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3—2020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

2022-03-22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旅游学刊》编辑部

旅游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旅游

引用格式: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旅游学刊》编辑部. 2003—2020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J]. 旅游学刊, 2022, 37(3): 134-148. [Research Center of Tourism Academic Assessment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 Editorial Office of Tourism Tribune.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s of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20[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3): 134-148.]

[摘    要]通过与旅游相关的50个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检索出2003—2020年收录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文章,经查重和筛选最终得到 30 005篇旅游学术论文,以此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涉及1143种学术刊物、4220所机构以及25 853名作者。研究发现:(1)2003—2020年旅游類论文和刊载论文的学术期刊数量都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地理学刊物继续保持着显著的优势地位;(2)就机构旅游学术成果产出和影响力看,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依旧保持了各自的优势;(3)从高等院校的排行榜上看,并非综合实力越强的院校旅游科研实力越强;(4)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等3个科研院所在旅游学术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5)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已经开启了代际更替进程;(6)女性学者论文的质量(影响力)比数量贡献更大。

[关键词]旅游;学术评价;学术共同体;h指数;g指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2)03-0134-15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3.017

引言

旅游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期刊为载体,将专业领域内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机构的学者们联系在一起,强调旅游学术研究必须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遵守共同规范。而以学术期刊论文为核心开展的学术评价是评判学术进展、鉴别学术贡献、规范学术行为、激发学术创造、推动学术进程的重要方式。为此,学者们基于学术期刊论文进行文献统计分析来认识和评估旅游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样本选择上,有的学者倾向于选择某种或某几种旅游类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刊载的旅游论文进行研究分析[1-4];有的学者则通过主题词对中国知网(CNKI)或CSSCI、SSC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所得结果作为研究样本[5-7]。在研究尺度上,有的学者目的在于探索旅游学科或旅游研究整体发展脉络或研究态势[1-2,4-6,8];有的学者则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区域,比如体育旅游、遗产旅游、西藏旅游  等[5,9-11]。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以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对象研究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7,12-15]。总而言之,这类研究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从2013年开始,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本团队已经陆续发表了多篇以中外文期刊论文为样本的旅游学术评价文章[15-20]。本研究是前述研究的延续,样本范围增加至2020年,基本沿用之前的评价方法,从分值、h指数、g指数等指标1对期刊、作者、机构进行评价排名。在尽量保持研究方法一致以利于纵向比较的基础上,修正了以  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力求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1 评价方法

本文在检索文献来源、样本筛选标准方面以及后续的分值、h指数和g指数的计算方法等都与之前研究保持一致,检索字段在原先24个字段的基础上,保留2019版[20]新增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森林旅游”“全域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遗产旅游”“智慧旅游”“特种旅游”“宗教旅游”“红色旅游”“黑色旅游”“入境旅游”“边境旅游”“大众旅游”“冰雪旅游”“滑雪旅游”“冬季旅游”“旅行社”“民宿”“房车”“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50个检索字段。

研究对50个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时间跨度为2003—2020年),再经过库内和跨库查重,删除发表在增刊、扩展版及发刊周期短的期刊上的文献,删除会议通知、会议报道、专访、征稿启事、广告等非学术性文章以及与旅游关联度不大的文章,最终得到30 005篇旅游学术论文,以此作为研究样本。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本次学术评价过程中,论文的被引次数数据采用“八爪鱼”爬虫软件获取,数据更具时效性。同时,在数据处理上,应用了VBA预处理文件格式和编码计算,其优势在于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进行学者、机构以及期刊的评价,也为今后学术评价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2 总体样本评价

2003—2020年,我国三大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收录的旅游类论文共计30 005篇(图1),比2019年版增加了3597篇。本研究对2019年版的数据进行了修正,删除了少量重复和非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后,得到2003—2018年旅游类学术论文26 408篇[20],增长率为11.99%;刊载在1143种期刊上,比2019年版增加了131种[20],增长率为11.46%;涉及机构共4220所,比2019年版增加了602所[20],增长率为14.27%;共析出作者25 853名,比2019年版增加了3999名[20],增长率为15.47%,各类总样本数都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

