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灾难性新闻报道看广电 “融媒矩阵+”的业态传播

2022-03-22周文茹

新闻世界 2022年3期

周文茹

【摘    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河南郑州 “7·20”特大暴雨灾害,河南广电快速反应,小屏发力、大屏联动,广泛运用直播、数据可视化等特色报道形式,充分体现了新闻快一点、准一点、深一点,报道有温度、思考有深度、追问有态度,用实际行动回答了灾难性新闻怎么报道、主流媒体关键时刻如何引导舆论等问题。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融合报道;舆论场;媒体角色

一、什么是灾难性新闻报道

灾难性新闻在内容上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灾难性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破坏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灾难性新闻报道对时效性、准确性、适度性等要求更高。灾难发生后,受众对于各类灾情信息、救援信息需求强烈。报道不慎容易引起居民恐慌,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及时、客观、真实、合适地将灾难性事件相关信息呈现推送给受众,尤为重要。

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侵袭,郑州、新乡等地降水量超记录,城市内涝严重,防汛救灾形势严峻。地铁站进水、列车停摆……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性事件,对新闻媒体而言是一场大考,考验着媒体的反应速度、新闻敏感,更考验着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河南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启动防汛救灾应急宣传报道,组建全台新闻指挥中心,建立全媒体运行机制,派出上百名记者奔赴一线,快速、及时、鲜活地报道全省汛情灾情,防汛救灾措施和效果,汇聚防汛救灾的强大力量。

二、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功能

(一)政务信息发布和官民沟通的“关键中介”

突发的重大灾难事件往往事出紧急,民众容易陷入紧张焦虑之中。受灾情况怎么样、灾情会持续多久……民众心里的这些疑问,迫切需要权威回应。比如这次河南暴雨灾害报道中,降雨范围和强度、受灾范围、受灾情况都是受众最为关心也最需要的信息,这时就需要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发挥好政务信息发布和官民沟通的“关键中介”作用,传达党和政府的最新决策部署,为公众提供准确有效的灾情动态信息服务。面对暴雨灾害,河南广播电视台快速反应,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打通频率频道全天节目通道,以“应对强降雨天气,河南广电在行动”为主题,在小屏大屏同步推出多路直播,开设专题专栏,全媒体平台联通联动,全方位、多视角、实时报道抢险救灾最新进展,发布寻亲、求助信息,及时准确回应群众关切,为稳定民心、积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公众进行信息预警、知识科普

灾难来临时,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应对灾情,因此,天气预报、科学自救、灾害成因等信息对公众而言都很重要。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第一时间传播防汛救灾科普知识,引导公众科学自救以及施救等。比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制作推出《河南暴雨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这么大?权威解读》《暴雨来袭,这份避险自救攻略请收藏》等短视频,科学解读河南暴雨雨势,对未来天气状况进行了预报,宣传普及自救应急知识,提高居民自救以及施救能力。

(三)发挥情绪纾解的正向激励

灾难性事件往往事发突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会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威胁和经济损失,而且容易让人产生焦虑等情绪。因此,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时报道党和政府指示要求,为救援人员提供“动力源”,为灾区秩序注入“稳定剂”,让受灾群众吃下“定心丸”。[1]河南暴雨灾情发生后,7月21日上午,河南广电全媒体大小屏集中推送报道《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等,持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河南全省各地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民心,凝聚力量,传播正能量。

三、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原则

(一)准确、及时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

面对汛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防汛抗洪抢险宣传报道中,记者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突出一个“快”字,从权威部门、权威渠道获得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准确及时报道汛情、气象、卫生、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信息;关注气象变化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宣传普及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就强降雨可能对農业生产、建筑建设、水利工程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提示。

(二)占据舆论场,引导舆论导向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要客观、稳妥、真实、准确地报道灾情,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不过度渲染,不刻意炒作,不为了争夺眼球造假新闻,不为追求速度放弃核实。只有准确无误的信息和报道,才能有力帮助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及时做好救灾工作。

