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记者更需抵近新闻现场

2022-03-22胡佩

新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场防护新闻记者

胡佩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会公众需要掌握更多的疫情信息,学习更多的防护知识,了解更多的事件真相,寻求更多的精神慰藉。一名合格的记者会把受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以实际行动及时作出回应。这就需要记者跑动起来,到抗疫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当好公众的“耳朵和眼睛”,采集民生服务信息,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揭示并反映事件真相。

【关键词】疫情;新闻记者;现场;风险;防护

新闻界有句老话,叫“新闻是跑出来的”,还有“无现场,不新闻”的说法,都强调记者要多跑现场抓新闻,多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笔者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媒体刊发的现场新闻较以前明显减少。本文分析了疫情发生后现场新闻减少的原因,论证了奔赴现场是记者的职责所在,点明了疫情期间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不降反升,提出了记者在疫情之下仍应跑好现场新闻的建议。

一、新冠疫情束缚了部分记者的腿脚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排在第一位的是“脚力”。“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提出记者要具备“四能”,其中之一是“腿脚能奔走”。无论是“脚力”,还是“腿脚能奔走”,都要求记者勤于跑动,深入基层一线,走进新闻现场。

笔者注意到,当前新闻行业出现的一个现象或者说苗头不容忽视,即媒体刊发的现场新闻比以前明显少了。这说明深入一线、走进现场的记者少了。现以合肥五家都市报为例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武汉疫情暴发于2019年12月底,国内大部分纸媒是从2020年1月1日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休市开始介入疫情報道的。所以,笔者选取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12月第二周工作日(排除周末因素)出版的报纸,与疫情发生接近两周年的2021年12月第二周工作日出版的报纸作对比,逐日查阅五家都市报刊发的现场新闻(以记者到现场采访为准,包括但不局限于突发性新闻),统计出2019年12月第二周(12月2日至12月6日)现场新闻的数量为70条(如表1),2021年12月第二周(12月6日至12月10日)现场新闻的数量为39条(如表2)。

由此可见,疫情发生后五家都市报刊发的现场新闻数量明显少于疫情发生前。笔者还注意到,有的报纸不仅现场新闻数量少,甚至一周之内几乎看不到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现场新闻。更有甚者,某报策划开设“现场短新闻大赛”栏目,却因鲜有现场新闻稿件而迟迟不能开栏,最后也只能草草收场。

如果说有什么束缚了记者奔赴新闻现场的腿脚,首当其冲的就是疫情。在新冠病毒面前,一部分记者收住了腿脚。尤其是疫情发生之初,因为对新病毒缺乏了解,加之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疫情防控又以封锁为主,尽量减少人员流动,记者采访新闻也更多地依赖通信工具,很少赶到现场去。

当然,疫情并非导致现场新闻减少的唯一因素,其他还包括:通信技术日趋先进,使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多;通讯员队伍的新闻素养逐渐提高,给记者“助攻”了更多的新闻素材和稿件;新闻媒体的考核机制不完善,未能很好地激励记者奔赴现场;敬业精神不足和职业倦怠,让有的记者不思进取,等等。随着疫情的蔓延和反复,很多记者和新闻现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导致了现场新闻的弱化。

二、奔赴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塞缪尔·G·弗里德曼说:“记者的职业,是个行动的职业,行动的目标就是现场;如果你写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1]毫无疑问,疫情本身就是新闻,抗疫一线也是新闻现场。面对疫情,相当一部分新闻记者自觉践行“四力”要求,不惧风险、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采写了大量的现场新闻报道。

(一)走进现场,才能采写出“真正的新闻”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向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这是中国抗疫行动时间轴的起点,也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张继先上报疫情的日子。而挖掘出张继先是“疫情上报第一人”的人,是长江日报女记者田巧萍。2020年2月2日,她采写的独家新闻——《最早上报疫情的她怎样发现这种不一样的肺炎》,一经发表便引起全国广泛关注,也为构建中国抗疫叙事框架作出了贡献。

作为记者,田巧萍非常看重现场,“现场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新闻。”[3]“真正的新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记者在现场捕捉到的。田巧萍在新闻一线耕耘已有28年,曾2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在武汉“封城”的76天时间里,她数次冒着风险深入“红区”,采写了一批“真正的新闻”。已经56岁的田巧萍说:“我会一直在一线干到退休。一线就是我的天地,只有在一线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离得更近,才能拍摄到最核心的画面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新闻摄影有一个铁律,即拍摄者必须置身于新闻现场。

湖南日报摄影记者辜鹏博曾在湖北武汉、黄冈疫区连续采访33天,先后拍摄了2万多张图片和300多条视频。他认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去现场是天职,更是责任。“尽快去现场,融入现场,感受现场的情绪、氛围,通过摄影手法,如光线、色彩、瞬间去表现新闻事件,才能拍出受众认可的照片。”辜鹏博说。

和辜鹏博一样,湖北日报摄影记者柯皓也是以奔赴现场为天职的坚定执行者。在武汉疫情发生后的两个月里,他拍摄了6万余张现场图片,用新闻镜头传递希望和力量,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消除恐慌心理。柯皓说,只有当自己拿着相机走进现场、离得更近,才能拍摄到最核心的画面。

(三)深入一线,才能展现记者的职业素养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包括田巧萍、辜鹏博、柯皓在内共有54位新闻工作者被授予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关心和肯定。