2003—2006年旅游类论文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出现最高点(2123篇)。2018年旅游类论文数量跌至谷底后,2020年跃升至近10年的最高点。

3 期刊评价

从对1143种样本期刊进行论文数量排序(期刊的分值等同于发表在该期刊上旅游类论文的数量,即等同于频次)可看出,Top50的期刊仅占总样本的4.37%,但发表的论文数量却达到了18 430篇,占总样本的61.42%(表1),学科涵盖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农林科学、环境科学、民族学、体育学、政治学等。2003—2020年,Top10(占总样本的0.87%)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数量达9868篇,占总样本的32.89%。《旅游学刊》以刊载旅游类论文3519篇继续排名第一,占总样本的11.73%,紧随其后的依次为《经济地理》《旅游科学》《人文地理》《农业经济》,体现了旅游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由此可见,旅游论文主要发表在Top50的头部期刊,呈现出明显的长尾分布。与2019年版[20]相比,在Top10中,新入围的《社会科学家》上升了3位;《旅游科学》《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都上升了1位;《农业经济》跃升了4位(说明近兩年在研究农业经济的领域里,乡村旅游的论文数量增加较多)。

1143种样本期刊中,h指数≥15的有113种(表2),占总样本的9.89%。《旅游学刊》的h指数和g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54和225;其次是《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在113种期刊中,旅游专业类期刊仅有《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两种。h指数≥50的仅10种,除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其余8种都是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权威或主流期刊,这说明了地理学术期刊在旅游学术研究高质量成果发表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和拥有显著的影响力。

4 作者评价

从对样本中涉及的25 853名作者(未考虑同名,但对于上榜的作者,如有同名则都进行了身份识别)的分值和频次进行统计,得出分值排行前100位的作者,其分值在98.88和14.67之间(表3)。与2019年版[20]相比,有9位作者新入榜(动态调整)。

由于频次代表的是发文量,而分值是按每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平均分配给作者的,分值与频次一致,说明该作者的每篇文章都是独立发表的,因此频次与分值之差可以反映合作情况。从2003—2020年分值Top100的旅游论文作者来看,频次与分值之差超过100的有5人,说明这些学者与他人合作发文的数量较高,他们大多是所在机构旅游研究团队的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

表3中共有58所机构(占机构总样本的1.37%)列入作者得分Top100榜单(占作者总样本的0.39%),包括10个师范类院校的作者,在Top10作者中有6名作者属于师范类院校,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这与师范院校大多都设有地理学系有关,而地理学科对于旅游学科的支持最大,也很有渊源,早期全国的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价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前身)的地理学家完成的。

在Top100榜单中,中山大学有6人上榜,居首位;其次是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均为5人;此外,人数较多的机构还有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为4人,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均为3人。

表4给出了作者的h指数和g指数排行,g指数作为h指数的衍生指数,主要是为弥补h指数不能很好反映高被引论文的缺陷提出的,g指数排行榜主要是用于评价高被引论文。h指数取“h≥12”的作者,共118人。

h指数排行榜中,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有7位作者入围,安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有6位作者入围,南京师范大学有5位作者入围。这些机构入围h指数排行榜的人数都多于分值排行榜的人数,说明这些机构的作者不仅发表论文的数量较多,而且被引用的论文数量更多。需要说明的是,表中所注的作者所在工作机构是以样本中收录的最新一篇论文所注的机构名称为准。在2003—2020年期间,如果作者工作机构发生过变化,在统计机构论文时(表5和表6),则是以发表论文时所署的机构为准。因此,也有个别作者现在已经离开了表上所注的工作单位。

总体而言,中山大学的团队和梯队建设成效最为显著,团队成员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合理,上榜作者中无退休教授,中年作者为主体,代际更替顺利平稳,整体实力较强,研究领域较广。相比之下,有些头部机构成员或年龄老化,或年龄相近,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任重道远。

