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2022-03-22王显豪胡贝贝李思炎
王显豪,胡贝贝,李思炎
(1.韩国大邱大学,韩国 庆山 38453; 2.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白俄罗斯 布列斯特州 225406;3.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无障碍环境建设可便于残疾群体能够自由安全地出入公共场所。2012年,我国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加快了我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但因起步较晚,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比较完善,其他地区仍存在较多问题。
1 视力障碍人群与普通人群行动特征
普通人群会寻找最方便、最节省时间的路线,而对于视障群体来说,他们只要可以安全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从图1可以看出,视障群体行动路线大约是普通人行进路线的2倍,且他们行动比较缓慢,所以共同的目的地对于他们来说花费的时间可能是普通人的3~4倍,故而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于视障群体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图1 一般环境中的行动特征(图片来源:无障碍设计(英)詹姆斯.霍姆斯)
2 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针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对徐州市不同年龄段的视障群体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涉及室外场所、道路交通、公共建筑三方面,探讨徐州市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的实际问题。访谈10人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表达了对徐州市无障碍设施改善的迫切期望。
2.1 室外场所方面
以公园为例,大部分公园的道路建设呈环形,这样环境可以更好地与道路相连接。比如市内沈场市场旁的黄河公园,其有两条环形道路,一条铺了木制地板并做了防滑处理,提高了道路安全性。另一条环形道路采用了防滑材质,道路更平缓方便,视障人群可使用盲杖顺利避开障碍物。但公园中间为了美化,部分地面之间采用了黑色地板砖,在恶劣天气下,普通人走在上面也非常容易滑倒。
大部分市内公园会在出入口设置铁质栏杆,其目的是为了阻止车辆进出。在访谈中有视障者提出,这个分界会影响其行动。对于熟悉公园路线的视障人群而言,其影响不大,但对公园不熟悉的视障者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公园内存在盲道被占用、盲道年久损坏、无无障碍标识等问题。
2.2 道路交通方面
徐州市主干道、商业街、步行街等基本都设有盲道,但是缺少明显无障碍标识,且市内所有过街路口处并未设置通行提示声音装置。市内大小街道的盲道被车辆占用现象极其严重,很多地方盲道已经损坏,对视障人群出行造成了很大阻碍,尤其是在人流集中的商场和医院周边。有视障者认为,大部分街道盲道损坏会误导他们到达目的地。火车站内均有宽度符合要求的盲道,但站内有几处未设有坡道,售票厅、候车厅等处基本上也没有设置无障碍设施。
近两年开通了地铁1、2号线,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地铁站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设置了标准的无障碍电梯和盲道,方便了人们出行。下雨天地铁站内很滑,很多人都会选择使用盲道防止滑倒。站内的楼梯设有高低扶手,充分考虑到了残疾群体的需求。但由于站内缺少明显的无障碍标识,很多视障者认为乘坐地铁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很少乘坐。
2.3 公共建筑方面
虽然大部分车站、医院、博物馆等出入口都设有坡道,但很多坡道存在过窄及破损的问题。很多商场、图书馆等出入口并未设置坡道及盲道,内部大多缺少无障碍标识。以云龙区图书馆为例,其为徐州市2021年新建的图书馆,馆内建有视障图书室,配有盲文图书80余册,为低视力人群配有电子助视设备等,但馆内外均未设置盲道及无障碍引导标识。
3 建议
3.1 提高人们的“无障碍”意识
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无障碍”生活环境。目前,人们对无障碍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无障碍环境需要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建,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提高人们的无障碍意识是顺利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关键。应借助媒体力量,使人们意识到营造无障碍环境的必要性,从根本上减少盲道被占用、无障碍设施被损坏的问题。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
从法律上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护和社会监督体制,为无障碍设施的新建和改建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相关行业标准,出台配套的地方无障碍建设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细化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标准,形成一套完善的无障碍法律体系,确保本地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方立法要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和科学论证,做到具体、准确、可操作性强。
3.3 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相辅相成,涉及范围较广。无障碍设施被损坏和占用的问题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城市管理。制定相关法规,落实管理部门责任,对损害、侵占无障碍通道的问题进行管理,杜绝再次出现。
3.4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因无障碍环境建设范围广、涉及部门较多,应尝试由市残联为主管,负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总监督、协调与管理,其他部门联动。给予公民监督权,鼓励社会团体参与无障碍环境监督,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定期面向残疾群体开展满意度调查,获得有效反馈。
3.5 培养无障碍建设专业人才
高校应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无障碍建设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更为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促使他们提升服务意识,端正对待残疾人的态度,熟练掌握运作无障碍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