚起来了。随后,张桂梅又号召大家佩戴党徽,不仅在学校里戴,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华坪女高的老师们,都在胸前佩戴着党徽。她告诉党员老师们,要理直气壮地亮出党员身份,时刻提醒自己,要用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从此,张桂梅坚持带领党员老师们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党员,在华坪女高成为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在全校的女孩子们面前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和信念感。

人心齐了,但困难还在。因为学校没有围墙和大门,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张桂梅带着女老师们住进了三楼的女生宿舍,时时刻刻跟女孩们在一起。为了方便管理,张桂梅住在宿舍靠门的地方,如果刮风下雨,吹着的淋着的不是学生,也不是其他老师,而是她这个校长。若出现什么情况,她就可以马上起来,出去查看。

男老师们也充分发挥着作用,张桂梅让他们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出了简易的床铺,住在楼下,轮流值守。

尚未成形的学校,操场就是一块空地,落叶、尘土、纸屑到处都是。张桂梅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学习,就安排老师去打扫操场。这样一来,老师们就有意见了。是啊,在很多学校,打扫卫生都是学生们的必修课,每周的劳动课,全校学生都要用一堂课的时间,专门去打扫学校操场、道路、教室等各个地方。现在,张桂梅让老师们去打扫操场,是让老师们做学生本应该做的事,还是处罚老师?他们认为,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就产生了抵触情绪,行动也十分不积极。

张桂梅见状,什么也不说,拿着扫把,自己一个人在操场上打扫起来。这时候,她还背着儿童之家的孩子小萝卜头。大家都知道张桂梅身体不好,看着她背着小萝卜头在吃力地扫地,一个个都不好意思再抵触了,于是,都拿起扫把,来到操场上,跟她一起扫地。所有这一切,学生们都看在眼里,她们跑过来,抢下老师们的扫把,很快把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再去上课。从此以后,华坪女高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的面貌。

在张桂梅的带动下,华坪女高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投入了他们最大的精力,花费了最多的心血,把学校当成了自己战斗的阵地,同时也当成了自己的家。阵地和家,在华坪女高老师们的精神世界,居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些老师们,作为张桂梅最坚强可靠的战友,与张桂梅一起坚守,与张桂梅一起奋斗,与张桂梅一起奉献。应该说,张桂梅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凝聚着这个教师团队的力量,凝结着这个教师团队的心血。他们全都是张桂梅身后的无名英雄。张桂梅,是他们的整个团队的“形象代言人”。

多年来,张桂梅身上的疾病不断积累,总共有23种之多:头前额骨瘤,左肾囊肿,右肾错构瘤,左手骨瘤,右手神经末梢瘤,脾血管瘤,肺纤维化……这些疾病,很多都是致命的,平常人只要患上一两种,即便不被吓倒,也会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了。有的医生甚至预言,说张桂梅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两年。但是,张桂梅凭着惊人的毅力,从来没有停下她的脚步,一直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一年又一年地坚持着,带着她的教师团队和孩子们往前走。

为了孩子们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华坪女高的老师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让人惊叹。韦堂芸老师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左脚摔骨折了。俗话说伤筯动骨一百天,骨折是需要长时间的疗养的。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疗养,留下后遗症,以后天阴下雨就会发作。但是,韦老师在医院里根本躺不住,她想到还有140天就要高考的学生,咬牙拒绝了医生要求静养的建议,让丈夫开摩托车把自己送到学校,拄着双拐坚持到教室给学生上课,上完课再让丈夫用摩托车把自己接回家。

结婚成家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大事,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华坪女高,勾学华老师结婚的时候,却没有请婚假。作为一名党员,他深知肩膀上的重担和责任,婚礼举行当天,他早早地来到学校,照常给孩子们上课,到了中午,他才匆匆地赶到婚礼现场,与新娘子一起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晚上又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在学校,他受到了张桂梅和师生们的祝福。多年以后,回想起往事,他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反而认为那是一场特别有意义的婚礼。

“好马也吃回头草。”张桂梅最初创办华坪女高的时候,17名老师当中曾经有9名离职而去,陈建华老师就在其中。当年,他离开学校以后,换了好几份工作,但是,都没有干多久。或许,他虽然离开了,但是在内心里对华坪女高还保存着那份眷念。在外面的彷徨与失意,让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是属于华坪女高这个温暖而坚强的团队的。于是,他于2011年又重新回到学校,走上讲台,与张桂梅和孩子们一起奋斗。如今,整整十年时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人生,在这里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5