5 机构评价

从对样本中得到的4220所机构(剔除外国机构,将非一级机构统一成一级机构,机构名更名、缩写等同一个机构名字有差异的进行了统一化处理)的分值和频次进行统计,得出分值排行前100位的机构,其分值在761.99和67.77之间(表5)。除高校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旅游研究院这3个科研院所以较高分值入围。分别位列第3、第17、第28名。中国旅游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6月,以“促进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政府智库、业界智囊、理论高地”为建设宗旨,主要承担旅游业政策和理论研究、文化和旅游的统计和数据分析职责。中国旅游研究院虽然不是一所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但仅用了12年时间,就取得了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列全国前30位实属不易。与2019版[20]相比,2003—2020年分值Top100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共25所机构的排名未发生变化,安徽大学首次进入Top100,其中Top10的机构排名都 没有发生变化;35所机构排名有所提升,其中贵州师范大学的排名上升了15位。在Top100中,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也  位列其中,说明这些旅游高职院校对旅游学术研究的重视,也反映了旅游高职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

表5给出的机构分值排行中,陕西师范大学的分值高达761.99,继续位列榜首,且优势非常明显,比排行第二的中山大学还要高出74.37,比第三名中国科学院更高出了196.93,但频次值低于中国科学院。也就是说,中国科学院在多人合作的论文数量上居首位。

表6给出了机构h指数和g指数的排行,h指数排名取“h指数≥19”共101所机构。中山大学h指数=79,位列第一;安徽师范大学h指数=77,屈居第二;而安徽师范大学g指数=122,名列榜首,中山大学g指数=121,屈居第二,这两所学校的h指数和g指数在伯仲之间,第三位的陕西师范大学与这两所院校仍有明显的差距。

此外,g指数≥27的101所机构中,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4所,其余均为高等院校,其中,师范类院校有22所,占比21.78%。g指数≥50的机构有38所,与2019年版[20]相比,增加了11所。此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g指数=47进入Top50,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

总之,从分值看,陕西师范大学列首位;从频次看,中国科学院分最高;从h指数看,中山大学居榜首;从g指数看,安徽师范大学位第一。但从综合实力看,中山大学更胜一筹。

6 结论

首先,2003—2020年旅游类论文和刊载论文的学术期刊都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在刊物的数量和影响力方面,地理学刊物继续保持着显著的优势地位。

第二,就机构旅游学术成果产出和影响力看,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依旧保持了各自的优势,此外,一些师范类院校在旅游学术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实力,除上述已提及的两所外,还有如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第三,从高等院校的排行榜上看,并非综合实力越强的院校旅游科研实力越强,事实上,在榜单上大多数教育部“双一流”大学(除中山大学外)并不占据很大优势,有些综合实力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在旅游学术研究上表现超过前者,甚至个别旅游高职院校的学术论文数量和影响力都超过了一些“双一流”大学。

第四,除了高校以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旅游研究院在旅游学术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学院以研究旅游地理、生态旅游为主;中国社会科学院侧重于旅游经济、旅游管理等。这两个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研究旅游的专业团队,也为各高校培养和输送了不少旅游专业人才。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机构,主要从事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统计分析、国家旅游战略和宏观政策研究,并在昆明和武汉设立分院以及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合作建立了19个研究基地,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构建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

第五,从作者的年龄结构来看,作者分值 Top100榜单中,年龄低于45岁的(1977年以后出生的)作者占比13%,新入榜的9名作者中仅两名是年龄低于45岁的学者。相较于2015年版的16%[18]、 2017年版的19%[19]、2019年版的24%[20],45岁以上的中年学者比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年龄刚跨入45岁的中年学者已经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已经开启了代际更替进程。

最后,从作者性别来看,不论本版还是前两版,女性学者的比例都比较低。在2003—2020年的分值Top100的排行榜上,女性學者的占比仅为18%;在h指数的榜单上,占比为21.85%。就对于旅游学术共同体的贡献而言,女性学者论文的质量(影响力)比数量贡献更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吴开军. 旅游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基于1986—2012年《旅游学刊》载文的统计分析[J]. 经济管理, 2014, 36(4): 126-137. [WU Kaiju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bout the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form the Tourism Tribune in the year of 1986 to 2012 [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4, 36(4): 126-137.]

