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导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022-03-22周光芬
周光芬
摘 要:“导学式教学”以“导”为主线,以“学”为主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导学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问题导学”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目标导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文化导学”能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外来文化,形成多元文化观念。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导学,促使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音乐 “导学式教学” 音乐欣赏能力
“导学式教学”以“导”为主线,以“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采用“导学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提升音乐感知能力,从而全面发展音乐欣赏能力。
一、“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直接提问,强化基本技能
“问题导学”即以合适的问题导入课堂,是一种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相关音乐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也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知识。
例如,《铃儿响叮当》采用了二段体的结构,并运用特殊的节奏,展现出了马儿奔跑时铃铛响起的声音。笔者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展现出铃铛响动的欢快场景的呢?你觉得这首作品在旋律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样的问题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的旋律和结构上,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夯实音乐基本技能。
(二)联系背景,发展高阶思维
作品的创作背景决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作品的背景提出相关问题,能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状况,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探究活动,能提升学生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在教学《翻身农奴把歌唱》时,笔者让学生探究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解放前后农奴的生活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收集资料,学生认识到这首作品是展现西藏变化的纪录片《今日西藏》的主题曲,展现了西藏新的气象。在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笔者还让学生了解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西藏和平解放意味着什么。这样就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背景信息,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又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指向主题,揭示深层内涵
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可以先设定一个探究的主题,然后结合主题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能逐步深入探究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
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展现了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整体聆听这首作品,并说一说其曲调给人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提出:“这首作品的曲调娓娓动听,让人联想起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然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歌词。学生了解到这首作品是为了在傣族地区宣传《婚姻法》而创作的,展现了少数民族百姓追求幸福生活,追求美好爱情的情感。以循序渐进的问题层层深入导学,既能让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层内涵,也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目标导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多元融合,扩展审美空间
“目标导学”是多元化导学的重要方向,教师要紧紧围绕“赏析”这个目标,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进行“目标导学”时,首先要注意融合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多元学科与艺术知识,选取相关知识融入音乐课堂,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例如,《帕米尔的春天》是一首优秀的笛子作品,笔者在设计审美赏析活动时,将音乐赏析和历史、民俗学、美术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扩展学生的审美空间。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看到了帕米尔春天的真实状态,将学生引入作品情境。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给学生介绍了民俗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了解相关知识之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更深刻,更能体会作品中浓郁的民族气息,体会到塔吉克族人民豪放爽朗的性格特点。
(二)注重情感,调动审美情绪
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要因学定教,动态生成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探究、赏析音乐作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
例如,《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一首体现感恩之情的作品,作品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要提升审美赏析的效果,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什么感人的小故事,展现出母亲对自己的爱。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能设身处地去体会作品中的母爱,引发情感共鸣,提升情感体验。
(三)主动参与,获得审美体验
在“导学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围绕“审美”这个目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好大一棵树》时,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歌舞创编的活动,让学生尝试将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出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开赏析,并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的学生认为:“这首作品展现了对大地的爱,体现了一种深沉的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展了歌舞创编的活动。有的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树木的状态,并体现出树木对大地的深深依恋;有的学生思考怎样将真实的情感融入演唱,让演唱变得更感人。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丰富审美体验。
三、“文化导学”实现传承创新
(一)立足本土,传承传统文化
在赏析本土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音乐的生活化与民族化特点,从而在音乐学习中逐步树立民族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例如,《茉莉花》是一首江苏民歌,笔者鼓励学生以这首歌为契机,了解江苏民歌的特点。首先,学生了解到这首作品是在民歌《鲜花调》的基础上改编的,旋律优美,节奏流畅。其次,学生还发现这首作品的歌词也写得很好,展现出了江南清丽婉约的情调。最后,笔者鼓励学生将这首作品和《雨巷》等展现江南风光的诗歌结合在一起赏析,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江苏民歌的独特风格。
(二)兼收并蓄,融合外来文化
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围绕外来文化进行主题探究,尝试欣赏世界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教学《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序曲)》时,笔者组织学生深入赏析该作品的风格与旋律特点,并说一说如何更好地赏析西方音乐。有的学生認为:“歌剧是一种具有西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它用音乐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觉得这点和我们的传统戏曲有相似之处。”在欣赏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化对西方音乐的认知,从而开阔视野,避免思想固化。
(三)辨识创新,形成多元文化
辨识和创新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茉莉花》时,笔者引导学生赏析歌剧《图兰朵》选段,学生发现《图兰朵》采用了《茉莉花》的旋律。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欣赏《茉莉花》弦乐作品,并思考传统音乐作品是如何和西方音乐融合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如何将西方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让民族音乐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能走向世界呢?”学生在进行创新改编活动的过程中,能深入理解文化融合。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要求引发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理性、恰当地评价音乐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音乐知识,而要采用多元“导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全面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宝权.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在缺陷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0(10):72-75.
[2]胥晓.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20(8):148-149◆(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
119350118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