华坪女高是一个苦字当头的学校。张桂梅苦,老师们苦,学生们也苦。苦干与苦读,贯穿了学校的每一段时光,从清晨到夜晚,没有丝毫松懈。

每天早上五点多,整个高中还笼罩在一片夜色里,黎明还没有到来。这时候,张桂梅就已经起床,她摸黑来到教学楼,把过道里的一盏盏灯打开,校园里的灯光刹那间亮起来,刚才还沉浸在夜色里的校园顿时一片光明。然后她回到学生宿舍,叫女孩们起床。迎着灯光,孩子们用极短的时间起床穿戴,洗脸梳头。随后,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便传来急促的、密密麻麻的脚步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着教室奔跑。

那些孩子们的脚步声,从远处听,如同疾风骤雨拍打湖面;在近处听,如同鼓槌敲打着鼓面;再靠近,是如同春雷滚过天际。新的一天,从脚步声里开始了。灯光下孩子们奔跑的身影,隐隐可见一副副面庞上透露着坚强和沉着,齐耳的短发晃动着,充满了青春的朝气。

之后张桂梅会准时出现在学校的教学楼二楼走廊。她手里拿着小喇叭,用她那略带着沙哑的声音,提醒孩子们注意脚下,催促孩子们紧张起来。她看着孩子们涌向教室,似乎没有谁安排,却又是那么有条不紊。有的拿扫帚扫地,有的拿水桶取水洒地,有的用抹布擦拭走廊扶梯,有的用拖把清洁教室外面的过道。五分钟之后,教学楼所有的区域一片洁净,空气里弥漫着微微的湿润,仿佛实施了魔法。这时候,几个学生从食堂拿来早点,孩子们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埋头安静地吃,教室里一片安静,只有轻微的吞咽声。几分钟以后,早点吃完了,便是晨读时间。

这时候,所有的孩子们,手捧书本,轻声地朗读、背诵。古文、单词、地理名词、历史事件、政治概念……所有需要记住的内容,在这个时候都成为孩子们反复诵读的对象,从她们的嘴里,成为一个个音符,被她们轻声读出来。

灯光照着空无一人的走廊,诵读声充斥了所有的教室,似乎要把灯光给逼出来,整个教学楼仿佛一个蜂巢,发出了低沉的嗡嗡声。

张桂梅巡查完教学楼以后,扶着过道墙沿,来到老师们的办公室。老师们也都在夜色里陆陆续续来了,她们吃过早点,开始准备新的一天的课程。张桂梅跟她们交流新的一天的工作计划,跟踪各位老师的教学进度,了解教学中的问题,布置这一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天色渐渐亮起来,晨读结束了,孩子们稍作休整,开始上课。校园里只有老师们在各自教室里讲课的声音,又是一片安静。学校的大门偶尔打开一下,食堂送菜的车子开进来,大门很快又关上了。这时候,张桂梅已经把学校都巡查了一遍,回到她的办公室。有时候会有记者来采访,有时候会有领导来视察工作,有时候是县里某个单位来联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事宜。张桂梅就在这间用教室改出来的办公室里,坐在用旧课桌拼成的办公桌后面,跟来访者谈事情。

上午的课程进行到一半,便是十多分钟的课间操时间。时间一到,学生们从教室里出来,又是一路小跑,校园里顿时又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脚步声。

张桂梅早已站在教学楼二楼的过道上,对着楼下的水泥地操场,手里拿着她的小喇叭,指挥学生们在操场里按照班级一列一列地站好。这时候,阳光照着女孩子们红色的校服,照着她们的脸庞,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曾经有着各种不幸遭遇的女孩子们,眼里都是对生活坚韧不拔的信念,对未来从不退缩的向往。

一个女生站在教学楼门口的台阶上,面向她朝夕相处的同学们,跟她们一起,举起右手,握拳,开始朗诵每一天的激励誓词。誓词都是张桂梅精心策划好的话:“加油,上北大!加油,上清华!”然后是唱歌,做课间操。

每一个亲临现场的人们,一开始的时候都会惊诧于女孩们所唱的歌。那些歌,都是红色革命歌曲:《红梅赞》《英雄赞歌》《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这些歌曲在中华大地上早已传唱了几十年,算不上时髦。然而,在华坪女高,这些歌却充斥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昂。张桂梅每天让女孩们唱这些歌曲,课间操的伴奏音乐也是这些歌曲,女孩们随着歌曲,伸手、弯腰、踢腿,每一个动作都是华坪女高自己编排的。

