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文献语义分析的清代北京城人居环境游憩活动及空间研究
2022-03-22肖遥邵明马源
肖遥 邵明 马源
游憩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游憩活动。在古代,城市中就出现了用以垂钓、园艺的园囿,人们在寺院中品茗,在市郊的山林中登山观景,欣赏田园牧歌的景象;至现代,附属于剧场、商场等各类公共建筑,兼具集散和休闲功能的广场可满足人们多种集会、游憩等需要。
随着对游憩研究的逐渐深入,游憩空间被认为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居文化的重要载体。游憩系统论是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对游憩加以分析的理论,理论认为人居系统包括游憩者、游憩活动、游憩空间、游憩服务、支持体系和游憩综合影响6个要素。其中,游憩活动是游憩系统的核心内容,其他要素均围绕游憩活动的需求和具体内容展开。游憩空间是承载游憩活动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游憩系统论成立的基础。
研究者多围绕游憩空间和空间组成要素展开分析,结合历史研究和传统图式方法,解析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城市中游憩活动的整体空间特点[1]和个体形态特征[2]。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游憩活动影响了城市公共空间及非公共空间的布局及构成要素,进一步影响城市的景观和文化特征。游憩空间的构成要素形成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意境[3]”“意象[4]”或“场所精神”,对城市特征的形成与延续有重要意义[5-6]。游憩意象研究还可辅助还原城市人居空间结构[7]。
北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与游憩活动紧密相关。一些学者对现代北京开展了意象空间和构成要素研究[8],提取北京历史地段的标志物、节点、区域、边界和路径[9-10]。也有研究以志书和文人诗词为切入点,定性研究明清时期北京的游憩行为和空间[11-12]。
总的来说,北京游憩研究以城市近现代研究为主,历史回顾较少。而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历史游憩活动研究与游憩空间的辨识,有助于厘清和识别重要的历史场景和核心空间,为北京游憩空间规划和历史保护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本研究从游憩活动和空间的角度,研究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状况。以清代志书及文人笔记为数据来源,使用语义分析和地图叠加方法,将文字数据转化为空间离散点进行空间统计,尝试将定量方法应用于历史景观的研究,描述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历史游憩活动的核心组团位置,还原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空间意象和空间结构,为北京城的保护和规划提供参考。
1 研究概况
1.1 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为清代京城与京郊地区游憩活动与空间。京城与京郊范围依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同时参照京师巡捕营汛所的地界划定:东至观音堂、双桥、北鹿司村;南至南苑(南海子)北墙、西红门三官庙;西至大井村、田村、府君庙;北至清河、利水桥(立水桥)、羊房村一线[13]。
研究以《日下旧闻考》中的五城城坊制度为基础,用中轴线将研究范围划分为内城东、西两区,外城东、西两区和西北郊,东北郊共计6区,作为空间定位的依据。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清代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主要包括3个类型。
1)清代官方志书。《日下旧闻考》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清代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基础上编撰而成。是迄今所见清代官修,考据最翔实的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其中详细记录了清代北京历史、地理、城防、宫殿、名胜古迹等信息。
