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潍坊前凉台村北战国时期房址

2022-03-21孙兵吕凯布明虎

大众考古 2022年10期
关键词:房址门洞防潮

文 图/孙兵 吕凯 布明虎

前 凉台村北遗址位于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前凉台村北渠河、潍河之间,地势较为平坦。为配合济青高速中线建设,2021 年8—11 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主要发现战国至汉代和清代两个时期的遗迹。

实际发掘面积3400 平方米,清理战国至汉代灰坑479 座、沟10 条、井8 口、道路1 条、墓葬28 座、半地穴房址1 座。出土陶片数量丰富,以泥质陶为主,可辨器形有豆、盂、盆、釜、罐、瓮、鬲、板瓦、筒瓦、瓦当等。东西向道路局部发现车辙痕迹。墓葬分布较分散,可分为砖棺墓、瓦棺墓、瓮棺墓、陶棺墓和土坑竖穴墓5 种类型。在T0419 内发现房址F1,是目前海岱地区少见的结构完整的战国时期半地穴房址。

F1 整体呈圆角方形,南北长约3.4 米(不含门道),东西宽约3.25 米,面积约11 平方米。存门洞、柱洞、灶台、烟道、地面、房壁(地下部分)等,整体结构较为完整。地面平整,经烘烤呈现青灰色,质地坚硬。地下残存部分高度为60 厘米。四壁直接在地面挖出,未见其他人工加工痕迹。门洞外坡道或台阶被灰坑H92 打破,门洞洞口处发现脚窝一处,应为长期踩踏形成。

F1 内遗迹堆积呈现出两头厚、中间薄的特征,越靠近墙壁淤积土越厚,说明此房屋在废弃后没有立即倒塌,持续存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发掘区

F1 内最早的居住面经过烘烤处理、定期清理和打扫,再加上人们活动的踩踏,使得居住面很平整,但是房内堆积不是平的。根据既往房屋遗迹堆积情况来看,房内堆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未经扰动的堆积,古人废弃房屋时在居住面上放置了物品,无论是预期返回还是不返回,如果没有扰动,房址内是一种静态的平衡状态,屋顶和居住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损耗,大量松软的土会落在地面与器物中,这些会形成所谓第二层堆积。到了第三阶段,房顶和房梁垮塌,最终房址废弃,形成第三层堆积。之后,其上又覆盖新土,形成新的地层和其他遗迹单位。从F1 的堆积包含物来看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二是经过扰动的堆积。在第一层居住面的古人撤离之后,居址内保持稳定堆积,第二层渐渐形成,此时有另一次居住行为,也伴随拾荒、再利用等行为,这样就形成了第三层,以此类推,再废弃,形成第四层、第五层等,直到房屋最终废弃。F1 很符合这种情况,失去居住功能的再利用层面很容易辨别,F1 在居住功能丧失后很可能作为仓库或垃圾坑继续使用。

出土器物及功能

F1 内出土器物有陶罐口沿及腹部残片、陶豆豆盘残片,此外还发现动物肢骨和下颌骨等。陶罐和陶豆残片发现于灶台内,拼接修复后可以看见陶罐腹部外壁有明显烟熏痕迹,应为先民烧火做饭留下的。

陶罐应为烹煮器,陶豆为盛食器。文献中对豆的实用性有诸多记载,《说文解字》:“豆,古食肉器也”,《周礼·考工记》曰:“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这里所说的“肉”应为肉糜或醢酱。如《周礼·醢人》载:“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解释豆主要为盛放醢酱之类的器皿。F1 出土陶豆为泥质灰褐陶,敞口,直唇,折腹,盘口部断面呈三角形,再结合遗址地层,可知应为战国中晚期器物。据此也可判断F1 的年代为战国晚期。

F1

西北角灶址

门洞处脚窝

房屋形制、结构及废弃过程

根据房址中部东西向排列的2 个柱洞,判断此房屋应为南北两面坡结构,柱洞插入立柱支撑屋顶。栽柱的步骤是在夯平的基槽面上先挖出大于木柱直径的柱坑,底部砸实后放入柱础石,立上木柱,再填土夯实,所以在发掘时可见到内外两圈痕迹。房屋西南角门洞东西两侧各发现柱洞1 个,大小与中部柱洞相仿。其中东侧柱洞地面部分颜色为深黑色,有明显的烘烤加工痕迹;西侧柱洞在南墙和西墙拐角处,推测门外还应有2 个柱洞,以便屋内向外延伸搭建出门蓬,用以遮风挡雨,类似的门蓬在大汶口文化的房址遗存中也有存在。