正午,阳光照着寂静的校园,知了的鸣声从茂密的榕树叶子里断断续续地传出来,让教室里女孩们的读书声、老师讲课的声音,弥漫着一种凝重和庄严。这时候,张桂梅经常会迈着她那缓慢的步子,安静地走在校园里、教室外面的过道上,她就这样伴随着学校的每一刻时光,与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向着理想的彼岸前行。此刻的学校,每一间教室都像是一间蚕房,那些女孩们就像是一只只蚕,争分夺秒地像啃食桑叶一样从课本里学习知识,消化、理解,逐渐树立各自的理想和追求。她们盼望着,不久的将来,通过高考,她们可以推开一扇扇人生命运的大门,走向无限广阔的世界。

上午的课程很快结束,午餐的时间到了,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

女孩们从各自的教室跨出后,又是一路小跑。她们跑过走廊,跑到操场,跑向食堂。刚才还空荡荡的食堂里,很快被身着统一校服的女孩们站满了。她们取出各自的餐具,排队,一步步向前挪,食堂工作人员给她们盛饭,盛菜,舀汤。她们陆陆续续在食堂里一排一排的餐桌面前坐下来,低头吃饭。这时候的食堂,没有人高声说话,也没有人随意溜达。女孩们安静地吃着自己的午饭,整个食堂里,只有筷子、汤勺轻触碗壁的微响。

午饭时间,只有十分钟。吃完饭,女孩们洗净各自的餐具,放好,跨出食堂大门,又是一路小跑。接下来是简单的休整,然后继续学习。

女孩们在学校里的时光,除了课间必要的活动,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在张桂梅为她们制定的作息时间表里,在她们各自的周密计划中,对每一天时间的利用都精确到了每分每秒。每天晚上十二点钟,晚自习已经结束了,还有一些女孩们,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借着灯光,轻声苦读。在张桂梅不停的“驱赶”下,女孩们才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到宿舍,熄灯入睡。第二天凌晨六点,她们又将在张桂梅的小喇叭声里醒来,在一路小跑中开始新的一天。

很多人对张桂梅在华坪女高推行如此高强度运转的半军事化教育表示质疑,并认为这是倍受诟病的典型应试教育,应该提倡致力于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素质教育。对此,张桂梅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她清醒地认识到,华坪女高的孩子们,她们的身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落后、偏僻。她们的家庭有许多是不完整的,存在着重男轻女等愚昧落后思想,还有许多家庭被疾病所困扰。这些女孩一旦失去读书的机会,紧跟而来的就是大概率的早婚、早育,始终无法逃脱贫困、落后、愚昧的怪圈。通过这所学校,把女孩们从祖祖辈辈的老路中解救出来,让她们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高考走向外面无限宽广的世界。无论是在张桂梅的眼里,还是在她们各自的人生中,这都是最直接、最重要、成本最低的人生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质疑反而让人更加坚定。社会上的各种说法,让张桂梅和她的女孩们更加努力勤奋。华坪女高创造的这一种办学模式,仿佛暗夜中的光,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它的生机勃勃,似乎在预示着,将来的某一天,这种模式会被广泛地复制,成为一些贫困地区教育改革的榜样和示范。

6

在华坪女高的校园里,随处可见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的画像、党的教育思想摘录、革命先烈的名言、历史名人的佳句和古典诗词,漫步在校园里,沐浴在浓郁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里,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厚重而庄严的思想熏陶。

张桂梅经常会被人们当面问起:为什么要把学校建设成这样?

这时候,张桂梅总是神情凝重,她说:“我们华坪女高自从创办以来,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是解决贫困山区女孩的教育问题,打破低素质女孩成为低素质母亲,低素质母亲再生下低素质女孩的恶性循环,尽可能地让贫困山区女孩得到读书的机会,让她们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事实上,华坪女高通过十多年的办学,在张桂梅和她的教师团队的艰辛努力下,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考综合上线率100%的优异成绩,1900多名山区女孩通过华坪女高考上大学,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当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愿望,现在已经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但是,如今的华坪女高,在张桂梅的管理下,很显然不仅仅是一所让贫困山区女孩解决上学困难的学校。

