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对高校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2-03-21王结春吕光明

关键词:龙舟功能性显著性

刘 笑, 王结春, 吕光明

(1.蚌埠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3.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随着龙舟运动的蓬勃发展,高校龙舟队伍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地发展。龙舟运动项目具有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的特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能力要求高[1]。近几年,安徽师范大学龙舟队经过系统训练,运动水平位于安徽省高校龙舟队伍前列。并于2019年首次参加中华龙舟赛(盐城站),便闯入决赛圈。因此以安徽师范大学龙舟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普通高校龙舟远动员,均入学后参加龙舟训练,先前无龙舟运动训练经历。加之学习时间、学业学习等原因,寻求探索高校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功能性训练最早出现和应用于康复领域,是由美国著名康复治疗专家和训练专家Cook等人研究创新及应用,其在训练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实后,逐渐受到广大竞技体育工作者的认同,并且在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体能训练、运动成绩和损伤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1]。功能性训练在今天已蔚然成风,在赛艇和皮划艇项目上均有实践运用且成效显著[2-3]。本文尝试性地将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和国外先进的功能性训练的理念与方法对高校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影响进行研究[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功能性训练对高校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实际需求,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各大中文图书期刊数据库、外文数据库、自行购买书籍等资料收集方式。在国内外期刊、论文及学术报告等文献资料库中搜索近10年有关功能性训练、高校龙舟运动、运动素质等关键词的百余篇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翔实的文献资料为本实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 实验法

1.2.2.1 实验对象 通过筛查选取安徽师范大学龙舟队24名男性划手作为实验对象,并将队员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2名作为对照组队员,12名作为实验组队员。24位名队员均为男性且均有三个月以上的龙舟专项练习经验,近四周无伤病。并对实验组运动员开始12周的功能性练习的训练干预。两组队员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分组合理,符合实验规范要求。具体见表1。

表1 实验运动员年龄、身高和体重统计分析表分)

1.2.2.2 实验控制 两组实验队员在12周实验干预训练期间,确保两组训练内容进度及前后训练负荷的一致性,训练时间分配在晚间学生无课程时间段,分别为实验组周一、三、五晚上19:00—20:30,对照组周二、四、六晚上19:00—20:30。运动队原有训练方案并无专门的功能性训练计划,对照组依照原体能训练计划内容保持训练,逐步进行。实验组则按照新的功能性训练方案实施训练。除功能性训练干预的部分,其余的练习内容均保持着高度一致性。实验组实验训练计划安排见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具体课时训练见表3。

表2 实验组实验训练计划安排表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课时计划

具体采用功能性训练动作参考胡安·卡洛斯·桑塔纳编制的功能性训练[5]及王雄编制的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6]。实验组功能性训练动作依据龙舟运动项目的实际动作特点,以闭链的向心收缩动作、离心收缩动作为主,等长收缩为辅。训练强度负荷建立在动作难度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功能性训练动作进阶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1)改变阻力矩;2)改变支撑面的大小;3)限制一个或多个反馈刺激;4)改变支撑面的稳定性;5)施加未预期的外力。运动负荷量根据队员的实际训练状态,动作持续时间长短、重复的次数及组数,进行适度的调整,以此谋求最优的训练效果。

1.2.2.2 实验测试 本次实验测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实验前后两次测试数据收集。测试内容分别是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和运动素质指标测试。FMS是由Grav cook为诊断人体基本运动模式而专门设计的简便易行的动作测试筛查方法。由7个人体基本功能测试动作和3个排除性测试动作,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分级、排序,从中分析出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能存在的伤病及其可能存在的运动损伤风险性,为运动训练提供参考依据[7]。运动素质指标有柔韧性、引体向上、卧推、深蹲、硬拉。力量因子和柔韧性因子是评价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好坏的基本指标,其中坐位体前屈、卧推最大重量、引体向上、立卧撑10秒等8项指标的载荷贡献率较大[8]。

1.2.3 逻辑分析法 依据实验数据结果,结合功能性训练的理论、龙舟运动项目特点、“FMS”测试和其他相关的知识,就功能性训练手段的内容去归纳、分析、比较与整理。对影响运动素质各个组成部分及诸多因素进行逻辑分析,探索功能性训练各环节以及在运动项目实际训练中,各相关层面内部联系,深层次地研究功能性训练方法所具有的特征和规律。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21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实验数据值均以均值±标准差(M±SD)表示。对于符合T检验前提条件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或实验后的组间数据进行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同一组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其中,数据值对比后P<0.05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数据值对比后P<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得分结果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队员各功能性动作筛查动作测试成绩及总分结果较接近,实验组FMS总得分的平均分为13.58±1.38分,对照组总得分的平均分为14.00±1.04分,两组数据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得分基准分水平佐证分组合理。实验后,两组测试总得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总得分由原来的13.58±1.38分提高至16.83±0.49分,同时与对照组实验后的13.33±0.89分对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总得分在实验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得分呈下降趋势。从各单项得分可看出,实验组除躯干稳定俯卧撑与旋转稳定性两项指标外,其余5项指标在实验前后和对照组的对比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比较分)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素质测试得分结果比较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实验前,两组实验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指标测试成绩比较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在5项指标中对比实验前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和对照组对比指标中,除坐位体前屈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4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对比,除坐位体前屈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4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5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素质得分结果比较分)

