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武汉市推行碳普惠制的思考*

2022-03-21刘方舟万迎峰朱齐艳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3期
关键词:武汉市绿色企业

刘方舟 万迎峰 朱齐艳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81)

0 引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制定了多项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作为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13个低碳试点省市之一,应当带头做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并积极探索低碳发展道路。

低碳发展涵盖整个社会,其范围不仅包括企业生产活动,还包括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活动。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可有效地限制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政策、经济等手段鼓励企业减排;碳普惠制则是促进微小企业、家庭及个人减排而建立的1种激励机制。

1 研究背景及碳普惠概念

目前,国家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和强化科技支撑等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手段[1];把强制减排的行政命令、碳税和碳交易作为碳减排政策的多种选择工具。根据国家历年(1994、2005、2010、2012年和2014年)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数据可以看到,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趋势明显,说明我国在减排工作上成效显著,见图1。

图1 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趋势

1.1 低碳社会的发展

“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即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文化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具有低碳意识的健康社会。低碳社会包含人类社会从生产、生活到消费的一切活动,发展低碳社会可改善地球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发展低碳社会需要做到:在生产过程中,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提高水、能源、材料和土地的利用效率,采用新型高效环保的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清洁、高效和低碳生产并提高资源回收率和重复利用率;生活中,减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不浪费食材,为延长衣物使用寿命选择可再生、低碳环保的服饰,选择居住节能建筑并使用节能家具,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多采用自然通风和照明;出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积极响应“135”出行方式号召,建议购买清洁能源汽车并减少燃油私家车的使用,培养绿色生活理念和低碳生活习惯。

地球资源有限但人口众多,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人类文明从过去的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将来会朝生态文明发展。发展低碳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1.2 碳交易和碳普惠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中有2大重要部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建设和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建设。碳市场建设主要针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减排,由政府发放减排配额总量,各注册企业获取各自配额,碳市场中的注册企业可根据各自实际排放与配额的差值,在企业间完成差值交易。碳市场基本覆盖8大行业,实行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可线上线下交易,相比政府命令型的强制减排行政命令和收取碳税的措施,碳市场制具有灵活高效的优点,且能够提高各企业的减排积极性并刺激部分技术落后企业转型升级。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第一批碳交易试点省市(深圳市、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天津市、湖北省、重庆市)。2016年,四川和福建2地自主开展碳交易。2020年12月25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随着碳市场试点的发展,各个行业将逐渐被纳入碳交易体系,优秀的试点发展经验和碳市场运作机制将会被全国各地采纳,由于碳交易的行政约束力强、企业有减排的经济激励,借鉴欧洲多年的碳市场发展经验,我国在建设碳市场、全国展开碳交易方面,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碳市场还存在区域之间配额不平衡、会计人才缺少、交易分散和交易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2]。

碳普惠是低碳权益惠及公众的具体表现,相比较于面向各行企业的碳交易,碳普惠制则是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碳普惠制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是为倡导公众追求绿色、低碳生活而诞生的1种既有益于生态环境又能使个人获得健康的机制。通过收集碳普惠用户的行为数据(如获取用户步行或骑行的距离)、依托碳普惠平台,将用户的低碳行为量化为具体减碳量并给予其相应的碳币或积分,用户可根据不同数量的碳币或积分兑换相应的商业优惠(如商场优惠券)和公共服务(如乘坐公共交通打折优惠),也可进入碳市场与企业进行碳排放配额抵消。碳普惠制的参与主体除了小微企业、家庭及个人以外,还包括政府部门、企业、投资机构和公益机构等,其共同构成了碳普惠制的框架设计[3]。

推行碳普惠制具有多方位的效益,首先,小微企业、家庭及个人的低碳行为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益于生态环境,对于创建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具有环境效益;其次,碳普惠制与碳市场相呼应,助力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社会效益;最后,参与碳普惠制的用户在低碳、减碳行为中不仅能获得身心健康与满足感,也能获得一定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利益,具有经济效益。

2 国内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

碳普惠制目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试点地区实施碳普惠制。2015年,广东省启动了碳普惠制试点工作,是我国首批推行碳普惠制的试点地区,经过不断探索,建立起了政策、商业、交易3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碳普惠网站和公众号、开发碳普惠APP等向公众开放碳普惠平台,注册用户可通过节约用水、公交出行来获得碳币,同时碳普惠平台与企业合作,可获得企业捐赠的减碳量,最终赠送给注册用户[4]。2017年6月,基于“碳币体系”创新研究,武汉市推出了倡导公众低碳出行的“碳宝包”APP和微信平台,市民步行、骑行和租新能源汽车出行等都能获得相应的碳积分,达到一定数量的碳积分可兑换电影票、餐饮券和其他商品等。目前,“碳宝包”正与资本对接,产品功能正逐渐完善。2020年3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通过“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和“项目碳减排积分运营”“双路径”来激励公众和小微企业的减排积极性[5]。广东省韶关市在林业碳普惠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依托CQC广州分中心开发了《广东省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和《广东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并形成了完善的项目开发流程[6]。