张桂梅说到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话题。她说:“华坪女高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华坪女高,张桂梅把高考看得特别重要,因为这是那些贫困山区女孩改变人生命运的极端重要的节点。同时,张桂梅也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看得特别重要。她之所以在校园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组织女孩子们看革命烈士的电影,唱红色歌曲,每天组织女孩子们在操场上跟党员老师们一起举起右手,握拳宣誓,就是要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种下共产主义理想的种子,向革命年代的仁人志士学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一件事情,在很多人眼里可以算是小事,但却让张桂梅时时提醒自己,在办学的过程中不能掉以轻心。在张桂梅担任华坪女高校长和华坪县儿童之家院长的十多年里,曾经受到过社会各界的很多帮助。对于这些帮助,她一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但是,有一次,她却拒绝了。她说,有一家慈善机构找到她,答应她,可以向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这个慈善机构要利用学校的平台,向孩子们宣传他们的理念。当时,张桂梅以为他们要在学校里开办科学文化讲座,也就同意了。但是,她很快发现,孩子们的思想有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跟张桂梅追求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一样,跟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理念也不一样。张桂梅马上找到这家慈善机构的负责人,非常坚决地说:“我们宁愿不要你们的钱,也绝不能让你们在学校宣传你们的那一套!”从此,每次接到外面打来的电话,说要给华坪女高和儿童之家捐赠,她都很谨慎,各方面了解清楚了以后,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张桂梅心里非常明白,儿童之家和华坪女高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党和政府的支持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建校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为学校建设的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共计9000多万元。所以,张桂梅时常教导她的孩子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直以来丝毫也没有动摇的信念。

张桂梅要求孩子们对党保持深厚的感情,她本人也时时刻刻通过一点一滴的言行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有一次,张桂梅到丽江开会,会议结束以后,领导关心她,为她联系了一位企业家,让她搭他的车回华坪。在回去的路上,那位企业家跟张桂梅闲聊,说着说着,就说了一些有损党的形象的话。张桂梅听了特别生气,她严厉地批评这个企业家,说他在党的政策鼓励下发家致富了,却不知道感恩。张桂梅越说越生气,便从那位企业家的车上下来,自己搭乘过路车回到了华坪。在她眼里,党的形象容不得任何人损害。

把学生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以后越来越坚定的理想信念。她把这个目标当成了自己和学校的发展方向,这是她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探索之后,最终形成的清晰而执着的理性认识。在华坪女高,红色文化、政治信仰成为学校教育丝毫不回避、丝毫不放松、丝毫不减弱的立场和理念,与科学文化教育一起,成为学校里最醒目的流行色。在华坪女高,张桂梅和她的女孩子们骄傲地向世人宣称:“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在华坪女高,每位共产党员的胸前,都戴着党徽,不仅在学校里戴,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老师们都理直气壮地把党徽戴在胸前,用党徽严格要求自己,用党徽提醒自己。每个周一的早晨,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每个周末的晚上,召开支部大会,学习党章党规,总结一周的教学工作,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校多次组织党员和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让每个党员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不忘初心,勤恳工作。在张桂梅老师的带领下学校开展了“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人人都是“服务员”活动。 “五个一”即“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一次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正是因为这种艰苦朴素、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华坪女高成了华坪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企业职工来这里接受教育。华坪女高作为一面充满了正能量的旗帜,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

作为一位投入教育事业近四十年时间的人民教师,张桂梅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她的人生之路,同时也不断进行她对教育工作的人生思考。

在中甸县林业局子弟学校、喜洲一中,张桂梅探索的是如何教好书、教出好成绩的问题。在华坪县中心中学、民族中学,张桂梅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问题。在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探索的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不断深入探索的精神,华坪女高十多年来坚持用红色文化熏陶学生,用革命精神鼓舞学生,既保持了多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100%的成绩,又养成了学生们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用实际行动解答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轨迹,张桂梅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区人民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一步步实现了她的人生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张桂梅当作一个新时代的平民教育家。回顾近一百年来的国民教育的探索,张桂梅的名字,完全可以跟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叶圣陶、于漪放在一起,构成中国近代教育特色鲜明的版图。蔡元培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精英人才教育的序幕;晏阳初、陶行知开启了中国近代平民教育的先河;梁漱溟实施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的卓越探索;叶圣陶促进了新中国基础教育国民化的整体发展;于漪促进了新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张桂梅探索了新时代贫困山区女孩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教育事业才变得生动而鲜活,才能不断繁荣和进步。