2)清代地理著作。吴长元的《宸垣识略》和震钧的《天咫偶闻》这2本著作记载了北京的名胜与景观,兼叙典故风俗。
3)清代文人笔记。金受申的《北平历史上平民游赏地记略》、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和阙名的《燕京杂记》,记载了清初至清末北京民间游憩状况及风俗。
1.3 研究方法
1.3.1 语义分析和游憩记录提取
本研究将清代文献转化为txt格式,使用ROST CM6进行分词处理,删除虚词,挑选出与游憩活动相关的词条,并按照词义进行合并,得到标准词条对照表(表1)。使用ROST CM6批量替换工具将源词条替换为标准词条,完成整体文本的转译,再通过标准词条进一步提取游憩活动相关记录596条,并进行词频统计及空间分析[8]。
表1 游憩活动词条对照表Tab. 1 Comparison of recreational activity entries
1.3.2 古今地图的地理配准与数据转化
本研究选取1908年《订正改版北京详细地图》、1886年北京城及郊区图、清代画家赵宏绘制的《御制北京宫殿禁城内外全图》(1875—1908年)和王华隆的《北平四郊详图》(1934年)这4张分别反映北京城、北京近郊空间信息的地图,将其在ArcGIS 10.6软件中进行图形叠加。通过标志性地理空间点位,将4张地图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中2018年landsat 8北京遥感空间数据进行匹配定位,得到带有清代地理信息的北京城地图作为研究底图。
从整理获取的596条游憩活动记录中提取游憩地点、游憩类型信息。在研究底图上识别活动地点对应的现代坐标。使用ArcGIS 10.6将文献记录转化为带有属性的空间离散点[9]。
1.3.3 数据的分析方法
1)核密度估算。本研究使用核密度估算对文献数据与空间底图进行匹配计量,分析游憩的空间整体分布特征。核密度估算是一种从有限集合的观察点中估算出连续平滑的分布范围的空间统计方法,可利用观测值的空间分布概率估计该观测属性的空间分布热点区域,其表达式为:
式中:x–xi为估计值点x到测量点xi的距离值,为核函数,h为带宽(h>0),n为带宽中已知点的数量。
2)空间意象分析。本研究基于城市意象理论,采用ROST CM6提取游憩空间相关词条进行意象分析、归类与词频统计,从标志物、区域、路径、节点、边界的角度对清代北京城游憩空间进行空间意象可感度和空间结构分析,并进行可视化表达。绘制各区域空间要素占比图、空间要素词频云图和空间要素分布图。其中空间要素占比表示特定要素在所有要素中的数量占比。空间要素词频云图显示特定要素的频次高低,代表要素的可感度高低。空间要素分布图显示要素类型和空间位置。
2 游憩活动的类型
依据清朝居民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主体、景观对象和活动内容对从原文献中获取的596条游憩活动信息进行聚类,最终得到3个一级活动类型、7个二级活动类型、28个三级活动类型(表2)。其中,“游憩游赏”指在自然环境中的赏景和游乐活动;“宴游聚会”指以聚会和团体活动为主的游憩;“民俗宗教”指以民俗节事和宗教祈福为主的游憩。
从各类型活动频次上看(表2),一级活动类型中,清朝居民游憩活动主要为游憩游赏与民俗宗教2类;二级活动类型中,宗教活动和游赏行为最受清代居民喜爱。宗教活动有很强的规律性,一般发生在特定的节日,周而复始。部分节事活动伴随着宗教活动开展,如清明踏春、元宵节赏灯、佛教节日到寺庙祈福逛集市等。这些游憩活动对应不同的节日且有着特定的内容和目的,游憩地点多固定。除特定节日外,居民依据不同的季节开展游憩,具体的活动内容、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从春季赏花骑马、夏季避暑垂钓、秋季观赏红叶或于汤泉坐汤,到冬季冰嬉,贯穿全年。居民“结伴呼从”“治肴携酌”“痛饮终日”“骋骑走繲”“箫鼓弦歌”,随性而动,并无定式。
表2 清朝居民游憩活动类型统计表Tab. 2 Statistic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y types of Qing Dynasty residents
3 游憩活动的空间分布
3.1 游憩活动与城市空间
在ArcGIS 10.6软件中对3个一级类型活动进行空间核密度估算,将估算结果分别以自然间断点法进行划定,与校准后的京城与京郊边界进行匹配(图1~4)。
