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雨季节航班调控思路研究

2022-03-21张新雷

民航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调减管委雷雨

□ 张新雷 于 军 宋 南/文

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出行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旅客对民航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班正常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民航局明确提出并坚持航班正常工作的四项指导原则,即“严格把控运行总量、科学把握运行标准、持续改进保障能力、强化技术手段支撑”。而快速增长的航班量给航班正常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雷雨季节航班保障更是重点和难点。本文对雷雨季节航班调控工作进行研究,总结调控现状和成效,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调研相关单位意见基础上,提出完善航班调控工作的思路,希望能够对未来的雷雨季节航班调控优化升级有所帮助。

雷雨季节情况介绍

众所周知,天气一直是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雷雨季节特点的分析和总结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国内26个受雷雨影响较大的千万级机场所在城市近5年的降水情况分析可以发现(见图1),一般每年5月份开始,雷雨天气自南方陆续出现,6月份至8月份各地雷雨天气开始频发,对航班影响最大,其中8月份均达到峰值,9月份开始明显减少。以2021年为例,26个统计机场5~9月份共发生雷雨天数804次,平均每个机场约有31天受到雷雨天气影响。这期间恰好是旅客出行旺季,因天气原因临时取消航班,往往导致大量旅客当天无法出行,不仅降低了民航业的服务质量,对航班安全运行甚至是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做好雷雨高发时期(6~8月)的航班保障对提高航班正常性意义重大。

图1 :2017~2021年我国内地主要机场5~9月每月雷雨天数总和对比

雷雨季节航班调控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降低雷雨天气对航班正常运行的影响,民航局围绕强化协同,建立了以运管委为核心的联动机制,持续增强对民航总体运行态势的把握能力,在各千万级机场和32家主要航空公司搭建了航班计划动态调整系统,在提高航班正常性与执行率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雷雨季节航班调控的主要措施

1.建立机制,航班运行协调形成联动。在航班执行前一日,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组织机场运管委评估天气对航班运行的影响程度,主动开展航班计划预先调整工作;当日组织协调会商,持续优化调整方案;打通空管流量管理、航空公司运控、机场协同决策(A-CDM)等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通道,推动各相关方共享必要的运行信息,为创新打造统一的协同运行平台创造机制环境。

2.启动预警,提高预战术阶段方案精细水平。千万级机场运管委全部参加每日8、10、14、18时的运行协调视频会议并保持长守状态,做到随时启动、随时会商,并保证航班首次调整比例不低于预警比例。

3.运行协同,强化战术阶段的有效应对。当启动大面积延误橙色(含)以上响应或航班起飞正常率低于50%时,运管委立即开展会商并制定方案,民航地区管理局、监管局参加督导,确保会商取得实效。航空公司将取消的预先飞行计划及时发送至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运管委将航班调整明细通报空管部门给予优先保障,尽量避免调整后的二次延误。

4.复盘考核,发挥好“指挥棒”的调控作用。结合雷雨季节保障特点和面临的形势,一是突出考核重点,将全国航班量前20位航线和千万级机场早发航班列入考核对象;二是强化属地管理,辖区航班正常率低于75%(不含)的管理局,次月要向民航局报告航班正常分析及改进措施,连续2个月低于75%的,民航局将在月度航班正常情况中加以通报;三是加强监督,对运行协调机制不健全、运行协同不力、航班运行效率长期较低,不按要求执行航班正常考核和调整措施的机场运管委,民航局约谈该机场主要负责人。

(二)雷雨季节航班调控的主要成效

1.民航协同运行初具规模。民航局在40个千万级以上机场普及运管委机制,并完成A-CDM系统数据联网;运行协调视频会议覆盖民航主要运行单位,成为日常运行协同的重要平台;以运行容需平衡为目标的航班计划动态调整工作平稳起步。协同运行理念获得广泛认同,协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民航特色的协同运行模式初步成形。