第七章祖国蓝天任翱翔

张桂梅的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实现了张桂梅投身贫困山区教育的初心与期盼。

如今的华坪女高,从当年的一幢教学楼、一根旗杆、一片操场不断发展壮大,迎来了它繁荣发展的春天。校区占地面积70多亩,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校园内草木葱茏、百花争艳,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绿茵场等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既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同时也是华坪县、丽江市、云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华坪女高从创办到现在已经历时十三年,1900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绝大多数成为大学生。经过全国各地大学的精心培养,她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毕业,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她们在华坪女高虽然只读了短短三年,但是,也正是这三年的时光,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张桂梅校长和华坪女高,改变了她们的人生命运,激励着她们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周云丽和她的姐姐是张桂梅在2008年创办华坪女高那年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姐妹俩出生在华坪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跟很多贫困家庭一样,这个家庭的贫困,跟疾病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周云丽还不满一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患上癌症去世了,姐妹俩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却又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从事生产劳动。很小很小的时候,生活的艰辛就像一片浓雾,一刻不停地笼罩着她们。患小儿麻痹症的父亲,带着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艰难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她们根本就无法想象,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已经失去母亲的她们,如果哪一天,父亲再也坚持不住,也倒下了,她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处境。

好在父亲一直坚持着,带着她们一直向前走。那份坚韧而又始终温暖的父爱,一直陪伴着姐妹俩前行,穷困,却不潦倒。然而,穷困却不断在侵蚀着这个家庭,周云丽和姐姐上到初三的时候,家里已经欠下了5万多元的债务。中考结果公布,姐妹俩都考上了高中。但是以这个家庭的财力,根本无法再供姐妹俩继续读书了。

这时候,一个特别残忍的选择摆在姐妹俩面前:两个人当中,一个人要回到家里帮助父亲劳动,挣钱供另一个继续读书。周云丽的姐姐对她说:“你的成绩比我好,你去读书,我去打工挣钱。”人生的命运,似乎在姐妹二人面前出现了拐点,从此以后,她们将各自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幸运的是,周云丽姐妹俩赶上了张桂梅拼尽全力创办的华坪女高,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回顾当年,如果张桂梅听了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推迟一年创办华坪女高,周云丽姐妹俩当中的一个,必将毫无悬念地失去读书的机会,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

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让穷困女孩免费读书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云丽一家人的耳朵里。那一年9月,周云丽和姐姐被父亲送到张桂梅刚刚创办的华坪女高,在学校门口迎接新生的张桂梅,给了姐妹俩一个拥抱。父亲一瘸一拐地把她们送到宿舍,看到崭新的被子、校服,还听说学校免去了她们的学费、书费、住宿费,这个饱经人生沧桑的农村汉子,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个家庭被疾病和贫困笼罩了十多年的天空,终于放晴了!

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周云丽姐妹俩如愿考上了大学。四年后,周云丽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通过招考,考取了邻近的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的岗位。临行前,她拿着入职通知书去向张桂梅报喜,却听说华坪县女子高中也缺数学教师,本就想回母校报恩的周云丽,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从此,周云丽留在张桂梅身边,成了华坪女高的一名老师,成了她的同事,成了张桂梅事业和理想的继承者和追随者。

陈法羽是华坪女高招收的第二届学生。2009年,她初中毕业,考得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高中录取线,家里条件特别差,不能让她复读,也不能让她读自费高中。父亲无可奈何地对她说:“回家来种地吧,过几年,找个人家,嫁了吧。”这一年的暑假,对于陈法羽来说,应该是人生中特别苦闷的一段时光。也许,她很快就会跟村子里很多女孩子一样,回到家里,踏着祖祖辈辈重复了无数次的道路,割草、种地,然后等待着长大成人,嫁人,生子,然后终老一生。

这可是陈法羽作为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孩根本无法想象的生活。可这又是陈法羽作为一个刚刚落榜的农村女孩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好在,已经创办一年的华坪女高,它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读书的消息,已经逐渐在华坪县以及周边地区流传开来。想读书却没钱读书的陈法羽,仿佛溺水者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哪有不赶紧抓住的道理。于是,她迫不及待地填了志愿,焦急地等待着结果。终于,她如愿收到了华坪女高的录取通知书。

陈法羽也是在父亲的陪伴下去的学校。她在华坪县女子高中见到张桂梅的时候,同样也得到了一个温暖的拥抱。在宿舍里,她同样也看到了学校免费提供的床铺、被子。当她看到床头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哭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她写了无数回,但是,这一次,这个小纸条上面的名字,意味着一扇差点就对她关上的命运之门,在张桂梅的努力下,在华坪女高向她重新敞开了。

