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谍战故事更好看

2022-03-21

中外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间谍机构

□ 蔡 辉

商周兴起 卧底助力

中国间谍出现极早。《六韬》中已明确设置间谍编制,即“游士八人,主伺奸侯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即派八个人装成游客,专门侦察敌人动向和意图。

此外还有: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术士二人,主为橘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六韬》著者是谁,向有争议。一说是周初姜太公,一说是周初史官,一说是春秋时,齐桓公重修《太公兵法》,整理周王室档案而成。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应是女艾(也写成汝艾)、季杼。

据《左传》:“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意思是夏朝时,权臣寒浞篡了帝位,少康派女艾去杀寒浞的儿子浇,派儿子季杼去骗寒浞另一个儿子豷。最终少康杀掉了浇和豷,加上寒浞已死,夏王朝成功复辟。

《尚书》说,商代开国名相伊尹也做过间谍。

伊尹本夏人,作为有莘氏陪嫁至商,得商汤重用,多次被派回桀都安邑。据《竹书纪年》称,桀伐岷山,得琬和琰二女,遂冷淡末喜氏(也写成妹喜),伊尹暗与末喜勾结,败坏夏政。百姓埋怨夏桀说:“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就是伊尹偷回去的重要情报。最终,商汤抓住机会,起兵灭掉了夏朝。

有趣的是,据《史记》载,商朝末年,姜太公也曾卧底纣王。给周文王当间谍。即:“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而率西归周西伯。”

秦用间 靠砸钱

春秋战国时,列强争霸,谍战白热化。据《左传》:“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

操作升级,理论亦升级。《孙子兵法·用间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论述间谍理论的书”,孙武提出:“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就是说用最聪明的人当间谍,还要“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待遇最优加感情笼络。

当间谍受尊重,孔子学生子贡也曾自请出使离间各国,达到“乱齐”“强晋”“霸越”目的。

为配合谍战,颇有技术发明。比如隐语,又称谬语、谬书、廋、廋语、廋辞等,《史记》称:齐威王之时喜隐。

还有早期窃听器——伏罂。据《墨子备穴》载,在地上埋大缸,上覆薄牛皮,让耳朵好的士兵监听敌军挖地道的声音。

战国末,东方六国频频派间谍坑秦国,韩国人郑国帮秦国建渠,消耗其国力。长平之战后,赵国派间谍去秦国,挑拨权臣范雎、名将白起的关系,一代名将白起后来被杀。

痛定思痛,秦国也制定了“财剑兵”战略,即:“阴遣谋士赉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长平之战时,老将廉颇本能支撑,秦国间谍却四处散布“秦军最怕赵括”,赵王果然上当。王翦征赵时,遇名将李牧,又派间谍重金贿赂宠臣郭凯金,在赵王面前称李牧欲反,致其被杀。秦国间谍还重金买通各国高官,让他们劝各国君王自守,别管闲事,使秦各个击破。

秦用间的特点是肯花大银子,靠砸钱铺平了统一之路。

汉文帝始建诏狱

汉朝间谍管理模仿秦朝。《淮南子》称:“前后知险多,见敌知难易,发斥不忘遣。此候之官司也。”就是在军中设置专职间谍——斥候(近于后来侦察兵)。此外,大量使用商贩当间谍。汉武帝时,派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诱匈奴于马邑,可惜未成功。

汉代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对内间谍机构——诏狱,又称廷尉狱。名义上,诏狱只关押高官,其实是皇帝的私狱,脱离了国家司法系统。汉文帝始建诏狱,关押过周勃等功臣。最多时,汉代诏狱关押了十多万犯人。

三国时,对外间谍组织变化不大,对内间谍组织则有较大发展,出现了“校事”。

曹操是始作俑者,他出身宦官家族,为防止士人集团不满,在正式管理机构“霸府”(相当于摄政府)、“舍人”(相当于丞相办公室)外,别建“校事”,由身边地位较低的亲信卢洪、赵达等掌控,以卑驭尊。到后来,“校事”权限极大,“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端,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顾复讯”。

东吴孙权得位亦不正,也设置了类似机构,称中书或典校。孙权时担任中书的是吕壹和秦博,他们“举罪纠非,纤介必闻”,让“吏民皆以之为害”,孙权只好取缔该机构。

中书流毒下延,到南北朝时,为监控出任各州的军政长官,设典签,即“典签帅,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每至觐接,辄留心顾问,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是皇帝在大臣身边安插的间谍。

唐皇与藩镇互相骗

隋唐外患、内乱不断,间谍得以迅速发展。

隋代有左右武侯府和左右虞侯开府,“掌斥候,伺非常”。唐朝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和左、右金吾卫大将军,负责京师治安和情报,都有间谍机构性质。