[2] 冯晓兵, 李勇泉. 近五年旅游学术研究进展——基于2008—2012年《旅游学刊》载文的统计分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10): 63-67. [FENG Xiaobing, LI Yongquan.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last five years—Based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Tribune papers from 2008 to 2012[J].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3, 28(10): 63-67.]

[3] 张凌云, 冉亚楠. 2009年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窥探——基于200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的统计分析[J]. 旅游科学, 2010, 24(2): 77-86. [ZHANG Lingyun, RAN Yanan. Insight into tourism managem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hot topics in 2009: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The photocopying material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f Renmin University[J]. Tourism Science, 2010, 24(2): 77-86.]

[4] 张凌云, 赵瑞娟. 近年来我国主流旅游刊物选题内容特征比 较研究——以2007—2009年4种旅游学术期刊为例[J]. 旅游论坛, 2011, 4(4): 24-29. [ZHANG Lingyun, ZHAO Ruijuan.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opics content of mainstream tourism publication in our country—Taking the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s as an example from 2007 to 2009 [J]. Tourism Forum, 2011, 4(4): 24-29.]

[5] 翁李胜, 雷燕.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进展: 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2018, 54(6): 12-19. [WENG Lisheng, LEI Yan.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54(6): 12-19.]

[6] 田里, 席婷婷, 杨懿.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   析——基于2013—2015年CSSCI期刊发表的论文[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4): 498-502. [TIAN Li, XI Tingting, YANG Yi.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tourism marke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Based on CSSCI journal published in 2013—2015 [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7, 33(4): 498-502.]

[7] 张凌云, 乔向杰, 黄晓波. 中国学者在世界旅游研究中的影响与贡献——基于2005—2015年ScienceDirect文献统计数据[C]//2015—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69-87. [ZHANG Lingyun, QIAO Xiangjie, HUANG Xiaobo.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in world tourism research—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Sciencedirect literature from 2005 to 2015[C]//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Forecast (2015—2016).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 2016: 69-87]

[8] 杨勇, 许鑫. 我国旅游研究者学术影响力及学科发展研究——基于CNKI旅游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J]. 旅游学刊, 2017, 32(9): 103-115. [YANG Yong, XU Xin. Tourism scholar’s academic influence evaluation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ourism academic articles in CNKI database[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9): 103-115.]

[9] 戴湘毅, 唐承財, 刘家明, 等. 中国遗产旅游的研究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14, 29(11): 52-61. [DAI Xiangyi, TANG Chengcai, LIU Jiaming, et al. The status of heritage tourism studies in China: A literature metr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ese core journal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1): 52-61.]

[10] 陈娅玲, 杨新军. 西藏旅游研究三十年回顾及展望——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J]. 西藏研究, 2010(6): 27-36. [CHEN Yaling, YANG Xinjun. Review and prospecton Tibet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By analyzing on Tibet tourism research papers based on CNKI database [J]. Tibetan Studies, 2010(6): 27-36.]

[11] 杨瞾, 储德平, 李泓沄, 等. 近二十年中国养老旅游研究态势——基于1993—2017年CNKI所刊期刊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7): 982-986. [YANG Zhao, CHU Deping, LI Hongyun, et al. Research dynamics of China’s elderly long-stay tourism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 visualized co-word analysis based on journal articles included in CNKI between 1993 and 2017[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8, 34(7): 982-986.]

[12] 孙业红, 魏云洁, 张凌云. 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对2001—2012年国内外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J]. 旅游学刊, 2013, 28(7): 118-128. [SUN Yehong, WEI Yunjie, ZHANG Lingyu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mpact of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 A review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articles from 2001 to 2012[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7): 118-128.]

