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变化、创新与体系构建

2022-03-22刘宏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腿法护具跆拳道

刘宏伟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盟举行第一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经过近50年的积淀,跆拳道实战比赛的腿法技术体系逐渐趋于成熟。随着跆拳道比赛中电子护具的引入,在普通护具情境下少见或未见的跆拳道腿法技术相继出现,常规的腿法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跆拳道腿法技术理论体系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腿法技术的内容与分类还停留在2009年之前的普通护具时代,因此腿法技术理论滞后于赛场实践的现象阻碍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腿法技术的深入认知。有鉴于此,本研究对腿法技术的变化与创新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其技术体系进行重新构建,进而丰富跆拳道理论,为相关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电子护具影响下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创新和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的构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及韩国与跆拳道技术相关的图书资料。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有关跆拳道腿法技术及电子护具比赛的学术文献,了解跆拳道腿法技术内容体系的研究进展。

1.2.2 录像统计法 通过观看2008年、2016年两届奥运会跆拳道比赛男女8 个级别的16 场决赛录像,对32 名运动员决赛中腿法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

1.2.3 访谈法 为了深入了解电子护具对跆拳道技术体系变化的影响、跆拳道技术的内容与分类等相关问题,对高等院校及跆拳道专业队的10 名专家进行访谈调查,其中教授2 人、国家级教练3 人、副教授2 人、高级教练1 人、博士1 人、健将1 人。10人中从事跆拳道专业年限最低为15年。

1.2.4 赛场观察法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7年天津全运会跆拳道比赛进行现场观察,对2017年、2018年世界跆拳道大满贯比赛进行录像观察。

1.2.5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归纳与演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跆拳道腿法技术的概念

跆拳道实战竞技规则中使用的是“脚的技术”的概念,指的是“使用踝关节以下脚的部位进行攻击的技术”[1]。

腿法是人体使用下肢动作的方法。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腿的动作要求不一,腿的技术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跆拳道实战比赛中,不允许下肢的大腿、膝关节和小腿3 个部分直接接触攻击对手,只允许脚的部分对目标进行攻击。而脚的攻击行为的实现,要依赖大小腿来带动完成。综上,笔者把跆拳道腿法的概念表述为跆拳道腿法是通过腿的动作带动脚对目标踢击的方法。由于腿的动作和脚的接触位置的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跆拳道腿法技术。

根据我国和韩国的相关资料可知,在1995年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跆拳道实战比赛腿法技术的内容变化不大;开展历史更长的韩国也在沿用原有的腿法技术体系。腿法名称和内容基本在表1所示的范围内,主要包括前踢、横踢、侧踢、后踢、勾踢、下劈、后旋踢、双飞踢和旋风踢9 个腿法。2019年韩国等在《跆拳道指导者的竞技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介绍的跆拳道实战腿法为8 个,但所介绍的旋踢技术中实际包括后旋踢和勾踢2 个技术,实际上与2015年赵光圣、刘宏伟主编的《跆拳道运动教程》中介绍的9 个腿法技术内容一致。

表1 跆拳道腿法内容Table 1 Contents of Taekwondo kick techniques

尽管使用电子护具仅7年(2009—2016年)时间,跆拳道赛场的技术内容和形式却变得逐渐复杂起来。传统的常规技术不再是唯一的主体技术,过去不常见的技术以及很少采用的使用方式逐渐出现。部分新的腿法技术因为在比赛中产生了实效,而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纳。赛场上新的技术形式给跆拳道理论研究和教学训练的实践带来了诸多问题,普通护具情境下的腿法技术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使用电子护具比赛的腿法种类和形式。例如横踢是沿水平方向用脚背对允许的部位进行攻击的技术,但目前的比赛中则出现了一些变化,如GBAGBI在比赛中进攻前横踢的特色是扣着脚背往下2 次击打[7];再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68kg 决赛中土耳其选手同样使用了该技术,并成功得分。在使用电子护具的比赛中,还出现了数量更多的包含控腿环节的腿法技术等。然而,目前跆拳道技术内容体系并没有根据这些明显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接受访谈的10 位专家一致认为:现有的技术内容体系已不能有效适应跆拳道教学、训练和比赛,对腿法技术的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已十分必要。

2.2 不同护具的使用对技术的影响分析

护具的使用不但保护了运动员的安全,而且为运动员和裁判员提供了得分部位的识别标记。没有感应功能的跆拳道护具称为普通护具,有感应功能的跆拳道护具称为电子护具。运动员所穿戴的电子护具包括护胸、头盔和电子脚套。护胸和头盔的电子感应区域形态不同(图1),电子脚套上设置了多个感应点,目前有11 个,分布在脚背、脚掌、脚跟、脚内侧部位,而脚外侧无感应点(图2)。

