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细化,绽放精彩
2022-03-22潘军
潘军
学生写记叙文,大多缺乏画面感,因而没有感染力,不能让读者入境生情。考场作文也难以受到阅卷老师青睐,得到高分。要克服这一弊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对内容细化,让形象的画面、生动的故事绽放精彩,产生艺术魅力。下面从四个方面举例谈谈细化要求。
一、细化题目,拓展广阔的思路
为了方便考生发挥,作文命题的取材区域和写作角度都较宽泛。我们写作时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对命题细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尽量缩小题域,抓住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那个点。细化,能开辟写作途径,拓展广阔的思路,找到最佳的写作内容。
如以“身边的风景”为题作文,从命题中的“身边”看,应写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生活内容;“风景”是关键词,可细化为两个层面思考:一个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美景,四时之景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取“风景”的比喻义,如见义勇为的场面、奋勇拼搏的镜头、感人肺腑的画面等,都能作为“风景”,纳入写作范畴。可写一个人,如,历史的:李白是一道风景,苏轼是一道风景;现实的:父亲是一道风景,警察是一道风景;文学的:鲁智深,疾恶如仇是一道风景;保尔?柯察金,人生拼搏是一道风景;《散步》《背影》中美好的人伦亲情是一道风景。细化作文题目,就有了选材的广阔空间,选择小角度切入,就能集中笔力,写细写深。
二、细化景物,展示生动的画面
写景状物要给人画面感,必须开放五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抓住景物特征细致分解,注意从形状、色彩、数量、声响、气味、神韵、气势等方面细腻描绘。唯其如此,才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实感。请看佳作《享受风吟》片段。
风来了。远远便听到一路上“叮当”“咣当”的脆响,感受到风绵长的气息似有若无地拂过我脸颊。近了,近了,风吹在我脸上的气息渐重渐粗。顷刻,它轻轻掀动晾晒绳上的被单向我致意,随手拨动衣架,在竹竿上奏起串串平平仄仄的动听音符。那轻盈而透明的特大号风衣,在树枝上掠过,惹得怕痒的树叶儿笑成一团,响起一片笑声。它扑向我怀中,眨眼又溜开,向屋里匆匆跑去。不料撞到了门窗。顽皮的风进不了屋,便嬉皮笑脸地拿门窗撒气,一会儿把门吹开一条缝接着又拉上,一会儿摇晃着玻璃窗,门窗便回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
这段文字用“掀”“拨”“撞”“摇晃”等词从视觉方面写了风之气势;用“叮当”“咣当”“噼里啪啦”从听觉方面写声音之悦耳和力度;用“渐重渐粗”从触觉方面写风吹脸上之感觉。多方面立体描述,化抽象的风为形象的画面,把风写得颇具灵性,生动有趣。
三、细化人物,凸显立体的形象
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人物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细化人物就是要正面对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外貌、心理的细节进行细腻描绘;同时也要辅之于对人物的侧面烘托,这样才能达到凸显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且看笔者学生佳作《寒冬不冷》片段。
蓦然,一个胖胖的身影映入我眼帘,她举着伞,腋下夹把伞,迎着风雨,努力向前挪动身子,踉踉跄跄地向我走着。是外婆!我心头一热,急忙冲向雨帘中的外婆,躲到她伞下,搀着她,说:“外婆,您腿有毛病,这么大的雨就不该来。”外婆笑笑:“没事,没想到雨突然大了,只要不把你淋湿就好。”突然,外婆脚一滑,差点摔倒,我连忙扶住。见她裤子上還沾了些泥巴,我想,她路上一定摔过不少跤。这时,泪水盈满我的眼眶。霎时,我脑海里外婆的身影走马灯似的在晃动:她拎着篓蹒跚地到菜市场为我买菜做饭;她一次次气喘吁吁地爬楼梯送我上培训班……
本文写外婆风雨中艰难的步履,微笑的表情,关爱的语言,“我”的回忆和感受。多方面描写再现当时的情境,让人物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很有感染力。
四、细化情节,营造曲折的故事
细化情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故事情节线必须明晰,要细分情节,让读者明白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每一情节阶段;二是不要把情节想得太简单,要写出情节的变化,尽可能地在某些环节给人物设置一些障碍,让人物做事不顺当;还可运用悬念、误会、抑扬、突转等技法,让故事显出波澜。故事曲折会有感染力,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如佳作《醉人的春夜》,写夜深人静,陈静自行车链子卡在大套里了,只能推着车在胡同里走。恰遇小伙子路过,他问明情况后不但不相助,还似乎有点幸灾乐祸。小伙子告诉她前面有个修车摊点,陈静以为他是流氓,在玩手段诱她上当。她看到灯光,来到铺子前,只见小伙子正等在那里。帮她修好车后,陈静要付钱,他伸出油污的大手狮子大开口,陈静以为是敲诈。小伙子的妹妹说哥哥是在开玩笑,结果修车费一分也没有收。文章有了误会和悬念就有了生动故事,简单的情节就摇曳多姿了。若只写陈静自行车坏,小伙子巧遇立马热情修好,陈静很感激,这文章就了无生趣了。
以上简略地谈了四种细化方法,其实细化可以广泛用于写作内容的各个环节,这里不再赘述。要明确的是,细化之点要考虑展开文章内容、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需要。学生写作有了细化意识,文章就不愁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