2.运行数据管理初见成效。民航运行数据中心挂牌成立,破除了行业运行数据壁垒,初步建立了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实现了千万级以上机场和运输航空公司共享民航运行数据。运行数据资源得到初步汇集,工作机制逐步确立,为下一步持续扩充数据资源、开展数据融合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3.督导检查持续强化。民航局业务司局、地区管理局、监管局加强监督指导,不断完善考核措施和督导机制,通过检查运管委值班领导在岗情况、督导运管委成员单位定期梳理运行信息等措施,运行协调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协同处置水平进一步提高。

4.航班正常性稳中有升。运管委从2018-2019年开始探索实施航班计划的提前调整和调减,通过对比近4年雷雨季节航班取消率、航班正常率情况(2020年疫情原因,数据不具可比性,故未列出),可以看出,由于运管委提前组织计划性调减,在航班取消率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航班正常性逐年提升(见表1)。

表1 :雷雨季航班正常情况对比

(三)雷雨季节航班调控存在的问题

1.航班调控联动性不强。一是各地运管委仅聚焦本场天气制定调整方案,未考虑关联机场的调整情况;各运管委发布的调控方案存在格式不统一、发布时间要求不一致等情况,存在调控效率及调控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等三方作为航班正常工作重要的组成,需要密切配合协同,才能更好解决航班保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机场运管委虽由三方共同参与,但由于专业、利益、考核指标不统一,导致各方容易出现分歧;航空公司在运管委制定方案时参与度较低,在某些机场甚至只是“指令接收者”或考核对象,忽略了航空公司及旅客出行的基本需求,存在决策难以落实的问题。

2.调控节点较晚,影响旅客出行。一是国内航班销售高峰主要集中在航班起飞前14天内,且越临近起飞,机票销售速度越快,而航班调控决策节点较晚,往往导致旅客完成购票不久,随即收到航班调整或取消通知,导致旅客出行体验差。二是每年的7、8月份,既是民航出行旺季,也是雷雨天气的高发时期,进入暑期旺季后,航班量和客座率均大幅上升,航班取消后服务保障难度大,易出现旅客聚集等群体事件。三是空管单位通常在当日18点后发布次日MDRS预警及流量控制措施,各地运管委一般在19点后对涉及本场的次日航班计划进行动态调整,部分机场甚至在零点后才发起调整。由于航班调整启动较晚,严重影响旅客的次日出行,经常引发大量投诉。

3.调控方案优化不够及时。由于雷雨季节天气变化较快,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对大面积延误预警的时效性、调减力度等都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各运管委主要根据空管系统预测并发布的大面积航班延误MDRS预警,制定航班动态调整方案,由于预测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次日实际影响低于MDRS预警的情况下,部分机场存在不及时优化航班调整方案的问题,导致运行资源浪费。

4.航班调控考核周期过短。目前民航局主要以一周为周期考核航班正常性。由于考核周期过短,一旦出现雷雨天气等导致航班正常性指标下降后,即使运行各方积极协同采取各项措施,仍难以达到考核标准,对航司等运行主体主动提升正常性产生消极影响。

雷雨季节航班调控面临的形势

民航发展受到来自内外形势的影响,其中对航班调控工作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在抓住有利形势的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一)雷雨季节航班调控工作的有利形势

1.政策持续稳定。我国民航的航班正常性水平在21世纪的前10年一直保持80%左右的水平。2010年后,在运行环境没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航班量的快速增长使得航班正常性水平明显下降。为遏制这一情况,民航局于2017年9月发布了《关于把控运行总量调整航班结构 提升航班正点率的若干政策措施》,航班正常工作也一直是民航局党组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单位也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系列措施和手段,有效减少了大面积航班延误造成的运行秩序混乱等现象。目前看,“控总量、调结构”的政策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实施,稳定的政策环境将为调控工作提供支持。

