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水果产业的特色发展与思考
2022-03-22浙江省兰溪市农业农村局321100范如南
浙江省兰溪市农业农村局 (321100) 范如南 张 启
浙江省兰溪市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品种繁多,尤以杨梅、枇杷为著。全市现有水果面积约15.8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量 7.5万吨,产值 6.8亿元,位列浙江省第6位,金华市第1位;水果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4.9%。
1.发展现状
(1)规划引导,特色水果初具规模 前些年,兰溪制定并实施了水果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杨梅长廊、枇杷产业带和蜜梨基地等重点水果区域,经过多发展,杨梅和枇杷已成为兰溪最具特色的水果,列入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发展区。杨梅面积增加到6.8万亩,位列浙江第六位;枇杷增加到2.26万亩,位列浙江第二位。并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村。
(2)政策扶持,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为加快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兰溪注重发挥政策“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出台设施农业以奖代补等政策,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等中央、省级项目,引导主体加大投入,设施栽培得到推广,杨梅大棚达到1200多亩,成为浙江最大的促成栽培基地;枇杷设施栽培118亩。同时,高投入也带来了高效益,进一步刺激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3)院地合作,适用技术不断推广 兰溪与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建立院地合作关系,在新品种选引、设施栽培、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国际杨梅研究中心为平台,组建了杨梅产业专家团队和中国枇杷学会兰溪服务站,选育特早熟杨梅新品种“早佳”,引进“漫山红”“迎雪”“贵妃”等枇杷新品种(系),建立杨梅良种园;推广杨梅配方肥、矮化丰产、绿色防控等技术约3万亩。建立以乡土人才为主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成组建大棚搭建、绿色农资配送、整形修剪、销售等技术服务队,开展相关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上万亩。
(4)三品认证,品牌影响持续扩大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追溯主体约300家。截至目前,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个、绿色食品8个,正在申报11个。兰溪杨梅和兰溪枇杷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持浙江农业之最最甜杨梅(枇杷)纪录。
(5)产业融合,产业链不断延伸 自举办杨梅节活动以来,杨梅采摘游已成为杨梅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据不完全统计,杨梅节吸引游客25万人次以上,采摘量约占产量的1/3,枇杷采摘约占20%。2020年马涧镇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杨梅产业风情园为农旅融合注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杨梅加工打破了以罐头、蜜饯、浸泡酒等传统产品为主的格局,杨梅汁、杨梅果丹球等产品有效提升了加工形象,据初步统计,全市杨梅加工量约7500吨,占杨梅产量的18.8%。
2.主要问题
(1)规模小,主体弱,集约化程度不高 低散小的种植模式导致果园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以“3860”为主,种植收入已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占从最初的85%以上下降至30%。同时,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和农户间的联系脆弱,难以起到带动作用。
(2)财政薄,基础弱,难以适应现代果园发展要求 兰溪属经济落后县市,当地虽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但投入明显偏低,配套资金不足。大部分果园属于山地,缺乏道路、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此外,这些年高温、暴雨、暖冬、冻害等天气频发,导致病虫防控难度增加,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3)品牌小,宣传弱,产品外向度不够 虽然兰溪杨梅和枇杷是地理标志农产品,但在产地缺少集产后处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有形市场和电商市场,电商销售和速递能力不足,从事新销售模式人员不多,2020年兰溪枇杷寄递量约9万单,占产量的9%;杨梅寄递量约30万单,占产量的4.6%。
(4)企业弱,拓展难,精深加工有待持续发力 虽然杨梅加工量占产量的20%左右,但“老面孔”居多,罐头、蜜饯为主,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能力弱,企业、农户、基地三者间缺少有效衔接。杨梅果汁等新加工产品,在市场开拓上起色不大;枇杷也如此,除了枇杷花茶、枇杷膏外,枇杷的药用和营养价值开发不够,缺少带动发展的龙头企业。
3.打造“兰溪精品果业”的对策措施
(1)发展思路 根据《兰溪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相关规划,以创建国家农业特色强镇、省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建设项目、白露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省杨梅农业科技园区为契机,围绕绿色、科技和产业融合,稳定面积,提升品质,倡导农旅结合,突破产后处理能力和公共品牌两大瓶劲,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致力打造兰溪精品果业,实现品种更优、品质更好、品牌更响,引领特色水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总体目标 全市特色优势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万亩(其中杨梅7万亩、枇杷2万亩左右),年产量5万吨左右,年综合产值6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基地优质果率70%以上,标准化生产覆盖率90%以上,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0%以上,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3)主要方向 ①精品生产,提升果品竞争力。一是培育适度规模主体。创新果园流转机制,通过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果农向集中、连片发展,培育适度规模主体发展。通过主体的壮大,提高果园的管理水平。二是建立一批精品果园。按照“基地集中连片,良种覆盖率高,设施先进完善,栽培水平较高,质量安全可控,综合效益显著”的浙江精品果园创建要求,重点改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适应现代化果园的生产要求。三是推广控产提质关键技术。开展大棚杨梅、枇杷2.0升级版示范,创新智能化控制和立体栽培模式,集成绿色防控、肥药双减等栽培技术,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精品果率。引进抗逆杨梅、枇杷新品种,通过高接换种等方式,加快衰弱果园的更新改造。四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立杨梅枇杷综合服务中心,推行保姆式、委托管理等方式,开展绿色农资配送、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解决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②产后攻关,提升物流加工水平。一是完善果品冷链物流体系。在主产区建设产地冷库,配置冷藏车,与物流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升物流能力。二是开展果品精准分级。引进果品自动无损检测分级设备,制定分级标准,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三是拓展精深加工能力。扶持重点加工企业,深化果汁、果酒、果肉饮料、枇杷花茶等高档次加工产品的开发。
③品牌宣传,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优势品牌。加强“兰溪红”区域公共品牌的推广,加强地标产品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标识,提升品牌整体知名度。二是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培育一批网络直播客,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体店与电商相结合,形成“互联网+果业”的电商平台。三是提升农旅融合度。整合杨梅风情线、美丽乡村和白露山风景区的资源,产景融合,挖掘文化底蕴,讲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故事,丰富兰溪杨梅节、枇杷节的内容,线上线下结合,多形式举办采摘节、擂台赛、论坛、直播等活动,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区。
④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特色水果产业提升行动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与主产乡镇领导任成员。要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重点大户、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补助,市财政每年统筹整合资金,重点扶持设施、标准化、品牌等建设;创新信贷方式,建立果园流转、融资、抵押、贷款等政策,助推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新型主体培育、精深加工和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等;建立保护价收购政策,对符合精品果要求的,引导收购商实行保护价收购,按照价格差及销售数量,给予销售奖励。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深化专家团队建设,对果品营养健康开发应用、品质提升等开展合作研发。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四是强化行业管理。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各主体要建立生产档案,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