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研究

2022-03-21王鹏丽郭青霞王添乐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地意愿偏差

王鹏丽,郭青霞,王添乐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农地流转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农户收入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相关农地产权配置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计有着重要影响[2]。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而农村农民大多以务农为主,土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2020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4];如今农地流转已成为推进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它促进了农地集中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5],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但有研究表明,由于当前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年轻劳动力并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6],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农业经营困难,土地抛荒、撂荒问题严重[7],因此农地流转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流转工作中,农地流转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农户作为关键的参与主体,其认知水平和响应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地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农户认知和流转意愿都会对农地流转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8]。农户认知是参与行为的前提,且农户流转意愿是重要一环,钟晓兰等[9]认为农户的农地认知水平决定流转意愿,进一步决定其流转行为,流转意愿越强烈越容易发生流转行为。王余丁等[10]运用多元Logit 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和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较为相似,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户艳领等[11]在研究中发现贫困山区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农户流转意愿和流转行为不匹配、对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并且被调查农户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27.70%的受访农户存在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形[12]。

当前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相关的土地流转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认知意愿与行为的实证分析上,缺乏综合性验证,并且对农地流转意愿是否成为中介变量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山西省欠发达县域陵川县的实地调研农户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实证分析,一是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地流转意愿对农户认知及农地流转行为是否存在显著中介;二是建立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具体分析农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产生偏差的主要因素,以此为欠发达山区的农地流转提供参考,从而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发展。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包含的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实地调研,该县地处山西省太行山南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域包括7 镇4 乡。陵川县虽在2018年已脱贫,但仍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有待提高。当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和土豆等作物,农户受教育程度有限,大都依靠农业与外出打工为经济来源,种植群体偏向老年化和女性化,农户的认知水平低,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土地流转比例较低。为了能准确获取到当地区域的第一手资料,研究项目组采用入户调研与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在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 个村,每个村至少调查10 份问卷,共发放问卷370 份,其中剔除不完整问卷,共获取361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7.57%,样本数据覆盖每个乡镇,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1.2 样本特征

实地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农户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相关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农户认知水平、土地流转特征。从表1 可以看出,农户中受访者男性偏多,占到总比例的67.6%,农户年龄主要为46 岁及以上,占到总比例的92.2%,一方面是由于年轻人普遍认为种地太劳累且收益较低,不足以继续维持家庭的经济生活,选择在外打工;另一方面是由于村子里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偏低且较多学校已废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进城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村子里留守老人较多。农户文化程度较低,由于年代背景及经济条件落后,老人没有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这也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民没有更多的就业技能,主要依靠种地来维持基本生活,纯农业工作者占到总比例的86.7%;部分村民可以依据交通位置优势,经营小本生意来补贴家用。

表1 样本特征

从表2 可以看出,受访农户中,已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有77 户,占到总比例的21.3%,未参与的农户达到284 户,占总比例的78.7%,由此可见当地农地流转仍具有较大潜力;农户中无流转意愿的农户有207 户,占到总比例的57.3%,有流转意愿的达154户,占到总比例的42.7%,其中有意愿并参与流转的农户有73 户,占到总比的47.4%,有意愿但未流转的农户也有81 户,达到总比例的52.6%,由此可见,农户对于农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存在较大偏差。通过统计,无流转意愿的农户普遍缺乏对农地流转的认知,由于信息来源渠道较少且信息不对称,并不了解土地流转政策,而且经济来源主要靠土地,对土地有深厚的依赖感,常担心流转过后会失去土地,因此即使遭遇天气等自然现象导致赔本,也有很多农户不愿参与农地流转。

表2 农地流转意愿及行为

2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2.1 理论基础

合理的农地流转能促进农民的经济收入,作为农地流转的理性参与者和决策者,农户认知及意愿和态度等因素会综合影响农地流转的决策行为。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它是理性行为理论的演变之物。该理论认为,人采取的实际行为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认真考虑得到的结果,它受到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取决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 方面,三者共同作用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结果。

农户对于农地流转的意愿与实际行为主要由农户认知决定,而农户的自身特征也起到基础作用,例如农户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影响农户的态度;主观规范是指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在做出某项行为决策时所起到的一定影响作用大小,农地是众多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因此农户家庭收入、耕地数量及外出打工人数等特征会对农地流转进程产生影响;最后是知觉行为控制,它是表现个人依据自身所得到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障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和机会越多时,对未来所遇的障碍越少,则对知觉行为的控制就会变得越强,农户在进行农地流转意愿以及实际流转行为中,农户对于参与社会保障情况等相关方面也会对农户的预期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产生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此外,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虽在概念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彼此关联,最终通过各种因素特征综合影响农地流转意愿,进而对决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具体农地流转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农地流转行为理论分析框架