2.基础逐渐稳固。在民航系统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针对雷雨季节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措施,使得航班延误治理成效逐步显现。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航班正常率均超过80%,2020年更是达到88.52%,如图2所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民航系统已经初步形成较为成熟有效的航班正常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并培养了一批航班正常专业领域的人才,这些都为今后航班调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2 :2009~2020年客运航班量及正常率

3.航班增速放缓。从我国宏观经济来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并趋于稳定。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民航业更是受到巨大冲击,旅客、货邮运输量、飞机小时数、起降架次等指标均出现大幅下滑(见表2)。各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导致民航业增速随之放缓。行业增速放缓,意味着航班量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时刻增量需求及运行压力将得到缓解。所以行业增速的放缓,客观上对于航班正常水平的提升将产生正面的影响。

表2 :近年来民航业相关指标年度统计对比

(二)雷雨季节航班调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1.保障压力依然突出。2021年上半年国内客运航班总量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但3月至5月增幅达14.54%,暑运国内航班预先飞行计划量再创新高;7月份受疫情反复影响,实际执行航班再次大幅减少。这表明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旅客的出行需求将会得到快速释放,届时,北京、上海终端区,以及京沪、京蓉、沪蓉航线等热门航线的航班量将会进一步增长。此外,由于大量国际航班时刻用于国内航班,虽然2021年每日航班运行量较2019年差异不大,但是空管指挥难度成倍增加,原本繁忙的重点航路更加拥堵,各种保障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

2.恶劣天气影响加剧。2021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为频繁,极端天气事件偏多。去年5月至6月空管局气象中心发布的雷雨预警总时长达到616小时,较上年同一时期增长38.59%。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显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风险水平有上升趋势。可以预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雷雨对航路的影响将会更加凸显。

3.自身建设尚需提升。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机坪管制移交、航空公司大运行等新运行模式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疫情风险和长时间隔离对一线员工造成身心健康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下滑波及队伍稳定。个别运行单位还存在认识、作风、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航班调控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各种因自身建设问题造成的短板效应对整体运行品质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雷雨季节航班调控工作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雷雨季节航班调控效果,提高航班运行水平,针对当前调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未来形势分析,从近期措施及远期思路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近期调控措施

1.调控方法精细化。结合雷雨季节气象预测及航班正常性分析数据,从降低航班调控对旅客出行的影响角度,建议按照“远减近调”的原则对不同时间段的航班调控采取差异化措施。

两天以上航班调控要以调减为主、调时为辅,旅客可通过改签航班确保出行。空管部门根据气象预测结果,测算雷雨天气对航班运行总量及个别时间段的影响,模拟计算出符合航班正常性要求情况下的可保障航班总量及需要调减量,各机场运管委按测算调减量的50~70%制定调减方案。这一阶段的气象预测及航班测算要在航班执行日期前的7、4、3、2天多次更新修正结果,提高气象预测及航班测算的准确性。

两天内的航班调控要以调时为主、调减为辅,尽量确保旅客当日成功出行。这一阶段需在航班起飞前日及当日进一步更新气象预测结果及各时间段内航班量测算,按照测算的调减航班量进行少量调减,并根据各时间段的运行态势,以调时为主调整航班起飞时刻,根据需要可调整航班航路,绕飞雷雨区域,实现航班需求与保障能力的精准匹配。同时,对当日已购票旅客在跨航司签转后仍有滞留的,要适当安排补班飞行。

为提高机场及航司航班调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航班正常性考核建议将以单周为考核周期调整为两周或单月;同时建议将现行的“非黑即白”的航班正常率考核方式调整为平滑曲线模式或考核平均延误时间,避免航班过度延误的情况发生。