3 武汉市推行碳普惠机制研究

武汉市推行碳普惠制应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并充分考虑各方因素,可参考国内已有的部分碳普惠制试点地区如广东省的碳普惠制发展经验,发挥武汉市的优势、展示本地特色,研究出适合本地且可供其他省市借鉴学习的1套碳普惠制方案。

3.1 武汉市低碳发展现状

武汉市是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十三五”时期,全市全力推进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生活“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计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7]。经过多年的低碳实践,武汉市已从探索阶段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在低碳战略措施、体制机制、政策手段的建立和创新方面均已有显著进展,对中国各城市低碳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效应[8]。

目前,武汉市正加快转型发展,落后产业产能被加速淘汰,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13—2017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7.7%上升至53.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8.6%下降至43.7%,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已发生重心转移,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智能制造业总产值、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营业收入逐年增加。同时,低碳产业园、科技园、生态城、低碳社区等建设以及先进科技和技术的投入使得武汉经济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发展。

图2 武汉市2013—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

能源方面,2013—2017年,武汉市煤炭消费量(以下均折合成标煤)有所下降(见图3),说明武汉市在控制煤炭消费方面成效显著,2017年煤炭消费量相比2016年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对整体下降趋势影响较小;平均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费量也逐年下降(见图4),可以看出武汉市正朝着低能源消耗、高质量产出的发展之路迈进。除了传统能源,武汉市还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且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已达到一定规模。

图3 武汉市煤炭消费量

图4 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费量

2011年2月,国家交通运输部确定了包括武汉市在内的10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2013年武汉市又被确定为绿色低碳交通区域性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武汉市进一步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已运营大量CNG公交和CNG出租车,部分LNG长途客车,LPG、混合动力车以及纯电公交和无轨电车。同时,武汉市正积极完善轨道交通体系,地铁、有轨电车、城际铁路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应用比例上升。

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三化大武汉,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武汉市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新增绿色建筑等一系列项目;创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绿色生态城区、绿色生态园区;发展绿色屋顶、屋顶光伏发电和太阳能供热技术,减少电力和热力使用;推广绿色节能建材,综合利用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生产墙材。截至目前,武汉市共计推广绿色建筑面积已达到1亿多平方米。

为了营造低碳的社会环境,武汉市通过修复受损山体、建设城市公园、增加湿地和公益林面积、建设绿道和实施灭荒造林工程等方式来增加城市碳汇,并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和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来提高城市气候适应能力,让市民生活在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中,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武汉市政府倡导办公低碳化,鼓励办公机构推行低碳办公模式,推广无纸办公和在线办公,减少公务用车,鼓励办公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倡导生活低碳化,建设绿色商场并推广绿色产品,鼓励居民绿色消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等;加强绿色低碳宣传,开展低碳主题教育课程和宣传讲座,组织学生参加低碳实践活动,开展“低碳日”、“地球日”和“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编制低碳读物和宣传册等。

2019年10月,在武汉市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低碳军运”小程序上线,它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碳中和”模式应用小程序,可量化市民在军运会期间的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回收和绿色宣传一系列低碳行为和减排贡献,以抵消办会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提升武汉市低碳城市的国际形象有着积极影响。

3.2 推行碳普惠机制

3.2.1 基本原则

目前,国内碳普惠制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仅有极少数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武汉市发展碳普惠制,要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①要充分学习和采纳成功试点地区碳普惠制发展经验,因地制宜结合武汉市当地社会现状和地区特色,不可完全照搬照抄其他试点地区经验和模式;②要实事求是考虑武汉市当前发展现状,碳普惠制的推行既要满足当下社会需求,也要对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和进行前瞻性部署;③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先大后小、先重后轻、从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地不断完善机制。

3.2.2 可实施性分析

武汉市发展碳普惠制有以下良好条件和优势:

(1)从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第一批碳交易试点省市以来,湖北已开展多年碳交易工作,截至2020年6月,湖北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在全国各碳交易试点省市中遥遥领先,湖北碳市场活跃度高,市场潜力和减排潜力大。湖北碳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以及积累的经验方法等构成的完整系统可有效支撑武汉市碳普惠制的推行,碳交易与碳普惠制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低碳社会的发展。

(2)作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之一,武汉市正朝着低碳道路转型发展,多年的低碳发展经验和一系列低碳发展规划能够为推行碳普惠制提供政策、机制、方案等一系列的软件基础;武汉市全力推进的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生活“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可提供发展碳普惠制所需的各类硬件条件。

