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恺之:春蚕吐丝,妙笔点睛

2022-03-21

学苑创造·C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女史摹本洛神赋

主持:牙 牙

顾恺之生于动乱不断的东晋,凭借出色的绘画水平与才能,成为后世众画家的启蒙者,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基调,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作,原文12节,所画亦为12段。此图的原作早已失传,现存的《女史箴图》有两个摹本,一个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南宋人所摹(有完整的12段),另一个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为唐人摹本(前3段已失传,只剩下9段)。上图为唐人摹本中的《冯婕妤挡熊》,说的是汉元帝率宫人看斗兽,后宫佳丽美人在座,有一黑熊突然躍出围栏,直逼汉元帝,冯婕妤挺身而出,护主救驾;下图为唐人摹本中的《两女对妆》虽然画的是两女相对整理妆容,但插题箴文道“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意思是修身养性比修饰容貌更重要。

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的顾恺之,从小聪慧,富有才气,写诗作画样样精通,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在三“绝”之中,“画绝”最负盛名。顾恺之擅长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特别是人像画,在描绘女性之美上独有一番风味。

据说,这和他的母亲有关。顾恺之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就去世了。孩童时期,顾恺之眼见身边的小伙伴都有母亲陪伴,很是羡慕。为一解思念之苦,他常缠着父亲询问母亲的样貌。父亲尽数作答后,他便回屋根据父亲的描述,用笔一遍遍绘出母亲的画像,再一张张拿给父亲看。日复一日,终于有一次,父亲看见顾恺之新画的画像,惊叹道:“像!像极了!这就是你的母亲啊!”那年,顾恺之才八岁。

顾恺之绘画行笔细劲,线条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流畅自然,下笔落墨,可传神达意。可惜,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只有若干摹本。其中最为精美、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便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画卷中的人物富有神韵,形象生动。着宽大衣裙的女史们婀娜多姿、体态优美,神采分外动人。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进行创作。全画笔法恰如“春蚕吐丝”,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洛神赋图》自曹植与洛神在洛水边深情遥望开始,至洛神飘然离去结束,全卷分为三个部分,在线条勾勒之中,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了一段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除《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之外,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画作均为珍品,堪称中国画的瑰宝。

“传神”是顾恺之作画的首要追求,也是他绘画理论的核心要点。顾恺之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年少的顾恺之曾为瓦棺寺画过佛像。画将成,唯独佛眼未画之时,他宣布:“我将当众点睛。”次日,他在众人面前拿起笔,在佛像的眼睛处轻轻一画,画像便如活了一般,佛光照耀,引得满城的人争相来观画。

顾恺之绘画注重“以形写神”。他给西晋初期的名臣裴楷画像时,为了突出裴楷内在的气度,他在裴楷脸上增添了并不存在的“颊上三毛”,反倒使画作更贴合裴楷气质。

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为后世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朝齐梁时期画家谢赫的“六法论”便是由顾恺之“传神论”延伸发展而来。

东晋时期政局动荡,内部争权夺利,斗争不断。身处乱局,顾恺之以“痴黠”在乱世中保全了自己,又“痴迷”在诗画里,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

猜你喜欢

女史摹本洛神赋
摹本即真本——北宋宫廷藏画“真伪相杂”论
摹本王羲之草书法帖气息比较分析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游周庄和台湾刘然女史韵
莎士比亚的全球异常:《麦克白》之“人类”摹本、影视化以及灭绝时代
“女史”归来
魏晋时期的“绘本”——《女史箴图》
艺术欣赏
---- 女史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