从空间分析结果上来看,3类空间活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整体一致性和局部差异化特征。
整体上来看,游憩活动呈现三组团结构模式,组团间存在带状散布的游憩点(图1)。1)西城组团,位于内城西区并辐射到西北郊的临近区域,其中心位于西直门。该组团游憩活动分布最为密集、活动类型最为丰富。2)东城组团,位于东部内外城交界范围,中心位于崇文门附近,该区域以游憩游赏活动为主。3)西北郊组团位于京城西北郊片区,西山东侧山麓,3种活动均有分布。
图1 清代北京人居环境游憩空间分布图Recreational space distrib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Beijing in the Qing Dynasty
从各类型活动特征上看,游憩游赏活动集中分布于西城,东城和西北郊有少量分布(图2);宴饮聚会活动以内城西区与外城东区为双核心聚集分布,西北郊和东北郊有少量分布(图3);而民俗宗教活动主要集中在内城和西北郊两处,西北郊组团接近带状(图4)。
图2 游赏游憩活动空间分布图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scape tours
图3 宴饮聚会活动空间分布图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nquets and gatherings activities
图4 民俗宗教活动空间分布图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lk religious activities
游憩活动空间布局特征与清代城市功能相关。清代北京城内城西区的积水潭、什刹海区域及东区通惠河、凉水河一带自然环境优美,贵族、官员宅地集中,是城内旗人的主要聚居地,市场、会馆、茶馆、酒楼、寺庙等城市休闲场所较为集中。丰富的游憩设施为游憩活动提供了支撑,使西城和东城组团成为综合性游憩中心。
西北郊山麓一带自然环境良好,分布着历史悠久的风景胜地和古刹寺观。居民多开展寻访古迹、登山、观农、坐汤、寺院参拜等自然游憩和寻古访幽等人文游憩活动。但由于西北郊人口分布稀少,茶馆、酒楼等城市休闲场所难以经营,因此该区域的游憩活动频次远低于市区,游憩内容相对单一。
3.2 游憩活动与意象结构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及相关研究,将游憩活动的空间信息按照空间意象的5个要素进行分类和统计[10]。将文献中的地理标志和空间参照物定义为标志物,如“十里草桥”(《日下旧闻考》“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京城古迹考》“宛平县西草桥南”),是进行游憩活动时重要的空间参照;将面域空间定义为区域,如湖面、稻田、花圃等;将具有交通属性的线性空间归类为路径,包括道路、河道等;将具有区域分割作用的线性空间归类为边界,如城墙等;将非标志物的点状空间归为节点。
最终提取空间意象要素记录480条,其中标志物要素90条、区域要素83条、节点要素260条,路径要素41条、边界要素4条。
3.2.1 西城组团
在西城组团的各空间意象要素中,节点要素占比最多,路径、区域和标志物要素次之,边界要素最少(图5-1)。
对空间意象进行词频分析,在总体意象中可感度最高的是与水有关的意象,如积水潭、玉渊潭、南河泊、高梁桥等。
从各类型要素统计频次分析,节点要素虽数量众多,但从整体词频云图中与其他要素相比,个体频次低,说明可感度较低,以寺观与点状水体为主(图5-2)。其中白云观、钓鱼台、宏慈寺可感度相对较高,是该组团的代表性节点要素。标志物要素于该片区中整体可感度较高,以高梁桥、极乐寺、兴胜庵为代表。区域要素的整体数量较少,但整体可感度最高,是该片区重要的游憩意象。其中积水潭、玉渊潭、南河泊等大型水面最为突出,“有芰荷凫鸥可玩[11]”“红白莲满之,可以泛舟,长夏游人竞集[12]”,是重要的夏日游憩区域。路径要素出现频次较低,基本为河道,其中长河可感度最高,以游水、泛舟等游憩活动为主。边界要素总体可感度低。
从空间上看,以长河、积水潭、什刹海几处水体构成最主要的线型结构骨架,辅以南河泊、玉渊潭两处大型水面,沿水分布着以寺观为主的标志物及节点。护城河作为边界也提供了部分线性游览空间,整体结构十分紧凑(图5-3)。
图5 西城组团游憩活动分析图Analysi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western area group5-1 空间要素占比Proportion of spatial elements5-2 词频云图Word cloud5-3 游憩空间分布图Recreational space distribution map
