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地理情境创设的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2022-03-21邹志涵

读与写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水循环示意图情境

邹志涵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引言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体现地理综合思维的主要特征,当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合理展示情境,再结合小组合作法、分层次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在情境的创设下,教师和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都会有所锻炼,这样一来,有效促进教学相长,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1.地理情境的特征

1.1 情境性和针对性。情境性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历史典故,相关实验等为学生创设有关问题的情景。有效的教学情境一定是以外部环境做基础,从而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行调控。而针对性则是指教师针对教材上的内容有选择性的设计问题情境,同时贯彻生本理念的教学原则。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空调,暖气片等相关热力知识创建成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地面受热均匀,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会不会产生运动?假设地表受热不均匀,垂直方向上大气的运动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在气压差异下,水平方向上大气又如何运动等的问题。当然,学生之间在理解能力上有很多差异,教师也可以将问题设置成不同的层次以供学生思考。

1.2 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主动探索,形成创造思维。学生会将原有的知识结构打破,通过一系列方法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并且当学生真正激起探究知识的欲望时,创造能力的成果是非常震撼的。例如在学习城市热岛效应这一探究性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是指什么?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环境,生产,生活会有哪些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种人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避免热岛效应?学生完成讨论之后,要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展示,教师最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一来,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1.3 趣味性和启发性。通过实践证明,情境法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启发的重要性。而在情境下,学生不仅能够独立进行思考,独立进行探索,还能形成对知识的内化以及迁移能力[2]。例如在学习洋流对气候影响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学习赤道附近克隆群岛的气候特点,接着再展示企鹅分布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一般企鹅生长在南极,但是在赤道附近怎么会有企鹅呢?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会产生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再出示洋流分布图,让学生找出流经科隆群岛附近的是寒流还是暖流,最终有效解决问题。

2.地理综合思维的特征

2.1 全面性。全面性是指学生要全面提取对自己学习有用的地理信息,并且综合考虑各个信息之间的互相关系,例如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气候、地貌、水温、土壤、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学生要通过综合思维,构建整体性的、全面性的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对地理知识的思维构建的更加完善、更加清晰、更加准确。

2.2 系统性。系统性是指地理知识和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生要通过探寻掌握,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因为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综合思维就是要学生从整体、全面、系统视角出发,先整体分析,再局部分析,最后运用高阶思维,准确把握地理知识的相关本质和规律[3]。这样一来,可以很好的进入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有效提升。

2.3 动态性。动态性是指学生要用发展的、变化的、动态的眼光去学习地理知识,因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用动态眼光去看待,利用综合思维探寻各个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并且依靠一定的规律,还原知识发展的具体过程,并且还要有效推测地理现象的未来发展变化。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因物而不断调整思维的方向和深度。

3.基于高中地理情境创设的综合思维培养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的第一节水循环为例,教师就可以如下创设情境。

3.1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为让学生明确地球上的水循环以及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这个目标,教师就可以将综合思维培养目标设置为:通过图片、视频等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动态水循环的整体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时空思维,并且向学生拓展海绵城市等的相关内容,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4]。

课标解读:新课标对本章节的内容要求是,学生能够借助教材中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以及主要环节,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由此可见,学生在该章节学习时要理解以下四点知识,第一,水循环的概念以及类型。第二,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及规律。第三,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淡水资源很紧缺。第四,水循环对地球表面所有生命体意义重大。

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或自己绘图等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和认识。学生不仅要学会描述,还要学会自己画图,并用相应的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学生的空间思维锻炼,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水循环示意图,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解读:

第一:学生能够借助水循环示意图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学生还要学会从教材各类图表或地理现象中获得各类有效信息,并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用图解的方式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水循环运动转化,培养学生使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自然界水体间的动态平衡,知道所有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物体的本质属性。地球上各水体间、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各主要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学生要通过本课学习养成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2 情境创设。

3.2.1 新课导入。利Google Earth为学生呈现宇宙中的地球图片,教师为学生设置题目: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为什么地球是一个水球的样貌?引发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设置以下问题:第一,地球像一个水球,是不是证明地球上的水像古语所说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水从哪里来,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第三,请思考地球上的水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就会思考地球上水的重要性,教师再为学生引出水循环的相关概念。