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25日湖北开始有序解除除武汉市以外地区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全国共有445名新闻工作者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与当地媒体并肩作战,第一时间多角度、全方位报道疫情救治防控情况,精心制作新闻作品50余万件,持续收集报送民生诉求2万余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在武汉与抗疫一线媒体记者座谈时说,媒体记者不畏艰险、深入红区,在医院、方舱、重症病房等地舍生忘死记录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用情用心讲述抗疫感人事迹,客观真实反映广大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职业操守和无私无畏、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你们是抗疫战士,是抗疫英雄,为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凝聚起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一线士气。[4]

三、疫情期间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大增

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受疫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社会公众需要掌握更多的疫情信息,学习更多的防护知识,了解更多的事件真相,寻求更多的精神慰藉。这里,笔者借中国青年报做过的一组问卷调查加以说明。

2020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发布对208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7%的受访者关注新冠疫情;80.8%的受访者每天浏览疫情信息1小时以上。受访者主要关心的信息有:疫情最新变化、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和疫情防控科普知识等。[5]

2021年1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布对202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7%的受访者最近都比较关注疫情相关新闻;75.0%的受访者密切关注每日各地疫情通报信息;92.6%的受访者表示个人防疫举措会因近期新发的疫情而升级。[6}

以上两项调查显示,疫情之下,公众持续高度关注与疫情相关的新闻信息,且对新闻的时效性、服务性要求较高。而下面中国青年报针对疫情谣言的两项调查,则反向说明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否则记者就有可能成为谣言传播者、假新闻制造者。

2020年2月26日,中國青年报发布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中过谣言的招;73.5%的受访者认为谣言会扰乱社会秩序;69.0%的受访者建议建立辟谣系统,及时更新辟谣信息。[7]

2021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布对153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2%的受访者遇到过疫情谣言;96.7%的受访者面对各类新发的疫情谣言更加警惕;当遇到来源不明的疫情消息,71.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官方消息一律先观望。[8]

综上可见,疫情期间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极大增强。无论是时效性、服务性,还是真实性、客观性,既是公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也是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新闻需要受众,一名合格的记者会把受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以实际行动及时作出回应。这就需要记者跑动起来,到抗疫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当好公众的“耳朵和眼睛”,采集民生服务信息,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揭示并反映事件真相。

四、疫情之下记者如何跑好现场新闻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会因为疫情的存在而改变。报道新闻、追寻真相是记者的天职。“没有什么比现场更能抵达真相,没有什么比追问更能启发思考。”[9]所以,记者不能因为疫情而远离新闻现场。那么,疫情之下记者如何跑好现场,写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新闻呢?

(一)回归记者职业定位,把奔赴现场作为天职

疫情之下,有些记者采访足不出户,热衷于打电话,写稿靠二手材料,甘当“键盘侠”,就是不愿意奔赴新闻现场。要知道,记者是一种以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职业。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公众前往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将事件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呈现于媒体之上,发挥解释、揭示、讨论、教育、娱乐等功能。回归记者的职业定位,本身就要求记者应做到“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

(二)认清疫情防控形势,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总体上看,我国疫情防控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第三阶段从2021年8月开始,目标是尽量减少疫情发生,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同时,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自2020年3月下旬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已是低风险地区,人们的生活逐渐“复位”,记者的采访基本没有禁区,奔赴现场基本没有障碍。虽说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新闻面前,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记者不能做无谓的牺牲。但记者也不能因为现场存在感染风险就畏手畏脚,不敢靠近现场。

(三)在做好防护前提下,尽可能抵近新闻现场

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德尔塔、奥密克戎的传入,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反复现象。这说明风险仍存在,记者必须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采访现场新闻。这就要求记者注意个人卫生,把口罩、消毒液等作为随身携带物品,在现场多听多看,不扎堆聚集,与采访对象保持“1米线”社交距离。此外,新闻单位要完善考核机制,在激励记者多跑现场的同时做好人文关怀,为记者出击现场提供充分必要的后勤保障。

注释:

[1]塞缪尔·G·弗里德曼.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49.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EB/OL].国新办网站,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81801/1681801.htm

[3]朱建华,田巧萍:战斗在一线[J].青年记者,2020(28):22-24.

[4]胡浩,赵文君.中央指导组与抗疫一线媒体记者座谈: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EB/OL].新华网,http://m.xinhuanet.com/2020-03/27/c_11

25778868.htm

[5]杜园春,孙山.八成受访者每天浏览疫情信息1小时以上[N].中国青年报,2020-02-26(4).

[6]杜园春.92.6%受访者表示个人防疫举措会因近期新发疫情而升级[EB/OL].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gn/202101/t20210113_12661883.htm

[7]孙山.消灭“信息病毒” 近七成受访者期待建立辟谣系统[N].中国青年报,2020-02-26(4).

[8]杜园春.面对疫情新谣言 96.7%受访者都更加警惕[N].中国青年报,2021-01-28(10).

[9]澎湃新闻. 记者节献词|没有什么比现场更能抵达真相[EB/OL].澎湃新闻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270161

(作者:新安晚报首席编辑、报纸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

责编:周蕾

3859500589267

猜你喜欢

现场防护新闻记者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我是新闻记者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浅谈交通事故现场及事后处理方法
成功处理变压器现场局部放电量偏大的案例
木结构建筑的鉴赏与防护
低温冻害对浙中地区枇杷生产的影响及防护对策探讨
浅谈如何强化灭火救援战斗中的安全防护
公示
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