(三)遵循新闻伦理,切忌消费灾难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全然不顾当事人的感受,以抓取现场惨烈的画面达到吸引受众关注的目的。这样的报道方式违背了新闻伦理,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容易损害媒体形象。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记者应遵守新闻操守和伦理,坚持真实客观、理性适度。

(四)注入人文关怀,让悲观者前行

突发灾难性事件中,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要突出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尊严的关注。[2]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关注事件中的个体,在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积极营造氛围,做好舆论引导。灾难性新闻报道也要注重故事化讲述,捕捉暖心瞬间,注重挖掘细节,展示同舟共济的担当、守望相助的力量,生动呈现防汛救灾英雄群像。

四、如何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

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引导舆论方面更有优势。而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更快速、更广泛,公众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并参与互动。这两方面的优势需要有效地加以组合利用。在河南灾情发生后,河南广播电视台综合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打造“电台+新媒体”、“电视台+新媒体”的融媒体矩阵,实现内容立体化传播。综合利用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通过现场报道、图片报道、短视频等形式播发灾情最新动态,还大量运用了直播、可视化图表等融媒报道方式,对暴雨灾害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报道。

(一)现场直播直击灾情

在这次河南暴雨灾害的报道中,河南广电快速反应,把直播作为重量级、打头阵的武器使用,以第一现场为媒体报道赋能。灾情发生后,河南广播电视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打通频率频道全天节目通道,以新闻资讯、融媒体直播等方式,实时报道防汛救灾动态,回应群众关切,切實助力防汛救灾。比如7月20日24点起,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同步开启24小时不间断应急直播,在节目中滚动播报天气变化、抢险救灾动态、应急求助、安全出行提示、卫生防疫等群众关注的信息,直播内容通过大象客户端、微博、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同步推送,形成立体强大的宣传报道声势,以最快速度真实呈现河南省重大灾情和防汛救灾情况。

1、广播端电视端开启全天直播

7月20日24点,河南卫视、新闻频道开启24小时不间断并机直播。同时,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经济广播打破两套广播频率的节目常规,并机推出全天候直播节目《河南暴雨,我们在一起》,实时关注全省各地的雨情、汛情和防汛救灾动态。在直播中,通过连线现场记者,第一时间让受众获取灾情信息、了解救援情况等;邀请气象专家等作客直播间,解读河南罕见暴雨成因、最新天气变化情况,并与水利、应急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回应受众关切。

2、多平台同步推送实现破圈传播

河南暴雨灾情报道,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小屏同步,广播、电视端节目直播通过大象客户端、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快手、头条号等平台同步推送。不断更新、编发各地记者发回的防汛权威信息、救援情况、公共交通停运及恢复运营等信息。同时,河南广电全媒体对“河南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进行直播,并对关键内容迅速进行拆条推送,推送《河南史上罕见暴雨已致25人死亡,7人失联》《卫辉城区基本排除涝水》等多篇视频新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小视角、新视点、宽视域做好灾难性报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很多灾难性事件都是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端首发。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级,它在突发事件播报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滞后性。

1、小视角报道彰显温度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灾害事件报道提供了新契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数据解析、多样化互动、全媒体融合报道等让严肃的灾害新闻变得“抢眼、有张力”起来。[3]随着郑州、鹤壁、新乡多地汛情告急,7月20日,各省救援队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等星夜逆行、集结郑州,河南广电短视频平台聚焦受灾严重地区,通过“慢直播+短视频”的形式直击河南受灾现场,形成了24小时汛情信息发布,为网民带来及时、直观和震撼人心的防汛救灾报道。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一批正能量充沛、感染力较强的短视频作品,视频内容有细节、有温度、暖人心、聚民心。其中,新闻广播视频号推送的《人民子弟兵奋战一夜席地而睡》的短视频,记录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感人瞬间,视频点击量突破一亿。