3.2.2 东城组团
东城空间意象中可感度最高的为标志物与节点要素,区域、路径占比相近,无边界要素(图6-1)。
从统计频次看,节点要素虽总体频次相对最高,但单个要素频次低,个体可感度并不突出,多为庙宇或点状水体。太平宫、金鱼池、崇效寺可感度最高。区域要素可感度整体偏低,其中以柳村、太液池可感度稍高。东城组团的标志物要素整体可感度最高,是该片区重要的游憩意象。其中,十里草桥、二闸与匏瓜亭又最为突出。十里草桥位于今丰台区草桥地铁站周边。二闸位于今大通滨河公园,当时居民多沿通惠河乘船向东到二闸一带踏青[14]。《日下旧闻考》记载匏瓜亭位于“燕之阳春门外去城十里”,今南三环中路凉水河旁。“亭之大不过寻丈……然而士大夫竞为歌诗吟咏叹赏,长篇短章累千百万言,犹未已……”说明匏瓜亭是该片区重要历史遗迹,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路径要素总体频次较低,但个体对象可感度较高,集中于城东通惠河与城南凉水河两河道之中,在河流沿岸以聚会、游水、泛舟为主要游憩活动内容(图6-2)。
图6 东城组团游憩活动分析图Analysi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eastern area group6-1 空间要素占比Proportion of spatial elements6-2 词频云图Word cloud6-3 游憩空间分布图Recreational space distribution map
从空间上看,十里草桥、匏瓜亭、二闸等水利和人文建筑标志物要素作为游憩空间的核心,以通惠河、凉水河线性空间串接,于周边散布大量节点型要素,如太平宫、金鱼池等。整体呈明显的线串点结构形式(图6-3)。
3.2.3 西北郊组团
在西北郊组团中,主导要素依次为节点、标志物、区域、路径,未识别到边界要素(图7-1)。
图7 西北郊组团游憩活动分析图Analysi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northwest suburb group7-1 空间要素占比Proportion of spatial elements7-2 词频云图Word cloud7-3 游憩空间分布图Recreational space distribution map
从整体频次看,该区域可感度较高的游憩意象是灵光寺、雾明庵、香露寺、鹫峰寺等。从各要素情况来看,节点要素和标志物要素是该区域意象构成的主体,占总记录的74%,要素中高可感度意象与区域整体意象高度重合。其中,雾明庵、香露寺、灵光寺、香界寺均为山中古刹,是清代的名胜古迹,游人多前往寻古探幽。位于翠微山的香界寺始建于唐代,是清代文献记录中历史最为悠久寺庙。区域要素数量较少,可感度相对较低,具体以山体、水面为主。其中翠微山和香山可感度较高,两者都是清代重要的礼佛胜地。《日下旧闻考》中有诗言“翠微多少寺,处处足烟霞”,以形容翠微山寺观之胜(图7-2)。
从空间上看,以翠微山、香山等自然山体为最主要的结构基底,其与北京城相距较远,其上分布有大量的庙宇等点状游憩空间。整体空间结构为相对分散的点–面结合结构(图7-3)。总的来说,该区域游憩意象的文化核心是宗教,景观核心是点状分布的寺观,而寺观密布的山体是区域意象的空间背景。
3.3 游憩活动与自然要素
在已获得的游憩记录中提取各游憩活动相关的环境要素词条640条,根据词义进行分类整理,聚类为山、河、湖、泉池、林、花、田、私家园林、寺观9类。对各环境要素进行词频统计(表3):寺观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58.75%,山、河、湖、泉池、林、花、田等自然要素合计占比38.75%,其中水体要素河、湖、泉池合计达到23.91%,是自然要素的构成主体。可以看出,清代北京居民的游憩活动多发生在寺观和自然环境中,而水系与游憩活动关系密切。
表3 环境要素占比统计表Tab. 3 Proportion of each environmental factor
进一步计算各类型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图8),可以看出:游赏游憩活动主要依托于优美开阔的自然环境基底,与山、河、湖、林、田等具有观赏性的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紧密;宴游聚会活动与私家园林和泉池等点状水体以及花、林等植物要素相关性更高,如在游园中或在泉水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或观赏茂林修竹吟诗作画;民俗宗教活动与寺观的分布有很强的关联性,寺观设施便利,环境优美,具有公共园林属性,是清代北京居民社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寺庙周边多有庙会、集市,又增加了游憩的吸引力,而踏青、辞青等节事活动的分布多与林、山、花等自然要素有关。