唐代最重要的间谍机构是察事。唐肃宗时,大太监李辅国权倾一时,为维系地位,设立了察事,名义上是皇帝的直属间谍机构,成员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从专业度看,察事远超前代。地方藩镇则多设进奏院应对,据学者马端临考证:“唐藩镇皆置邸舍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进奏院是藩镇用来窥伺唐廷的间谍机构。

间谍重要性提升,工具上也有进步。唐代颜真卿发明了蜡丸,它的优点在于不怕水,保证文件不被损坏,且不易被发现。唐人还升级了伏罂技术,成为地听,即不再埋缸入土,而是直接挖口两丈深的井,再放入水缸听。

唐人还把箭囊发展成报警工具——矢服,这种牛皮制(最上品是用野猪皮)箭囊可以吹气。晚上睡觉时吹起来,垫在脑下当枕头,“三十里”内的声音都能听到。此外还有听管,就是用一根竹管,一头按在墙壁上,可听房中人私语。

剩下几招的脑回路比较清奇,比如让间谍化装成野兽,“或刻为兽足”“或上冠微禽”,以走野地传递消息。此外,还有男扮女装。隋唐间,“发自戎装”的幂离流行,就是斗笠边上挂垂下的黑纱,是女性服饰。

唐文帝驾崩时,汉王琼谋反,让间谍戴上幂离,骗入城中,“须臾,变服突出,因据县城”。这种低级骗术,也就打个县城够用。

内外掣肘效率低

宋朝的间谍机构更清晰,因辽国有专门针对宋朝的间谍机构,据《贾师训墓志》载:“燕京留守府有□□□,凡都府事无巨细,必先阅之后行。其府置一局,诸事连外境,情涉谋叛者,悉收付之考核。”

这个“□□□”,应该是专门对宋间谍的机构。

早在五代时,契丹便派间谍入中原,据《玉堂闲话》载,一位无足美妇,“其父载之于独车,自邺(今河北临漳县)南游浚都(汴梁),乞丐于市,日聚千人,至于深坊曲巷,华屋朱门,无所不至……后京城获北戎间谍,官司案之,乃此妇为奸人之领袖,所听察甚多,遂戮之”。

宋朝亦针锋相对,在边镇建立对辽的间谍机构,有专项经费扶持。此外,宋初有机宜司,此后在沿边州军设安抚司。此外,还有直接隶属于皇帝的中央刺事机构——皇城司。

皇城司在后唐即有,本名武德司,是禁军的一部分,宋太祖改名为皇城司(或称皇城探事司),属员称为皇城卒,又叫察子,“周流民间,密行伺察”。

宋代在边境也设立了专门的间谍机构——边铺。据南宋华岳说:“惟能依此置铺,招募间谍,明远斥候,则屯边之兵无事得以休息,有事不至窘束……每铺三十人,每屯各有三人。或遇有故,则甲探报甲,乙探报乙。彼此互见而不至于隔越,远近交通而不至于断绝,是谓聚探。”

宋朝无法突破的困境是,投入虽多,却由对内与对外两家分摊,为争资源,双方彼此隐瞒、互相掣肘,导致整体效率极低。

明朝打赢一场间谍战

元明清时期,间谍机构继续完善,可惜只是对内形成“三厂一卫”,“达到中国古代的高峰”。对外进步不多。

三厂指东厂、西厂和内办事厂。朱棣篡位后,担心臣民不满,设东厂镇压;西厂是明宪宗设立,规模比东厂大一倍,一度被取消,后太监刘瑾恢复。内办事厂是刘瑾创设的。一卫指锦衣卫,编制达一千五百多人,设有私家法庭、监狱。

“三厂一卫”的规模空前绝后,却一不能免于饥民造反,二不能抵御外侮。

不过。明朝曾打赢一场漂亮的间谍战。据学者郑洁西钩沉,丰臣秀吉侵朝前,在日明人许仪得知后,将情报交给明商陈申,送到福建,没想到,地方官颟顸,反而逮捕了陈申,但相关警报通过其他渠道,还是传给了明廷,名臣徐光启便提前得知该情报。

战争爆发后,明朝立刻派出许惟敬、史世用、许豫、张一学、张一治、廉思谨等间谍,加上渡日海商黄加、黄枝、姚明、姚洽衢,他们在日潜伏,甚至策划过刺杀丰臣秀吉的方案。

在这些间谍中,许仪是萨摩藩主岛津义久的私医,岛津不满丰臣秀吉,曾想独立,他发现丰臣秀吉已病重,便告诉许仪。支持丰臣秀吉的人很少,他一死。日军必撤。许仪将此情报传回国内。故明朝在战争后期采取了拖延战法。

这场漂亮的间谍战以及许仪、史世用等优秀间谍,史不绝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谍战中官民精诚合作,海外明商体现出强烈的正义精神与献身精神。如果不是内耗。他们也许能释放出更多光芒。他们的故事,远比编出来的《007》好看多了。

猜你喜欢

间谍机构
小心!间谍就在身边
谁是间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史上最强的双面间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机构鉴股
我是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