图1 电子护胸与头盔Figure 1 Trunk PSS and head PSS

图2 电子脚套感应触点分布情况Figure 2 Contact distribution of sensing socks

在比赛中,如果电子脚套的某个感应点与护胸或头盔的感应区域相接触,当力度达到或超过设定的得分阈值时,电子护具的得分识别系统就确认该技术得分。“使用普通护具时,得分与否由裁判员依据规则进行主观判断,躯干得分的准确性和力度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而电子护具避免了这些不利因素”[8],见表2。

表2 使用电子护具和普通护具判定得分情况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using PSS and ordinary protective equipment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在使用电子护具的比赛中,运动员使用腿法技术时,不必再考虑动作幅度、击打声音、发力方式、技术标准等因素,只要接触准、力度够就可以实现得分,就是实用的好技术。毋庸置疑,电子护具给腿法技术内容的丰富和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实际比赛的观察也证实了以上的分析,如击打声音很小、动作幅度也不大、一些并不符合“标准”的技术却在实战中成功得分。这些情况的出现,客观上鼓励了运动员不断尝试使用一些新的腿法。

2.3 2008年、2016年奥运会技术使用情况分析

2008年奥运会跆拳道比赛使用的是普通护具,是最后一届使用普通护具的比赛,因此可以代表普通护具比赛的技术使用情况。而2016年奥运会跆拳道比赛是最近一届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可以代表电子护具的技术使用情况。采用两次具有代表性比赛的技术统计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创新与技术体系重构提供实证依据。

2.3.1 2008年奥运会决赛技术统计分析 由表3可知,2008年奥运会男子58 kg、68 kg、80 kg、+80 kg 4 场决赛共使用了10 种技术,其中得分技术为5 个,分别为前横踢、后横踢、双飞、后踢和下劈。后横踢为得分次数贡献率最高的技术,占总得分次数的71%。5 种得分技术次数的贡献率分布差距较大。从得分成功率上看,前脚横踢为9%、后脚横踢为14%、双飞为7%、后踢为22%、下劈为7%,后踢和后横踢得分率较高。技术的总体得分成功率为11%。向里摆腿用脚内侧攻击头部的技术出现4次,控腿踢出现3 次,其余8 种腿法均为常规腿法,使用次数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横踢技术,其中后横踢占总腿法次数的57%。而2008年奥运会女子49 kg、57 kg、67 kg、+67 kg 4 场决赛使用了11 种技术,其中得分技术为3 个,分别为前横踢、后横踢、后踢。后横踢为得分次数贡献率最高的技术,占总得分次数的73%。3 种得分技术次数的贡献率分布差距较大。从女子得分成功率上看,前脚横踢为2%、后脚横踢为6%、后踢为22%,后踢得分率最高。技术的总体得分成功率为5%。向里摆腿用脚内侧攻击头部的技术出现2 次,控腿踢出现2 次,其余9 种腿法均为常规腿法,使用次数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横踢技术,其中后横踢技术占总腿法的59%。

表3 2008年奥运会跆拳道男女决赛技术使用情况统计Table 3 Technique statistics of male and female in finals in 2008 Olympic Games

在裁判员人工记分的比赛情况下,运动员总是趋向于选择使用更容易被裁判认可的技术。横踢用脚背接触护具,成功击中后打击的效果要优于脚掌和脚跟等部位接触的腿法,并且横踢技术使用起来还相对简便和容易操作。统计数据表明,横踢技术在普通护具比赛中的使用次数、得分贡献率都明显高出其他腿法技术。横踢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心技术,备受运动员的青睐。