图8 环境要素与游憩类型关联度分析图Analysis diagram of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recreation types
4 结论
本研究依托对古籍的考证,还原了在清代北京城市及近郊的游憩情况,综合考虑游憩主体、游憩目的、游憩空间、游憩类型,通过核密度分析、语义分析、空间意象分析等方法分析各类型游憩活动与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在传统历史景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其主要结论有以下4点。
1)清代北京游憩活动丰富多样,按照内容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游憩游赏、宴饮聚会、民俗宗教。其中,游憩游赏与民俗宗教是清代北京居民参与最多的游憩活动。在众多的游憩活动中,清代北京居民尤为喜爱在自然环境中游憩,这类活动形式多样,受空间或设施限制较少。同时,与宗教民俗节日、节气相关的庆祝和游憩活动也深入人心,且活动地点和时间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2)从整体空间分布上看,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的整体空间布局呈现组团化布局特征。游憩活动集中在西城、东城及西北郊3组团之中开展,它们分别位于以西直门为中心的内城西区区域、以崇文门为中心的东部内外城交界处区域、西山东侧山麓的西北郊区域,由此提示这3个片区是清代北京城人文活动的核心地点,具有重要的人居传承和文化价值。
3)从组团的游憩意象和空间结构上来看,西城组团的核心意象是水系,空间呈现线性结构,以惠通河、护城河、长河等为主要的结构骨架,连接积水潭、玉渊潭等面域水体空间,其间分布以高梁桥、白云观为代表的标志物、节点点状空间。东城组团的核心意象是水利设施和人文建筑标志物,空间为明显的线串点结构。十里草桥、匏瓜亭、二闸等标志物为游憩空间的核心,以通惠河、凉水河线性空间串接,周边散布节点要素。西北郊组团的核心意象是寺观,空间为较分散的多面结构,以翠微山、香山自然山体和昆明湖大型湖面为主要面域基底,点缀香界寺、灵光寺、功德寺等大量庙宇节点。本研究归纳的游憩意象、空间结构和识别出的高可感度的空间要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可为北京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依据。
4)游憩活动与环境要素紧密相关。研究显示清代北京游憩活动与寺观的关联性最为紧密,其次是城内和郊区的自然要素,又以水系为核心。因此,寺观节点的利用与更新以及北京水系的规划与保护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部分。
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大部分数据均来源于历史文献,其记述方式与记述时间与现今存在差异,因此对游憩活动的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本研究采用多位专家综合评价的方式对结果进行了校正,尽可能保证数据的精度与准确度。此外,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以官修志书和代表性笔记为主,其中最主要的文献《日下旧闻考》在数次官修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考证,行文严谨,本身也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具有权威意义和广泛性。但鉴于清代文献的庞杂,本研究数据来源具有局限性,游憩活动数据可能受到清代记录者或编纂者的主观影响,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也会造成分析结论的偏差。在后续研究中可考虑结合随机采样的方式,进一步提取如《清代诗文汇编》等重要文献,拓展样本量,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4研究范围依据参考文献[13]改绘;图5~8由作者绘制;表1~3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