2.2 模型设定

在农地流转中,农户认知会影响农地流转的进程,不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及个人的认知能力对农地流转意愿的产生不一,进而影响农地流转的行为决策。本研究通过分析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以及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以下模型。

2.2.1 中介效应模型 中介效应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用来检验自变量是否通过某一变量从而影响因变量,如某一变量起到中介作用,则会产生中介效应。实际中,专家学者进行的大都是连续型变量的中介效应研究,本研究以农地流转行为作为因变量,取值有流转为1,无流转为0,农地流转意愿取值为有意愿为1,无意愿为0,为典型的二分类变量[13],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Y为农地流转行为,M为农地流转意愿,X为农户认知,i表示为截距,e为随机的干扰项,a、b、c和c′分别为各项的回归系数估计,式(4)、式(5)、式(6)分别为式(1)、式(2)、式(3)的Logit变换。

2.2.2 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 当进行农地流转时,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但是存在意愿与行为偏差的情况。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偏差定义为:有流转意愿但未进行流转,无流转意愿选择进行流转。由于本研究重点阐述农户有流转意愿但未进行流转的因素有哪些,因此将因变量定义为有流转意愿时实际流转行为的偏差。当农户有流转意愿且参与流转时为1,有流转意愿未进行流转为0,属于二分类变量,设立模型如下。

式中,α为常数项,表示当自变量的取值都是0时比数的自然对数;xk为自变量,即影响农地流转行为的各种因素;βk为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表示变量xk对Logit(P)的影响程度。

2.3 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农地流转行为和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中介变量为农户流转意愿;解释变量设定为农户认知水平。根据当地调研得知,陵川县土地确权工作已全部完成验收,农户流转工作主要依靠个人决断,依据当地土地流转特征及前人的研究成果[14-16],其他控制变量选取主要包括农户自身特征(性别、年龄、农户文化程度和农户主要职业)、农户家庭特征(家庭人口数量、外出打工人数、耕地数量、农业收入和家庭土地撂荒情况)和农户社会保障情况(是否享有粮食直接补贴、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和购买养老保险),具体各变量选取如表3 所示。

表3 各变量选取及说明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介效应检验

由于因变量与中介变量为二分类变量,一般的连续型中介效应模型并不适用于当前分析,这是由于回归系数不具有相同的尺度,需要将回归系数a和b转换为Za和Zb,为相同尺度后才能进一步检验;可以采用Sobel 法来进行相关的显著性检验,检验统计量Z[17]如下。

式中,Za=a/SE(a);Zb=b/SE(b);a和b分别为系数;SE为标准差。

但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通过查阅可采用乘积分布法来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Stata 和R 语言的多阶段统计方法做相关中介效应分析。

首先需要在Stata 中做相关回归基础分析,用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选择农户流转行为作为因变量(y);中介变量为农地流转意愿(M),自变量为农户认知(X);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农户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社会保障情况。首先分析中介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做因变量为M,自变量为X的Logit 回归;其次做控制中介变量M,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做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表5 所示。可以得出a和b的系数值及标准误差,通过公式(7)可计算出Z检验统计量为4.441 62。另外采用R 语言软件,利用乘积分布法计算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可以直接采用Stata 计算结果,通过命令语句操作,可得出Za×Zb的95% 的置信区间为[4.806 515,10.252 772],区间内不包含0,因此农地流转意愿对于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

表4 中介变量与自变量分析

表5 因变量与中介变量及自变量分析

3.2 意愿与行为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可以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选择有意愿但行为不一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中农户认知程度不仅会受到农户其他特征影响,也单独对农地流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将农户认知因子也作为自变量;利用统计软件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方法,将样本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影响因素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3.2.1 模型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多重共线性往往会导致模型分析结果失真,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选择利用Stata 软件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膨胀因子VIF 越大,特别是大于等于10,表明解释变量之间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VIF 越接近1,说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越弱。由表7 可知,各变量的容差和膨胀因子值均符合标准要求,表明各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相对较弱。

表7 变量共线性诊断

2)模型拟合。在对模型进行估计后,为了保证模型的模拟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模型进行整体显著性检验。在模型中-2 log likelihood 表示模型的拟合优度,其值越大,表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越好;Cox&Snell R2、Nagelkerke R2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紧密程度,其值越大,模型的整体拟合性越好。其中模型-2 log likelihood 估计值为165.864、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6.0%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