[13] 张凌云, 金洁, 魏云洁, 等. 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     究——基于2001—2014年中国学者旅游类SSCI论文统计分析[J]. 旅游学刊, 2016, 31(10): 33-44. [ZHANG Lingyun, JIN Jie, WEI Yunjie,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a’s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SSCI papers of Chinese scholars from 2001 to 2014[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0): 33-44.]

[14] 张凌云, 张丹, 张燕雪, 等. 中国旅游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研  究——基于2001—2017年旅游类SSCI论文统计[J]. 旅游学刊, 2018, 33(12): 121-133. [ZHANG Lingyun, ZHANG Dan, ZHANG Yanxue, et al.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tourism academic thes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SSCI papers of Chinese scholars from 2001 to 2017[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2): 121-133.]

[15] 張凌云, 乔向杰, 陈岩英, 等.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2001—2019年SSCI旅游类论文统计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 35(12): 123-134. [ZHANG Lingyun, QIAO Xiangjie, CHEN Yanying, et al. Evalua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papers from 2001 to 2019[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12): 123-134.]

[16] 张凌云, 兰超英, 齐飞, 等. 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基于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大数据的视角[J]. 旅游学刊, 2013, 28(10): 114-125. [ZHANG Lingyun, LAN Chaoying, QI Fei, et al. Developmen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of articles of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s[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10): 114-125.]

[17] 张凌云, 齐飞, 吴平. 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果的h指数测度与评价[J]. 旅游学刊, 2014, 29(6): 14-23. [ZHANG Lingyun, QI Fei, WU Ping.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s of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China in the past ten years using the h-index[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6): 14-23.]

[18] 张凌云, 齐飞, 黄晓波, 等. 2003—2014年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J]. 旅游学刊, 2015, 30(12): 85-100. [ZHANG Lingyun, QI Fei, HUANG Xiaobo, et al. Evaluation of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s and article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4[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2): 85-100.]

[19] 张凌云, 汪才静, 张丹, 等. 2003—2016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J]. 旅游学刊, 2017, 32(12): 117-127. [ZHANG Lingyun, WANG Caijing, ZHANG Dan, et al.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s of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16 [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2): 117-127.]

[20]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旅游学刊》编辑部. 2003—2018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J]. 旅游学刊, 2019, 34(12): 120-136. [Research Center of Tourism Academic Assessment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Editorial Office of Tourism Tribune.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s of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18[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12): 120-136.]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s of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20

Research Center of Tourism Academic Assessment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Editorial Office of Tourism Tribune

Abstract: Three Chinese core journal databases CNKI, CSSCI and CSCD, were searched to capture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earch in refereed academic journals from 2003 to 2020. Fifty terms related to tourism were used as search terms. After a practical screen, duplicates were excluded and a total of     30 005 academic papers were obtained and us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sample involved 1143 academic journals, 4220 universities/institutions, and 25 853 author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Firstly, from 2003 to 2020, the number of both tourism papers and academic journals that publish these pape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the number and influence of the journals, geographical journals continued to maintain their leading positions. Secondly, in terms of the academic outputs and influ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continued to maintain their respective dominant positions. In addition, some normal universities exhibited their strength in doing tourism research. These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mentioned two, included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nd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tc. Thirdly, based on the ranking of the universities, it can be seen that universities with comprehensive strength did not necessary have advantages in tourism research. In fact, most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nam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did not show great advantages. On the contrary, some universities with gener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excelled in their tourism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ome surpassed som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both the number and influence of publications. Fourthly, three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China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 also held a place in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Fifthly, in terms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authors,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aged scholars over 45 years old (born after 1977) showed a steady increase, and they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major force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The China’s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y has entered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al turnover. Finally, in terms of the gender of the authors,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scholars was relatively low in both this edition and the previous two editions. In terms of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y, the quality (influence) of female scholars’ papers was greater than their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

Keywords: tourism; academic evaluation; academic community; h index; g index

[責任编辑:郑    果;责任校对:周小芳]

2875501186366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一起去旅游
自己去旅游
旅游助脱贫 同步奔小康
旅游
以茶为媒 促旅游开发
从旅游看人的自我超越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