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如何实现媒体融合

2022-03-22李嘉琪

新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优势

李嘉琪

【摘    要】新媒体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融合只是一种方式并不是媒体发展的最终方向,传播技术的发展只会拓宽传播路径和渠道。广播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必须抓住融合的机遇,同时也必须坚持初心,坚守自己的媒介优势,从节目形态、内容输出和传播策略上转型创新,整合资源,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一席之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优势;融合;广播

一、坚守:履行社会担当,找准定位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彰显独特传播价值,始终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主流价值引领作用。

广播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发挥着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作用。相比于报纸的纯文字、电视的声画兼备,声音传递成为广播最明显的特征。广播电台成为宣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获得的成功离不开一代代广播人的努力,更是得益于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同样利用自己的媒介特性和定位,实现网络化和移动化。[1]

(一)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传统媒体

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革,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广播媒体在大的生态环境影响下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越挫越勇、不断探索前进,以互联网为依托,为受众提供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当然,新媒体的快捷性,也是传统广播无法企及的,当前用户更喜欢体验式和个性化的服务,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必须根据环境变化,不回避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困惑,勇于运用新的表现形式摆脱发展瓶颈,独辟蹊径,提供新的发展思路,这样才能顺利与时代接轨。[2]媒体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新媒介的出现完全取代旧媒介而单独存在,而是媒体之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事实上,广播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已选择主动出击,与互联网实现“联姻”,在融合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广播媒体只有在融合发展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广播媒体精准快速地投送听众喜欢的节目内容,多样化的形态让听众的不同需求均得以满足。通过手机APP,广播媒体也形成了图文、视频等新兴的交流形式,听众能拥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听众可以利用手机软件发弹幕、点赞、写评论、转发,甚至可以自己制作音频内容,实现广播节目人人参与、即采即播、实时互动。听众收听的渠道也更为广泛,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都可以成为广播媒体信息传播的平台,最终实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竞争:广播媒体的核心优势

近几年,很多广播电台都推出了复合型的节目形态,既能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又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使得传统的广播媒介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下迅猛发展,“广播媒介必定会退出历史舞台”的错误论调不攻自破。

例如FM96.1陕西交通广播建立了交警、受众和媒体共发展同受益的思路,不仅可以报道当天的新聞,还可以对交通事故中伤亡人员的救助进行积极协调。例如,2021年3月1日,西安市西部大道阳光城附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女子驾车先后撞倒一名执勤辅警和三名路人,导致早高峰交通出现拥堵,陕西交通广播利用道路交通实时播报,建议人们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此外,陕西交通广播也积极与交警、医院取得联系,保证了救援的有序进行。正因如此,人们出行时也会根据交通广播的道路交通实时播报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更多拥堵和不必要的麻烦,增强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

陕西交通广播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树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人们有了各种与交通相关的问题都可以拨打热线电话进行投诉、咨询。比如有人想要买车,但是基于当下众多的汽车品牌以及各种形式的销售宣传而无法做出选择时,可以拨打交通广播的热线,他们会请专业人士为用户提供理性分析,根据用户的预算、大体喜好进行合理推荐,使用户在适合自己的车型、安全性、性价比、体验感等方面有了清晰的认知。新媒体时代,用户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强化,广播媒介与用户之间的关联度也逐渐加深。面对海量信息,广播媒体通过大数据为用户进行多层次的筛选,挖掘用户的喜好,整合资源,甄别出垃圾信息,向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送,从而优化了用户的体验,使广播媒介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优势。

如今,广播媒体都在努力尝试将音视频内容进行全平台发布,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当我们收听FM98.8陕西音乐广播时,它会有不同的版块,歌手、排行、新歌榜、热搜榜、数字专辑等,这种多项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也充分发挥了传统广播的“伴随性”,将用户从守时守点的接收方式中解放出来,也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受众。同时,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越来越多样化,语言风格上也越来越幽默风趣。媒体的生存发展能力取决于媒体自身的价值以及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凸显是建立在其传播效果上的,取决于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否达到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否形成信息的双向互动,对自身传播内容的输出价值,是否可以做到无法复制,进而形成一种自我风格和竞争能力。[3]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受时空因素的限制,是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依然拥有、多数媒体难以取代的核心优势。

在后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阅读碎片化,在“快餐式”的消费过程中,人们渴求在情感上找到共鸣,广播媒体成为一种释放情感、发声的途径,这种方式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人们只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和软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取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受众能达到随时随地想听就听的状态,而且在人们眼睛疲惫时、睡觉前,广播的非视觉媒体特性就更成为独特优势。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广播媒体的原有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广播媒体的传播特征也具有了移动性、互动性以及兼容性等特点。当下社会中,无论是走路还是坐地铁,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低头族,过分依赖手机和电脑分享信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恰恰表明如今人们内心世界的迷茫和空虚。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用他特有的语气与听众分享内心感悟、情感体验,内容也越来越接地气。受众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成为内容的主动传播者,他们利用手机和APP发声,录节目做主播,自行上传自己制作的内容,在互动中充分地表达自我情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广播的“共在性”特征决定了在同一频率,不同年龄、不同阶层,无论是听众还是信息的分享者都有了充分的参与感,同时也使人们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广播的场景普适性和个性化内容的衍生正好满足当下后现代环境中大众的信息、情感、精神需求。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人类情感的再造性有利于将人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归生活,在柴米油盐中找寻自我,找寻情感的宣泄。

三、突围:在融合发展中打造新的广播样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既要坚持初心,坚守道德底线,自觉履行媒介的社会责任,又要在融合发展中不断突破,加快发展,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个性化媒体和有思想的媒体。

(一)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品牌化

新事物的出现必将经历改变、发展、磨合和完善。广播媒体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最大程度地追求精准化、专业化,在融合中实现品牌化发展。无论广播节目采用怎样的呈现方式,首先要确定节目的定位与风格,针对受众需求提供内容定制化服务,这样才能做到精准化、专业化、品牌化,从而打造广播品牌、提升知名度。

(二)在融合发展中坚定立场

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当下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的媚俗、低趣味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如何自觉对其进行抵制,成为了广播媒体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在残酷的竞争中,广播媒体只有坚持党媒姓党,坚持传播主流声音和正能量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借助新媒体平台对传播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广播媒体在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信服力,实现与听众的有效连接。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各地纷纷选派优秀记者和业务骨干深入一线参与疫情报道,确保及时、准确地传递消息,发出权威的声音。报道中,广播報道的及时跟进,回应了众多受众的关切,讲述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传统广播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坚守职责和使命,为党发声、为普通老百姓发声,讲述中国故事;忠于党的事业,传播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文关怀去记录生活,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加以梳理、解释和说明,进行全面、权威的新闻报道。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建立一个健康绿色的广播发展环境,不能仅靠广播媒体的责任意识,还需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建立各频率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实现良性互动。广播媒体应该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断创新广播节目的内容形态,打造适合本土特色和风格的节目样式;要加速媒体融合,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驾前行,紧跟时代步伐,稳扎稳打地发展中国特色广播。如何借鉴网络媒体的生产方式,借助新媒体打造立体化的互动平台,为听众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在互动中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实现更好的融合发展,是广播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王丽.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0.

[2]谭丽.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中的出路与对策[J].传播力研究,2019(10):105.

[3]李建刚.技术变革与广播媒介转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32.

(作者: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

3417500589280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广播优势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画与话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