2.3.2 2016年奥运会决赛技术统计分析 由表4可知,2016年奥运会男子58 kg、68 kg、80 kg、+80 kg 4 场决赛共使用了14 种技术,其中得分技术为7个,分别为后横踢、扣踢、双飞踢、侧踢、下劈、后旋踢、控腿踢。双飞得分次数略高,贡献率为30%。7种得分技术次数的贡献率分布相对较均匀。扣踢、反横踢在比赛中出现,并且扣踢多次成功得分。控腿踢多次出现并多次得分。从技术使用的次数看,前横踢、侧踢、后横踢、控腿踢明显高于其他腿法,分别占腿法技术总次数的29%、29%、11%和10%。根据男子得分成功率统计数据,可知后横踢为5%、扣踢为25%、双飞为33%、侧踢为2%、下劈为2%、后旋踢为3%、控腿踢为5%。扣踢和双飞踢得分率较高。技术的总体得分率为3%。2016年奥运会女子49 kg、57 kg、67 kg、+67 kg 4 场决赛共使用了12种技术,其中得分技术为9 个,分别为前横踢、后横踢、后踢、勾踢、上勾踢、侧踢、里合踢、下劈、控腿踢。横踢和侧踢得分次数略高,贡献率为20%左右,9 种得分技术次数的贡献率分布较为均匀。上勾踢在比赛中出现并得分,控腿踢多次出现并多次得分。从技术使用的次数分析,侧踢、前横踢、后横踢、控腿踢明显高于其他腿法,分别占腿法技术总次数的30%、22%、15%和14%。从女子得分成功率统计数据可知前横踢为6%、后横踢为11%、侧踢为6%、后踢为7%、下劈为12%、勾踢为22%、上勾踢为20%、里合踢为6%、控腿踢为5%。勾踢、上勾踢和下劈得分率较高。技术的总体得分率为7%。

表4 2016年奥运会跆拳道男女决赛技术使用情况统计Table 4 Technique statistics of male and female in finals in 2016 Olympic Games

根据2016年奥运会8 场决赛的技术统计,可知采用电子护具比赛对跆拳道比赛中的腿法技术应用产生了影响。比赛中侧踢、横踢、控腿踢技术使用数量都高于其他腿法技术。其中侧踢和控腿踢成为主要腿法技术,并出现了扣踢、反横踢、上勾踢3 个新的腿法技术。

2.3.3 2008年与2016年两届奥运会决赛技术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2008年奥运会和2016年奥运会使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护具,使用的规则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比赛中技术得分的评判使用了不同的标准,因此采用技术使用的次数来进行相关统计可以避免由于技术得分分值的不同而带来的对结果的干扰。统计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比赛情境下比赛技术使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由表5 可知,使用电子护具的2016年奥运会决赛使用的技术种类和数量均高于2008年使用普通护具的比赛。2008年奥运会男子成功得分的技术有5 种,女子为3 种;2016年奥运会男子成功得分的技术为7 种,女子得分技术为9 种,说明2016年奥运会决赛贡献得分的技术种类增多。2008年奥运会男、女决赛中使用数量最多的技术的占比分别为57%、59%,而2016年奥运会的占比则分别为29%、30%,表明电子护具和普通护具在赛场技术使用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区别。这说明电子护具更有利于多种腿法技术的发挥,运动员更倾向于使用多种技术进行比赛。综上可知,电子护具使腿法技术使用更加均衡,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普通护具对少数技术的依赖现象。

表5 2008年、2016年两届奥运会决赛技术使用情况对比分析Table 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in finals in 2008 and 2016 Olympic Games

在2008年奥运会8 场决赛中,控腿踢仅仅出现5 次,可谓凤毛麟角,技术统计也表明这类技术并没有实现得分,几乎可以忽略。而在2016年奥运会比赛中控腿踢则成为一个主要技术,数量明显增加,男子出现59 次,女子出现66 次。相比2008年奥运会,2016年奥运会8 场决赛所使用的技术数量突增,男子增加尤其明显。其中常规技术由2008年奥运会的212 次增加到2016年的554 次,超过一倍的数量。控腿踢技术数量呈现出几十倍增长,男子由3 次增加到59 次,女子由2 次增加到66 次,说明电子护具比赛情境能够激励运动员使用更多数量和更多巧妙的腿法技术,从得分成功率对比可知电子护具比赛中,男子下降明显,女子有所提升。

2.4 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创新与开发

2.4.1 跆拳道腿法技术创新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图德·O.邦帕等[9]认为“随着体育运动领域内不断引进技术性和创造性的革新,技术也在持续不断地演变与发展” “在新技术成为可接受的技术模型之前,必须能够在赛场上表现出来。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或理念都能在赛场上被应用”。杨桦[10]认为“规则的修改会对项目的技战术发展带来必然影响”。

电子护具使跆拳道实战比赛具备了技术性革新因素,而击头得分力度的降低又具备了规则的变化因素。这势必对原有的跆拳道技术产生较大的冲击,导致技术使用产生变化,并可能催生新技术。电子护具的感应记分,排除了运动员的动作形态因素。该情况的出现,将打破传统腿法技术标准的限制,出现符合规则的一些新技术形式。从2012年开始,对击头的得分力度要求降到最低[8],该变化使力度不大的触碰式、擦过式等击头也有了实现得分的可能。腿法可以不必拘泥于更好发挥全身力量的动作方式,为更多技术方法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2008年和2016年两届奥运会跆拳道决赛的技术统计对比客观印证了上述分析。