2.调控范围全局化。大面积的雷雨天气对民航航班的影响通常是跨机场、跨区域的,各机场运管委因为职责范围,只能针对本场航班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而由于各机场的调控措施未能保持同步,航司执行调减方案时,经常会出现调减过量,但调减效果不达预期的局面,降低了调控的精准性。建议在发生跨区域雷雨天气时,由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负责根据航路天气统筹航班调减工作,制定跨区域的航班调减方案,明确各区域之间的航路流量,并统一发布调减要求;各地区管理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和督促本辖区运管委之间的统一协作,制定相应的区域内航班调减方案;各地运管委综合运行监控中心及区域运管委调减方案,根据本场天气,在同一原则下(如按照各航司预先飞机计划航班量占比等)进行调减,从而提升决策科学性、准确性,避免各地运管委调减要求互相冲突或航班过度调减。

3.调控节点前置化。雷雨天气的发生是有规律的,每年6月至8月份为雷雨高发期。针对这一期间的雷雨发生范围,以及受影响的航线、航班执行率和正常性分析,可以发现受影响较大的航线及航班。建议根据受影响程度,在航班换季时刻协调过程中,提前置换航线或调减航班,提高时刻使用效率,确保航班正常。

在雷雨天气发生时,要尽早发布气象预测结果,以及基于预测结果的调整方案。由于国内航班旅客购票以14天内为主,购票后调减,将导致旅客因签转、航班合并等产生负面体验,因此建议政策性调减尽量提前2周以上发布,并明确调减时间范围、航班范围、各航司要求等,以便各航空公司能够快速、准确地落实调减要求。

4.调控区域一体化。雷雨天气对航班的影响大多是局部的,为降低雷雨天气对单一机场航班的影响,需要强化机场与周边机场的协同配合。今年以来,以大兴与首都机场为代表的千万级机场间联合调整模式,和以 “保腾芒”为代表的中小机场一体化运行模式,都已取得实质性成效,为中国民航机场群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种可参考模式。建议在现有机场运行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空管为核心,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级运管委机制,统筹推进区域航班协调放行一体化运行,扩大协同范围,加大协同力度,提高协同效率,不断推动协同运行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同时借助地面交通,实现一体化空地联运,提高旅客在雷雨天气下的顺利出行。

5.信息传递透明化。目前航班不正常服务是旅客出行体验过程的一项短板,而如何准确获得航班不正常原因及后续安排,又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服务环节。建议通过不断推进IT系统建设,提高信息转递效率,并增加信息的透明化,在航班不正常时,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可以准确获得一致的服务信息。这样一是可以提前将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通知到旅客,防止产生隐瞒实情的错觉,避免矛盾激化。二是提前疏散旅客,避免在航站楼长时间滞留,同时可及时为滞留旅客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化解旅客等待航班的焦躁心情。

(二)远期调控思路

1.提高气象预测准确化。复杂多变是气象的特征之一,对航班的正常运行影响较大,准确预测气象信息是提高雷雨季节航班调控效果的前提条件。建议未来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民航的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从而为航班调控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依据。

2.强化系统建设智能化。数据就是生产力,要提高决策水平,离不开系统的智能化。建议一是通过强化运行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民航行业数据资源管理制度与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为雷雨季节的航班调控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二是完善民航协同运行平台建设,实现覆盖航空器、机场、旅客、行李、货物等关键信息的行业全景运行态势监控,以运管委为抓手,实现智能化协同运行辅助决策;三是创建航班运行全流程协同机制,深化航权、时刻和预先飞行计划数据融合及航班计划动态调整,促进整体运行和综合保障能力的动态平衡。

3.推进空域管理动态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运量的逐年增加,现有空域资源将由满负荷逐步变为超负荷,通过精细化调控及升级管理手段来提高空域总量,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建议依托空管委,完善各项管理政策,以改革推动空域管理的不断创新,实现空域资源的动态管理与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空域的使用空间。

猜你喜欢

调减管委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百万市民接力城管 牵手穿越最美武汉”大型徒步公益活动启动
2017年多省玉米调减面积公布
5年内我国拟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
为“弄管委”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