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
2022-03-21刘嘉文刘小蓓黄欣雨黄敬德
刘嘉文,刘小蓓,黄欣雨,黄敬德,杨 煜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省境内用于官方文书传递、物资运送、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古驿道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村落,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具有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传统村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村落的分布呈现碎片化、游离化的态势,迫切需要开展保护工作。据统计,南粤古驿道沿线两侧各5 km 范围覆盖了广东省发展条件落后村落总数的60%以上[1]。因此,探究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策略对于推动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等领域出发,对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村落利益主体关系、村落发展动力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2-7]。在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的研究上,学者们探讨了村落与古驿道的历史沿革、古驿道驱动乡村发展、古驿道与村落旅游发展的关系等[8-10]。但是,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已有资料较为丰富的粤北西京古道一段,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古驿道沿线村落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从化古道沿线的钱岗古村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概况
广州市从化钱岗古驿道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8处古驿道示范地区之一,古驿道沿线的钱岗古村位于从化太平镇东南部,面积约为4.6 km2。自然条件优越,三面环山,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村南部的沙溪河沿村穿流而过,村落整体呈寨城格局,交通较便利。古村历史悠久,历经朝代更迭,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村民据传多为宋朝丞相陆秀夫的后代,诗书耕读氛围浓厚[11]。村内文化遗产丰富,保留有广裕祠、灵秀坊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古村目前以农贸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荔枝、白榄、龙眼等作物,其中“糯米糍”荔枝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2 研究方法
2020 年8 月至11 月3 次到钱岗古村、文阁村、颜村和红石村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非参与式观察等手段收集资料。调查期间,对23 名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每位村民的访谈时间至少为30 min,主要了解村落发展的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村民对村落发展的期望等,为提炼村落发展制约因素,探讨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提供了基础资料。
2 钱岗古村保护与发展现状
2.1 产业结构现状
钱岗古村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当地特产“糯米糍”荔枝销路较好,种植面积较大。村民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部分村民利用加工初级农贸产品、开设作坊获取收入。目前,村民年收入约为1.6 万元,低于从化区的平均标准,更是远不及同样位于从化的莲麻村,因此,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虽然近年来政府推行的古驿道定向大赛为钱岗及周边村落带来了相当数量的客流,对村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未让村落形成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支撑村落经济发展的产业仍然以农业为主。
2.2 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当前,处于核心保护区域的遗产保护状况良好,如广裕祠、陆炜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为细致的修缮。但位于核心保护区域外围的物质遗存则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岭南地区湿润气候影响,建筑外立面、主体结构受到外力破坏,产生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存在与传统营造方式相悖的不同材质相互拼贴现象。由于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村民也不能擅自进行施工,修缮工作迟迟未能进行,建筑的保存状况逐渐恶化。总体来看,村内文化遗产保护协同性不足,遗产地带缺乏统筹性的保护,保护工作有待改进。
2.3 资源活化利用情况
钱岗古村曾利用广裕祠、陆炜故居等历史建筑开展旅游项目,并通过开办农家乐,烹饪特色美食招揽游客,但一直发展缓慢,且缺少对其他资源的活化开发。尽管从化古驿道钱岗段是古村重要的文化景观资源,但在旅游发展当中,对其关注度不高,古村与古驿道缺乏协同联动开发。此外,在历史典故、民俗文化方面发掘也不够充分。钱岗古村的“负帝投江”、文昌阁以及社公潭等典故流传广度有限,对于村落知名度的提升作用也相对较小。当地特有的掷彩门、添丁上灯、客家舞狮这类民俗活动在村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衰败,影响力远不及以往,面临着传承与推广的现实困境。总体来说,村落的资源活化利用形式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3 钱岗古村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 城乡二元差异显著,村落内生动力不足
钱岗古村受城乡二元差异影响显著,村内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有人口外流的现象。根据“推—拉”理论,珠三角城市群对周围的空间区域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城市的就业机会以及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成了强烈的拉力;而村落自身的发展潜力有限,人口增长随之而来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发展前途受限等导致推力的形成。在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下,村落自身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近年来从化撤市设区,地铁线路的开通,使得区域间通勤时间大大降低,年轻一代外出意愿增强,农业生产的工作吸引力不断降低,村落的经济发展及民俗事业传承长期缺乏新鲜血液。若是只依靠各级地方政府主导模式的资金支持,或是开发商的短期投资,村落的保护开发容易流于形式,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内生发展模式。
3.2 古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钱岗古村的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这种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模式使村民收入容易受到作物产量、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村落的经济增长不稳定。一方面,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为村民带来的利润较低,而且不稳定,对村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存在系统性风险,是村落整体发展的不利因素。若是农业生产活动受到突发自然灾害或是农产品政策调整等的冲击,村落农业经济生态失衡,其自我调整能力并不足以应对上述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容易形成负反馈闭环,村落经济长期止步不前。此外,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客观上维持了城乡经济二元化状态,不利于村落的长远发展。
3.3 各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村落的发展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开发商以及游客等,利益的分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进入2000 年后,先后有几家开发商曾介入钱岗古村的开发工作,但最终都以失败退出而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开发商、村民以及村委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村民在村落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且开发商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忽视了村落历史建筑、村容村貌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激化了与村民的矛盾。
