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联动”式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模式探索
2022-03-21徐雯王俊峰
徐雯 王俊峰
摘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校外的教学场所,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锻炼机会和科研平台,并且对大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有利教学资源,形成“多向联动”的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学建设模式。
关键词:“多向联动”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共建共管共享模式
一、引言
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是基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赢”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创业就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三方面的矛盾,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在国家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势下,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多向联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系统建构意义
将教师能力、学生能力、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融为一体,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有利资源,借助创新创业的发展契机,共同构建突出应用型的多向度联动式共建共管共享实践教育模式。
“多向度联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涵盖教师能力建设、学生能力提升、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四个模块。教师能力建设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实务能力、督导水平、科研能力等;学生能力提升主要涉及学生的建构能力、应用能力、实务操作、反思能力等;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涉及认知实习、项目实习、学年论文、顶岗实习等;学生就业主要涉及创新创业、就业推荐、订单培养等。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和就业能力,同时,通过指导参与各种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四大模块共同作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向度联动式”的共建共管共享教育模式。通过多向度联动式的共建共管共享教育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等突出问题。
三、“多向联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构模式建议
(一)以社会需求为依托,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以地方社会服务需求为依托,通过走访国内及省内应用型试点兄弟院校和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改革原有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理实一体化和实践教学比例。
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除新国标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外,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可能进入不同服务机构,开设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体现地方特色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
在实践设置改革方面,专业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结构及学时比例。专业实践环节由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增加校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依次设置基础实习、小组工作实习、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实践、专题研究等。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专业特点,尝试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本式教学等。实施PBL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引入、罗列引导性问题,寻找相关问题资料,提升学生自我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改变原有实践报告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从注重结果考核向注重过程考核转变。为了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校外督导成绩的比重和扩展多元化的考核内容,如实践类课程校外成绩和校内成绩各占50%。校外成绩主要由校外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打分,校内成绩主要是通过学生实习报告和汇报成绩构成,考核指标中强化了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考察。除此之外,还开发了口试、拍摄视频、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三)加强专业教师实务能力,引入校外导师进入课堂
专业应用型试点成功与否很大程度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我校鼓励专业专任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鼓励专业教师与民政部门和专业服务机构展开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实务能力,并在实务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进而促进专业实务水平。聘请行业和机构人员“引进来”参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四)联通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人才技能培养主要依靠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联通校内实习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共同进行。校内实验室实习依靠个案工作室和小组工作室进行实务情境模拟,还可以借助和整合校内其他学科优势资源,训练学生专业实务技能。积极地与社会福利机构及组织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学生进驻基地实习,以项目实习或定岗实习方式,学生运用实务操作能力,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积累专业一线实务工作经验。
(五)校地合建专业人才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紧紧围绕地区发展中心为任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高地区的专业化水平,真正做到了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客观现实。通过高校承接课题和项目,研究社会治理创新相关问题。提升专业人才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相结合能力,將基地研究中心与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真正做到形成社会治理产学研一体化良性运营机制,为地区平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六)注重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
专业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模式的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建构能力和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的结合,应该采用教学技能竞赛、校园相关协会、等作为第二课堂,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岩;;基于“多向联动”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模式研究——以大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智库时代;2019年07期
[2]李林子;;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校内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社会福利(理论版);2020年06期
[3]赵庆鸣;梁海艳;;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怎样更给力[J];人民论坛;2021年14期
[4]李宾;刘新荣;;从就业困境反思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J];教育与职业;2021年23期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课题编号20211slhzqn-07