2.4.2 跆拳道腿法创新与潜在技术的开发 跆拳道腿法的创新从对脚的不同部位的使用方法和腿的运动方式梳理开始。在公认的9 个腿法技术中,涉及到脚背踢、脚掌踢、脚掌或脚跟踢3 个腿法技术群。以上内容无疑漏掉了脚内侧踢、脚外侧踢和脚尖踢技术群。由此可知这9 个腿法并不能涵盖全部腿法技术,只是跆拳道众多腿法中的一部分。

对脚的形状部位、电子感应点的分布情况(图2)、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解剖特点、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等运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专家的访谈调查得出跆拳道基本腿法技术分析(表6)。结合专家意见,按照脚的运动方向对列出的腿法进行了命名。由表6 可知,其显示的腿法数量超出了常规的9 个腿法,内容有较多的增加,如扣踢、反横踢、上勾踢、里和踢、控腿踢等,这些近年来被验证的技术也仅仅是感应得分可能性较高的腿法技术的一部分,可见跆拳道腿法还具有一定的挖掘潜力。表6 可作为“跆拳道腿法技术储备库”,它不仅包括了目前出现的所有技术,还包括一些没被使用的腿法技术。表中的腿法虽然都具有理论意义,但实践价值有所不同。表6 内容可以拓宽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腿法技术认知视野,增加对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如能筛选出具有实用潜力的技术加以训练并能在比赛中成功得分,就可以实现一个腿法的创新。

表6 跆拳道基本腿法技术分析Table 6 Analysis of basic taekwondo kick techniques

续表6

新的跆拳道腿法技术必将给赛场带来活力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又引起新的问题,新的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11],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将给跆拳道训练和比赛带来一系列反应。跆拳道腿法技术内容的创新与开发不但必须对已经在赛场上使用并被运动员接受的腿法技术进行梳理和吸纳,还应该进一步挖掘潜在的技术,以及关注“新”技术出现后可能引发的“更新”的技术。

2.5 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的重新构建

2.5.1 跆拳道腿法技术的特点分析 腿法的动作过程包括准备姿势、攻击腿摆动、踢击发力、收腿落地4 个环节。根据对2008年奥运会、2014年青奥会、2017年全运会比赛的现场观察,以及对2016年奥运会和2017年、2018年世界跆拳道大满贯赛事的录像观察,发现普通护具与电子护具比赛的腿法技术应用有不同之处。2008年普通护具比赛的技术特征显示出动作的环节紧密相连,采用加速连贯的方式完成所有动作环节,追求更大的力量和速度,并以尽可能标准的动作完成整个技术,追求击打的外显效果和实际效应,表现为动作连贯、发力充分、快打快收、一次完成、动作规整等特点。而采用电子护具比赛的技术则明显分成两类,一类与2008年奥运会比赛相同;另一类技术在动作起动后摆动腿并不急于去快速完成整个动作,而是在起动后增加了一个控腿环节,攻击的目标在控腿过程中被锁定,并依据攻击目标的移动和位置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攻击,攻击发力有时是一次,有时是多次。控腿环节使技术的整体性被相对打破,动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减速或短暂停顿的情况。身体各关节的联动情况也相对更为复杂,往往打破了常规技术标准的限制。脚的动作多呈不规则路线,表现为折线、环绕、直线接弧线、弧线接直线等,腿法在脚落地前呈现一次或多次对同一目标或不同目标的击打。这类技术在攻击动作结束前脚的使用部位不固定,有时用脚的同一部位进行攻击,有时用脚的不同位置来完成攻击,如脚背+脚背、脚背+脚掌、脚背+脚背+脚掌、脚掌+脚内侧+脚背等。控腿成为该类腿法技术完成对攻击目标情况的判断、测量、选择和调整的必要环节。控腿同时“不断地对攻击角度、攻击距离、攻击位置等进行实时调整”[12],以实现对动态目标的准确踢击,以及实现补充式、追踪式打击。

2.5.2 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的架构与内涵 构建完整的腿法技术体系,旨在丰富和完善跆拳道理论内容,更好地为训练服务。根据对近几年跆拳道技术统计文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使用电子护具比赛的技术考量指标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普通护具的技术体系范畴,教练员的训练也没有完全脱离普通护具的技术体系,可见目前的腿法技术体系理论已经难以全面指导训练实践,不能满足目前的训练需求。因此亟待对跆拳道腿法技术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以构建出完整的技术体系。

