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之死
2022-03-21陈福民
□ 陈福民
赵武灵王修筑了中国最早的北部长城,这条长城坐落于呼和浩特、包头以北。那么问题来了,都城在邯郸的赵国,是怎样与远在阴山大漠的呼和浩特、包头以及临河扯上关系的呢?其实战国时代真正与中国北方地区发生文化乃至文明交流关系的,不是秦国而是赵国,甚至,秦统一天下后对北部边境的认定,也是完全沿袭了赵国北长城一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包含两个内容,“胡服”就是脱掉传统的中原服装,换上北方游牧民族的衣裳,“骑射”就是骑在马上发射弓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春秋战国时士大夫的传统服装一袭长袍拖在地上,打起仗来必然多有不便之处,尤其无法建设一支常备骑兵部队。而游牧民族士兵骑在马上发射弓箭打了就跑的机动性优势,是中原笨重迟缓的战车与步兵根本无法匹敌的。赵武灵王是个英明决断的人,这么明显的好处他肯定是在心里想了很久很久,经过审慎研究思考才决心要学。然而事情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要了传统士大夫的命根子。举凡《史记·赵世家》全文,大部分史实都是一笔带过,唯有在记述“胡服骑射”这个事件时,司马迁不吝篇幅。赵武灵王此刻不只是一个国君,更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人物”,他的想象力、决断力、辩才无碍与人格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赵武灵王的有礼有节不厌其烦及坚定决心,是整个“胡服骑射”事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赵武灵王“家访”反对派公子成及其后舌战“群臣”,从头到尾,赵武灵王没有处罚任何一个人,没有雷霆万钧之怒,没有强力压迫暴君专制,而是和风细雨,丝丝入扣,完全是一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且深谋远虑的策论。这个事情以赵武灵王大获全胜而结束。
赵国上下君臣一心,“胡服骑射”的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果。“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二十一年,攻中山……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赵世家》)
这段记载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第一个是反复出现的“攻中山”。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隔一年一攻。赵与中山有巨大的恩怨。中山国位于赵国北部,在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邢台一带,恰好把赵国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与辽阔的北部区域拦腰截断了,严重阻碍了赵国向北方发展的势头。中山国最终被灭了。
第二个,是“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消灭中山,打开了北部边境代、雁门与燕地的通道,赵武灵王兵锋所指一路向西,云中即是今呼和浩特、托克托一带,九原则在包头。“西至云中、九原”在地理上为赵武灵王修筑赵北长城创造了条件。
到此为止,他一生所办的三件事,前两件都大功告成了。他办的第三件事匪夷所思。修筑完长城,四十岁壮年的赵武灵王宣布退位了,当起了“太上皇”。
《史记》中太史公清晰地揭示了赵武灵王“退位”的原因,其实是一个具有金蝉脱壳意味的惊天谋略:即把以邯郸为中心的国家南部的一般行政事务交给儿子和老臣肥义,让自己脱身出来,穿着胡服率领士大夫猛将群臣和主力部队去西北——想来应该就是云中、九原一带集结活动,其战略动机竟然是一旦机会成熟就从那里南下直捣秦国。他放弃了传统的河西——关东地区这条军事路线而走北路,这是绝顶大胆且出敌不意的天才方案。他执意胡服骑射、略定北边的前期举措,由此得到了特别合理的解释:他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针对“胡人”,而是有着更大的战略构思。“长平之战”以前的赵国,在军事力量上是唯一能与秦国争天下的国家,彼此都视对方为真正的对手。
但是赵武灵王的想象力为自己所埋下的杀身之祸,在五年之后终于爆发了。被废掉的长子赵章,心怀不满发动叛乱,失败后鬼使神差地逃到了赵武灵王的宫室。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赵武灵王竟然收留了他,共同抵抗赶来镇压叛乱的国家军队。戡乱军队围困了赵武灵王的宫室并杀死赵章,又担心事后被赵武灵王追责,不敢放他出来。小儿子赵惠文王面对这个尴尬局面一言不发,坐视事态恶化。就这样僵持了三个月,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在吃光了粮食吃树皮、掏鸟窝,直至吃无可吃之后,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三十五年后,“长平之战”以赵国被摧毁、大秦帝国一统天下胜利奠基而告结束。
又过了八十五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归来,居然也病死在沙丘!赵高、李斯秘不发丧,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谋立公子胡亥为二世。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沙丘,接受了两位伟大的人物,也改变了两个帝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