2、新视点报道立体呈现全貌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升级,移动应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形态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之中,信息以图表、动画、直播等形式呈现,大大提升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效率。比如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能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河南广电记者深入受灾严重的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拍摄短视频《航拍转运现场:水上生命“航道”》,传回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的受灾情况,画面震撼,极具冲击力。

3、UGC、PGC、OGC融合生产宽视域报道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尤其是位于灾难中心的亲历者可以说是信息的第一手发布者。比如“7·20”郑州暴雨当天,受众最先获取到的相关信息即来源于自媒体,发布第一手信息的不是专业记者,而是事件的亲历者——受困人员和市民。UGC(用户原创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等生产模式共同发力,大大丰富了新闻的来源和内容、形式。但与此同时,处于信息大海中的受众,更希望能获取经过鉴别筛选的有效信息。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凭借专业优势拥有强大的信息鉴别力和内容生产力,及时澄清不实信息。比如在这次河南暴雨事件中,出现了“郑州进入特大自然灾害一级战备状态”“河南郑州常庄水库爆破”等流言。大象新闻客户端等官方媒体在线辟谣,及时遏制了谣言的扩散和传播。

4、评论“发声”引导舆论导向

关键时刻发出关键声音,重大事件彰显重大作用。作为主流媒体,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灾难性事件时,要及时发声,拿出高水平的评论,纾解民众非理性情绪,及时抢占舆论的最高点。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新闻评论曾被贴上枯燥、说教的标签,难以调动受众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评论的效用。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要积极打破僵硬的语言风格和说教模式,以“真、短、快、活、强”为文风,为新闻评论注入“新媒体网感”,让“高大上”的评论变得“接地气”“有人缘”,以共情引发受众的共鸣。

在这次河南暴雨灾害报道中,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栏目推出系列融媒体评论《暴雨中的河南力量,真中!》《把“人民至上”书写在防汛救灾一线》《凡人英雄的“精神内核”》《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等,致敬暴雨中的救援人员、受困及自救群众,点赞暴雨背后的河南力量、中国力量。评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改以往时政评论说教式的语言风格,融入“图、文、影、音”等要素,彰显了特殊时期众志成城、战胜灾情的信心和决心。河南卫视《新闻联播》推出电视评论《大象时评丨大灾无情而至 感动无处不在》致敬风雨中舍身救人的无名英雄,来自河北、陕西、湖北等7省驰援河南的消防救援队伍,以及踊跃捐款捐物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凝聚温暖同行的强大力量。

(三)建设性新闻凸显媒体责任

面对突发事件,积极向上的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纾解公众的负面情绪,营造正向的社会舆论氛围。相反,如果出现过多的负面信息容易压抑公众情绪,对公众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社会舆论走向消极。所以,在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时,媒体应该更多关注“建设性新闻”,秉持积极推动问题解决的理念。除了坚守新闻报道及时、客观、真实的原则之外,也要开阔思路,推动新闻事件中问题的解决,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圈,塑造媒体公信力。此次报道中,河南广电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担当,在做好防汛救灾报道的同时,积极发挥媒体“桥梁”“纽带”作用,开启“一键求助”服务,24小时服务热线随时接收求助信息,调动社会资源,合力救助帮扶。7月20日下午18:00左右,大象新闻新媒体端在微博平台建立#河南暴雨互助#话题通道,收集汇总求助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很多受困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同时,河南广播电视台通过线上节目、线下活动等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自助、互助。比如河南广电部分频率频道开启暴雨专项捐助通道;河南广电新闻事业部开展“帮市民找车”“为救援人员送热饭”等活动;民生频道、法治频道、都市事业部等积极为新乡、郑州、卫辉、辉县等受灾严重地区搭建救灾“桥梁”,凝聚起共克时艰的正能量。

注释:

[1]李嘉卓.建设性新闻:社会治理的媒体担当[J].新闻与写作,2020(02).

[2]熊萍.主流媒体灾害事件传播难点与策略[J].青年记者,2017(35):41-42.

[3]李建峰.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J].今传媒(学术版),2012(10):48-49.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责编:项贤勇

305250058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