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 顿
2022-03-21□杨璐
□ 杨 璐
停顿,特别容易让人想到的是压力大,需要休息一下,恢复元气。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停顿的故事,白领们离开竞争激烈和压力巨大的职场开咖啡馆、书店、民宿,或者到乡间去生活。可能有一些人确实是通过这样的停顿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自己运营一家咖啡馆、书店、民宿所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也许并不比在公司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小。在职场上遇到问题,选择离开,换个公司或者环境,也许还会面临同样的处境,因为可能是看待事物和自我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我们所说的停顿,是一种沉思的生活。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认为:“受到刺激不要立刻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拥有阻止、隔绝的本能。”韩炳哲延伸了尼采的观点:“如果缺少隔绝的本能,那么人类的生存便成为一种烦躁不安、过度活跃的反应和发泄活动。”为了追求效率,人们取消了一切间歇、阻碍,高速自转,可这也陷入了一种自说自话。停顿是一个否定性的动作,它能够让人们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也提供了对应的观点。郭婷婷是暂停实验室的创始人,她的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是情绪调节、认知神经科学。她说:“人们经常被惯性裹挟着往前走,有时可能要让自己先停下来,对自己在做的事情觉察,拿回自主权。”惯性的意思是条件反射,对动物来讲,你不停地给它刺激,然后它做出一个反应,这个反应能够给它带来奖励,于是它学会了这个反射。郭婷婷说:“人是类似道理,有些规则小时候做对了就有奖励,做错了就要被惩罚,这些规则慢慢就成了惯性。我们看到有的职场人把工作当成考试,把领导当成阅卷人。在这样的思维下,他总要搞明白领导是怎么想的,怎么做能拿高分。工作不是这样的,领导更关心的是大家的共同目标、价值产出等等,而不是给员工打分。”
感觉倦怠就应该停顿。郭婷婷说:“有人会面临一种状态,好像前面一直有个目标在拽着他,比如升职加薪,他也非常努力。但是,一方面他很累,另一方面他又很空虚。因为目标实现了,自己却没有满足的感觉,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困境会导致内耗。郭婷婷说:“惯性拽着你往一个方向走,其他想法拽着你往各种各样的方向走。你想全力以赴,但其他想法让你的速度慢了下来。你就可能开始胡思乱想,直到动力全部消失,彻底躺平。”这也是持续处于生活压力之中,发展到抑郁症所经历的阶段。郭婷婷总结:第一阶段“好难啊,我想搞定它”。如果迟迟无法解决,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好累啊,但我还可以继续撑一撑。”第三阶段“糟糕,我可能要完蛋了”,长期精力透支让人效率下降和犯错。如果进入跟自己较劲的状态,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波动。第四阶段“算了,我没希望了”,当内耗越来越频繁,可能逐渐发展成为临床意义的抑郁症。
抑郁症听起来离普通人很远,其实它跟更常出现的压力、焦虑高度相关。郭婷婷说:“抑郁是一些偏倦怠类的情绪,比如沮丧、动力缺失。焦虑是一种紧张、担忧的状况。来到暂停实验室的用户,同样压力指数很高,焦虑指数也很高。我们很难把抑郁、压力和焦虑分开。于是,我们把这些状态统称为压力综合征。”
停顿首先要认可它对人的重要性。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人会应对,有人可能还不会应对。没钱买房、小孩学习不好、工作遇到瓶颈等等,都是常见的烦恼,有些人过得好好的,并没有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从这个角度来看,内耗并不因为事情本身,有的人一直内耗较少。郭婷婷说:“正念里有一个核心的态度叫作非评判,它就是特别尊重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我就是那种不乐意的事情我就不做的人。我会少很多内耗,并且越来越多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认为对的事情。可能有些人明明在一个他不喜欢的事情里却不愿意走,他觉得赚钱和名利比较重要,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逐渐陷入一种根本不是他想要的环境,他看起来在为一些目标努力,其实可能说不出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
停顿之后要有方法论整理身心,调节情绪。心理学有一个认知行为疗法,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发现人对事情的反应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怎么想这件事的。郭婷婷说:“焦虑抑郁的人,看待事情的角度通常比较不灵活,比较以偏概全。解决的办法是看清楚你对一件事情的想法是什么,然后调整得更加理性、灵活、全面。包括对孩子,如果从小就进行一些这种训练,就是他面对这件事时间他怎么想的,帮他去识别他有什么感觉。把想法找出来之后,再跟他聊这件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些思维训练会让孩子看问题不绝对化,应对事情灵活,长大后情绪也比较稳定。”
容易焦虑抑郁的人,可以通过专业训练让自己调整思路。比如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会结构化地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经常是来访者从未想到的角度,他其实是帮助来访者把自己正面临的困扰梳理清楚,然后来访者自己就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心理咨询的门槛高,郭婷婷的办法则是开发了一套心理学模板书写训练。“书写其实是我告诉用户一套专业的提问方法,用户把自己的感受引出来。除了模拟心理咨询的过程,这些自问自答能够让人逐渐重塑思路。有些人想问题是夹叙夹议的,分不清客观事实和主观想法,比如他没有回我微信,这个人对我有意见。书写训练让用户先写下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这叫客观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想的是什么,这是主观加工。其实不回微信的可能性有很多种,写下来你就发现,你的主观加工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你几乎不去验证它,就认定了。”
引发情绪的事件要进行梳理。郭婷婷说:“有些人习惯于想太多,我们的书写训练可以看作把心算变成笔算。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这些想法导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其实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加工的思路,就是焦虑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比如领导给我一个任务,我焦虑了。这中间有一个层面是我觉得做不好。觉得做不好,可能是因为觉得时间不够,也可能觉得自己不擅长,这些想法让你焦虑了,并不是领导给的任务让你焦虑。书写训练就是帮人去看到这些东西。”
最终,停顿要觉察、接纳和行动。觉察自己在做什么,感受是什么;接纳事情就是这个样子,对它不做评判,用更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只有承认现实,才能做出更明智的行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