对跆拳道腿法技术的特点分析可知,在电子护具比赛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腿法技术:第一类技术动作完整连贯、对攻击目标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因此称其为冲击式腿法。冲击式技术类似“炮弹”的攻击方式,适合对固定或有规律移动的目标进行打击,实施攻击前主要依据运动员的判断和预测。第二类技术则具有更为复杂的技巧,技术的攻击力因为整个动作的连贯性欠缺而相对减弱,更适合对固定或无规律移动目标的打击,类似于“导弹”的攻击模式,因此称这类技术为控导式腿法。该类腿法技术在击头中有着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刘宏伟等[13]认为“控导式击头往往表现为在控腿情况下的补充式和多次式追加攻击”。但根据对比赛的观察,这类技术的使用也并不局限于对头部的攻击。

构建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主要通过梳理已出现和使用的技术,同时挖掘潜在的技术来完成。重新构建的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框架由冲击式腿法和控导式腿法两类技术构成(图3),这两类技术涵盖了使用两种不同护具比赛的腿法技术。在这两类技术中,脚的使用部位依据目前电子脚套设置的感应点进行分析确定,对无感应点部位的腿法予以忽略。该体系丰富了2009年以前的技术体系,使得腿法技术内容更加全面、架构更加科学。

图3 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Figure 3 Taekwondo kick techniques system

2.6 跆拳道腿法技术创新与体系重构下的实践思考

重构的腿法技术体系有利于对跆拳道实战竞技腿法技术的全面认识,有利于摆脱普通护具情境下的技术局限,使跆拳道训练的系统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得到提升,使训练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更加有的放矢。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应兼顾冲击式腿法和控导式腿法。控导式腿法是一类新的腿法技术,针对该类技术诸多问题的研究应该引起跆拳道教练员、运动员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创新是获得和保持领先的一个重要行为。跆拳道的技术创新包括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拓展改造,还包括开拓新的技术内容与形式。教练员和运动员不但应该积极借鉴别人的创新成果,对其进行分析、取舍、学习和把握,更应该主动创新,走在对手前面,引领腿法技术发展趋势,进而获得技术优势。但必须注意的是,跆拳道腿法的创新必须遵循人体生物力学规律,遵循比赛实用原则,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导致流于形式、迷失根本,异化为失去真正意义的“伪创新”。

创新腿法技术和应对新的腿法技术同样值得深入思考。在跆拳道训练中,不但要主动创新、主动变化,还要思考对手可能采取的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新变化。教练员必须对整个技术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既不能不顾运动员原有的技术而过度追求新技术,也应避免忽视新技术一味地固守和依赖原有的技术。在新的技术体系框架下,还必须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发展阶段和个体特性,把新的技术成分合理地嵌入到运动员的实战技术体系中,避免造成简单的技术堆砌。

3 结论

1)普通护具和电子护具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护具,电子护具具有更多的功能。与使用普通护具相比,使用电子护具的跆拳道比赛腿法技术种类和数量皆有所增加,其中控腿踢技术尤其明显,不同腿法技术的使用数量呈现出均衡趋势。

2)跆拳道比赛护具性质的改变以及规则变化引发和形成了腿法技术变化的动力。跆拳道腿法技术创新与开发可以从电子脚套上的感应点分布位置,以及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的下肢不同运动方式两个方面入手。目前显现的腿法和一些“隐蔽”的腿法都存在于“跆拳道腿法资源储备库”中,从隐蔽的腿法中有望发现潜在的新技术。

3)重构的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由冲击式腿法和控导式腿法两类技术构成。冲击式腿法加速连贯完成各个技术环节,注重速度与力量的发挥。控导式腿法可以容纳更多变化的元素,注重踢击的准确性和对目标的追加打击。冲击式腿法对两种护具都适用,而控导式腿法则更适用于电子护具比赛。

4)腿法技术训练应在深入理解跆拳道技术体系的基础上两类腿法并重。运动员应根据个体情况,将新的技术成分合理地嵌入到实战技术体系之中,避免简单的技术堆砌。

猜你喜欢

腿法护具跆拳道
跆拳道奶奶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竞赛的影响分析
论散打训练中腿法的正确应用
嘻哈跆拳道
岸上容易水里难
武术教学中散打的基本腿法解析
散打防守反击中的腿法运用研究
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中腿法技术运用的调查研究
护膝紧身裤并非运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