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通丸联合常规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2-03-21翟相涛
翟相涛
(庆阳市中医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栓形成后引发脑动脉堵塞, 并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表现的一种疾病状态, 引发语言及吞咽障碍, 影响肢体功能乃至生活质量, 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1-2]。近年老年人各基础疾病和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 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善生存质量是临床探讨的重要问题[3]。超早期溶栓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有效方法, 但受治疗时间窗影响, 多数患者已无法接受溶栓治疗。常规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一定效果, 但整体疗效仍不理想[4]。中医认为本病发病急骤, 病情变化十分迅速, 其发病可能与痰瘀、气虚、风火等因素有关, 可致痰瘀蒙窍、脑络阻塞、气机逆乱甚至半身不遂, 治疗应以宣通气血、活血通络、祛风除邪等为主要原则[5]。本研究探讨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宣通丸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年1 月~2021 年6 月入院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61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有关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6-7];②发病2周内;③年龄40~75岁;④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拟行或已行溶栓治疗者;②中风伴意识障碍者;③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等疾病者;④伴严重基础疾病、脏器功能不全或精神障碍者;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以自愿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者为对照组, 从中选取30例纳入本研究, 含男性18 例, 女性12 例, 年龄40~74(59.67±6.81)岁, 病程1~12(5.44±1.09)d;合并高血压13 例, 占43.33%, 糖尿病9 例, 占30%。以自愿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宣通丸者为治疗组, 从中选取31例纳入本研究, 含男性19 例, 女性12 例, 年龄42~75(60.12±6.77)岁, 病程1~11(5.39±1.13)d;合并高血压12例, 占38.71%, 糖尿病8例, 占25.81%。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降糖、降脂、调节酸碱平衡、给予营养支持、抗血小板(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每日1次, 100 mg/次)、降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静注依达拉奉)等常规治疗, 持续治疗14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宣通丸(麻黄6 g、桂枝15 g、秦艽15 g、细辛3 g、防己10 g、人参12 g、当归10 g、川芎12 g、杏仁10 g、干姜15 g、石膏30 g、甘草6 g)治疗, 水煎后服用, 每日早晚2次温服1剂, 治疗14 d后评估并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 治疗后主次症状均明显改善,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91%~100%视为显效;主次症状较治疗前改善, NIHSS 评分下降41%~90%视为有效;治疗后主次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NIHSS评分下降<40%视为无效[8]。(2)中医症候评分:分为主症(偏瘫、不语、口舌歪斜、偏身感觉异常, 每项评分0~6分)与次症(头痛、眩晕、饮水发呛、瞳神变化、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每项评分0~3分), 主次症评分之和为总分, 评分下降提示症状减轻[9]。(3)神经功能:采用NIHS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含意识状态、视野、凝视、感觉、上下肢运动、共济失调6个方面, 分值42分, 评分越高提示功能缺损越严重[10]。(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总分100 分, 评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9]。(5)血清学指标:于治疗前后清晨采集静脉血, 经抗凝离心处理后取上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6)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予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予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14 d 后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所列。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n(%)
2.2 两组中医症候评分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评分、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 d 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NIHSS评分下降(P<0.05), 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所列。
表2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组别治疗组(n=31)对照组(n=30)t值P值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前30.56±5.11 31.24±4.57 0.547 0.586治疗后13.42±2.20*20.13±3.66*8.711<0.001 NIHSS评分治疗前14.30±2.05 14.41±2.11 0.207 0.837治疗后7.15±1.76*10.42±1.98*6.823<0.001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52.68±9.79 53.07±8.94 0.162 0.872治疗后80.27±9.11*71.36±8.70*3.904<0.001
2.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两组VEGF、NGF、B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 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所列。
表3 两组血清学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血清学指标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组别治疗组(n=31)对照组(n=30)t值P值VEGF/ng·L-1治疗前330.28±48.94 331.19±51.37 0.071 0.944治疗后419.55±64.35*384.53±60.23*2.193 0.032 NGF/ng·mL-1治疗前100.34±15.36 99.84±15.73 0.126 0.901治疗后135.26±18.95*122.43±18.02*2.708 0.009 BDNF/μg·L-1治疗前3.24±0.44 3.29±0.48 0.424 0.673治疗后5.06±0.77*4.04±0.50*6.114<0.001 Hcy/μmol·L-1治疗前26.79±2.34 26.84±2.50 0.081 0.936治疗后12.18±1.87*16.23±2.30*7.558<0.001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谷丙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各1 例, 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 例, 谷丙转氨酶升高1例, 血小板减少1例, 上腹疼痛1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见表4所列。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属“中风”“卒中”范畴, 在唐宋以前多数医家以“内虚邪中”立论, 即以外风立论, 治疗以补益正气、疏风散邪为主要原则[11]。唐宋之后, 多数医家结合自身研究指出该病多因“内风”所致, 治疗以平肝熄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滋阴熄风为主要原则。现代仍有学者认为中风发病与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 其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肝肾阴虚为该病病理基础。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 治疗上以急则治标, 损其偏盛为主要原则;对于恢复期患者则标本兼顾, 后遗症期以治其本为主要原则[12]。
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其治法主要有疏风通络、益气活血、活血化瘀、通腑化痰、清热化痰、清热解毒、补肾活血等[13]。近年来, 外风论被学者们重新提起, 祛风药物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其中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疏风通络方剂最具代表性。本研究在续命汤及大秦艽汤基础上, 组成宣通丸(由麻黄、桂枝、秦艽、细辛、防己、人参、当归、川芎、杏仁、干姜、石膏、甘草组成), 探讨宣通丸联合西医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价值。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中医症候评分、NIHSS 评分和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宣通丸联合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临床症状,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宣通丸中麻黄具有疏散风寒、发散肌表和通经络之效, 秦艽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 防己具有祛风、止痛和除湿之效, 人参可扶正补气、促进脏腑功能恢复, 川穹能补血合营, 杏仁能疏散风寒、痰湿, 石膏清热, 甘草调和诸药, 使诸药相合发挥祛风通络、益气活血和清热滋阴之功[14]。缺血性中风患者以神经功能缺损为基本表现, 其血清学相关指标(VEGF、NGF、BDNF)均处于较低水平, 且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其中VEGF 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增加血管通透性, 进而利于新血管形成;NGF 是一种神经元生长发育的调节因子, 在维持神经元存活及其生物学特性和促进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DNF广泛表达于神经系统, 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功能有积极作用。Hcy 水平升高会加重血栓形成风险, 导致缺血性中风进一步发生发展, 并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密切相关[15]。本研究发现,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EGF、NGF、BDNF 均升高, 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Hcy均降低, 但治疗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 其原因可能与宣通丸联合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发挥较为显著的脑保护作用等机制有关。本研究还发现, 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 组间无明显差异, 提示宣通丸联合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宣通丸联合常规治疗能提高疗效, 改善临床症状,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改善血清VEGF、NGF、BDNF和Hcy水平, 安全性较高,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