3 讨论

3.1 FMS测试结果分析

FMS主要评价了人体多环节的灵活性、稳定性与基本功能动作水平。一般认为FMS总分低于14分,受伤概率显著性提高[7]。实验前,两组队员测试总均分都趋向14分基准分数线。实验后,较为明显的是采用功能性训练的实验队员,总分平均分由13.58±1.38分提高至16.83±0.49分,组内对比的显著性提高,充分说明实验组整体队员的受伤风险率降低。反观采用传统体能训练的对照组队员总分平均分却从14.00±1.04分下降至13.33±0.89分,实验前后组内对比下降趋势不明显,运动损伤风险率也会呈反向趋势增高,但趋于下降趋势,侧面说明长期坚持传统体能训练会导致龙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增高。身体两侧得不到平衡发展会导致技术动作的异常,诱发运动损伤[7]。本研究表明,进行功能性训练的龙舟运动员在非优势侧功能改善中效果明显,促进了身体的对称性发展。本研究方案在躯干稳定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指标上,虽有提高,但实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3.2 运动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其在众多运动项目上的实践应用均有显著性训练成效[9-10]。作为以体能为主导的周期竞速竞赛项目,对于运动员动作的经济性及有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侧面说明龙舟运动员必须具有优秀的运动素质。运动员优良的身体姿态、动作幅度、放松程度、动力链顺序、节奏、频率、躯干核心稳定力等动作模式是专项技术动作的核心,决定了运动员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等运动素质以及能量代谢、生物能力向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竞速能力有效转换的水平。研究表明:力量素质好、关节柔韧性好、动作速度快、专项耐力强等特点是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的显性特征[1]。力量因子和柔韧性因子是评价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好坏的基本指标,其中坐位体前屈、卧推最大重量、引体向上、立卧撑10秒等8项指标的载荷贡献率较大[12]。由此表明在龙舟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关节柔韧度及力量素质对运动成绩的优劣起关键作用。龙舟运动项目是一个强调划手闭链动作规律的水上运动项目,队员从插浆入水到提浆出水,力量传输规律节点清晰。龙舟运动员划桨时由脚蹬船开始发力,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传导,最后由躯干带动上 肢完成拉桨动作[13]。在运动素质中,引体向上和卧推是上肢为主导发力完成的动作;硬拉和深蹲则是以下肢为主导发力完成的动作。功能性训练实验组和传统体能训练组,在力量素质层面上对运动员运动素质的促进作用明显,均是可采取的训练手段。仔细分析对比,两者各有千秋。就上肢背部力量而言,似乎功能性训练更为明显;而在下肢力量训练成效上,传统体能训练效果更好。上肢屈肌肌群力量,两者并没有差距。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能够很好地改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但并不能够代替传统的训练,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4]。综合而言,两种训练手段相互融合,更有益于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的提升。本研究在运动素质指标上,最为凸显的是柔韧性(坐位体前屈)指标,功能性训练实验组明显优于实验前和传统体能训练对照组。组内对比和组间对比,都表明功能性训练对关节柔韧性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表明躯干力量与躯干灵活性呈负相关关系.长时间大强度的力量训练会影响关节灵活性[7,15]。由此可知,良好的关节柔韧性,能够在促进龙舟运动成绩提高的同时,起到预防和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率。鉴于此,提倡在发展运动员关节柔韧性训练中,增加功能性训练的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相比,在身体对称性及弱侧改善中效果显著,有利于在龙舟运动项目中开展长期训练。

4.1.2 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功能性训练在提高运动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关节柔韧性方面改善,具有一定的优势。

4.1.3 功能性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对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发展,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合训练,改善效果更佳。

4.2 建议

4.2.1 功能性训练是建立在功能动作筛查(FMS)基础上的训练,诊断后的训练,针对性和安全性均有保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提倡在高校龙舟训练中推广普及。

4.2.2 功能性训练的新方法的推广,不是对传统体能训练的全面否定,两者可以有效融合,促进训练水平的提升。

4.2.3 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功能性训练层次清晰,各阶段训练目标需明确,确保层层递进获得训练的最优成效。

4.2.4 功能性训练作为新的训练方法,尚处于发展趋向成熟阶段,因此,教练员应加强对功能性训练的学习与掌握,逐步应用于所从事的专项运动项目训练,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

猜你喜欢

龙舟功能性显著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屈原 端午 龙舟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龙舟
《金娃——龙舟》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