3.2.2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表6 可看到,在模型分析结果中农户性别、主要职业、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耕地数量、家庭农业收入、家庭土地撂荒情况和农户认知这7 个因素达到显著性水平,对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产生显著影响,但其他因素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在农户自身特征方面,农户性别产生显著影响并呈正向作用,表明女性的意愿与行为偏差高于男性,这是由于家庭分工,导致女性社会阅历低于男性,在面对决策事物时缺乏判断力,较小事物都极可能影响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农户的职业对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产生显著的影响,且显著性水平检验为5%,回归系数为正向,表明农户的职业对农地流转意愿及行为偏差具有正相关作用,农户的职业主要为纯农业种植者,靠天吃饭是种地人的主流思想,当遭遇天气或市场不景气,种地收益较低时,农户会产生将土地进行流转的想法,但同时由于农民认知存在较大缺陷,常常会担心流转后失去自家土地,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感和不安感会使农民做出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相反,当农户的职业转变为其他职业时,农地流转过程中意愿与行为偏差越小。

第二,对于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农户的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耕地数量、家庭农业收入和家庭土地撂荒情况4 个变量对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达到显著性水平,显著性分别为0.018、0.009、0.030 和0.020。说明农户家庭人口越少,收入越低,一方面村里农户年龄偏大,当身体条件不足以继续支撑种地时,农民担心土地荒废,会产生较强烈的流转意愿,但山区土地流转市场存在困境,农户会选择将土地交给亲朋好友代种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存在根深蒂固“农民不种地还能做什么”的观念,很多人没有流转意愿,更不会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他人。耕地数量越少,偏差越大,农户耕地数量少且不挣钱,农户会有流转意愿,但由于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规模较小、土地质量有差异等问题,无人承包,导致意愿与行为不一致。

第三,在农户认知特征方面,农户认知对意愿与行为偏差产生了显著性的水平,达到0.002 且为正相关作用。说明农户认知水平越低,产生偏差越大,这可能是由于农户的文化水平有限,获取信息渠道较少,导致认知能力较低,想法较单一。由于长期的思想固定,部分农民会显得较固执,当遇事时缺乏判断力与决策力,从而产生意愿与行为偏差较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引进中介效应模型和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从农户认知角度出发,分析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得出,农户流转意愿会对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行为产生中介效应,且效应显著。②受访农户中,已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较少,未参与的农户占总比例的78.7%,由此可见当地农地流转仍具有较大潜力;农户中有流转意愿的人数为154 户,占到总比例的42.7%,其中有意愿并参与流转的农户有73 户,占到总比的47.4%,有意愿但未流转的农户也有81 户,达到总比例的52.6%,由此可见农户对于农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存在较大偏差。③农户自身特征中,农户性别和主要职业对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偏差具有显著性正向作用;农户家庭特征中的家庭人口数量和农业收入产生正向作用,耕地数量和家庭土地撂荒情况产生负向作用,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农户认知呈正向作用具有显著性效应。

4.2 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针对当地农地流转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解放农户思想,提高农户认知。当地农户身处欠发达山区认知水平欠缺,思想较封闭,生活质量较低,教育资源条件也跟不上子女成长需求,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在外打工来维持家庭的经济开销,或携妻儿去城里生活以保证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村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由于老人获取外界信息资料有限,消息来源渠道大多从电视上看到,对当下农业政策了解甚微,村委会也未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导致老百姓对当前政策认知水平较少,不少农户时常担心将土地流转出去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因此,如何破除农户的认知和思想,实现政策宣传的有效性,实现农民思维的转变,都是当下进行农地流转亟需解决的问题。

2)积极处理山区野生动物与耕地冲突的关系。由于陵川县山区较多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偏远山上行走的野生动物较多,当地农户的土地很多又都处于山腰,野生动物山上觅食会“误伤”庄稼地,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部分野生动物是保护动物,农户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动物们的践踏行为,这时农户会有强烈的流转意愿,而山区土地质量较低且机械操作不便,无人承包,农户为了将自身受损利益降到最小,会选择撂荒土地,农地流转进程受到阻碍。研究项目组在对农户访谈中得知,地方政府也缺少积极的态度来处理相关问题,野生动物与农户耕地矛盾由此产生。因此野生动物与耕地的关系处理,也是山区农地流转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

3)康养文化建设要保证农民土地利益。陵川县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深厚。当前陵川县美丽乡村建设与康养旅游发展劲头强烈,根据不同的地域实际条件建设各种特色康养村庄。康养产业的建设是县域转型升级与乡村功能提升的主要方向,也是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新业态,会为县域内经济发展提供契机,同时也为土地流转带来一定的机遇。土地流转可让土地零落相对集中,土地经营趋于专业规模化,从而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政府应重视与康养企业的契约精神,起到监督作用,关注农户利益,采用“合适、合理、合心”的方式帮助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紧紧抓住康养产业的机遇,引领新产业发展,以便今后继续利用康养促进流转,用流转为康养奠定基础,因此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康养产业与农民利益关系也是今后农地流转进程的关键。

猜你喜欢

农地意愿偏差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关于均数与偏差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向何处去?
武汉市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