(3)武汉市具有作为“中部崛起”战略带头城市、“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带头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作为C40城市成员,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与国际组织合作交流密切的战略优势。

(4)武汉市相继推出了“碳宝包”APP和“低碳军运”小程序,可以看出对于推行碳普惠制,武汉市进行过探索性的尝试并有着远期目标。另外,作为著名大学城,武汉市拥有众多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群体,在面对创新时有着更高的接受度。

(5)武汉市计划于2022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碳普惠制的推行可助力完成武汉市碳达峰行动计划。

3.2.3 实施方案

碳普惠制的推行应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林业碳汇6个版块进行:

(1)能源。政府明确发电供热部门煤控目标,超额完成和完成煤控目标的部门获得相应碳积分,未完成则扣除部分碳积分;提高发电效率、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例的部门获得相应碳积分,发电效率降低的部门扣除部分碳积分;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和光伏发电部门能够获得政府奖励并获取大量碳积分,碳积分与发电量成正比;使用清洁能源的供热部门获得大量碳积分,碳积分与清洁能源使用量成正比。

(2)工业。达到清洁生产要求的企业能获得相应碳积分,未达到要求的企业扣除碳积分;单位产品能耗和水耗下降的生产性企业获得碳积分,碳积分与下降率成正比;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获得碳积分,碳积分与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成正比;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获得碳积分,碳积分与资源利用率提高比例和资源循环利用量成正比;减少办公用纸和低碳公出的企业获得碳积分,碳积分与办公用纸减少率和低碳公出占比成正比;进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和生产绿色产品以及低碳产品的企业可获得碳积分,碳积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以及绿色、低碳产品产量成正比。

(3)建筑。使用节能建筑和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企业获得碳积分,碳积分与使用节能建筑面积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成正比。居住节能建筑和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的个人可获得相应碳币。

(4)交通。货运交通方面,减少高污染货运车辆、推广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汽车、提高货运交通用能效率、降低能耗的企业和部门获得相应碳积分或信用积分,碳积分或信用积分与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能耗降低率成正比。客运交通方面,降低能耗、提高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使用比例、增加轨道交通里程数的企业或部门获得相应碳积分或信用积分,碳积分或信用积分与能耗降低率、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使用比例以及轨道交通里程增长率成正比。

(5)居民生活。与居民衣食住行相关的减碳行为都能量化成相应碳币,如居民将旧衣物投放至回收箱或捐赠箱、低碳轻食和光盘行动、居住节能建筑并自觉节水节电节气、低碳出行(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参加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当志愿者)、使用电子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购买低碳产品等。小微企业也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低碳行为数据上传至平台个人端,获得相应碳币。

(6)林业碳汇。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山体修复、城市公园建设、扩大园林绿地面积和森林植被面积、加强湿地和湖泊保护的相关部门、企业以及个人均可获得信用积分、碳积分和碳币。

为大力推行碳普惠制,应还构建武汉市碳普惠制平台,同时让APP、公众号以及官方网站等与平台联网互通。平台涵盖政府、企业和个人3部分,政府端实行信用积分制、企业端实行碳积分制、个人端实行碳币制。政府端将政府机关部门减碳行为如节水节电、无纸化办公、低碳公出、使用新能源公务车辆等量化成信用积分,对于信用高的机关部门进行评优奖励,纳入考核体系;企业端将企业的减碳行为如降低生产能耗水耗、使用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公出、无纸化办公等量化为碳积分,获得碳积分的企业可兑换相应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个人端则将微小企业和个人低碳行为如节水节电、低碳出行、光盘行动、参加公益活动、公益植树、低碳消费等量化为碳币,获得碳币的微小企业和个人可兑换商品、电影票和消费券等经济奖励。

4 结语

武汉市多年的低碳发展道路经验以及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的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碳普惠制的良好条件和优势。“碳宝包”APP和“低碳军运”小程序的推出是武汉市发展碳普惠制的探索性尝试,可以看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不仅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且在激励个人及小微企业的节能低碳行为方面也有着前瞻性的部署。低碳发展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在应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局面下,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意识形态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将逐渐发生变化。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从富有变得富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建设“美丽中国”又成为了当下任务目标;人民的生活需求也发生了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同时,武汉市2022年碳达峰行动计划、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以及2060年前碳中和远景目标决定了我国将来几十年应对气候变的方向和绿色发展的大趋势,各省市地区在减排工作的部署上将更加细化精准。

武汉市推行碳普惠制既是顺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目标,也是对减排工作的细化和补充,碳普惠制的推行不仅将助力社会的低碳发展,也将激励着每个人走向健康低碳的生活。

猜你喜欢

武汉市绿色企业
绿色低碳
企业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企业
企业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