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2022-03-21罗星海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系特色制度

梅 晶,2,罗星海,高 瞻

(1.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推动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功不可没[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供求关系和人才需要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经济建设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就业的人,还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市场需求的人。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体系,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创新创业行为,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学界还进一步将其划分为精神文化(核心)、制度文化(中层)、行为文化(浅层)和物质文化(表层)4个层次[2]。文化的最小单元被称为文化特质,相关的文化特质集合构成文化复合体,这些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互相作用、互相依赖,构成的整合系统即为文化体系。本质上,文化体系是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3]。

创新创业文化是人们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所形成的相关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思想理念、价值体系、心理意识和氛围,以及相关的行为准则、管理创新、制度规范、物质文化环境等,具有激励、引导、凝聚和协调创新创业行为的作用。此外,创新创业文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是指职业教育过程中,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信念、思想、价值、物质等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4],其具有创新性、渗透性、导向性、传承性等特性。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能潜移默化地传达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使创新创业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5]。

2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现状

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体系,既是响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文化的蓬勃发展,可以追溯到2015年,当时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浪潮,这与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文件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院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模式,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6]职业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地位,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文化引领度不高、文化特色不突出、保障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这也导致在职业院校中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校园内没有形成对创新创业行为的思想引领与指导,国家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政策、规定的普及度不够,创新创业行为在制度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缺乏扶持。

此外,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与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培养核心,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相融合。”[7]职业教育要从“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转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8]。因此,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从精神引领、特色导向、制度保障、物质支撑4个方面,全方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创新创业,进而最终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结构与框架

3.1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结构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是指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特质和与它相关的文化复合体的组合。结合文化的相关定义,可以将它划分为4个层次: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创新创业特色文化、创新创业制度文化、创新创业物质文化。它们的关系是金字塔结构,具体来说,创新创业精神文化位于金字塔结构的最顶层,是整个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核心,突出先导性和引领性;创新创业特色文化衍生于校园文化,位于金字塔结构的第2层,学生的行为与之密切联系且直接相关,它是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导向,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主张方向性和发展性;创新创业制度文化位于金字塔结构的第3层,作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保障,注重管理性和扶持性;最底层则是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支撑起整个金字塔结构,强调基础性和浸润性。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金字塔结构

3.2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要素框架

结合以上分析,再将金字塔结构的每一层细化到各个要素,进一步得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整体要素框架。其中,金字塔结构第1层中,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可细分为社会文化、区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4个要素;第2层的特色文化则从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入手,从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贯入、校园风气营造、专业文化构建等方面全域打造创新创业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和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突出专业应用背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第3层的制度文化则可以由顶层制度文化、个性化扶持制度文化和评价制度文化3个要素来导入;最底层的物质文化则分为环境文化和文化传播载体2个层面。全要素导入创新创业文化元素,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要素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要素框架

3.3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功能架构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有精神引领作用、特色导向作用、制度保障作用和物质支撑作用,与这些作用相关的集合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精神文化复合体、特色文化复合体、制度文化复合体、物质文化复合体,这些文化复合体相对独立、相互依存、互相作用,从而形成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功能架构

以创新创业精神文化为核心,与社会文化、区域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4个要素相关的文化特质,共同集合构成精神文化复合体,其具有先导性的引领作用。社会文化对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引入、构建一个开放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文化氛围尤为重要,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能影响整个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发展[9]。职业教育还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深与所在区域行业、企业的融合,让区域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的创新创业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败观,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行为准则。

以创新创业特色文化为导向,以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目标,分别与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文化、榜样文化等相关的文化特质相结合,再共同集合构成特色文化复合体,突出方向性和发展性。营造善于创新、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文化和榜样文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创造、合作协作、勇于探索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和相关专业技能,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特色凝聚度、彰显度。

以创新创业制度文化为保障,分别与顶层制度文化、个性化扶持制度文化、评价制度文化相关的文化特质相结合,再共同集合构成制度文化复合体,具有管理性和扶持性。顶层制度文化往往和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市场层面等相关。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体系,需要学校建立好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从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扶持,并完善相对应的评价和管理制度,鼓励创新创业思想,保障创新创业环境,激励创新创业行为。

以创新创业物质文化为支撑,从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文化传播载体两个方面入手,将与其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物质文化复合体,强调基础性和浸润性。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和充足的物质支持,在搭建不同种类、不同特色的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或创客空间等场所设施时,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学校定位、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还可以结合校园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科学规划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传播载体,让校园传递奋斗、创新的力量。

4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方法和举措

根据以上探究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要素框架和功能架构,可分别从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导入塑造创新创业价值追求、创新创业特色文化的导入引领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的导入赋予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的导入给予创新创业物质支持四个方面,全方位渗透创新创业思想理念,引导创新创业行为,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如图4所示。

4.1 精神文化导入

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需要根植于社会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土壤之上,而职业教育本身就需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故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社会文化、区域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全方位渗透开始。学校可以挖掘社会文化和区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精神的因素,带动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形成,激发学生们为国家、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与动力,最终促成对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以武汉为例,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展示了武汉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气质,可以挖掘武汉精神中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借着武汉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的东风,化区域力量为己用。还可以借鉴和吸纳好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将其与校风建设、育人目标相结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实现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收到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更好地把握创新创业的方向。让学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通过让学生向企业家和职场人学习,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信心,于耳濡目染中受到创新创业精神的熏陶。

图4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四位一体”建设实施方案

4.2 特色文化导入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建设,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又要突出学校和专业优势,因此可以从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建立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创新创业持续度。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建设一支学习型“双师”教学团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教学能力的“理实一体”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嵌入创新创业元素,让课程内容更有专业针对性,课程师资双管齐下,使创新创业文化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发挥学校和专业特色,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相匹配,调整专业结构跟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根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的专业教学特点,建设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场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行业及区域发展贡献力量,实现社会服务效益和区域辐射效应提升。还可以利用榜样文化,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发挥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杰出校友的感召作用,培育和弘扬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励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成才。

4.3 制度文化导入

制度文化的完善能明确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工作的基本目标、政策措施、保障办法和奖惩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能科学化、规范化地运作。制度文化的导入可以从3个要素来切入。一是健全政府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政府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惠及学生,比如创业贷款、补贴政策,让学生得到资金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合力,更好地助力创新创业行为。二是个性化扶持制度建设,包括创新创业的孵化制度、扶持制度、激励制度等,给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以激励和保障。三是评价和管理制度建设,从学生评价办法、师资评价办法、教学评价制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等要素入手,加入创新创业维度,比如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分考核中,完善现有的学分制度,构建创新创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4.4 物质文化导入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风校训、校园活动阐明创新创业理念,在学校中建立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学生各项活动中。成立诸如学生创业服务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创新创业提供专门的组织机构,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落实;开设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建立创新创业 QQ 群或微信群,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赛训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与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热情。其次,可以利用相关媒体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比如通过宣传文字与图片、校园 LED 屏、校园广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来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等。再次,还可以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设施中,比如根据学院发展特色和专业建设,挖掘其中的创新创业史,将创新创业元素呈现于文化墙上,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创新创业文化。

5 结语

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从精神层面渗透创新创业的价值追求,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并从制度和物质方面对各种创新创业行为给予支持保障,从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创新创业理念,全方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创新创业行为,最终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站在时代前列,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体系特色制度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