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2022-03-22屈广磊
屈广磊
(红兴隆中心医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
在老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1],患者可出现患肢轻度屈髋以及髋关节功能性障碍等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主张采取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为了保证手术效果,需要加强术后康复训练。采取何种康复训练模式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股骨头置换术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样本,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3.36±3.75)岁。骨折部位:左侧、右侧各15例;研究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2.00±2.74)岁。骨折部位:左侧17例,右侧13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样本纳入标准:年龄≥60岁;经过CT或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患者或家属同意本次干预。剔除标准:本身具有下肢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不能很好开展交流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术后均接受相应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为常规性干预,指导患者在床上或地下接受主动或被动运动;研究组重点开展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手术后卧床时将髋关节外展20°左右,术后4 h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背屈和足部屈曲训练。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被动运动,运动过程中应采取合适体位。患者的关节运动范围需逐渐增加,并接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接受髋关节训练时可以保持正常活动,保证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人的1/3左右。测定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情况,达到3级后,可进行屈膝以及髋关节弯曲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助力。患者在接受助行器以及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将膝关节伸直并弯曲臀部,在反重力作用下提高股四头肌的力量。利用助行器站立可以达到平衡时,进行步态训练,对患肢进行负重步行,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体恢复情况适当增加负重。
1.3 观察项目
1.3.1 髋关节功能恢复
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价其髋关节功能,评价内容包括疼痛、关节功能以及畸形情况等,得分与关节功能成反比。
1.3.2 步行训练情况
接受训练1个月后,测定患者直线行走2 min步数、长度以及频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比较
研究组的疼痛、功能及畸形、活动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比较 分]
2.2 干预后,两组步行情况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的步长为(51.29±10.48)cm,对照组的步长为(45.26±10.34)c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19,P=0.027);研究组步频率为(90.00±10.06)步/min,对照组步频率为(81.23±9.90)步/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32,P=0.018);步行速度研究组为(65.26±9.03)m/min,对照组为(54.12±10.15)m/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99,P=0.017)。
3 讨论
老年人的机体功能处于衰退状态,髋关节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从而出现关节僵硬、痉挛等情况,如果长时间不进行功能训练,可导致下肢严重退化,因此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老年人出现胫骨骨折后,髋关节受到严重损伤,髋关节屈伸、外展以及内旋等均出现功能性障碍[2]。临床上对于这类骨折患者一般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治疗后可恢复其生理结构,但修复后长时间的制动会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不利于术后康复。有学者研究指出[3],接受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早期进行相应的关节功能训练,可以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组接受下肢骨关节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主动和被动模式,训练目的是防止制动后出现的肌肉痉挛以及关节僵硬等情况[4]。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情况适当进行负重行走,进一步提升其髋关节活动能力。相关研究显示[5-6],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行走能力降低是因为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不足,降低了康复效果,因此本次对股四头肌进行伸展等模式训练,最大程度地提升其肌力恢复。经康复训练后,研究组疼痛、功能以及畸形等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说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理想。此外,研究组的步长、速度和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该干预模式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接受股骨头置换术后进行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于改善髋关节功能以及步行情况具有显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