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传承民族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2022-03-21肖柳庆苏秋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肖柳庆,郭 闯,苏秋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提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

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既保留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蕴藏着独特的、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建设“壮美广西”背景下,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融入专业教育教学,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进行专业课程思政的特色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地方实现跨越式繁荣发展,这对于培养新一代出色的、有民族文化个性的高素质人才,探索新时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专业的建设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课题组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新时代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等情况,获取第一手原始材料并进行分析,意图为深入探究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新模式、新方法提供事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21年2月至3月,课题组面向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师生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涵盖艺术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调查分为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交流两种形式。调查以不记名方式任意选取了服装专业69名、广告专业66名、动画专业59名、室内设计专业84名,共计278名学生作答问卷,回收的问卷97%有效。座谈会由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并主持,邀请了11位上述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包括一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讲师、助教,年龄段有60后、70后、80后、90后,进行了大约1小时的结构化问答和随意式交谈。调查的结果既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现状的概况,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

1.新时代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在创新性方面:64%被调查的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不强,31%的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个人性格喜好方面:50%的学生与同学相处融洽,46%的学生与同学关系一般、各有个性;50%的学生和周围同学经常谈论日常学习、生活问题,29%的学生则着迷于网络游戏、娱乐新闻。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34%的学生接受老师思政教育影响,27%的学生则受网络的影响,还有19%受社会风气的影响;37%的学生喜欢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的思政教育方式,29%的学生愿意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政教育,还有22%喜欢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同学友好相处,以学习为重,但也暴露出为数不少的被调查对象的个性特点:虽然勇于尝新但有些自我,组织纪律性不强、爱玩游戏,喜欢轻松有趣、直观生动的思政教育方式。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存在着要跟网游、网红抢学生,怎样有趣、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的问题。

2.学生了解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

了解的程度:被调查学生中8%不了解传统民族文化,55%的学生则偶尔了解,27%的学生比较了解,仅有5%的同学有较详细了解并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学习。

了解的渠道:36%的学生是从学校了解到民族文化的,而26%的学生则从网络了解,还有23%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亲身感受了解。

对民族文化现状的认知:40%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只剩小部分人仍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46%的学生感到汉化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88%的学生认为传统民族文化有其积极意义,欣赏、喜爱传统民族文化。

对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认知:72%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弃其糟粕,取之精华”的态度,17%的学生则持“全部继承”的态度;69%的学生认为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责无旁贷,而24%却认为责任不大、可有可无。

传承民族文化的程度:26%的学生有民族文化艺术(包括民族画、蜡染、扎染、刺绣、织锦等其中之一)特长,55%的学生没有这些特长但想学;41%的学生没有专门学习民族文化课程但专业课程有融入,21%完全没有学习过民族文化。

以上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一知半解,缺乏深入的学习,但他们是喜爱民族文化的,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有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需要老师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精心设计课程,有计划、有重点、分程度地传授传统民族文化,培养同学们的民族情怀,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以美育人、立德树人。

3.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9%的学生认为“能在专业课中学习有关的民族文化艺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太棒了”,21%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就行,民族文化关系不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从而进行思政教育,同学们较多的意见和建议是“多开设民族文化相关课程,包括选修课,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把地方民族文化加入课本,让更多人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并重,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有趣味且不刻板;主动融入媒体发展,善用新技术、新媒体;民族文化结合时尚潮流,可以更吸引年轻人”。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愿意深入学习民族文化,并充分表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性格喜好,少数同学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应引导学生的意愿,以提高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探究能力为重点,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是现代创新设计的沃土,强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创新能力。[1]

(二)教师座谈调查

座谈会上,11位参会的专业教师一致感受到现在的00后大学生思维灵敏、勇于尝新,但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弱,还着迷于网络、网游,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在“有无讲授民族文化”的问题上,6位教师表示自己任教的专业课程已经融入民族文化及其元素,比如服装设计课程运用蜡染、扎染手法及布料去设计现代创意女装,动画专业课程运用中国风元素设计动漫人物服饰及场景,但只限于个别课例,没有全面铺开,没有深入和系统化。

在“怎样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上,10位教师一致认为应结合各自专业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融入有代表性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注意去除带封建迷信色彩的民族“巫文化”和急功近利的民族“伪文化”,不能生搬硬套、与本身课程毫无关联。

调查表明,教师在面对00后的大学生进行教学时,如何在传授民族文化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如何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需要深入、全面地探究与设计。

三、基于调查的对策建议

(一)传承的对象——师生“共在”

师生“共在”,教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基于“教师—学生”的立场[2],不能只考虑教师要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还要考虑要如何传承弘扬、要达到什么效果,不能忽略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喜好及需求,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也不能只考虑校内专任教师,应邀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优秀的民间工匠都来参与相关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工作。