3.4 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参与度降低
村落是村民赖以维生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村民本应处于村落保护开发当中的主体地位。可是,在政府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村落被视作项目策划的底图,村民往往被忽视。开发商在与村民交涉过程中,为村民提供的房屋租金水平以及补偿方案缺乏对村民核心诉求的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则侧重于完成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以及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指标的任务,对村民缺少相应的关注。村民渐渐地从村落的中心角色转换为边缘角色,长此以往,村民的主体地位将会弱化,村民参与到村落建设、对村落保护发展提出意见的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不利于村落长期的保护发展。
4 古驿道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策略
4.1 构建村落与古驿道整体性保护与活化框架
古驿道与其沿线传统村落是共生的整体,具有同一性。古驿道的存在让村落与村落之间产生了直接的空间联系,是体现其整体性的重要一环。而传统村落的发展又为古驿道的功能延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而保证驿道能够长久存在;因此,构建传统村落与古驿道整体性保护与活化框架(图1),有助于解决村落与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协同性不足的问题。首先,明确传统村落与古驿道保护活化的管理责任主体。建立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责任主体,明确牵头政府部门,并联合各相关部门成立分级古驿道、村落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村落、古驿道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督企业开发行为,保证村民的合理权益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升古驿道与传统村落在空间实体上的延续性。修复古驿道沿线破损的地段,必要时辅以绿道相连,将古驿道最大化地形成宜人的线性景观、文化空间。并且将其与传统村落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古村的物质遗产与古驿道沿线的物质遗存协同保护,构建以传统村落为核心节点,以古驿道线路为连接线路的线性保护区。另外,规划部门统筹保护活化区域,明确地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以及开发边界。在确保传统村落以及古驿道物质遗存不被破坏的同时,注重提升村落、古驿道沿线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农业发展质量。企业严格按照上述控制性约束条件之下对村落和古驿道线路进行整体的活化项目开发。
图1 传统村落与古驿道整体性保护活化框架
4.2 深挖村落传统文化,增强活化动力
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髓,也是传统村落区别于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发掘村落的传统文化,是增强传统村落活化动力、提升村落活力的重要推手。在钱岗古村活化开发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掘村落文化内核,以钱岗地域文化为关键要素,促进村落发展。通过设立村史馆、宣讲栏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村民认识到非遗的重要价值,让村民在日常生活及节事活动当中有意识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一代通过学习粤剧私伙局、添丁上灯等传统仪式,以适宜的方式推动非遗项目走出村落,让更多的人了解。同时,村落可以与文创公司合作,结合村落自身的宋古文化,制作文创产品,并将村落特有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包装当中。梳理村落历史典故、传说,进行二次创作,提高村落文化影响力,重塑村落的文化活力。
4.3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打造以“文化体验+古村观光游览”“特色农业体验”“休闲康养+户外体育”为主的三大产业。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向旅游者传递钱岗古村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古村游径。古村游径的设计要多方考虑合理线路,串联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节点,以广裕祠为核心的宗祠文化物质传承场所,让旅游者体验到“诗书开越,忠孝传家”的钱岗民风。另外,大力突出钱岗村特色农产品——“糯米糍”荔枝,预留适当建设用地指标,鼓励村民以集体合资或是引入外资的方式建立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相关农产品的产业附加值。充分利用荔枝林这一具有农业特色的资源,在荔枝收获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以从化古驿道作为村落整体发展的背景,利用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徒步登山、特色美食节等活动的契机,为到访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古驿道线路,打造日常户外徒步游径,为村落长期吸引游客提供保障。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利用城市文化经济的辐射效应,促进村落劳动力回流,推动城乡要素公平流动,增强村落自身造血能力,从各方面刺激村落经济的发展。
4.4 建立利益相关者互动沟通机制
在传统村落的活化开发过程当中,涉及了4 类利益主体:村民、地方政府、开发商、旅游者[6]。为了改善政府监督职能缺位,政企沟通障碍以及村民权益保障缺失的情况,构建以村民为核心的利益主体互动沟通机制,可以有效地化解过去无序的开发模式,如图2 所示。在此互动机制当中,村民作为村落保护与活化的核心,分别与地方政府、旅游者以及开发商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功能。地方政府对于村民而言,是表达其基本诉求的主要对象,而开发商则是村民表达诉求的次要对象,在与政府、开发商的互动过程中,村民的合理诉求通过平台化的方式有效传达给另一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也能够通过互动沟通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使得开发商在具体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当中能够受到地方政府的合理监督,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到村民的诉求。另外一方面,旅游者到访是村民的重要创收途径,通过该机制,将以往容易被忽视的旅游者一方纳入其中,充分吸收游客的信息反馈,将游客的合理意见纳入今后村落的保护开发规划当中,从消费者提供建议的角度更好地促进村落发展。
图2 村落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沟通机制
4.5 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
村民是村落的主体,让村民在村落事务当中始终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村落的活化发展。首先,发挥村民在村落日常治理当中的主体作用。成立的村落、古驿道保护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当地村民,以便定期访问村落当中的常住村民,了解村民日常生活情况,并且将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日常管理变动等告知村民,充分考虑村民意见。其次,发挥村民在村落活化利用当中的主体作用。在进行村落活化开发项目时,政府及开发商应与村民充分协商,听取村民的意见,鼓励村民积极建言献策;在项目落地阶段,优先考虑聘用当地村民,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让村民在村落活化过程中能够获利,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村民活化村落的积极性。
5 小结
探寻南粤古驿道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方式对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沿线村落与古驿道是共生的关系,在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可借助南粤古驿道的建设,构建村落与古驿道整体性保护与活化框架,促进协同发展。深挖村落传统文化可有效增强活化动力。与此同时,盘活村落特色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沟通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在村落保护与活化中的主体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