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日说《兰亭》

2022-03-22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兰亭王羲之

郑朝晖

年年春草绿,旧年过去,新年来到,自然周而复始,人生一路向西,总不免感慨系之。当然,现代人要抒发这样的情绪很难,因为古人已经帮我们抒发过了,比如在1600多年前,一群文人就用自己的诗文帮我们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而其中王羲之非但有诗,还有文,还有被奉为艺术极致的法书(可以之为法的书迹)。不过,如果我们真的认真去读他的诗文,有一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会浮现出来,因为他的文和他的诗居然在主题上是矛盾的。

在著名的《兰亭集序》中他充分表达的是对于生命无情流逝的感伤,在他看来,对于生命流逝的哀悼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很不屑于“一死生,齐彭殇”之类的自我安慰,并且认为古人的感受与今人的感受“若合一契”,进而发现这是人性无法逭逃的宿命,于是不禁悲从中来。但是,在他的《兰亭诗》里表达的却不是这样的情怀。王羲之写的《兰亭诗》一共有六首,似乎史料记载还有一些“逸句”,可见当时他真的是诗兴勃发。春天处处流露出的“新意”让王羲之很有感触,“新”带来的勃勃生机让人感奋,但另一方面,“新”也就意味着时光流逝,曩昔不再,自然会有一份感伤——这就是人心的复杂,没有喜悦也就没有悲伤,越是喜悦,越是悲伤。不过,在《兰亭诗》里,王羲之并没有停留在对于悲伤的嗟悼,而是特别强调了“当下”的意义与价值:在春风拂面,宾朋相得,饮酒赋诗,散怀其乐的此时此刻,就是人生的永恒。“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其二)、“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其五)。

不过,王羲之的这种人生态度并不是后来颓废者所谓的“及时行乐”,而是有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正如他自己所说“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自己是依靠对玄理的理性决断来排遣自己内心的悲哀的。“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我制”(其二)、“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其六),说的是自然永恒的变化是人们所无法左右的——“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其三),这是万物皆然的客观的现实。不过王羲之认为,在这样的客观现实面前,人也并非毫无作为的,人们只要能够理解这样的必然性,能够用自己的理性与自然对话,就已经不再是自然的奴隶;对命运本身的认知,其实就是人类借助于自己的理性对命运本身发起的挑战。所谓“寥朗无崖观,寓目理自陈”(其三)、“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其四),对“自陈”之理的体认,能够思接千载的意志自由,就是人对抗无法抗拒的命运的具体行动。所以,王羲之的“任所遇”的逍遥,不是一种末世的颓废,而是感受到自我的精神意志超越时空与客观命运对峙的力量之后的自觉。而且,王羲之还将这样的一种自觉,明确地聚集在审美活动之中:“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其五)、“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其六)。在王羲之看来,审美活动就是这种精神反抗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精神超越的外化。《世说新语》所记载的王羲之的名言“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就是强调了审美行为对于现实的超越性价值——大家不妨想想,那是1600多年前,人类已经如此具有哲学思辨的能力,真的让千年后的我们感到震惊与自豪。

不过,似乎行文至此,我们还是没有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兰亭集序》和《兰亭诗》在立意上为何如此矛盾呢?大家要知道,《兰亭集序》是写在他创作《兰亭诗》之后的,当时大家在春风之中,曲水流觞,各自吟咏,共得诗歌37首,有人提议王羲之为这37首诗写一个序言。彼时大家已经饮酒至酣,王羲之借着酒意撰写了这篇序文,中间还间有涂抹修改之处。这样的状态一定是和斗酒作诗时的生机勃勃,殚精竭虑不同,应该是内心世界真实的流露。王羲之的《兰亭诗》,自己也说“散之在推理”,是一组“玄言之诗”,是通过理性驱遣感性,阐述玄理的诗,体现的是理性的统治力,而《蘭亭集序》则是酒酣之时,意志力的控制不再那么强大的时候所为,是感性驱遣理性的结果。所以,要了解王羲之,还真的必须将他的《兰亭诗》和《兰亭集序》结合起来看,才能够真正看清楚。

这让我想起一个好久没有谋面的朋友,家庭突遭变故,大家纷纷安慰,他自己反倒淡然处之,只是在有一次酒酣耳热之际,他忽然说:“其实我心里真的很难过啊……”闻之恻然,更觉其是一个“真人”。王羲之的诗,是他理性的达观,而他的文则是至情的流露,没了达观则浅,没了至情则假,好在他两样都有。有时候矛盾着,才是生命最真实的状态。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兰亭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集序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王羲之品尝牛心
兰亭烧烤记
ТРИ ШЕДЕВР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