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03-22张欣

大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辅导员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课程建设要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有机地结合,从根本上深入贯彻教书育人一体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应当以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通过挖掘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动态追踪课程育人效果,以第二课堂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070-03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在新时代教育的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区别就是课程的授课教师不同,前者是思政教师,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教育的主力军,其主导的课程理应属于思政课程的范畴;后者主导的则是专业教师。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1]。专业课程教师专注学科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政课程教师缺乏与专业课程教师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平台;专业课程教师难以挖掘学科的思政要素,而思政课程的教学要点因为缺少易于让学生接纳的载体也很难达到既定的育人成效;课程的评价缺少育人要素的考核指标,导致没有“指挥棒”,课程的育人目标没有融合思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课程建设要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深入贯彻教书育人一体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这也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硬核技能和知识,也要蕴含如人文经典、职责素养、人际沟通等软核技能。

一、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一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工作中具有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从工作作用的角度全面认识辅导员的“辅”,即要做好党委工作的助手、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助手。作为党委工作的助手,辅导员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师教学的助手,辅导员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中,可以加入专业教师备课组参与课程的建设规划,帮助专业教师寻找课程思政的要素。作为学生学习的助手,辅导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做好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教与学更加顺畅。

(二)高校“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全员育人的角度看,要创新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让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引领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从全程育人的角度看,辅导员作为陪伴大学生时间最长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各个时期的特点都非常了解,因而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更易于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困惑挖掘思政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出发,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作为指导者,要引导学生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内容、形式和方法。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辅导员可以把课程中的知识点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着力点,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的调研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三)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决定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也得到显著加强,但也面临外国各种声音的质疑。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运转的时代,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在各领域激烈竞争,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必须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统领课程思政。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大格局下,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巩固加强思政课程课堂主渠道的育人成效,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让学生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课程思政大多还停留在专业教师“单打独斗”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缺少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但是二者的工作阵地有所区别,辅导员主要是在课外,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搞班团建设、指导学生实践等方法教育引导学生,而专业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达到育人成效。二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各有侧重,辅导员更了解学生各个时期存在的困惑和心理状态,而专业教师更熟知學生在专业学习上的特点。因为缺少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一些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学习问题不能及时向专业教师反馈,专业课程中的一些思政元素则因为专业教师对学生了解得不全面也得不到理想的融入。

(二)辅导员自身参与意识不强

大多辅导员认为课程思政就是专业教师的职责,缺乏全员育人的大格局,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辅导员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担负起思政育人的职责和使命[3],让课程思政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可见,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不仅是专业教师,也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各部门各组织的全体人员,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辅导员应增强课程思政的责任感,提高政治站位,积极为课程思政建言献策,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帮助反馈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应整合校内外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思政元素;应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融合课内外育人渠道,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辅导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一)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规划,挖掘思政元素

輔导员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各个时期关心的问题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参与课程思政的规划和建设,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根据授课所处的特定时期,寻求多方的合作,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可用的教学资源。辅导员既要做好教师教学的助手,也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助手,在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和规划中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与专业教师加强合作,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增加课程的温度,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提升自我的理论素养,开拓自己的眼界,提高政治站位,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寻找到能够恰当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辅导员还要走近学生,按照新时代辅导员工作与学生“同频率、同场域、同成长”的“新三同”要求,了解学生平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同频共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与学生保持畅通无阻的交流和沟通,在职业素养和学生工作业务能力方面下功夫,主动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考评,优化课程动态评价追踪机制

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需要授课教师将硬核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软核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做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使课程教学目标由单一专业目标拓展为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并存[4]。由于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再单一,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只看学生接受知识的达成度,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人思想、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指标应该更加综合,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对学生进行最终考核评定的课程专业目标达成度,可以由学生最终的考试结果来体现;其二是由学生、辅导员、课程考评专家等的评价构成的思政目标达成度,学生部分的评价可在课后调研完成,辅导员、课程考评专家的评价可在课程进行中完成。思政目标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来制订。以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电路与电子线路基础实验为例,其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的美德等,对应的思政要素可以是:对比中外电子产品,结合近年国外对我国华为、中兴、大疆等企业的各种打压,以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给学生讲电子行业内的前辈兢兢业业做研究、推动行业技术发展的故事,让学生学习他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学习实验室借用实验器材的规则,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遵守各种规则的好习惯,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在课程实验结束后定期安排学生整理实验室,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德。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带来课程考评的多维度,建立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考评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可让辅导员参与课程的考评,这能促使辅导员走进课堂,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为辅导员寻找更多的课程思政要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动态追踪评价机制,督促专业教师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

(三)辅导员利用第二课堂强化课程思政成效

辅导员应当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去学习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专业典型楷模事迹、就业前景等。辅导员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活动时要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促进思政目标的达成。辅导员可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为学生搭建课外科创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以赛促创,让学生将课程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磨砺学生科学严谨的研学态度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挑战精神。辅导员可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渠道了解国情、社情。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或主题党日活动时,可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借助朋辈教育、大师引领、校友榜样的作用开展契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活动,在帮助学生克服实习困难的同时做好价值引领。例如在疫情期间,通信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就以“‘生命线’的守护者——学习疫情期间通信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主题开展党日活动,使学生党员了解了通信技术在基于5G的各种线上诊疗、人工智能AI送餐小车、24小时不间断的4K高清和360°全景VR直播展现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搭建现场等各行各业的应用,更使学生党员了解了通信技术保证了疫情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既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又更加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四)高校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

为了保证辅导员、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能进行长期的友好的合作,高校应当建立有关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要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创建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室或课程思政教育项目,拉近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距离。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把辅导员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的贡献纳入其工作的绩效当中。要在高校中树立辅导员典型,鼓励带动更多的辅导员加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队伍中。高校课程考评办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课程建设沙龙,邀请在课程思政中做出优秀业绩的辅导员分享工作经验。最后,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通过项目建设带动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激励更多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思政教师协同备课,共同打磨课程,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总之,辅导员要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与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共同建设好课程思政,牢牢抓住育人的“主渠道”。此外,辅导员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在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文化人,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通过实践强化课程思政的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3] 叶任泽.高校辅导员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8):53-55.

[4] 赵仕宇,郭丽霞,陈小梅.“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探究[J].机电技术,2019(2):103-105,120.

[收稿时间]2020-08-19

[作者简介]张欣(1990—),女,贵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sdjzdx202203231036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