另外,师生“共在”还应拓展“共在”的空间和时间。不能只是传统的校内教育教学,可以拓展到民族自治县乡,深入山坡田野,走入原汁原味的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的工作坊进行研学等,还可以将具有较长时间持续性的动态文化也纳入其中,如民族服饰的着装、换装体验学习等。

(二)传承的方式——教学体系点、面、体结合

开发纵深的“点”,开发若干专门的传统民族文化类课程,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都可选修,由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传授;设计宽广的“面”,选择服装、广告、动画、室内设计等各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多门主干课程,结合每门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尽可能地全面铺开,有选择、有重点、分程度地融入;开创全方位的“体”,利用校内外各专业实训基地及工作室开展教学创作实践活动,使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生活有机融合,在锻炼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3]

最后“点”“面”黏合为一“体”,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点、面、体三结合教学体系,见图1。其中譬如“专业课程联展”,在某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多门主干课程结课时,举行课程学习成果联展,将“点”“面”课程黏合为一“体”,这既是学生锻炼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的良机,也是学生向社会各界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创作能力的时刻。

图1点、面、体三结合教学体系

(三)教学设计——知识、能力和价值的“三位一体”

以实际工作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创建专业课程领域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润物细无声”式有机融入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避免硬性加塞,从而进行民族情怀的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动手实践、互动讲评、分析总结,努力达到教、学、做合一。在教师讲授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激发与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

下文以服装专业“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及其“裙子设计”教学单元、动画专业“动画概论”课程及其“中国动画艺术特征”教学单元,以及服装专业课程联展为例,简要阐述笔者的对策建议。

1.“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及其“裙子设计”单元设计

“服装设计基础”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较之“服饰图案运用与设计”“服装配色”课程,它已不再是单项服装要素的学习,而是款型、色彩、图案、材料各项要素的有机综合运用。因此,可以较浅显、宽泛地向学生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及特征。

在“裙子设计”的教学单元设计中,首先,教师讲解、展示广西苗族女子传统裙装——及膝百褶裙,裙腰侧边“裙彩”绣着蝴蝶花草组合图案,蕴含着“蝴蝶妈妈”的美好传说,几种甚至十几种粉亮、鲜嫩的色彩细碎穿插,撞色搭配,图案及色彩漂亮、绚丽,让学生真切感受苗族传统服饰的美。然后,布置项目任务,指定民族元素(蝴蝶、鱼、花草、鸟、龙凤等纹样造型、配色技巧)作为原创素材,引导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限时设计“民族+时尚”风格的裙装,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讨论、推选出一款既具有创新性又符合人体和市场需求的裙子。最后,各小组把推选的裙子草图画到黑板上,发言阐述设计想法,向全班进行展示与分享。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点评中渗透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并归纳裙子的设计要领。

2.“动画概论”课程及其“中国动画艺术特征”单元设计

“动画概论”是动画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为今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要求学生了解并理解动画的特性与分类、风格与流派、创作方法、产业及其发展趋势等。

在“中国动画艺术特征”的教学单元中,教师可着重讲解中国动画片中民族绘画形式与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引发学生对民族元素的发掘兴趣。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小组发布项目任务,分析并归纳动画影片中角色、道具、场景等融合的民族图案寓意,以及所体现的民族元素和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将看动画片的喜悦之情与民族情节结合起来,并思考今后自己的设计可以怎样进行创新运用。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教师分析并总结视频案例。如教师选取《天书奇谭》的影片片段,提倡诚信、正义的处事原则,让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分析影片中融入的腰鼓、舞龙舞狮、百鸟朝凤等家乡的民族味道,引导学生从身边挖掘民族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这一教学单元从始至终,都融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培育,以及提升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的培育。

3.服装专业课程联展设计

服装专业大一、大二下学期,服饰图案运用与设计、童装设计、蜡染、扎染、刺绣、服装构成基础、服装结构设计、职业素养与劳动教育实践等多门课程可举行期末结课联展。学生可以挖掘中国风及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以民族图腾图案寓意、传说故事、配色技巧、工艺手法等为设计创作灵感,用画笔染料、纸张、金属、丝线、布匹等材料进行创意表达,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服装、包袋、抱枕、香囊、装饰画、装饰小摆件、打板图等等。在课程联展汇报过程中,这些作品静态与动态展演结合,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另外,专业课程联展邀请社会各界代表观展、点评,企业人员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并提供可行建议。可能这些“首秀”作品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但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及展示交流中,能够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成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结语

此次调查虽然只是面向全国示范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随机抽样调查,但分析第一手原始材料,笔者发现了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传承民族文化存在的共性问题。课题组根据调查提出初步设想,为进一步探究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可行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新模式、新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