3.2.2 教师为学生呈现以下图片,让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地球上的水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第二,各种形式的水所占比例从大到小如何排列?第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球上水循环的三大类型。第四,在该图片中通过观察淡水含量的组合,你能够联想到什么?第五,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淡水资源情况,以及你能够了解到的国家关于淡水使用的各种政策有哪些?例如南水北调工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讨论结果汇总到纸上,教师最后邀请小组的代表成员走向讲台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负责倾听和补充,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确保学生能够根据四个问题建立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做好铺垫。

图1 地球上水的构成

3.2.3 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名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思考,从地理角度来看,这两句千古流传的佳句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误的地方,并指出蕴含地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思考,再结合教材中水循环的意义,就能够了解,地球上的水是以循环的形式存在的,而诗中提到的“奔流到海不复回”是错误的。教师再为学生详细讲解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水的具体循环过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下图,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若学生有表述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通过看图描述,学生能够构建综合思维,并且借助综合思维准确了解教材中的内容。

图2 水循环示意图

3.2.4 为学生呈现视频“一滴水的旅行记”,在视频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鼠标通过暂停,快进,重复等操作,让学生多次观看视频,学生在观察视频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举手,踊跃参与讨论,解决学生的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视频并且思考以下问题,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水循环所涉及的地表结构由哪些?该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逐渐加强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观察到一滴水从海面飘到空中,再跟着云朵的移动形成雨滴,落入到森林、河流、大地上,有的渗透在地表以下,有的又返回海洋中。因此学生会想到能量来自于太阳,通过蒸发吸热,水由液体变成气体,在由于水滴自身的重力落回地面。如此一来,通过多媒体和图片互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3.2.5 再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首先感受水循环发生的空间,思考将水循环如何分类?第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种类型的水循环运动过程和特点。第三,在中国内陆和沿海,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水循环有哪些不同之处?第四,在中国沿海地区,一年四季中水循环有哪些不同之处?该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感受水循环的整体过程,了解到不同类型水循环的差异,增强综合思维能力。

3.2.6 为学生展示两张图片,图片分别是大连城市化之前和城市化之后降雨的特点,教师要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请在地图上描述出大连的位置。第二,大连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地区有何种影响。第三,大连在城市化之前和城市化之后有哪些降雨变化。本环节的情境设置之后,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且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能够联想到小时候面对雨水的情景,以及现在大雨到来的情景,借助生活情景,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3.2.7 教师为学生播放大连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如下图3),为学生讲解海绵城市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海绵体会影响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而该环节如何作用于其他环节?第二,大连城市构建海绵城市之后有哪些积极影响?第三,人类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影响水循环,由此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哪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列举出各种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的案例。例如将土地变成水泥地面,从而改变水的蒸发状态;植树造林或者过度砍伐树木增加或减少水的蒸腾;采用人工降水增加雨水;通过修建水库、南水北调等,改变地表径流;抽取地下水则能够改变地下径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详细阐述,思考这些活动会为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海绵城市的讲解中,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能够有效培养自己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3 海绵城市示意图

3.2.8 教师为学生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从全球、海洋、陆地三个不同角度研究水量的变化。第二,水量变化体现出水循环的哪一要素?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水循环的空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综合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此示意图,学生也能感受到水循环对全球水体动态平衡维持的重要意义。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画出水循环示意图的能力,学生在画图中会再次回忆本节课程的重点,边画边提取知识,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教师要注意,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兴趣爱好互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水循环示意图,然后鼓励学生在班级进行展示,借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更好的综合思维。

3.3 师生讨论。教师首先板书“水循环的意义及作用”,然后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以下图片,分别是自然界水循环和水平衡、江汉平原、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以及雅丹地貌。然后让学生讨论,从这几幅图片中能够感受出水循环对整个自然生态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教师邀请代表学生上台进行阐述,教师进行总结如下。

(1)“水量平衡器”——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2)“大自然空调”——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3)“天然淡水制造器”——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4)“地形塑造师”——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总结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对比自己的总结与教师的总结,若有问题可以提出,与教师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应当在课堂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其次,要紧密结合情境创设教学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要养成及时反思,及时总结的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水循环示意图情境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水循环冷热凳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