门洞宽1.2 米,门洞洞口处有脚窝1处。屋外门道被H92 打破,残存长度约为1.15 米。

灶台位于房址西北角,通长72 厘米。灶膛大体呈椭圆形,经挤压稍有变形,直径约25 厘米,残存高度为15—28 厘米,灶膛东部有扇形凹坑。烟道延伸到北墙外,从室内穿墙而出通往室外,解决了房屋内的烟熏问题。灶口处有高出地面的泥坎,南向开口,面向门洞。灶膛及烟道内壁有火烧痕迹,质地较硬,呈红黑褐色,灶膛底部发现有少量灶灰。

根据有无灶台,可分为居住性房址和非居住性房址两类,F1 为居住性房址。同时F1 居住面极为平整,经过细致均匀的烘烤,硬度很大,这些都显示先民在此处居住时间较长。

门洞西侧柱洞

门洞东侧柱洞

房址中部柱洞

同时,居住性房址内遗存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有无预期返回倾向。如果先民预期返回,居住面会原封不动留存和有意放置那些完整的还可以继续使用的器物;反之,如果没有预期返回的打算,先民会将居住面上完整的、有使用价值的器物带离,而将破损无使用价值的器物遗弃在房址内。就F1 而言,居住在此的先民离开后没有再返回居住的计划。

半地穴式房屋

山东地区半地穴式房屋最早出现在距今7500—6100 年间的北辛文化时期,当时已经出现挖掘较浅的半地穴式房址,灶址设置在房址中心位置,用于烧火取暖和炊煮饮食。距今6100—4600 年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半地穴式房址的穴坑逐渐变浅,居住空间逐步上升,开始出现没有穴坑的地面式建筑,地面房屋逐渐取代半地穴建筑,成为主体建筑形式。但半地穴式房屋易于建造、结构简单,后来在北方地区仍有广泛的分布。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半地穴式房屋深度一般不到1.5 米。平面形状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大多为小型房屋,少见中型。地下部分以坑壁作为墙体,多不加修整,F1 即是在生土中竖直挖出墙体,未加其他修整。地上部分的墙体则存在木骨泥墙、夯土墙和土坯墙等形式。F1 靠近灶台区域有黄棕色纯净土块,几乎无包含物,呈不规则条块状,应为墙体坍塌所致,可知该房屋地面墙体应为土坯墙。另在房屋西南角南墙上开有斜坡门道,门道上部应有门蓬。推测屋顶是利用树干、树枝和茅草等在坑口搭建而成。

灶台附近土块

考虑到半地穴房屋下部在生土上直接掏出,防潮成为其首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地面和四壁可能经过各种处理,但是依然保持着黄土的自然节理,由于毛细现象,穴中往往异常潮湿,多雨季节尤甚,长久居住易使人患各种疾病,尤其是F1 濒临潍河,地下水位浅,防潮要求尤为重要。在古人和大自然斗争的逐步摸索中,各种防潮的方法被逐渐发现和使用。早期半穴居穴底铺上垫土,略能防潮,后来改用草拌泥土,效果有所提高。以后的烧土面,由于火烧陶化,防水防潮效果更佳。龙山时期使用白灰面,其防潮效果颇佳,而且坚固、卫生、美观。从半地穴走向地面式建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潮湿问题。这样墙壁不再渗水,而且房屋可以接受更多的阳光,有利通风。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地面和墙面涂层的记载。《说文·土部》:“墐,涂也。”墐涂,是指在泥土中加入庄稼的杆茎和茅草等物涂抹在地面和墙面上。又《说文·土部》:“垩,白涂也。”《释名》:“垩,亚也,亚次也。先泥之次,以白灰饰之也。”F1 地面经加工,铺垫一层青灰色烧土,平滑坚硬,但墙面依然是裸露的生土面,不知为何基本未作防潮处理。春秋时期的陕西周原民居遗址也发现了类似F1 的处理方式,平整土,以火烧烤使其坚硬,在防潮效果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小型房址主要是居址和手工业作坊,居址为主,手工业作坊次之。F1 面积仅有11 平方米,室内设施仅有一灶址,应为战国秦汉时期山东半岛一般平民的居住场所。房址F1 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潍河流域建筑技术特点、先民的生存环境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揭示此区域战国中晚期的文化面貌,认识与周边其他遗址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房址门洞防潮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房址分析
儿时的记忆
天门洞(外一首)
影音室里的防潮处理
山西吕梁德岗遗址
内蒙古中部发现8000余年前的16座房屋遗址
中药制剂吸湿机制及防潮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ZYJ7型道岔接点组防霉、防潮技术改造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的制备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
—— 以岱海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