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化 生动性 清晰度

2022-03-22周永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动性口语化听者

周永沛

【理论解说】

广播稿,顾名思义,就是供广播用的稿子。它借助广播站或者广播电台的传输功能将稿件内容传输出去,把作者要公布的信息、要讲述的故事和要表达的思想告诉听众。因此,它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稿件的诸多属性。在广播稿中,新闻的六要素“5W+1H”,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故(Why)、何事(What)、如何(How)”,一般都是齐全的,新闻的“报道快、事实真、篇幅短、内容新”等四项基本特点也都表现得相当充分。作为一种新闻载体,因为广播稿是借用电波和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来传输稿件内容的,相较于报纸新闻稿,它还表现出了传输速度迅速、传输范围广泛、传输的冲击力度强烈三大优势,其传输效果远胜于报纸新闻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播稿的身影总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所以,正在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朋友对于这种具有高频度使用率的新闻载体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掌握它的特点,学会它的写法。现以《六孔盘秤卖鱼翁》(下称《六孔》)为例,探讨一下广播稿写作中的一些问题,供中学生朋友参考。

六孔盘秤卖鱼翁

王险峰 雷胜利

今天,记者在双河农贸市场,见到一个挑着一担鲜鱼,提着六孔盘秤的老人。当他一到市场,买鱼人便呼啦一下拥了过来,争相选购。

一个中年妇女在鱼桶里选了几条活蹦乱跳的鲫鱼往秤盘里一放:“喂,老大伯快点称嘛!我还要上班。”老人把秤提得高高的,笑眯眯地说:“别急嘛,你看!”只见六个孔里的水珠直往下滴。这时记者才悟出六孔盘秤的道理。

这位老人叫龙得才,是三圣乡水口山村的养鱼专业户。今年八月的一天,他挑了一担鲜鱼到市场上卖,每称一次鱼,秤盘里都有些水,自己心里感到不是滋味:“把水当鱼卖,这是卖的亏心钱哪!”

他回到家里,就用钉子叮叮当当在秤盘上钉了六个孔。老伴见了埋怨道:“鲜鱼水中捞的嘛,哪能没有水!”老汉笑嘻嘻地对老伴说:“人嘛要讲道德,我活了六十多年都没有做过亏心事,怎能把水当鱼卖?”说得老伴点头笑了。

这是一篇具有典范性的广播稿,其新闻六要素齐全、四项基本特点鲜明、三大优势显著,这些都易于理解,无须深究。值得探讨的是它完美地表現出的广播稿必须遵循的三项写作要求。

其一,叫作表达的口语化。

这项要求,是写作广播稿的起码要求,也是第一要求,更是不可回避的要求。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广播稿是播送给听众听的,只有运用通俗明白的口语化语言,才能让听众一听就懂,入耳入脑,发挥好广播稿的作用。

那么,对于广播稿来说,究竟怎样的语言表达才算是口语化呢?必须符合三个原则。一是顺口,就是要用语流畅;二是顺耳,就是要容易听懂;三是顺心,就是要口吻亲切、中听,合乎听者的心意。所以,叶圣陶先生说:“希望写广播新闻稿的,写完后好好儿念一遍,就是自己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强调广播稿的写作者一定要心中有听众,以平等待人的写作态度,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写出通俗晓畅的稿子,让听众听得懂,听得满意,而绝不能有一丝一毫说教的口气。当然,强调口语化并不等于浅薄化,强调通俗化也不等于简单化,而是要求对所写的内容作深入浅出的表达,使听者容易接受。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且看《六孔》稿,其表达的口语化程度无疑是可圈可点的。通听全稿,无论是场景描写,还是语言描写,抑或是心理描写,都朗朗上口,声声入耳,让人听了有心满意足之感,完全合乎顺口、顺耳、顺心三个写作原则的要求。例如,“当他一到市场,买鱼人便呼啦一下拥了过来,争相选购”,“一到”“呼啦一下”“拥了过来”这些极其口语化的措辞,听起来是多么地亲切自然。再如,“喂,老大伯快点称嘛!我还要上班。”“别急嘛,你看!”“怎能把水当鱼卖?”这些脱口而出的口头语句又是多么地耳熟能详。总之,这些极其通俗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就为这篇广播稿接上了地气,平添了动感,增强了可听性。

其二,叫作内容的生动性。

任何文章,要想表现出它的魅力,就要靠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的核心意涵进行生动的刻画和描写。尤其是广播稿,因为是诉诸人的听觉的,就更应该千方百计地加大生动性描写的力度,让听者听得轻松,听出美感,听得有滋有味。因此,这项生动性的要求,对于广播稿的写作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怎样的描写才算是生动的呢?吸引人、感动人、启发人就是最好的回答。所谓“吸引人”,就是要用生花妙笔尽可能地发掘出稿件核心意涵的价值所在,引起听者的重视,从而兴趣盎然地听下去。所谓“感动人”,就是要尽可能地采用动态化的笔触描绘出真实感人的情景,激发起听者的情思,从而受到感染而情不自已地产生感慨。所谓“启发人”,就是要在描述情景的过程中,画龙点睛地作些恰当的议论,启发听者的思考,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还以《六孔》稿为例,其文稿本身的核心意涵就在于作者借助一杆自制的六孔秤盘刻画了一位不赚亏心钱的养鱼老人的形象,给社会以道德启迪和道德教育,进而引起人们深思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本质和道德力量伟大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出于“吸引人”的生动表述要求,就紧紧把握住文稿核心意涵的价值取向,以老人“每称一次鱼,秤盘里都有些水,自己心里感到不是滋味”“人嘛要讲道德,我活了六十多年都没有做过亏心事,怎能把水当鱼卖”的深刻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了他的善良心态和高尚的道德认知,调动起了听者的听趣。为了使文稿“感动人”,作者又极力使用动态化的生动措辞刺激听者的听觉,仅用22个字就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卖鱼场景,让“一到”“呼啦一下”“拥了过来”“争相”等鲜活的动词接二连三地跳将出来,碰撞着听者的耳膜,以至让听者情不由己地产生感动。为了使文稿具有“启发人”的作用,作者又巧妙地在老人和老伴的真诚对话中融入议论的内容,这不但丰满了老人的形象,给人以启发教育,而且让听者在感受文笔深刻美的情况下体会出文稿的生动性来。

