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五大效益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3-22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局310016娄火明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310016) 娄火明
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是乡村地区扩中提低,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产业、主抓手。现代农业既要通过科技和市场“无中生有”创造优势特色,也要通过政府和经营主体“变有为优”集聚优势特色;既要把传统产业提升为特色产业,也要把特色产业培育成为优势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综合、生产、规模、经营和质量五大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1.注重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效益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承担着鼓“口袋”、保“口粮”、优“口味”和强“口碑”的多重责任,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核。
(1)种业定成败 一要强化培育。创新机制,加强生物育种和新一代自主可控的基因编辑工具研发应用,培育建设国家级产研中心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省级高新育种育苗龙头企业,努力争当种业领域的“单打冠军”。二要着眼引育。持续加强与各级农科院、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加大种子种苗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引进一批国内外新品种进行试种、筛选,加速品种更新换代,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要优化繁育。大力推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鼓励在市内外建设专业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争创省级甚至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县,努力打造国内最强种子种苗繁育地。四要注重优育。集成政策、数字和科技手段,高度重视种子种苗抗病性攻关。强化种子种苗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苗生产。加强地方传统产业的种植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保种、育种、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有效衔接。
(2)品牌见高低 加强培育,确保每个县市都有一个以上辨识度高、带动性强的区域品牌。广泛推行母子品牌、全产业链品牌以及品牌联盟,培育地标产品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逐步实现品牌农产品、“两品一标”赋码标识管理全覆盖。政府之能、市场之手和主体之力同向发力,加大品牌推广、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品牌的曝光度。挖掘和提炼产业文化,讲好品牌故事,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品牌授权,推动品种选择、标准制订、产品分选、组织构建等一系列工作开展,将“小散乱”非标化的农产品组织起来,提高“小农生产”水平,满足“大市场”需求。
(3)品质论英雄 致力构建突出地域特征的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产业标准、生产基地(园区)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做到优势特色产业全部实现有标可依,用严格的标准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内核。聚焦农产品质量,加强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引领打造高端特色产品。探索完善“农安在线”数字功能,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集成数字模块,实现全流程全链条闭环式监管。
(4)人才拼胜负 一要强化农技队伍建设。探索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基层农技人员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二要重视农创客队伍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产业。三要注重培养产业师傅。落实吸引人才返乡入乡的支持政策,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
2.注重耕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努力提高生产效益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农作制度,统筹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着力破解“要粮”“要钱”与“要绿”三者之间的矛盾。
(1)发展“水稻+”高效生产模式 加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集成配套,提高套作、轮作、间作效益。总结集成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水稻+”高效生产模式,以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作制度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
(2)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健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正向激励机制,推进产业的适度集聚、适度规模和高质高效,确保亩(1亩=667平方米)均产值超万元。有效利用“两非”整治拓展的土地空间,支持经营主体在存量用地和抛荒地上做文章,为土地的高效利用蹚出一条新路。推行“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大户+产业师傅”工作机制,提高经营主体的能级。
(3)组建“产共体”探索打破乡镇乃至县市区域壁垒,按照“产业相近、地缘相邻、企业自主”的原则,引导有实力的经营主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等方式,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产业共同体(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有效实现联农带农、抱团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种养基地,构建并完善产业强镇、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带、产业基地梯度建设机制。
3.注重全产业链建设,努力提高规模效益
纵向横向双向发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提高产业的规模效益。
(1)注重全产业链培育 按照一个作物一链条、一个区县市一条亿级甚至十几亿级全产业链的思路,培育“产业总部”或产业链“头部”。在种子种苗育繁推、社会化服务提供、专项农资供应、数字化设施设备研发、深加工产品研发、基质供应、人才培训、包装和文化、旅游、养生等衍生产业上做文章,不仅把产业链做长,同时也要把每个链接点做精、做极致。
(2)培育产业集群 引导经营主体向优势特色产区集中,让“指头”变“拳头”,积极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统筹构建分工精细、协作紧密的联动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入社会资本改造提升,打造衍生产业集群。
(3)建设“产地仓+冷链” 选择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探索开展“田头仓储分拣冷链物流示范项目”,把农产品的仓储、包装、加工、物流等工作放在田间地头,聚焦破解农产品冷鲜“最初一公里”难题。
(4)精准营销 搭建产销信息互通机制。注重构建“大平台直供、现场直销、现地采摘、微信团购、基地直播、农批兜底”的销售体系。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会同供销、商业等部门,定期组织盒马、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以及有实力的商超企业开展与产业经营主体的产销对接活动。发挥各地涉农小镇直播平台的作用,增加产销粘度。采用分区采摘和分级销售模式,在有条件的大棚设立采摘贵宾区,提供完善的系列服务,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4.注重融合发展,努力提高经营效益
以拓展产业增值空间为重点,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破解山区丘陵、人多地少和“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发展瓶颈。
(1)推广标准地模式
按照政府统筹,市场主体的思路,推广农业产业标准地建设。分类建设。对有条件的按片区布局升级为“标准园”,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植入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种苗提供、技术交流、销售服务等功能,让企业就近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服务。对零星的基地通过规划,强化整合,逐步升级为“标准地”或“准标准地”。
(2)做深“农业+”文章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度推进产村融合、三产融合和产学融合。将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使“产业园”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适度研发盆栽产品、集装箱产品,让农产品“登堂入室”,以满足城市居民多元生活需求。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不加工,全是一场空。梯度培育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重点开发休闲和保健系列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二次增值。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技研发、质量检测、冷库冷藏、废水气渣处理、电商直播等设施设备共建共享。鼓励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融入新发展格局。
5.注重科技强农,努力提高质量效益
强化数字赋能、科技赋能,实施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推进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化、科技化、新型农机化变革。
(1)推进产业数字化注重发挥数字平台在数据决策、资源管理、生产预警、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作用,推行“乡村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模式。不断创新优势特色产业数字应用场景,通过改造一批、引进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加快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探索将数字农业装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鼓励新技术、新科技在优势特色产业的集成应用,并加强与农机装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推动现代化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2)加大宜机化改造力度 产业出题,集成答题。理出需求清单、研发清单和推广清单,因产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宜机化提升方案,分产业推广先进机械装备,补齐丘陵山区农机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特别是对种养大户遇到的各类宜机化难题,集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等多方优势,在技术支撑、装备发展、应用示范、数字赋能、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等重点环节,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
(3)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培育高标准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订单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模式,开展区域性“五统一”全过程社会化服务。针对产业不同的地质差异,探索并推广农田改造、河滩改造、荒地改造、山地林果施药、生产管理、产品仓储和营销等综合服务模式。创设数字化服务应用场景,让农户一键解决社会化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