跟周云丽一样,陈法羽在华坪女高经历的也是三年苦读的时光。随后,她考上云南警官学院。即将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的陈法羽,刚刚踏进警官学院,在军训的时候就展现了华坪女高的女孩们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当时,有的女同学抱怨太阳太毒会把脸晒黑,有的干脆借口肚子疼,不参加军训,有的在军训过程中晕倒在操场上。而陈法羽不管天气多么炎热,教官如何严厉,40多天的军训,从未缺席过。她在学校里表现得出类拔萃,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派出所的一名基层警察。那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去派出所办事。作为华坪女高的学生,她从张桂梅的身上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陈法羽用她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为当地群众服务,很快就成了派出所里最受群众喜爱的干警。

黄付琼出生在贫困山区,也是一个苦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免费的华坪女高。那时候,因为家里条件非常艰苦,她的哥哥患了淋巴癌,家里为给哥哥治病已经家徒四壁。此时,华坪女高虽然免了很多费用,伙食费却还是要孩子们自己承担的。因为没有钱,黄付琼在女高读书的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就吃一个白馒头加开水,中午只吃5角钱的白米饭不吃菜,下午放学后大家都去食堂吃饭了,她却在教室里唱《红梅赞》。当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在吃晚饭的时候她却一个人在教室唱歌,都以为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后来,张桂梅了解到了她的情况,学校就承担起了黄付琼的全部生活费。

黄付琼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随后在上海结婚成了家。可以说,她也是一个被张桂梅改变了人生命运的寒门女孩。黄付琼没有忘记张桂梅和华坪女高对她的培养,当她能够自食其力后,每年都会从自己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钱来,捐给华坪女高。2015年9月15日,华坪县城突降暴雨,穿城而过的鲤鱼河洪水倒灌进河岸两边的城区,在这场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中,黄付琼家也深受其害。这时候,让黄付琼牵挂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人,还有恩师张桂梅和母校华坪女高的学妹们。于是,黄付琼很快从上海赶回华坪。

她到华坪的第一时间,就先去学校看望,看到学校安然无恙以后才回去看望家人,投入抢险救灾。

当黄付琼得知家里领到救灾物资的时候,她让父母把救灾物资都退回去。她说:“在女高的三年,我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先人后己,回报社会。现在我们家虽然受灾了,但是失去住所和亲人的乡亲们受灾更严重,他们更需要这些物资。”安顿好家人后她拿着钱到学校说要捐款,张桂梅告诉她:“孩子,现在你们家也正是困难的时候,学校不能接受你的捐款,等你们家里渡过了难关,再来帮助学校吧。”因为没能给学校捐成款,黄付琼那天哭着离开了学校。

邓婕从华坪女高毕业后,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开学后,照例是一场艰苦的军训,邓婕成了同学们格外关注了“异类”,那些来自城市的同学,随口唱出的都是流行歌曲,邓婕唱的却是革命歌曲。人们觉得很奇怪,“同学们把我当成大猩猩一样看,私底下对我指指点点,说我是土包子。”面对异样的目光,邓婕没有说什么。军训结束,在新生入学晚会上,每个同学都有八分钟的演讲。那天晚上,邓婕足足讲了二十分钟。她讲老家,讲华坪女高,讲张桂梅老师,讲革命歌曲。在她演讲的时候,全场静悄悄的,大山深处的华坪女高的故事,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

在南方医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邓婕就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个女孩,把张桂梅当成了自己人生学习的榜样,她想成为一名像张桂梅那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邓婕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在课余时间里,她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社团,随后成了社团的负责人,她经常带着社团成员去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并为老人义诊。党组织讨论新党员的时候,邓婕,这个深受张桂梅影响的,从华坪女高走出来的学生,是那次讨论中唯一一个全票通过的。

实际上,华坪女高自从2008年8月创办到现在,已经有1900多个孩子在这所免费的学校里接受高中教育,她们中的很多人从这里通过高考跨进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的门槛,然后走进城市和乡村,走进医院和学校,走进企业和社区,成为医生、老师、警察、企业员工、志愿者……她们被张桂梅和华坪女高改变了命运,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创造者、奉献者。她们的人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也将有着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然而,她们身上都闪现着相同的品质和精神。回首往事,她们都不会忘记,华坪女高的教学楼上,高高地悬挂着这样的校训: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

猜你喜欢

华坪张桂梅学校
基于SWOT分析和钻石模型的云南华坪芒果产业竞争力研究
华坪女高的校训
张桂梅——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致敬张桂梅老师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丽江华坪花傈僳服饰特征探析
华坪县鲜食玉米栽培新技术研究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