其三,叫作结构的清晰度。

文章都是有结构的,但文章的性质不同,結构方式也各不相同。广播稿,作为一种新闻载体,因为它诉诸人的听觉,传播速度迅速,要尽可能让听者一听就明,一听就懂,一听就能基本记住,在结构安排上就要努力做到简洁明快,脉络明朗,不绕不拐,不枝不蔓,具有明确的清晰度。要知道,设计这种简明清晰的结构能够提高广播稿的传播效果,因此也是广播稿写作的重要要求。

那么,怎样使广播稿的结构清晰起来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规划。第一,要保证主线单一。就是说,一篇广播稿只能设计一条贯穿始终的叙述线索,而不能像某些文艺作品如鲁迅的小说《药》那样有什么明线暗线之分。因为主线单一了,听者的思路就不会缠夹不清。第二,要做到构思单向。就是说,要尽可能采用直来直去的单向思维路线去叙述事实,而不要采用拐弯抹角的,或者什么卖关子之类的复杂思维方式构思故事,以免造成听者理不清头绪的状况。第三,要力求层次单纯。就是说,安排广播稿的层次,要讲究简洁单纯,力避那种大层次套着小层次的什么俄罗斯套娃式的层叠式设计,以防止听者听得一头雾水的现象发生。

仍然看看《六孔》稿吧,全文自始至终围绕着“卖鱼老人使用自制六孔盘秤卖鱼”的事实展开,线索何其单一,没有丝毫旁逸斜出的枝枝叉叉,但主题却异常鲜明。在构思上,作者沿着“卖鱼的场面→卖鱼的特写镜头→六孔盘秤的来历”的单向思路来写,脉络非常清楚,绝无棼丝之乱。在层次安排上,遵照“先总写、后特写、再补写”的线性次序写来,井然有序,并无套叠之乖。总之,《六孔》稿在结构的设计上,采用了“单一、单向、单纯”的简洁化思路谋篇布局,提高了结构的清晰度,活画出了一位道德高尚的善良的劳动者形象,实在难能可贵,很值得学习。

综上所述,关于广播稿的写作,坚持表达的口语化、内容的生动性和结构的清晰度无疑是提高其写作质量的基本保证,中学生朋友不妨按照这样的要求加强历练,努力写出理想的广播稿件来。

【佳作导向】

一、例文解析

特殊的捐赠

于彬昌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王镜师傅又来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我问。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

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显得干净利落。

我请老人坐下,没等我问寒问暖,他就满脸堆笑地说:“这不,人家知道我困难,给我寄来200块钱,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我接过话茬:“你节衣缩食,捡破烂把1万元都捐了,这200块钱人家给您,您留下用也是应该的。”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尽人情。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我明白了,这200块钱就是素不相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境老人的。

这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解析]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性质的新闻报道稿,也是一篇广播稿。一方面,它具备了新闻稿件的基本特征,如新闻要素“5W+1H”的齐全,报道新闻事实的“快、真、短、新”等等,一方面它也完美地体现出了广播稿“表达的口语化、内容的生动性、结构的清晰度”三大写作要求,完全适合诉诸人的听觉,借助电波和声音来播送。

首先,在这篇广播稿中,“表达的口语化”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人物的外貌、语言,还是新闻事实的陈述,都上口、顺耳、入心。如“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的外貌描写,“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的动作描写,“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的语言描写,“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的事实陈述等等,就是通俗明白,一听就懂的口语化表达。其次,关于“内容生动性”的写作要求,本篇广播稿主要是通过呈现报道对象王镜的“话语”特征体现出来的。王镜快人快语,其“话语”本身的爽快利落就充满着生动性。而作者在写王镜“话语”的时候,又在其“话语”的提示语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满脸堆笑”之类的生动描写,增加了这些“话语”的吸引人、感动人、启发人的力量。最后,关于“结构清晰度”的写作要求,则是至为明确的。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按照着“王镜捐款→王镜是谁→捐款原委→捐款地点”的思路来写,线索之单一,构思之单向,层次之单纯,彰明较著,是再清晰不过的了。

总之,这篇广播稿仅仅用了600多字的篇幅,凭借着“表达的口语化、内容的生动性、结构的清晰度”三项写作要求就刻画出了一位可亲可敬、充满爱心的用捡垃圾所得捐助希望工程的退休工人的光辉形象,实乃妙手成春。其写作技巧很值得中学生朋友借鉴。

二、训练题

上面的“解析”中说这篇广播稿“具备了新闻稿件的基本特征,如新闻要素“5W+1H”的齐全”。请写出本篇新闻要素“5W+1H”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何人:王镜;何时:数天前下午3点刚过;何地: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何故: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同志汇给王境老人200块钱;何事:将200块钱转捐给希望工程;如何:把200块钱捐了,而且写了收据。

猜你喜欢

生动性口语化听者
没事,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倾听者
道听途说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二次作文,提升初中作文语言生动性的新路径
鲁迅杂文、书信提供的事实与其经验知识的生动性
使学生作文语言生动起来之我见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邢非的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