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不同剂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2022-03-21刘曼曼冯珍凤姜健高俊凤陈见纺胡春平严军
刘曼曼,冯珍凤,姜健,高俊凤,陈见纺,胡春平,严军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99;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足部溃疡、坏疽,甚至截肢[1-3]。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不明,西医缺乏针对性药物[4-5]。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伤寒论》,用于治疗血痹病。近年来,研究证实该方治疗DPN疗效明确[6-8],但目前文献对本方量效、药效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分别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剂量(黄芪15 g,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30 g,大枣4枚)、高剂量(正常剂量的1.5倍),低剂量(正常剂量的0.5倍)干预DNP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糖代谢指标、神经传导速度及安全性指标,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不同剂量治疗DPN的疗效及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正常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9.06±4.06)岁;糖尿病病程(10.57±4.56)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99±0.45)年。低剂量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8.74±3.93)岁;糖尿病病程(10.79±4.8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2.04±0.44)年。正常剂量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8.57±4.43)岁;糖尿病病程(10.81±5.07)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2.06±0.48)年。高剂量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8.66±3.88)岁;糖尿病病程(10.06±4.27)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2.00±0.47)年。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嘉定区中医医院伦理审查。
1.2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9]中DPN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气虚血瘀证型[10];年龄≥18岁,近3个月血糖控制平稳,糖化血红蛋白≤7.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病例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损害者;免疫系统疾病;急慢性感染。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饮食、服用降糖药和(或)胰岛素等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南京海陵药业,国药准字H20052325,规格:0.5 mg×20 片),每次 0.5 mg,每日3次。连续治疗12周。其余各组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按《金匮要略》原方比例11121.5),由本院药剂科统一煎制。正常剂量组每日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正常剂量:黄芪15 g,白芍15 g,桂枝15 g,生姜30 g,大枣4枚;高剂量组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正常剂量的1.5倍;低剂量组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正常剂量的0.5倍。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连续治疗12周。
1.5 观察指标①采用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量表(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11]评分:神经症状,正常计0分,存在相应症状计1分,共6分。神经反射,包括踝反射及膝反射,正常计0分,减弱计1分,消失计2分,双侧计分,共8分。神经感觉功能,包括痛觉、温度觉、触压觉、振动觉、位置觉5项,正常计0分,异常计1分,共5分。②中医证候积分[10,12],主症根据症状无、轻、重计分分别计0分、2分、4分;次症根据症状无、轻、重计分分别计0分、1分、2分。③糖代谢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④采用RTH861型数字心脑肌电图仪(德国Merck公司)检测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VC)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s conduction velocity,SNVC)。⑤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分别检测4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粪便常规,观察不良反应。
1.6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14]制定。显效:DPN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平均神经传导速度增快超过5 m·s-1和(或)中医症状评分减少≥90%;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平均神经传导速度增快 3~5 m·s-1和(或)中医症状评分减少30%~90%;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或明显加重,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
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FPG,2 h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FPG,2 hPG,HbA1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正常剂量组FPG,2 hPG,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2.2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TCSS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TCSS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TCSS和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正常剂量组TCSS和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TCSS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3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NVC及SNVC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NVC及SN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NVC及SNVC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正常剂量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NVC及SNVC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NVC及SN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NVC及SNVC比较
2.4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高剂量组有效率为93.33%,正常剂量组有效率为9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有效率为66.67%(20/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 4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4组患者在研究期间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等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DPN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代谢紊乱、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神经损伤再生障碍等有关[2]。早期诊治DPN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西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不多,并且总体效果不甚满意[15]。
近年来,中医治疗DPN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6]。中医学认为,DPN病机为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17]。黄芪桂枝五物汤首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原方为: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汉代计量换算为现代剂量为:黄芪45 g,桂枝45 g,白芍45 g,生姜90 g,大枣60 g,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比例为11121.5,但具体每日用量无相关医家研究。根据《后汉书·律历志上》中记载用药剂量,推算黄芪桂枝五物汤用量为黄芪15 g,白芍15 g,桂枝15 g,生姜30 g,大枣4枚,煎取汤剂,早、中、晚各1次,日3服为正常剂量组。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益气温补经络,活血通痹之效。方中君药黄芪,益气培本,外可御邪,内可护营,为治肌肤麻木之要药。桂枝温经,既能温阳,又能散邪,助黄芪补气温阳,补血养血。黄芪得桂枝,则固表而不留邪,桂枝得黄芪,则邪散而不伤正,且使温通之力大增。芍药养血和血,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共为臣药。倍用生姜,助桂枝散外邪。大枣甘润,助芍药和营阴。 生姜、大枣相合,又可调和脾胃,二味共为佐使。五药相合,使卫阳复,营卫调和,则气血得行,筋脉通利,肌肤得养,诸症可除。仝小林院士曾在“理-法-方-药”基础上,提出“量效”理论,但目前关于该方面的临床标准化研究报道较少,大多应用于动物实验中。本研究以黄芪15 g,白芍15 g,桂枝15 g,生姜30 g,大枣4枚作为正常剂量组,同时取高剂量,低剂量,干预DNP患者12周,结果证实3组均可有效改善肢体麻、凉、痛等症状,神经症状、神经感觉、神经反射积分明显降低,提示黄芪桂枝五物汤不同剂量均可有效改善DPN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修复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