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史料研读
2022-03-22刘斯锋
刘斯锋
摘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研究性教学是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史料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从研究性教学的需求与特征出发,提出了对高中历史文献资料的研读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史料研读
前言
研究史料是高中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培养核心素养、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教学对历史资料的研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从历史资料的选择、问题的有效设计、与学生一起学习,使学习贯穿于歷史文献的学习。以研究性教学为导向的文献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精选史料
史料是历史知识的基础和来源,史料的研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史料的研读,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拓展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阅读、分析、概括等能力,有利于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史料的选择对于史料的研读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中的史料,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和严格审核,可以大胆充分地加以运用。然而,教材中的史料终究有限,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还要另选一些史料。
一方面,史料的选择首先要注意史料的研究价值。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这样就要求史料具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思维含量,不能过于浅白,不能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再现和重复。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同时也可以突显出史料的研究价值,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如有可能,可尽量丰富史料来源,让学生见识多种类型的史料,对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大有益处。
另一方面,史料的难度应适中。史料不能过于简单,否则没有研究价值。史料也不能过难,尤其是在选择文言文史料的时候应注意,不能在阅读上给学生造成障碍,以多数同学能够读懂为准。同时,选择史料时也不能一味求新,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容量,要使史料能够符合多数同学的认知水平。这样,史料的研读才不至于脱离实际,学生也可以学到一定的新知。
2.有效设问
选择史料只是史料研读的第一步。如何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充分体现史料研读的研究性,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这些目标,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设问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史料研读时,尤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
首先,设问一定要明确具体。明确具体的问题才能有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
其次,设问的难度要有递进性。设问要难易结合,逐步提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以免打击学生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使基础不同的学生能够各有所得。
设问要有思考空间和思维含量。设问的答案不能仅仅是对材料的重复,还应包括一定的分析、判断、总结以及联系所学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史料研读的研究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3.师生合作
在史料研读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史料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以及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与内容补充。除此之外,史料研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教师也要向学生传授。如史料的分类及价值,以及史料研读的原则,包括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等。这些原则和方法在老课标和老教材中体现不太多,新课标则极为重视,应作为基础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学生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史料的阅读和问题的思考,以及答案的组织等方面。虽然存在这样的分工,但是这两部分的工作又不是彼此割裂的。教师的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学情和需要进行,学生的工作更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师生合作、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在平时进行史料研读的时候,笔者一直遵循以上原则。以《中外历史纲要》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其中“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一部分,课本内容较为简洁。为拓展补充知识,笔者在课前广泛搜集了一些史料。其中一类是原始资料,包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表的文章。另一类则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如王奇生的《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革命与反革命》。这两篇文章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对学生来说,两类史料的内容都比较新,难度也较为适中。
在讲述民主与科学的问题时,首先使用了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中的以下史料——自1915年9月问世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总计发表各类文章1529篇。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涉论“科学”的文章也不过五六篇,检索了“科学”“民主”两词出现的频度,结果显示,“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只出现306次。在总字数超过541万字的《新青年》杂志中,“民主”系列主题词的出现频度极低。
众所周知,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但是,这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似乎又与传统说法不同,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老师设置问题:如何看待王奇生的这一研究成果?由于材料与课本对比鲜明,再加上开放式的设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两大口号,已是史界定论,王奇生的统计未必客观。有的同学则认为王奇生的研究方法新颖独到,观点也有足取之处,新文化运动细节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又展示了王奇生《陈独秀如何把“新青年”包装成畅销杂志?》中这样一则新的材料——事实上,自晚清以来,民主与科学等观念,经过国人的反复倡导,到五四时期已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话语。正因为民主与科学的威权在中国已经确立,在无人挑战其威权的情况下,《新青年》甚少讨论民主与科学,自在情理之中。
然后设置问题:《新青年》甚少讨论民主与科学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则材料,学生了解到了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传播,其实并不是始于新文化运动,并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民主与科学固然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这两大口号事实上已为知识界接受,所以《新青年》才讨论不多。由此,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有了新的认识,学到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打破了单纯依赖教材的习惯,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养成。
结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精选史料,有效设问,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史料研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说明,经过改进和精心设计史料研读,可以适应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要求,而且能够成为后者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立萍.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J].甘肃教育,2020(10).
[2]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06).
[3]巫章辉.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